蒙曼-课堂教学气氛掌控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71 MB
- 文档页数:29
浅谈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高燕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
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创造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
新课标强调教师由传授者转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设身处地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
只有这样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
一、赞扬欣赏激趣法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
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
”这都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
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
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
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每节课笔者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
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
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
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宽松和谐激趣法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的技巧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何让语文课堂更加活跃起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和学习,是每位语文老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的技巧。
一、多种形式的互动1. 问答互动: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 组内合作: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共同讨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将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再现,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心理和情感。
4. 课堂竞赛:可以设计一些语文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形式的互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例如写作、诗歌创作、朗诵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3. 游戏化教学:将语文教学内容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例如语文知识闯关、成语接龙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以上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1. 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多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例如小说、散文、诗歌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2. 阅读分享: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课外阅读推荐: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四、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1. 写作指导: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例如作文、诗歌创作等,让学生能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活跃历史课堂气氛“十法”兴趣是历史课堂成败的关键。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是历史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认为,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
它既包括听觉上的热热闹闹,也包括学生手脑并用的主体参与活动,还包括学生创新欲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心智得到发展。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十种活跃历史课堂气氛的方法。
一、别出心裁的新课导入。
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导人新课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们平常使用较多的方法是:①课前演讲法;②电视剧片断导人法;③诗歌导人法;④歌曲导人法;⑤民谣导入法。
如使用“课前演讲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过去已有所了解,或通过文学作品,或通过影视媒体,或通过某一阶段的学习。
演讲,可以描述某一历史片断,或者介绍某一历史人物,最好能够简单阐明自己的看法。
高中历史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课,采用此法效果较好。
同学们以历史发现者的姿态介绍历史,不仅创造了历史情境,更引发了同学们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
高中历史必修2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是纯粹要记记忆的知识,如果按常规上课,必定是死气沉沉。
因此,决定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拍卖会”。
这个决定一宣布,立即掀起波澜,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争当行家。
我们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了“西周青铜方酹”、“北宋定窖刻花梅瓶”、“明朝嘉靖年间五彩鱼藻纹盖罐”、“清乾隆御制法郎彩杏林春燕图碗”、“清朝雍正粉彩蝠桃纹瓶”、“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瓶”’等文物,看谁的价格最接近。
拍卖最后一件艺术品后,老师特别指出: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以1568.8万英磅拍卖了元青花大罐,折合人民币213亿,以当天的国际牌价可以买两吨黄金,是目前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
顿时,群情振奋、人声沸腾,学生更是惊叹于古代手工业品的价值,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浅谈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发表时间:2020-11-27T11:07:10.343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23期作者:骆琦琦[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的激发骆琦琦湖南省长沙市雅礼实验中学,湖南长沙,410000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总之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就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语文知识,本篇文章主要分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并提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营造轻松氛围引言在教育阶段,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生思想品质的养成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直为学生进行基础性语文知识的灌输,也就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变得枯燥而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学生学习质量也得不到提升。
为了改善这一教学情况,教师就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这样不仅能够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程改革新的背景之下,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平等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合奏者”的角色,淡化自己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
从此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改变过去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发布权威结论或答案的角色,“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交流。
要真正地实现平等对话,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着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既当良师,又当益友。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体系在平常工作中,班主任将任务交给班长,班长再将任务交给组长,由组长负责落实。
教学信息新教师教学提高其对知识的记忆能力,教师应当利用生活元素引导学生复习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情境进行分析或解决相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学会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当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后,他们的成就感与自信心都会明显提升,通过自己努力解决问题将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将会更加扎实。
例如在《摩擦力》一课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拔河比赛,比赛结束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如何利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提高拔河胜利的概率?”此时,学生的思维将得到发散,他们会根据自己拔河的经历做出分析,如绳子要拉直、身体后倾、穿鞋底光滑度低的鞋、地面要保持干净等。
当学生利用摩擦力知识得出相关的结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根据总结的经验拔河,证实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五、结语生活化情境创设是一种与素质理念相符合的教学方法,生活化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物理学习当中。
为了使生活化情境创设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出来,教师首先应当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案例;其次应当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现象;再次应当在生活的基础上开展实验;最后应当利用生活元素展开复习。
参考文献[1]章碧华.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7(06).[2]甯文刚.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初探[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06).[3]韩峰.优化物理课堂教学,逐步解决实际问题——试论初中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情境创设[J].新课程导学,2016(08).因为教育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偏差与局限使得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严重的脱离了学生实际,照本宣科、满堂灌之类填鸭式教学现象屡见不鲜,使本来鲜活的历史变得呆板,学生也只能望“史”兴叹,使得教学过程“事倍功半”。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课堂变得流光溢彩发表时间:2014-08-19T10:27:42.887Z 来源:《科教新时代》2014年8月供稿作者:刘守怀[导读]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
重庆市丰都县树人镇中心小学校刘守怀【中图分类号】G123.1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8-0007-01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
在教学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气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
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使课堂变得流光溢彩呢?一、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
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
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
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
当教师走进教师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
具体来说,要做到:①用微笑面对学生。
微笑是人际交流中一种最好的方式,微笑让学生对教师没有惧怕感,课堂气氛温和。
如果教师板着脸孔,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学生感到压抑,学习有紧张感,课堂气氛变得生硬、冷漠,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②给予学生鼓励。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教学也如此,教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别,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浅谈如何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张东翠发表时间:2015-01-14T10:54:56.6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2月总第140期供稿作者:张东翠[导读]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
◆张东翠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第二小学024000摘要:新课标强调学生要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因为民主、轻松、和谐、浓郁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的前提条件。
为学生创造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一个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大胆质疑、发表见解。
关键词:语文课堂氛围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
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愿学、乐学,笔者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作了以下五方面的探究: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是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
师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焕发出语文课堂独有的活力。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将在师生沟通时起到重要作用。
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方法。
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
学生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参与自由表达,往往能产生一种宽松、新奇、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从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无限活力。
如何应对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沉闷现象许多高中语文老师常常抱怨语文课堂气氛不活跃,任何问题提出后,不论难易程度,学生都以沉默应对,高中语文课堂的沉闷现状无疑让课堂对话的实现陷入困境,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地位,也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
如何将新的课程理念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等一系列问题。
高中语文课堂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刻不容缓。
一、解开学生心灵绳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
”这种“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更多需要教师在课堂与课后的沟通与交流中逐渐建立的。
1.课堂上,首先教师要尽量转换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贴近学生的心灵,去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
学生的任何一个想法必定有他的理由,教师不能急于否定任何一个学生的看法,更不能因此而否定一个人。
其次,对于羞于回答、怯于回答的学生,教师应积极鼓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错了没关系。
”“你的见解很独特,真好!”对于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试着用用“老师曾经跟你有同样的想法”、“你的想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来安慰学生。
真诚的鼓励与理解,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彻底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也必能激发他下一次主动、积极回答的勇气。
2.课后,教师应尽量利用一些机会与学生接近,走进学生中去,更多的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听听他们的对课堂某些问题的认识,乃至对班级、对学校、对社会等的认识。
因为在课堂中,更多的学生把老师当成是一种权威,不敢提出异议,但如果在课后,教师以朋友身份通过抓住走进学生寝室,跟学生一同用餐等机会让学生主动与老师交流,交流中你一定会发现原来学生的想法比你想象中的深刻得多、多得多,教师可以对学生没能在课堂上表达想法表现出可惜,但也要流露出对学生的期待,甚至可以在下堂课中对学生的看法向其他同学介绍,对学生进行鼓励,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与教师交流的积极性。
活跃历史课堂气氛“十法”兴趣是历史课堂成败的关键。
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是历史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认为,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
它既包括听觉上的热热闹闹,也包括学生手脑并用的主体参与活动,还包括学生创新欲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心智得到发展。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十种活跃历史课堂气氛的方法。
一、别出心裁的新课导入。
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导人新课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们平常使用较多的方法是:①课前演讲法;②电视剧片断导人法;③诗歌导人法;④歌曲导人法;⑤民谣导入法。
如使用“课前演讲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过去已有所了解,或通过文学作品,或通过影视媒体,或通过某一阶段的学习。
演讲,可以描述某一历史片断,或者介绍某一历史人物,最好能够简单阐明自己的看法。
高中历史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课,采用此法效果较好。
同学们以历史发现者的姿态介绍历史,不仅创造了历史情境,更引发了同学们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兴趣。
高中历史必修2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是纯粹要记记忆的知识,如果按常规上课,必定是死气沉沉。
因此,决定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拍卖会”。
这个决定一宣布,立即掀起波澜,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争当行家。
我们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了“西周青铜方酹”、“北宋定窖刻花梅瓶”、“明朝嘉靖年间五彩鱼藻纹盖罐”、“清乾隆御制法郎彩杏林春燕图碗”、“清朝雍正粉彩蝠桃纹瓶”、“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瓶”’等文物,看谁的价格最接近。
拍卖最后一件艺术品后,老师特别指出: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以1568.8万英磅拍卖了元青花大罐,折合人民币213亿,以当天的国际牌价可以买两吨黄金,是目前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
顿时,群情振奋、人声沸腾,学生更是惊叹于古代手工业品的价值,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语文老师在上文言文课程的时候,如何活跃气氛不会枯燥无味?我是老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25年,个人对文言文的教学生涯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重语法,抓积累。
我当语文老师的初期阶段,总以为让学生记住知识是最重要的,于是下了许多功夫总结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虚词的多种用法等等,费劲不少,收效不能说没有,但肯定也不显著。
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不会的还是怎么学也不会。
第二阶段,重理解,抓翻译。
后来渐渐发现,其实有些活用的词语、倒装的句式,学生尽管可能不会准确辨析,但能翻译正确。
也就是说他可能于语法概念是不清晰的,但语句意思能看懂。
这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人们读书看文章,理解意思即可,没有人是按照语法规律读才读懂文章的。
于是引导学生把观照点放在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和理解上。
不看注释,不查辞书,先浏览全文,对文中所记人与事先有个模糊的整体印象,然后再依据所理解到的事件的过程去推测个别语句、个别字词的含义,最后通过工具书去查证、落实自己对一些语句的猜想。
这样,学生会发现,一篇文言文中,不懂的地方其实不是很多。
而现今高中文言文的考试重点,是断句、翻译和对文章内容的概述,全部都是立足于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并不纠缠语法现象。
所以,我的教学进入这个阶段后,学生学得相对轻松了许多,考试成绩也相当不错。
日常学习需要下功夫做的事,是文化常识和文言文常用实词特别是多义词的积累,然而这两个内容其实也不用死记硬背的,多阅读多总结收效甚好。
第三阶段,重人情,抓欣赏。
从理念上讲,文言文是“文”,而非“文言”材料。
而“文”是说人话、写人事、抒人情的。
要想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不枯燥,且有实效,那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理路,关注人物的性情,关注作者的思想情感,课堂会生动活跃很多。
比如我们学习《鸿门宴》一文,没有解词义,也没有译课文,在分析完项伯夜会沛公一段后,让学生想像项伯回到军中向项羽汇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编写一段情境对话;再以鸿门宴会中的情节发展为依据,回溯当晚项伯离开后刘邦、张良一方的准备工作,替他们写一份赴鸿门的行动规划文案。
活跃课堂氛围,实现互动教学——小学语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探究发布时间:2021-07-07T13:49:27.55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0期作者:鄢琦[导读]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教育背景下,单一的传授教育模式已经没办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们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实现教学创新。
鄢琦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长山峪镇三道梁小学摘要: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教育背景下,单一的传授教育模式已经没办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们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实现教学创新。
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式,也可以实现互动教学,因此教师们一直在探寻实现此目标的有效对策。
在本篇文章中,笔者将结合实践教学经验阐述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氛围,实现互动教学,以此促进课堂高效地开展下去,也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对策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不断发展的一种体现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发展进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进行教学创新,并希望在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语文课堂的创新至关重要。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语文课堂表现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以此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也由此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其以后学习夯实基础。
一、在游戏活动中学习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游戏活动情有独钟,他们参与游戏活动的热情很高,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考虑将游戏活动引入课堂,以此促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和发展。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较为枯燥,如果教师将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们的参与度会明显升高,在游戏中获取语文基础知识的效率也会随之升高,更利于课堂教学活活跃高效地开展下去。
例如,学生在学习“田家四季歌”一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先从汉字入手,将春、夏、秋、冬四个生字展示出来,促使学生回忆关于四季的活动和情境,以此展开教学。
如何调动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活跃气氛次多发布时间:2023-06-19T12:03:40.348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7期作者:次多[导读] 存在形式的过去性、认知结构的多样性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加之历史学科不是主课,大部分历史教师往往照本宣科,用呆板的语言、模式化的授课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历史课堂枯燥、乏味。
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可营造活跃、热烈的气氛,激发学生兴趣,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本文对如何调动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活跃气氛进行讨论,以期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西藏江孜县第一中学 857400摘要:存在形式的过去性、认知结构的多样性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加之历史学科不是主课,大部分历史教师往往照本宣科,用呆板的语言、模式化的授课模式进行教学,导致历史课堂枯燥、乏味。
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可营造活跃、热烈的气氛,激发学生兴趣,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本文对如何调动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活跃气氛进行讨论,以期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历史课堂;学生;气氛前言:历史学科教学内容多、跨度大、课时少、背诵量大,在传统育人模式下,历史课堂呈现模式化特点,学生也产生抵触、厌烦情绪,导致授课效率不高,也难以培养学科素养。
因此,历史教师应注重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内驱力,与学生平等、有效的沟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重视与学生的沟通,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高效的沟通是教学的前提。
与学生平等、高效的沟通,历史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及学习遇到的问题,灵活应用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策略,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有绝对话语权,学生需复兴教师,不利于师生平等沟通,学生也不敢提出问题。
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平等地与学生沟通,消除师生沟通障碍,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质疑,敢于发表个人看法,而教师应基于尊重,给予学生鼓励、支持和答疑解惑,共同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