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论贵粟疏》原文及译文【精品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4
《古文观止论贵粟疏》译文与赏析论贵粟疏论贵粟疏西汉·晁错【题解】本文是晁错向汉文帝提出的关于重视粮食储备、发展农业生产的奏疏。
晁错是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政治家。
他一贯主张推行政治,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认为国家要想安定,必须重视农业,抑制商业。
经过文帝、景帝两朝的推行,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边防也得以巩固。
【原文】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25],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26],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注释】[24]捐:抛弃,指流离失所。
瘠:瘦弱,指饿瘦。
[25]不避:不让,不次于。
【译文】圣明的君王在位之时,百姓不受冻挨饿,这不是因为君王能够亲自耕种粮食给百姓吃,亲自纺织衣服给百姓穿,而是替百姓开辟创造财富的道路。
所以尧、禹时期连续九年水灾,商汤时期连续七年干旱,但是国内并没有饿死和被抛弃的和饿瘦的人,那是因为国家有充足的积蓄,而且提前做好了准备。
如今四海归一,国土面积之大、百姓数量之多并不比禹、汤时期少,而且并没有遭到过连续的干旱水灾,然而国家的储备却比不上禹、汤时期,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文】地有余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着[27],不地着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注释】[26]地着:附着于土地,不离开故乡。
因为土地没有完全开发,百姓劳力没有完全发挥,生长谷物的田地还没有完全开垦,森林河海还没有充分利用,在外游荡的人还没有全部回乡从事农业生产。
百姓贫困就会产生邪恶的行为。
贫困是由于物产不丰富,物产不丰富是由于不务农业,不务农业就不会扎根一个地方,不扎根一个地方就会远走他乡,百姓就会像鸟兽一样,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不可测的护城河,严法重刑也是不能阻止他们的啊。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论贵粟疏》出自《汉书;食货志》,作者晁错,是当时给汉文帝的奏疏,文章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摆事实,讲道理,前后相承,步步深入,明允笃诚,强志成务。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论贵粟疏作者:晁错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汉书《论贵粟疏》原文及译文赏析导读:《论贵粟疏》全文紧紧抓住贵粟,从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实际出发,高屋建瓴,援古况今,层层剖析,反复论证,又明确提出损有余补不足的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以振兴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对历史上"文景之治"的局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原文】论贵粟疏出处:《汉书》作者:〔西汉〕晁错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1),织而衣之也(2),为开其资财之道也(3)。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4),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5),加以无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6),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7),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8),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9),中人弗胜(10),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11)。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12),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13)。
论贵粟疏晁错选自《汉书·食货志》。
晁错(公元前200年—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县一带)人。
西汉政论家。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贤明的君主在上面管理国家,老百姓之所以没有挨饿受冻,并不是他能种出粮食给老百姓吃,织出布帛给老百姓穿,而是他有能替老百姓开辟财源的办法。
所以尧、禹的时候有过九年水灾,汤的时候有过七年旱灾,可是国家没有被遗弃和因为饥饿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这是因为积蓄的粮食多,事先早有准备。
〔食之〕给他们吃。
〔衣之〕给他们穿。
〔为开其资财之道也〕[而是因为圣王]给他们开发了积聚财物的方法。
为,因为。
资,积蓄。
资财,积聚财物。
〔捐瘠〕捐,抛弃,这里指被抛弃。
瘠,瘦弱,这里指挨饿。
〔以〕连词,因为。
〔备〕指备荒的物资。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
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现在全国统一,土地和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的时候,加上没有几年的水旱灾害,可是粮食的积蓄却不如禹、汤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土地还有利用的潜力,老百姓中还有未被开发出来的劳动力,可以生长粮食的土地没有完全开垦出来,山林水泽的资源没有完全利用起来,社会上还有游手好闲,不劳而食的人,人民还没有全部去从事耕种。
老百姓生活贫困,就会出现作坏事的。
他们生活贫困是由于口粮不够,口粮不够是由于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不从事农业生产,便不会在农村安家。
论贵粟疏原文及赏析论贵粟疏(晁错)◇原文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①。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②。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③?地有馀利,民有馀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④。
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⑤。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⑥。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⑦。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⑧。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⑨。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敛不时、朝今而暮改⑩。
当其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汉书《论贵粟疏》原文及译文赏析《论贵粟疏》全文紧紧抓住贵粟,从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实际出发,高屋建瓴,援古况今,层层剖析,反复论证,又明确提出损有余补不足的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以振兴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对历史上文景之治的局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原文】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1),织而衣之也(2),为开其资财之道也(3)。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4),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5),加以无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6),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7),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8),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9),中人弗胜(10),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11)。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12),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13)。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14);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语文教学宝典 / 文言文翻译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论贵粟疏》译文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论贵粟疏作者:晁错文本译文原文文本贤明的君主在上面管理国家,老百姓之所以没有挨饿受冻,并不是他能种出粮食给老百姓吃,织出布帛给老百姓穿,而是他有能替老百姓开辟财源的办法。
所以尧、禹的时候有过九年水灾,汤的时候有过七年旱灾,可是国家没有被遗弃和因为饥饿而瘦得不成样子的人,这是因为积蓄的粮食多,事先早有准备。
现在全国统一,土地和人口之多不亚于汤、禹的时候,加上没有几年的水旱灾害,可是粮食的积蓄却不如禹、汤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土地还有利用的潜力,老百姓中还有未被开发出来的劳动力,可以生长粮食的土地没有完全开垦出来,山林水泽的资源没有完全利用起来,社会上还有游手好闲,不劳而食的人,人民还没有全部去从事耕种。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老百姓生活贫困,就会出现作坏事的。
他们生活贫困是由于口粮不够,口粮不够是由于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不从事农业生产,便不会在农村安家。
不在农村安家,便会轻易离开家乡。
老百姓象鸟兽一样四处谋生,即使有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严格的法律,很重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
人在寒冷的时候,不一定是轻暖的衣服才穿,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一定是美好的食物才吃。
原文: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翻译:民众贫困,则奸邪之事随之而生。
贫困源于物资不足,物资不足又源于农业不发达,农业不发达则人们无法安居于土地,无法安居于土地则容易离乡背井,轻视家庭,如同野兽。
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阔的护城河,以及严酷的法律和重刑,也无法阻止这种状况。
对于寒冷,人们不需要轻暖的衣物;对于饥饿,人们不需要美味的食物;一旦饥寒临身,便不顾及廉耻。
人之常情,一日不得两餐则感到饥饿,一年不得制作衣物则感到寒冷。
腹中饥饿无法进食,身体寒冷无法穿衣,即使是慈母也无法保全其子,君主又怎能拥有其民众呢?明智的君主明白这个道理,因此致力于使民众从事农业,减轻赋税,广泛积聚物资,充实仓库,准备应对水旱灾害,这样民众才能安居乐业。
评析:晁错在《论贵粟疏》中,首先指出了民贫导致的种种社会问题,如奸邪滋生、离乡背井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他认为,贫困的根源在于物资不足,而物资不足又是因为农业不发达。
因此,他主张通过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广积物资来改善民生。
晁错进一步阐述了贵粟的重要性。
他认为,粮食是国家的根本,是民众生存的基础。
只有使民众务农,才能保障粮食供应,从而稳定社会。
他提出通过奖励农民、抑制奢侈品消费等措施,来提高粮食的地位,使民众重视农业,从而实现国家的富强。
晁错的《论贵粟疏》体现了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智慧,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晁错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关注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论贵粟疏原文及翻译论贵粟疏原文及翻译全文通过正反两方面的连论说了重农贵粟对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
以下是“论贵粟疏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原文论贵粟疏两汉:晁错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论贵粟疏》出自《汉书;食货志》,作者晁错,是当时给汉文帝的奏疏,文章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摆事实,讲道理,前后相承,步步深入,明允笃诚,强志成务。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论贵粟疏作者:晁错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论贵粟疏》出自《汉书;食货志》,作者晁错,是当时给汉文帝的奏疏,文章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摆事实,讲道理,前后相承,步步深入,明允笃诚,强志成务。
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论贵粟疏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论贵粟疏作者:晁错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论贵粟疏》晁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开篇指出,在圣王的统治下,百姓之所以能够免于冻馁,并非是因为圣王能够亲自耕种或织布,而是因为圣王能够为百姓开辟财源。
这就好比尧、禹时期遭遇了九年的水灾,汤时期遭遇了七年的旱灾,但国内并没有出现大量的流民和饿殍,原因就在于国家有足够的粮食储备。
接着,文章分析了当前的社会状况。
尽管现在国家统一,土地和人口众多,也没有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但粮食储备却不如汤、禹时期。
这是因为土地资源还有潜力没有被充分利用,百姓还有余力没有被充分挖掘,而游手好闲之徒还没有全部回到农业生产中来。
文章指出,百姓生活贫困,就容易产生奸邪行为。
而贫困的根源在于不富足,不富足的根源在于不从事农业生产。
不从事农业生产,就无法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就会离开乡土,四处流浪。
这样一来,国家即使有坚固的城墙和严厉的法律,也无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百姓。
文章认为,珠玉金银等物品虽然不能直接解决温饱问题,但由于其轻便易藏、便于携带的特点,成为了人们追逐的对象。
而粮食和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则由于其体积大、重量重、不易保存等特点,不如珠玉金银受欢迎。
因此,商人往往通过囤积居奇、操纵物价等手段获取高额利润,而农民则因为粮食价格低廉、销售困难而生活困苦。
文章指出,法律轻视商人,而尊重农民,但实际上商人已经变得富贵,而农民却已经贫贱。
这种情况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也使得国家的经济发展面临困境。
文章认为,当前的当务之急是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而要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关键在于提高粮食的价格。
提高粮食价格的方法是让百姓将粮食卖给国家,国家给予百姓爵位或其他奖励。
这样一来,百姓就会愿意种植粮食,而国家也可以获得足够的粮食储备,以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等突发情况。
文章还指出,现在的法令虽然规定了民间能够输送一匹战马的,可以免去三个人的兵役,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因此,文章建议将输送粮食的数量与免除兵役的数量挂钩,以鼓励百姓将粮食输送到边塞。
论贵粟疏原文及翻译〔西汉〕晁错【作者小传】晁错(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政治家。
初从张恢学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
文帝时任太常掌故,曾奉命从故秦博士伏生受《尚书》。
后为太子家令,得太子(即景帝)信任,号“智囊”。
景帝即位,任为御史大夫。
他坚持“重本抑末”(即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建议募民充实边塞,积极备御匈奴贵族的攻掠,并进言削藩以巩固中央集权,得到景帝采纳。
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因此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
景帝畏于七国连兵,遂将其处死。
晁错的著作较为完整的现存有八篇,散见于《汉书》的《爰盎晁错传》、《荆燕吴传》和《食货志》。
他的文章称为“疏直激切,尽所欲言”,其中《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等,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题解】西汉建国初期,汉高祖刘邦由于采取了罢兵归家、抑制商人、轻徭薄赋等一系列措施,使秦朝末年因连年战争而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生产逐渐得以恢复。
文帝即位后继续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桑,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
但由此也产生了因商业发展而导致谷贱伤农,大地主、大商人对农民兼并侵夺加剧,大批农民流离失所,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的社会现象。
针对这一问题,晁错上了这篇奏疏,全面论述了“贵粟”(重视粮食)的重要性,提出重农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张,这对当时发展生产和巩固国防,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本文观点精辟,分析透彻,逻辑谨严,文笔犀利,具有汪洋恣肆的气势和流畅浑厚的风格。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1),织而衣之也(2),为开其资财之道也(3)。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4),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5),加以无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论贵粟疏晁错原文论贵粟疏(晁错)◇原文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①。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②。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禹、汤,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③?地有馀利,民有馀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④。
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⑤。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⑥。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⑦。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⑧。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⑨。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敛不时、朝今而暮改⑩。
当其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汉书《论贵粟疏》原文及译文赏析《论贵粟疏》全文紧紧抓住贵粟,从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实际出发,高屋建瓴,援古况今,层层剖析,反复论证,又明确提出损有余补不足的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以振兴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对历史上文景之治的局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原文】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1),织而衣之也(2),为开其资财之道也(3)。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4),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5),加以无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6),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7),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8),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9),中人弗胜(10),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11)。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12),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13)。
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14);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论贵粟疏》原文及注释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
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无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加以亡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着,不地着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脂;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
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晁错《论贵粟疏》原文及译文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晁错《论贵粟疏》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民贫,则奸邪生。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又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