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移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30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癌诊断的应用进展摘要: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如今已经成为临床上对骨转移癌作出诊断的常规方法之一而愈来愈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作为一项诊断技术,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及预后方面均有重要的价值,其方法简便,一次显像就能为检测骨转移癌提供灵敏的信息,但其较突出的缺点是特异性较CT、MRI低。
正鉴于此,我们参考了数十篇国内外相关的文献,想就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癌诊断的原理及其应用方面作一个简要地阐释,以寄对临床医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主题词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癌应用进展APPLIED PROGRESS OF RADIONUCLIDE BONE IMAGING IN DIAGNOSIS OF METASTATIC OSTEOMAABSTRACTRadionuclide bone imaging nowadays has become one of formal methods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metastatic osteoma, which has been attached much more importance to by the clinical doctors. As a diagnosis technique, radionuclide bone imaging has a very important value in the early diagnosis、reasonable treatment and evaluement of prognosis, which is a simple method and provides very sensitive information in detecting the metasatic osteoma by imaging all over body once. however, more distinctive shortcomings of it is the lower sensitivity than CT and MRI.. As a result of it, we have referred to tens of related articles at home and aboard. As far as the fundermental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radionuclide bone imaging in metastatic osteoma are concerned, a simple explanation is illustrated so as to have a certain referring value for the clinical doctors.KEY WORDS:RADIONUCLIDE BONE IMAGING DIAGNOSIS METASTATIC OSTEOMA APPLIED PROGRESS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是一种无创伤和灵敏度高的骨病诊断方法,尤其是对临床疑有骨转移癌的患者,更能够早期诊断和一次完成全身扫描,这具有与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
放射性核素89SrCl2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防护干预摘要目的探讨防护干预措施在放射性核素89SrCl2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重要作用。
方法对已确诊为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63例患者治疗前进行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给药中、给药后做好放射性护理防护。
结果63例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患者情绪稳定,依从性好。
治疗后疼痛缓解达到Ⅰ级疗效26例,Ⅱ级疗效2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7.3%,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生药物外泄造成工作人员意外照射,没有造成环境及社会污染。
结论通过综合的防护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89SrCl2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认识和了解,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对治疗过程中的整体护理及放射性防护措施实施配合程度,提高了疗效,最大程度减少89SrCl2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89SrCl2;恶性肿瘤;防护干预转移性骨肿瘤的癌性疼痛给转移性骨肿瘤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目前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癌性疼痛的方法繁多,包括放射性核素的内照射治疗、外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膦酸盐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Lin等[1]认为放射性核素治疗和外放疗在有症状的转移性骨肿瘤治疗中发挥核心作用。
在放射性内照射治疗中,放射纯β射线的放射性核素为当前公认的治疗转移性骨肿瘤及转移性骨肿瘤所致疼痛的一种有效方法,正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作者所在科室2008年1月~2011年8月期间采用89SrCl2治疗转移性骨肿瘤63例,现将治疗过程中整体护理措施及防护措施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科2008年1月~2011年8月已确诊为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63例,其中男37例,女26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58.5±7.5)岁。
1. 2 放射性药物89SrCl2药物由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患者穿刺点选择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穿刺针角度为30~45°,见回血确无渗漏时将注射剂量4 mCi缓慢注入。
核素治疗骨转移瘤统计显示[1],中国每年有200万癌症新发患者,其中肺癌、乳腺癌及前列腺癌患者易发生肿瘤骨转移,伴有明显的骨痛症状,顽固性的骨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利用放射性药物治疗骨转移癌和缓解肿瘤骨转移引起的骨痛,是近年来核医学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其中以同位素锶(89SrCl2,商品名称“思通宁”)治疗较为成熟,主要作用是缓解骨转移瘤导致的疼痛,并可以使转移瘤缩小或消失。
1.原理:同位素锶与钙同族,代谢与钙接近;骨组织代谢活跃的转移性骨肿瘤部位浓聚大量的放射性药物,核素衰变发射β射线可以导致肿瘤组织内细胞水肿,蛋白质变性,进而瘤组织坏死,可以达到减轻疼痛,间接治疗骨转移瘤的目的。
2. 适应证:⑴转移性骨肿瘤并伴有骨痛患者;⑵核素骨显像示骨转移瘤病灶异常放射性浓聚的患者;⑶恶性骨肿瘤有原因无法手术或术后残留癌肿,且骨显像证实有放射性异常浓聚的患者;⑷白细胞不低于3.5×109/L,血小板不低于80×109/L;3. 禁忌证:⑴ 6周内进行过细胞毒素治疗的患者;⑵化疗和放疗后出现严重骨髓功能障碍者;⑶骨显像病灶无明显放射性异常浓聚的患者;⑷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⑸妊娠和哺乳者。
4. 患者准备:⑴停用化疗或放疗至少6周,避免并发骨髓抑制。
停用二磷酸盐药物2天,并给予支持治疗;⑵治疗前应做相应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行核医学骨显像(8周内骨显像提示疼痛部位有异常放射性浓聚),X射线检查(CT、DR等),病理学诊断,治疗前7天内的血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电解质和酶学;⑶患者需要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本项目可以门诊治疗。
5. 治疗方法:静脉一次性注射含有放射性活度4mci的药物二氯化锶(89SrCl2),药物可在骨转移瘤病灶滞留约100天,疗效4~6个月,止痛有效率约80%~90%;其中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疗效最好,疼痛缓解维持时间可达12个月(平均6个月)。
6. 重复治疗指征:⑴骨痛未完全消失或有复发者;⑵第一次治疗反应好,效果明显,白细胞>3.5×109/L,血小板>80×109/L;⑶重复治疗间隔约12周。
癌症骨转移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时间:2010-02-21 13:57来源:抗癌在线作者:放射性核素治疗癌症骨转移是目前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也可用于治疗其他种类的癌症。
其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放射性药物),通过代谢或其他途径引入体内,选择性地聚集在病变部位,利用其发射出的射程很短的β粒子或α粒子,对病变进行集中照射。
放射性核素治疗在治疗骨转移灶时,多发性骨转移灶(有时多达几十处),注射一针放射性药物,通过代谢可浓聚于所有转移部位进行治疗,而正常组织滞留很少是其优势;对单灶而言,用放疗(外照射)就比较合适。
核素治疗应当在有放射性核素检查和治疗条件的医院进行,以防放射性核素污染。
国内1 9 9 3年11月在成都召开的核素治疗研讨会上将放射性核素标记磷153Sm2 EDTMP确定为治疗骨转移的方案。
目前北美常用的放射性核素药剂包括8 9 SrCl(锶89)与153Sm(钐153)2 EDTMP。
这两种放射性核素均发射β粒子,但它们的物理学特性,尤其是半衰期和13粒子能量均不相同。
核素治疗的锶89的半衰期为5 O天,其放射的β射线在治疗后的两个半衰期(约1 O 1天)内释放量为7 5%。
由于释放期较长,治疗效果一般在药剂注射后7~2 O天开始显现,且疼痛缓解较缓慢,治疗后骨髓康复期也相对较长。
钐153的半衰期为1·9天,其放射的β射线在治疗后的两个半衰期(约4天)内释放量为7 5%。
钐153对疼痛缓解的起效及骨髓康复的时间均较短,但其13粒子能量较锶89低,因而穿透性较弱。
两种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治疗对骨髓均具有抑制作用并可引起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减少,但钐153的这一不良反应较锶89更为严重。
因此,肿瘤患者在放射性核素治疗过程中应接受至少为期8周的每周全血细胞计数,对患有血小板减少症(<1 0 0×1 0 9/L)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 X 1 0 9/L)的患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
235骨骼是恶性肿瘤转移高发部位,有报道显示,有50%左右的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骨转移癌[1]。
疼痛是骨转移癌主要临床表现,于初期疼痛程度较轻且多为间歇性,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发展为持续性。
故必须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此缓解患者疼痛感,提升其生活质量。
Sr-89在转移病灶内的生物半衰期超过50d,其β射线的能量为1.46MeV,Sr-89在原发性骨肿瘤中的分部较为均匀,在骨皮质中的摄取较高。
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对肿瘤患者进行局部治疗的一种方式,也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
故本文此进行分析,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使用抽签法对本院筛选的86例多发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分组,分为两组各43例,病例资料来源2019年1月—2020年1月。
其中实验组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在34~68岁,平均为(49.62±6.33)岁;12例前列腺癌,13例乳腺癌,15例直肠癌,3例肺癌。
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在36~76岁,平均为(48.26±6.41)岁;11例前列腺癌,14例乳腺癌,13例直肠癌,5例肺癌。
两组基本资料相比无差异(P >0.05)。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Sr-89治疗。
给予患者使用GE Healthcare Limited 生产的氯化锶[89Sr]注射液(批号:国药准字H20090880)150MBq(4mCi)/4mL,于开封后3min 内将药物缓慢注射至患者体内,用量:1.48MBq/Kg (40μCi/kg)或92.5MBq ~137MBq/人(2.5mCi ~4.0mCi/人)推荐静脉注射100~150MBq(4.0mCi)/人次。
实验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局部放射治疗,依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合适的卧位,将患者固定在专用体板上。
依据患者疼痛部位以及图像浓聚位置的体表投影作为放射治疗靶区中心,给予标记;随后使用SPECT/CT 行X 射线CT 定位,并将CT 扫描图像导入放疗计划系统(TPS)对病灶进行勾画;给予靶区0gY/3gY/10F,既治疗1次/d,一周治疗5d,共2周。
放射性核素89Sr治疗骨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89Sr治疗骨转移瘤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60例骨转移瘤患者给予放射性核素89Sr治疗,89Sr治疗结束后患者随访1年,观察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血象的变化。
结果:60例患者经89Sr治疗后,23例患者显效,29例患者有效,8例患者无效,显效患者与无效患者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有效患者与无效患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89Sr内照射治疗用于骨转移瘤患者临床疗效较好,止痛效果佳,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89Sr;骨转移瘤【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5-0122-02骨转移瘤是恶性肿瘤晚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大多数患者骨转移瘤后可引起顽固性骨痛,使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此,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骨转移瘤治疗研究的重点[1]。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采用89Sr内照射治疗,其研究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60例骨转移瘤患者,原发肿瘤已经病理科确诊,经CT、MRI等检查证实骨转移灶为骨转移瘤。
其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龄25 ~79 岁,平均年龄(35±6.7)岁,病程4~11个月。
其中乳腺癌患者24例,肺癌15例,前列腺癌7例,鼻咽癌10例,甲状腺癌4例。
1.2 方法我院收治的骨转移瘤患者60例给予注射用氯化锶(89Sr)注射液,用法用量为1.48MBq/kg或每例患者92.5~148MBq,3~6个月后重复治疗一次。
89Sr治疗后的1周内患者禁止使用钙类药物,用以预防钙与89Sr竞争获取骨质,进而影响89Sr的临床疗效。
治疗前患者查血常规、肝脏、肾脏功能和全身各部位骨显像变化。
放射性核素治疗癌症骨转移病人的骨痛
孙晓光
【期刊名称】《健康促进》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目前全世界每年新发生的癌症患者约有700万,其中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而其中大部分癌症疼痛是由肿瘤骨转移所引起。
当这些癌症发生骨转移时,肿瘤细胞会释放出破骨细胞激活因子。
破骨细胞激活因子能刺激破骨细胞对骨质的吸收,使病人的骨骼发生溶解和破坏。
与此同时,肿瘤细胞还能分泌一些致痛介质,如前列腺素、乳酸等。
这些致痛介质会使病人出现顽固性的骨痛。
随着病人骨破坏的不断加重,这种骨痛也会越来越重。
顽固性的骨痛会使病人活动受限、生活质量下降。
【总页数】1页(P37)
【作者】孙晓光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7
【相关文献】
1.放射性核素治疗骨转移瘤病人的护理 [J], 吴秋莲;陈文;徐浩
2.唑来膦酸联合放射性核素89Sr静脉应用治疗前列腺癌转移性骨痛疗效观察 [J], 贾东升;杨全成;王彤;郏杰;车梓
3.恶性肿瘤骨转移性骨痛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概况 [J], 周培清;张淑华;等
4.常见放射性核素在骨转移癌伴骨痛中的应用进展 [J], 王洪娇; 王晓楠; 王丹
5.帕米膦酸二钠(博宁)治疗癌症骨痛的疗效观察 [J], 李志革;廖萍;胡晓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转移瘤和恶性骨肿瘤的核素治疗骨转移瘤和恶性骨肿瘤的放射性核素治疗为一种姑息治疗,静脉注入治疗用亲骨性放射性药物后,在骨转移病灶或骨肿瘤部位出现较高的浓集。
利用放射性药物发射的β射线对病灶进行照射,达到缓解疼痛、杀伤肿瘤细胞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一、适应证1.转移性骨肿瘤并伴有骨痛患者;2.核素骨显像示骨转移性肿瘤病灶异常放射性浓聚;3.恶性骨肿瘤因种种原因未能手术切除或手术后有残留癌肿,且骨显像证实有较高的放射性浓集的患者;4.白细胞不低于3.5×109/L,血小板不低于80×109/L;二、禁忌证1.近期6周内进行过细胞毒素治疗的患者;2.化疗和放疗后出现严重骨髓功能障碍者;3.骨显像仅见溶骨性冷区,且呈空泡者;4.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5.脊柱破坏伴病理性骨折和(或)截瘫的患者以及晚期和(或)已经历多次放疗、化疗疗效差者应慎重考虑后用药。
三、治疗方法(一)放射性药物1.氯化锶-89(89Sr-SrCl):89Sr是一种发射纯β射线的放射性核素,半衰期为250.6d,β射线最大能量为 1.46MeV,由加速器生产,价格较贵,是目前临床治疗骨肿瘤应用较多的一种放射性药物。
2.153Sm-EDTMP:153Sm的半衰期为46.3h,最大β射线能量为810keV,同时伴有能量为103keV的γ射线。
在用于治疗的同时可进行显像,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于骨肿瘤治疗的放射性药物之一。
除上述两种放射性药物外,其他一些放射性药物也可用于缓减骨肿瘤引起的疼痛。
(二)病人准备1.停用化疗或放疗至少6周。
2.治疗前应做的检查:测量身高和体重,骨显像,X射线检查,病理学、血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电解质和酶学检查。
3.测定病人对放射性药物的骨摄取率。
4.病人可在门诊或住院接受治疗。
治疗前应详细记录,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诊断及书面同意书等。
、(三)用药方法几种常用的放射性药物均采用静脉注射,如89Sr-SrCl2 153Sm-EDTMP、188Re-HEDP等。
·影像医学研究·系统医学SYSTEMS MEDICINE 系统医学2019年6月第4卷第12期对恶性肿瘤病患而言,骨转移癌是其比较容易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1],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在癌症患者中,约有85%左右的病例存在骨转移的情况[2]。
相关资料中提及,骨转移能引发顽固性骨疼痛的症状,不仅能够给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同时还会影响其病情控制的效果,降低生活质量[3]。
故止痛治疗对于DOI:10.19368/ki.2096-1782.2019.12.126骨转移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临床分析单衍刚单县中心医院核医学影像,山东单县274300[摘要]目的研究放射性核素治疗在骨转移癌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9月该院接诊的骨转移癌病患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双盲法将之分成两组,当中,实验组30例在局部外照射治疗的基础之上加用89Sr治疗,而对照组30例则仅接受局部外照射治疗。
分析两组骨痛程度的缓解情况,并对各组的新疼痛部位发生率等指标作出比较。
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骨痛程度轻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实验组骨显像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6.67%,比对照组的76.67%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23,P<0.05)。
实验组的新疼痛部位发生率为30.00%,比对照组的53.33%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96 9,P<0.05)。
结论于常规局部外照射治疗的基础之上,采用放射性核素疗法对骨转移癌病患进行佐治,能够显著缓解其骨痛症状,促进原发灶改善,并有助于减少新疼痛部位的发生风险,建议临床推广。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治疗;局部外照射;骨转移癌;骨痛症状[中图分类号]R47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782(2019)06(b)-0126-03 Clinical Study of Radionuclide Therapy for Bone Metastatic Carcinoma CHAN Yan-gang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Shanxian Central Hospital,Shanxian,Shandong Province,2743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value of radionuclid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bone cancer.Methods A total of60cases of bone metastatic cancer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2016to September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double-blind computer method. Among them,89Sr was added to the treatment of30cas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local external radi⁃ation therapy,while30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local external radiation therapy.The degree of relief of bone pain in the two groups was analyzed and the incidence of new pain sites in each group was compared.Results The degree of bone pai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bone imaging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96.67%,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76.67%),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5.1923,P<0.05).The incidence of new pain sit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30.00%,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53.33%),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11.1969,P<0.05).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local external radiation therapy,radionu⁃clide therapy can significantly relieve the symptoms of bone pain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one cancer,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imary focus,and help to reduce the risk of the occurrence of new pain sites,which is recommend⁃ed for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Radionuclide therapy;Local external irradiation;Metastatic bone cancer;Symptoms of bone pain[作者简介]单衍刚(1975-),男,山东单县人,硕士,主管技师,研究方向:核医学影像。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放射性核素治疗摘要】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平均寿命的延长,前列腺癌疾病出现概率不断增加。
前列腺癌疾病于尿系统肿瘤中容易出现骨转移现象,可以发生在肿瘤确诊前、治疗中、治疗后。
前列腺癌骨转移发生之后嗜骨性特点比较明显,大约有2/3在发病中出现骨转移现象。
资料研究显示,对前列腺癌患者实施初次确诊存在骨转移的大约有10至20%,而在进展期,骨转移的发生率超过80%。
本文综述了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放射性核素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前列腺癌骨转移;放射性核素治疗;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6-0396-03前列腺癌属于骨转移高发的一种恶性肿瘤,大于80%前列腺癌患者可能出现骨转移现象,骨转移病灶在髂骨、肋骨、椎体、颅骨以及长骨近端等较为常见,且在骨骼中轴线具有丰富血运位置比较多发。
骨骼的疼痛即为最早也是最常见的前列腺癌骨转移,严重威胁日常生活。
1.前列腺癌骨转移背景骨组织一般是存在丰富血供具有特殊微环境的组织,骨组织属于最为常见的所有器官系统中发生转移性肿瘤的位置。
骨转移一般被认为属于严重的一种临床并发症[1]。
前列腺癌属于一种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疾病,同时是对男性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的恶性肿瘤[2-3]。
在我国由于人们生存质量和环境的变化,目前国内前列腺癌疾病出现率不断增加,大部分患者确诊前已出现骨转移癌。
对于前列腺癌而言,骨转移属于预后不良影响关键因素,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大约有1半可能在30至35月内发生死亡。
资料显示,成骨性表现即为前列腺癌骨转移的主要破坏模式,在前列腺癌骨患者出现骨转移的时候同时存在成骨性改变以及溶骨性改变,骨质中前列腺癌细胞具有新形成的骨以及刺激骨基质降解[4]。
骨转移癌发生之后可能出现加重性、顽固性骨痛现象,休息和制动均不能明显减轻,甚至可能出现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瘫痪、贫血等临床并发症,对其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缩短生存时间,甚至危及患者生存质量和行动能力[5]。
放射性核素治疗骨转移瘤后对外周血象的影响摘要】目的评价放射性核素153钐-乙二胺四甲撑酸(153Sm-EDTMP)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疗效和对外周血象的影响。
方法用153Sm-EDTMP对196例骨转移病人进行内照射治疗,剂量(29.6~37.0)MBq/公斤体重(0.8~1.0mci/kg),治疗前先抽血,主要查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
治疗后观察骨痛,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细胞及病灶的变化,并于治疗后2周及部分病人3个月各抽外周血同上化验项目。
结果 196例病人有164例(83.7%)骨痛缓解,随访35例病人有13例(37.1%)病人骨转移灶钙化或消除;治疗后2周病人末梢血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与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t=8.19,7.39,5.00,4.15,P<0.01);而在三个月时随访的108例病人上述检查项目基本恢复。
结论153Sm-EDTMP对转移性骨肿瘤有明显的缓解骨痛,控制病情进展和消除病灶的作用;同时有降血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副作用,但是是可逆的。
【关键词】骨肿瘤肿瘤骨转移 153Sm-EDTMP 外周血象放射性核素恶性肿瘤极易发生骨转移,并引起剧烈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甚至发生病理性骨折,采用化疗和放疗及止痛药的应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副作用大或成瘾),其疗效常不满意,近几年来我们对用153Sm-EDTMP治疗的196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病人进行临床研究,并评价其疗效和副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经手术或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骨转移的196例病人,男100例,女96例,年龄18岁~81岁,平均54.8岁,其中肺癌86例,前列腺癌26例,鼻咽癌10例,骨癌、肾癌、食管癌及恶性淋巴瘤、甲状腺癌、肾上腺癌、结肠癌、卵巢癌、喉癌、胸膜恶性间皮瘤、牙龈癌、椎管内恶性肿瘤各1例,原发灶不明者6例。
1.2治疗方法1.2.1药物与仪器放射性药物153Sm-EDTMP为无色或略显粉红色的液体,PH值8.0~8.5,放化纯度>97%,分别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核动力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