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 格式:pptx
- 大小:13.58 MB
- 文档页数:40
农业的区位选择[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再是决定因素。
【特别提醒】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因素主要包括光照、热量、降水等,而光照条件和热量条件是不同的。
光照条件主要与太阳辐射的时间长短和强度有关,热量条件主要与气温(积温)高低(大小)有关。
太阳辐射强,气温未必高。
(2)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科技、市场、政策等)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基本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共同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典例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1)分布: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方式: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3)特点: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
(4)区位优势:气候暖湿;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好;土地肥沃;地广人稀。
【易错辨析】我国农耕区的家畜、家禽饲养是一般意义上的混合农业吗?提示不是。
我国农耕区饲养家畜、家禽只是作为副业,且绝大多数规模较小,不能算作混合农业。
混合农业中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产业比重相差不大。
4.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
(1)有利影响如果能保持合理的利用强度,土地资源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
(2)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会引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考点一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例1】[2017·天津文综,12(3),9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1.结合区域图,综合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影响。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1.农业生产有何特点?2.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别有哪些?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如何发展变化的?4.新疆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其“白色产业”和“红色产业”分别指哪些部门?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农业(1)概念:人类利用动植物生长和繁殖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农业生产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
2.区位(1)一方面是指某事物的位置。
(2)另一方面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主要包括热量、光照和降水,其对作物的种类、产量、品质等有重要影响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常常发展林业、畜牧业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水源湿润地区丰富的水源为作物稳产、高产提供保证;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需要稳定的灌溉水源[特别提醒] 光照和热量的差异光照强,热量不一定丰富;热量丰富,光照不一定强。
如四川盆地热量条件优于青藏高原,但光照条件不如青藏高原。
①市场:可有效地引导农业生产类型、规模和布局。
②技术因素: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业生产范围。
③交通运输:直接关系到农用物资运入和农产品运出。
④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以及政府政策、工业基础等,也都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
[特别提醒] 自然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基础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现代社会,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将下列各地农业生产及其对应的主导区位因素连线。
提示: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不同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1.古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2.现代: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生产活动一.农业生产的特点1.地域性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国家政策2.季节性和周期性自然因素,eg:气候二.农业的分类(右图)1.按生产对象分类农业、林业、畜牧业、副业、渔业(即:农林牧副渔,以农、牧为主)2.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eg:游牧密集农业→技术eg:花卉、乳畜3.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自行消费密集农业→产品销售一.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概念—两层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2.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 充足且配置合理气候,光热水资源充足,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畜牧业土壤:黑土、水稻土→耕作业,红壤→茶叶种植位于,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灌溉农业必要条件,如河湖水源靠近/附近有(河流、湖泊),灌溉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判定市场是否广阔→周边地区人口和经济发达程度·交通:判定交通是否便利→公路、铁路、海运、航运·技术:科技水平的高低及其投入的程度,决定产量产值和保鲜水平·劳动力:考虑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其他:政府政策,地价(地广人稀),工业发展水平,农业发展历史(习俗)3.区位要素的变化(1)自然因素的利用与改造·自然因素具有非决定性,不宜耕作的土地,可通过人为改造(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使其适宜农业生产·自然因素的改造需考虑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衡量技术投入后的产出效益是否高于投入成本(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随人口的↑和城市化的发展,市场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市场)·交通运输的改善+技术的发展→农产品的保鲜水平↑(交通、技术)·劳动力:随着集约农业的发展,更加注重劳动力的素质(劳动力)二、农业地域的形成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科技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通用5篇)《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进展》的第一节内容,课时为1课时。
1、教材地位: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的探究让同学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因此这节不仅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揭示区位理论的学习和讨论方法,对同学以后学习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材的思路和特点:本节的教材编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同学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猎取相关学问的爱好。
教材以文字的形式叙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同学科学地理解概念。
以图片的形式向同学展现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楚明白。
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育同学学会详细分析某种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学问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同学把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学问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学问则主要是通过文字叙述让同学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通过案例2,让同学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二、同学学习状况分析:我校高一同学经过学校和学校的课改,共性比较突出,他们对感爱好的学问能有较高的热忱和探究的意愿,他们盼望能有个表现自己力量的舞台,他们也具备有肯定的合作力量,但学校地理学问相当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力量很差。
三、设计思想: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同学为中心,老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同学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育同学的地理思维力量,创新力量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加同学学习地理的爱好。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产业区位选择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这部分先认识农业的概念和特点、农业区位,然后学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介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怎样影响人们进行区位选择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主要学习不同历史阶段,影响农业主导因素是不同的。
这部分主要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们认识到农业区位因素是在发展和变化的,其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在不断的发展。
第三部分是案例学习,关于新疆农业的“白色产业”和“红色产业”,这是用实例说明新疆地区是如何根据区位条件,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的。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区域认知:通过材料学习,理解不同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不同。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能够综合分析影响某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地理实践力:学会分析影响某地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提出对不利自然条件如何改造。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观。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难点:运用原理,合理评价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以西湖龙井视频为导入。
【目的】以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回归课本,直奔主题,引出农业的区位条件。
【过渡】农业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后,我们再来答疑解惑。
板书: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学生通过导学案自主完成课前预习,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区位的实质。
【目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熟悉课本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简单介绍农业的概念、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区位的实质。
【思维发散】通过引导,组织学生一起分析影响会泽大洋芋种植因素有哪些,从而得出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考纲下载:1、农业区位因素;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情分析:1、掌握并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理解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掌握中国、世界粮食作物和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世界粮食问题的形成原因、具体表现及解决途径。
夯实基础:1、重读教材,识记重点内容;2、完成世纪金榜P80基础回顾部分。
自主检测:1、限制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2、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主要区位因素是A、市场B、地形C、土壤D、水分3、东京鲜花市场上,有荷兰与中国的鲜花,中国的竞争优势有A、运费少B、质量高C、科技含量高D、生产资料投入多陕西是我国优质苹果产业基地。
2011年某果业公司与当地农民签订了生产收购300吨符合欧洲人口味的“粉红女士”优质苹果的合同,出口欧洲市场,但由于当地农民生产管理中因苹果套袋、疏果、喷施高毒农药、大量施用氮肥等原因导致苹果着色、果体大小、农药残留量超标、酸度不够,致使合同只完成了30吨的出口订单。
据此回答4~6题。
4、该果业公司到陕西生产收购“粉红女士”苹果主要原因是①市场需求②消费习惯③环境条件优越④劳动力成本低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5、陕西苹果出口到欧洲市场主要得益于①欧洲市场需要陕西苹果②交通技术进步③保鲜技术的发展④苹果生产成本低、质量好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6、据新华社11月18日报道,2011年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有明显提高,但从上述现象看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主要有①寻找新的出口对象扩大贸易范围②发展交通和冷藏、保鲜技术③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④果业公司要加强产前、产中的技术指导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①华南的双季稻种植②宁夏平原的水稻种植③新疆吐哈盆地的瓜果生产④上海郊区的乳畜业A、①热量②水源③光照④市场B、①水源②地形③热量④市场C、①地形②国家政策③土壤④科技D、①土壤②热量③地形④国家政策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B、人们通过开垦荒地可以扩大农作物的区位范围C、限制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光热条件D、农业的区位是由国家的政策所决定的9、下列农业生产成果是通过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而取得的是()A、城市农业的重点转向以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为主B、通过改造地形,我国将小麦的种植高限发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C、通过大棚、玻璃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D、农业在大范围内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读下图,回答10~11题。
备课资料一、农业区位因素(一)自然条件1.气候。
包括降水量的多与少、季节分配的均匀与否、热量的多少、光照的强弱以及热量和水分的配合程度等。
例如,华北平原地处暖温带,盛产苹果等温带水果;江汉平原地处亚热带,降水和热量充沛,水热配合好,成为我国粮食、棉花、油菜基地;江南丘陵地处亚热带,水热条件好,盛产柑橘等,以上这些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形成的.又如,复种制度是指同一块地上重复种植的次数,而其种植的次数也是受气候条件的制约。
2。
水源.水源的多少对于干旱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沙漠中的绿洲主要是由于有水源而形成的。
我国天山山麓的绿洲,也是由于有冰雪融水而形成的.3.地形。
其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农业生产。
(1)地形的高度.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会使得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产类型。
例如。
山地中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等立体农业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地形高度的缘故。
(2)地表的坡度。
坡度大于25。
的陡坡地,不适于发展耕作业,而应该植树种草发展林业等.(3)山脉的坡向。
迎风坡和背风坡,向阳坡和背阴坡的不同,水热条件也不同,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例如,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向阳坡和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水热条件较好,从而能够发展粮食作物等种植业。
4。
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成分、土壤质地、土壤层的深度以及土壤肥力的差异,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种类.例如,我国东北的黑土、华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等的不同,也是影响农作物种类的因素之一.(二)社会经济条件1.市场。
市场需求量的多少影响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当农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经营规模扩大;反之,则规模缩小。
2.交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交通运输条件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最显著。
例如,产品易腐烂变质等一些对运输要求迫切的农业(如乳畜业)对交通条件的要求较高.3。
政策。
国家政策和措施,如鼓励性措施(提供农业补贴、免征农业税、提高产品价格)或限制性措施等都会对农业产生很大的影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