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主要的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 格式:doc
- 大小:104.5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医基础知识学习: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循行歌诀1.手太阴肺中焦生,络肠循胃散流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臑肘中,循臂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端通,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属阳明经。
2.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岐骨两筋循臂肪,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拄骨旁,从肩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
支从缺盆直上颈,斜贯颊前入齿当,环出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注迎香。
3.胃足阳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齿,还出挟口绕承浆,颐后大迎颊车里,耳前发际至额颅,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络脾宫,直者缺盆下乳内,一支幽门循腹中,下行直合气街逢,遂由髀关抵膝膑,胻跗足趾内间同;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趾外间通,一支别走足跗趾,大趾之端经尽已。
4.太阴脾起足大趾,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腨循胻经膝里,股内前廉入腹中,属脾络胃与膈通,挟喉连舌散舌下,支络从胃注心中。
5.手少阴脉起心中,下膈直与小肠通。
支者还从肺系走,直上喉咙系目瞳。
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后肘内少海从,臂内后廉抵掌中,锐骨之端注少冲。
6.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循手外侧出踝中,循臂骨出肘内侧,上循臑外出后廉,直过肩解绕肩胛,交肩下入缺盆内,向腋络心循咽嗌,下膈抵胃属小肠。
一支缺盆贯颈颊,至目锐眦却入耳,复从耳前仍上颊,抵鼻升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别络接。
7.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眦上起额尖。
支者颠上至耳角,直者从颠脑后悬,络脑还出别下项,仍循肩膊侠脊边,抵腰膂肾膀胱内,一支下与后阴连。
贯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内左右别,贯胛侠脊过髀枢,臂内后廉腘中合,下贯腨内外踝后,京骨骨下趾外侧。
8.手厥阴心主起胸,属包下膈三焦宫,支者循胸出胁下,胁下连腋三寸同,仍上抵腑循臑内,太阴少阴两经中,指透中冲支者别,小指次指络相通。
9.足肾经脉属少阴,小趾斜趋涌泉心,然骨之下内踝后,别入跟中腨内侵,出腘内廉上股内,贯脊属肾膀胱临。
直者属肾贯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寻。
支者从肺络心内,仍至胸中部分深。
⼗⼆正经及奇经⼋脉中国⼈数千年前就发现,有些⼈⽣病时⾝体会出现红⾊发烫的“线条”,⽽按摩这些“线条”可以治疗疾病。
这些“线条”,其实就是经络线。
经络是⼈体脏腑⽓⾎运⾏的通路,犹如宇宙中星球运转的有序轨道。
我们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或⽳位,就能调理体内的脏腑系统。
这就是中医养⽣治病的⽞妙之处。
⽐如说,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捶胸顿⾜”。
⼈在悲痛的时候,都是哭天喊地,捶胸顿⾜。
为什么呢?因为胸⼝有⼀个⽳位叫膻中⽳。
⼈悲痛时,⽓就郁结于此。
敲打膻中⽳,就可以把郁⽓震出来,⼼情就会改善。
所以悲痛时捶胸是⼈体的⼀种本能反应,是对⾝体机能的⾃我调节。
⼤家不妨试⼀试。
顾客拒绝时不⽤⽣⽓,回来拍这么⼀会⼉,⽓震开了,⼼情就会变得舒畅。
为什么要顿⾜呢?因为咱们脚底下有涌泉⽳。
顿⾜可以打开涌泉⽳,令肾的精⽓充沛。
肾精⽓振奋升起,⼈就会从郁闷之⽓中解脱出来。
经络,实际上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医学⼊门》说: “经者,经也;经之⽀派者为络。
” 经,有路径之意。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有⽹络之意。
络脉纵横交错,遍布全⾝。
经脉是纵⾏⼲线;络脉是经脉的⼤⼩分⽀。
经络内属脏腑,⼊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并借此⾏⽓⾎、营阴阳,以沟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九窍、⽪⽑和筋⾁的通道。
⼈体经络系统的构成主要包括⼗⼆正经、奇经⼋脉、⼗五别络、⼗⼆经别、⼗⼆经筋等。
正经有⼗⼆,即⼿⾜三阴经和⼿⾜三阳经,合称“⼗⼆经脉”,是⽓⾎运⾏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经脉的作⽤。
⼗⼆经别,是从⼗⼆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经脉中相为表⾥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能补正经之不⾜。
下为图解:⼗⼆经脉 ⼗⼆经脉⼜名⼗⼆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部位综合⽽定的。
它们分别⾪属于⼗⼆脏腑,各经⽤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于⼿⾜、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
跟着倪海厦⽼师每天学针灸⼗⼆经络与奇经⼋脉简介每天跟着倪海厦⽼师,⼀起学习针灸,已经学完的朋友也可以⼀起温习⼀下。
空闲时间多的朋友可以看视频,空闲时间少的朋友就看⽂字内容。
每⼀章节后⾯也都注明了时间,可以拖动视频到相应位置播放。
希望⼤家每天都有进步,都有所收获。
第四章⼗⼆经络与奇经⼋脉简介(1-02:18:45)⼀、任脉与督脉(1-02:18:45)我们开始介绍任脉。
任⼥⼦妊也⼥⼈会怀孕是靠任脉⼗⼆经络开始介绍之前要从任脉开始介绍找⽳道要从任、督⼆脉为基准,找到标准,就可以很快速的找到⽳道。
我最怕就是鸡同鸭讲,⼼⾥知道答案,结果⽳道找错了。
任脉是所有阴汇积的地⽅。
⽽督脉是诸阳之会!全⾝的动能能量都在督脉上⾯我最常跟病⼈讲⼀句话就是⽆论如何不要让别⼈碰你的脊椎⾻,督脉不能碰,脊椎⾻像龙⾻⼀样,有⼈椎间盘凸出,有⼈去开⼑,开完反⽽更坏。
MAS根本就是疫苗引起的造成⼀开始脊椎就弯的你想想疫苗可以把所有阳⽓所在的督脉都打烂这种⼈就不长寿⽐如说我们叫天柱倾脖⼦都歪过去这样的⼈命在旦⼣⼀两天就⾛了。
⼥⼈怀孕全靠任脉督脉⾛在后⾯诸阳之会脊椎⾻上⾯任督⼆脉交会在⿐⼦⼈中这边刚好嘴巴讲话讲话时任督⼆脉是开的你在听课的时候⾆头是顶着上颚这是你的⽛龈这⽛齿侧⾯看哦然后这是下⽛这是嘴唇简单的概念⾆头顶到上颚的时候,任督⼆脉是通的注意看乌龟乌龟就是这样所以乌龟很长寿我在讲课的时候嘴巴会动,⽽你们在听课时,是把⾆头顶上去的,脑筋会很清醒,阴电阳电相通。
任脉有三⼋⼆⼗四个⽳道,任脉三⼋起会阴,会阴⽳在那呢?我还要画给你看,你腿张开,腿张开的时候,男⼈呢,把睾丸翻起来,在肛门和睾丸下⽅的中间。
⼥⼈呢?在阴道和肛门的中间是⽳这个会阴⽳道家练打坐时把会阴往上提急救的时候也⽤会阴怎么⽤呢?在溺⽔时病⼈胸腔⾥⾯肺⾥⾯全是⽔呼吸都停掉了⽓脉都没了你⽤⼝对⼝呼吸也救不回来时那怎么办呢?下针!下针的时候让病⼈采⽤趴着的姿式⼩腿跪着肚⼦在这边腿在这边⼩腿针下会阴的时候⽤三⼨长针针进⼊会阴时要对着⼼脏的⽅向下针。
中医学关于“十二经脉”的简述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
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直行主干,为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十二经脉,为十二脏腑所属络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部分,故又称“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止,有一定的循行路径和分布规律,有一定的走向及交接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有表里关系,各有专属的穴位。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而组成,命名原则如下。
上为手,下为足: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
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内为阴,外为阳:分布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称“阴经”;分布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称“阳经”。
按照阴阳三分法,阴分为三阴:太阴、阴、少阴;阳分为三阳:太阳、阳明、少阳。
手足各有三阴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手足各有三阳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
脏属阴,腑属:十二经脉与六脏六腑各有特定的配属关系,六阴经属于脏,并冠以所属脏之名,如内属于肺则称“肺经”;六阳经属于腑,并冠以所属腑之名,如内属于胃则称“胃经”。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注: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
在内踩尖上8寸处交又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十二经脉走行方向的规律,《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
”手三阴经起于胸中,循上肢内侧走向手指端;手三阳经起于手指端,循上肢外侧,走向头面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面部,下行经躯干循下肢外侧,走向足趾端;足三阴经起于足趾端,经下肢内侧走向腹部、胸部。
三、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端交接,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端交接,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中医将一天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学说。
子午流注学说就是中医学得主要组成部分,就是研究人体气血运行得时刻表。
中医认为,自然界与人就是统一得整体,自然界得年、季、日、时周期变化,影响着人们得生理、病理相应得周期变化,如人得脉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得病情变化多半就是早晨轻、中午重、夜晚更重,这些情况与人体气血运行有关,也就就是在不同得时辰,气血运行到不同得经络,对人体得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得影响,恰如现代科学提出得生物钟效应相似。
子午流注学说认为,人体气血得运行就是按照一定得时间循环无端,连成一个大得循环通道,即十二经络得连接顺序为:其歌诀:寅时气血注于肺,卯时大肠辰时胃,已脾心未小肠,膀胱申注酝肾注,戊时包络亥三焦,子胆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体经络-日之中循行运转规律,悉太极之理,尊阴阳之纲纪,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气者生之本也,时者生之用也!1、手太阴肺经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寅时,有肺病者反映最为强烈,如剧咳或哮喘而醒。
2、手阳明大肠经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
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得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得水分与营养、排出渣滓得过程。
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3、足阳明胃经辰时(7点到9点)—胃经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
早餐可安排温与养胃得食品如稀粥、麦片、包点等。
过于燥热得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现嘴唇干裂、唇疮等问题。
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种疾病。
4、足太阴脾经已时(9点至11点)—脾经旺。
已时脾经旺,造血身体状;“脾主运化,脾统血。
”脾就是消化、吸收、排泄得总调度,又就是人体血液得统领。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得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质量好,所以嘴唇就是红润得。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1.十二经脉:按流注次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被称为“正经”。
2.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的总称,共八条。
3.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
十五络脉作用:沟通表里经,补充经脉循行不足,躯干之络,渗灌气血。
4.标本:“标”和“本”是指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
阐明了四肢的膝以下经穴对头身远隔部位的治疗作用。
5.根结:“根”和“结”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6.气街:是经气聚集汇通的共同通路。
气在头者,止着重阐述头、胸、腹、胫部是经气汇合共同循行的通道。
7.四海:是指人体气血营卫产生、分化和汇聚的四个重要部位。
四海与气街具有一致性,胃为水谷之海,与腹气街相通;冲脉,为血海(十二经之海),与腹气街和胫气街相通;膻中为气海,与胸气街相通;脑为髓海,与头气街相通。
十二经脉一、手太阴肺经1.经脉循行:原文:《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语译: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行出来,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