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11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B. 城市与乡村的相互作用C. 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D. 城市环境的生态影响2. 城市中心地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克里斯塔勒B. 韦伯C. 洛施D. 哈格斯特朗3. 下列哪项不是城市化的主要表现?A. 人口向城市集中B. 城市面积的扩大C. 农业用地的增加D. 城市经济活动的多样化4. 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 经济原则B. 社会原则C. 环境原则D. 政治原则5. 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A. 道路设计不合理B. 车辆数量过多C. 公共交通不发达D. 所有以上因素6. 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A. 工业排放B. 人口密度高C. 建筑物密集D. 绿化覆盖率低7.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是:A. 出生率上升B. 死亡率下降C.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D. 城市内部人口自然增长8.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通常遵循哪种模式?A. 同心圆模式B. 扇形模式C. 多核心模式D. 线性模式9. 城市化对环境的主要影响不包括:A. 土地利用变化B. 水资源污染C. 空气质量改善D. 生物多样性减少10.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A. 经济增长B. 环境保护C. 社会公平D. 文化传承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 描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主要原则,并解释其重要性。
3. 阐述城市交通规划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并说明如何通过规划来缓解交通拥堵。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2. 以一个具体城市为例,分析其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并探讨这种结构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013年高考物理最有可能考的必考点“挖井”系列训练选修3-51983年高考作文《挖井》给我们2013年高考备考的启示,明明知道这个点要考,我们偏偏缺乏毅力,而让考生在考场中为试题而惋惜。
本系列训练就是为帮助考生训练解题毅力而编辑整理的,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
资料来源于网络,不合适地方,敬请告之,QQ:691260812。
答案后附加《成功贵在恒》。
备考攻略中档难度,同时考查动量守恒与碰撞、原子与原子核两部分内容.或“关联性综合”或“拼盘式组合”.一般选取4个考点组成2个小题,只对考点知识直接应用,只做模块内综合.高考热点1.(1)(6分) 雷蒙德·戴维斯因研究来自太阳的电子中徽子(νe)而获得了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探测中徽子所用的探测器的主体是一个贮满615t四氯乙烯(C2Cl4)溶液的巨桶.电子中微子可以将一个氯核转变为一个氩核,其核反应方程式为e Ar Cl v e 0137183717-+→+已知3717C 核的质量为36.95658u ,3718Ar 核的质量为36.95691u ,01e -的质量为0.00055u ,1u质量对应的能量为931.5MeV 。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判断参与上述反应的电子中微子的最小能量为A .0.82 MeVB .0.31 MeVC .1.33 MeVD .0.51 McV(2)(9分)如图所示,质量为1kg 的滑块,以5m/s 的水平向右的初速度滑上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平板小车,最终滑块恰好未滑离小车。
已知小车质量为4kg ,小车与滑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4。
求: ①滑块与小车的最终速度。
②整个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内能。
③小车的长度。
(1) A(2)解:①设滑块与小车共同速度为v ,滑块的质量为m ,原来的速度为v 0,小车的质量为M 。
则有()0mv M m v =+ ①解得 1/v m s = ② ②由能量守恒知()220111022Q mv M m v J =-+= ③ ③由Q=μmgL ④可解得滑块相对小车滑过的距离为L=2.5m ,据题意知: 小车的长度为L=2.5m 。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主要研究城市)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解释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揭示城市发展规律)。
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也是城镇居民点合称。
(包括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人口较密集地区。
)城镇: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地方才称为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才称为镇市镇的总称叫城镇。
(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
城市地域:亦称城市圈,与农村地域相对。
广义上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
狭义上指城市化的地域,也就是市街地化的地域。
其在空间上三种地域概念包括: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
行政地域:按行政管理划定的地域,其边界为辖区边界线;以行政辖区边界划分的区域,界限明确。
实体地域:按城市景观与职能差异划分,其边界为实体边界;实体边界地区有一个城乡过渡带,因此这个边界是模糊的;辖区边界与实体边界不一定重叠。
功能地域:由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相互紧密关联构成的实体区域;它以城市为主体,包括邻近城市的一些乡村地域。
都市区: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区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近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确定都市区地域标准的核心是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之间劳动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着紧密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特点:城市规模大、多大城市核心、沿高效益的交通走廊发展、具有密集的交互作用、是国家的核心区域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地质(基岩稳定、无断层、无滑坡泥石流、无地震)、地貌(坡度小、地势低)气候(温度接近于15-25°、降水能保持湿润)、水文(水资源丰富、水质好)、土壤,植被(人类生存环境,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
A. 城市自然地理环境B. 城市人文地理环境C. 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D. 城市经济发展模式2.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
A. 自然增长率B. 机械增长率C. 政策导向D. 科技进步3.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通常被划分为住宅区的是()。
A. 工业用地B. 商业用地C. 居住用地D. 公共设施用地4. 城市规模的划分通常基于()。
A. 人口规模B. 经济总量C. 地理面积D. 行政级别5. 城市交通规划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交通效率B. 减少环境污染C. 缓解交通拥堵D. 促进经济发展6. 城市生态系统中,起到空气净化作用的主要是()。
A. 建筑物B. 道路C. 绿地系统D. 水体7.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病主要表现为()。
A. 人口过剩B. 资源短缺C. 环境污染D. 所有以上选项8. 城市规划中,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通常采取的措施是()。
A. 拆除重建B. 修缮保护C. 限制开发D. 市场化运作9. 城市群是指()。
A. 相互独立的城市集合B. 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集合C. 地理位置相邻的城市集合D. 行政管理统一的城市集合10.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A. 经济发展B. 社会进步C. 环境保护D. 所有以上选项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它关注城市的空间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__________的关系。
2. 城市化的标志之一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__________。
3. 在城市土地利用中,__________是城市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区域,通常包括商业、服务业等设施。
4. 城市规模的扩大往往伴随着城市功能的__________和城市空间的__________。
5. 城市交通规划应遵循__________原则,以确保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转。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脊料题型:一、不定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分析题内容: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的三个方向①从点的角度研宄一区域中的城市②从面的角度研宄一城市巾的区域③从点而结合研宄一城市化二、城镇与乡村的本质区别①景观——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②规模_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③产业——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④物质构成——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⑤职能——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屮心;⑥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差异等。
上述几点虽不十分严密,却无疑是最基本的差别。
三、城市的三种地域概念①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确定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即城市的行政地域主要是为了管理。
②城市的实体地域:也称景观地域城市化地区,城市的本质特征本来就是对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而言的,划分城市的实体地域主要是为了区分城乡③城市的功能地域:主要是大都市区与大都市带四、都市区的概念(Metropolitan Area)MA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它不是一级行政单元,而是城市功能上的一种统计单元。
表示MA的定量方法是都市统计区(MSA): 一个MSA由中心县+外围县。
五、大都市带的概念及地域组织特点大都市带(megalopolis)是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地域组织特点(1)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U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萁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连串的大都市区。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系起来,没有间隔。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基本概念与知识点梳理1、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发展与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
2、城市化: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的增长。
3、城市人口:在城市居住一定时间(通常为半年)的人口,包括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
4、城市用地:城市中各种用途的土地的总和。
5、城市形态:城市占据的空间形态,包括扩展型、组团型、带型等。
6、城市功能区:城市中承担不同功能的区域,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7、集聚效应:由于人口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与规模效应。
8、扩散效应:人口与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散,通常是由于中心城区土地成本上升或环境压力增大。
9、城乡一体化: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平等享有。
10、城市规划: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空间布局,包括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
二、重点知识点解析1、城市化的进程与影响因素:主要考察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差异及其原因,如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等。
2、城市用地结构与形态:分析不同城市用地结构与形态的形成原因,如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
3、城市功能区的规划与布局:了解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4、集聚与扩散效应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分析集聚与扩散效应对城市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5、城乡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探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如土地制度改革、公共资源共享等。
6、城市规划的原则与方法: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如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等。
三、难点知识点解析1、城市化的环境影响:城市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城市病的治理:城市病是指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需要研究如何有效治理城市病。
3、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需要研究如何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平等享有。
《城市地理学》期末考试卷姓名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①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是( )A卡斯特尔斯B廖什C克里斯泰勒D戈特曼②城市近域推进演化模型中第四时期首位城市体系的表现是()A绝对集中B相对集中C相对分散D绝对分散③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有()A区域差异变大B大都市化趋势明显C经济发展不平衡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④霍伊特提出的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是()A普查法B残差法C区位商法D正常城市法⑤城市基本活动引起的一种放大机制称作()A加数效应B除数效应C乘数效应D减数效应⑥以下不是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特色的是()A理论基础B资料矩阵C方法论D多变量分析法⑦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中K=4体系依据()原则A行政原则B市场原则C交通原则D最优原则⑧以下不属于城市空间分布类型阶段的是()A离散阶段B极化阶段C扩散阶段D聚合阶段⑨下列不属于城市土地特征的是()A自然特征B经济特征C法律特征D社会特征⑩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不包括()A多层次商业中心B带状商业网点C市场化商业区D专门化商业区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⑴廖什的需求圆锥理论提出()越远,()越高,货物的实际价格(),结果对该货物的需求也就();⑵城市空间分布发展与演变的阶段性是()、()、()、();⑶学术界一般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 )、()、();⑷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⑸空间扩散的三种基本类型()、()、();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⒈大都市带⒉城市群⒊城市职能⒋首位城市⒌城镇体系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㈠、当代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㈡、空间相互作用的分类;五、论述题(14分)阐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
一、选择(2*10)1、关于城市地理学研究任务p22、城市地域包括什么。
P213、4、5 中心地理论是谁提出的、基于什么原则提出的、k值(六边形)p204—2106、弗里德曼:城市化过程区p557、城市化类型p69—718、城市规模结构p163—1659、城市职能p14110、空间扩散类型p199二、名词解释(4道或者5道题)1、城市群p272、城市职能p1443、集聚经济p484、空间相互作用p1915、郊区化p73三、简答题(10*4)1、城市土地特点p252—2532、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之间的区别p1443、区位商的计算p1344、霍尔关于城市化近域推进演化模型的主要阶段p76四、论述题(二选一,以第一题为主)1、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城市,分析其产业结构和职能特征。
杭州产业结构分析从产值和劳动力两个方面:分为第一、二、三产业内部结构供给方面:资金投入、商品供应状况、技术因素需求方面:消费需求三产业所占比重:第一产业比重处于平稳发展阶段,波动较小。
第二产业在21世纪之后就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都在上升。
一直居于上者的第二产业逐步被第三产业取代,但是两者的比重还是很大。
(随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向第三次产业转移)这一现象和资产投入和商品供应状况、技术杭州的创意产业:动漫产业杭州究竟应发展哪些产业?培育发展“特色潜力行业”。
我以为重点应为三大产业:旅游产业(含会展等)、IT产业和文化产业(含动漫等)。
这三大产业前景无限且互相联系渗透,又无污染最适合杭州的人文环境。
把“服务业优先”战略定为完善杭州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中之重,确认要把服务经济打造成杭州的“首位经济”。
美食、茶楼、疗休养、演艺、化妆、保健、女装、婴童、运动休闲、工艺美术十大行业与杭州城市气质相符,代表了未来杭州城市发展的方向,是杭州城市再次向前进发的新引擎。
—第二学期期末试题都市地理学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4题,总20分)1.下列有关都市旳描述不对旳旳是(C)A.都市是聚落旳一种特殊形态 B.都市是一种复杂旳动态现象C.不是每个都市均有自己旳影响区域D.都市是一种区域现象2.城乡差别可以体目前如下(D)方面①景观②人口③经济④基础设施⑤土地A. ①②B. ③④C.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3.下列选项中属于都市近域推动旳重要动力旳是(D)A.对外交通设施旳伸展与都市化 B.工业化旳扩张与都市化C.住宅旳扩散与都市化D.以上三项都属于4.空间互相作用产生旳条件不涉及(B)A.互补性B.相似性C.中介机会D.可运送性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题,总20分)1.都市群都市群是指在特定旳地区范畴内具有相称数量旳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旳都市,根据一定旳旳自然环境条件,以一种或两个超大或特大都市作为地区经济旳核心,借助于现代化旳交通工具和综合运送网旳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旳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都市个体之间旳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种相对完整旳都市“集合体”2.都市旳基本活动部分都市所有经济活动按服务对象来分,可提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都市旳需要服务旳,另一部分是为本都市以外旳需要服务旳。
为外地服务旳部分,是从都市以外为都市发明收入旳部分,它是都市得以存在与发展旳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都市旳基本活动部分,是导致都市发展旳重要动力。
3.自上而下型都市化和自下而上型都市化所谓自上而下型都市化是国家投资于都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旳劳动力需求而引起旳都市化,具体体现为原有都市旳发展和新型工矿业都市发展两个方面。
所谓自下而上型都市化是指农村地区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公司为主体旳非农业生产活动,一方面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都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旳空间转化。
中心地4.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边地区(尤指农村地区)旳居民提供多种服务和货品旳地方。
三.简答题(第1、2题各10分,第3题20分,共40分)1.简述都市地理学旳研究对象及重要任务答:都市地理学旳研究对象就是都市这一复杂旳动态大系统,重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都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构造变化规律,它既是人文地理学旳重要分支,也是都市科学群旳重要构成部分。
论述题1.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福州地理位置特征答:(1)位置是指某地与周围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及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然。
它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的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它又是绝对个性化的特点。
(2)从时间的角度看:(3)从空间的角度看:●从大、中、小的位置看:福州位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中间地带,闽江流域的入海口。
东频东海,与台湾隔海相望。
大位置的特点是福州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都市,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
福州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既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同时也是重要文化中心。
中位置的特点是西邻三明市和南平市,北接宁德市,南连莆田市,西接德化县。
屏山、于山、乌山、闽江是福州重要三大山和一水,别称“三山一水”,三山一水则是福州形成与发展的小位置因素。
●从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看:福州的北西南三面分别于宁德,南平,三明,泉州,莆田接壤,处于该省的中心位置。
地理环境优越,交通条件发达。
同时位于闽江口,控制着整个闽江流域的商品集散。
福州作为福建的省会,其占据着重心位置。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位于闽江口得福州就是在能控制福建省整个闽江流域商品集散的地理基础上发展成为省会城市的。
●从交通位置上看: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河口港城市向下游出海口方向推移,福州开始向马尾推移。
按照规划,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在主城区将形成“有环放射式”结构,线网由7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
将更方便人们出行,城市发展。
2、简述诺瑟姆(S)曲线各个阶段发展特征答:美国著名学者诺瑟姆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并把城市化过程分成3个阶段,即城市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初始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10%就表明城市化进程开始启动,该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低于25%,城市发展缓慢,经历的时间长,区域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状态;加速阶段:在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30%以上,农村人口开始大量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70%,工业在区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稳定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60%以上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城市人口增长处于稳定的发展时期。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第一节城市规模分布理论一、城市首位律1、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2、首位度: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比值。
3、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4、4城市指数:S=P1/(P2+P3+P4) 11城市指数:S=P1/(P2+ P3+…+P11)P1,P2……P11指城市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列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
二、城市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若干等级,则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数量越少。
若把城市数量随规模等级变化的关系用图来表示,则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金字塔图)三、位序—规模法则:是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研究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广泛使用的公式:P i=P1﹒R i-q 或:lgP i=lgP1-qlgR iP i:第i位城市人口P1:规模最大的城市人口R i :第i位城市的位序q:常数(城市位序图)(城市规模的位序图)四、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1、位序—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的城市规模分布。
接近于直线。
2、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成明显折线,有规模等级的缺失。
3、过渡类型(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图)五、城市规模分布类型的利弊P171-172第二节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一、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特点1、我国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类型(位序—规模分布),没有很高的城市首位度。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日益均衡,但各时期的波动很大。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升高。
4、我国高位序城市的实际规模比理论规模小得多,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1、60年代以前: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中小城市的比重在下降。
2、60s和70s: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削弱,中等城市增长明显,小城市没有得到发展。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个方面?A. 城市政治B. 城市经济C. 城市社会D. 城市空间结构答案:D2.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什么?A.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B.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C. 城市工业发展D. 城市服务业发展答案:B3.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A. 地理位置B. 资源条件C. 气候条件D. 国家政策答案:C4. 城市中心商业区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工业生产B. 行政办公C. 休闲娱乐D. 商业交易答案:D5.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城市人口过多B. 城市道路规划不合理C. 城市交通管理不善D. 城市车辆数量过多答案:B6. 城市绿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提供工业用地B. 提供商业用地C. 提供居住用地D.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答案:D7.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土地利用变化B. 人口密度增加C. 城市景观变化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8. 城市扩张的主要模式是什么?A. 同心圆模式B. 扇形模式C. 星形模式D. 线性模式答案:A9. 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城市建筑物密集B. 城市交通繁忙C. 城市绿化不足D. 城市工业排放答案:A10. 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农村劳动力流失B. 农村土地资源减少C.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哪些?A. 人口城市化B. 经济城市化C. 社会城市化D. 空间城市化答案:A, B, C, D2. 城市化对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社会阶层分化B. 社会流动性增加C. 社会服务需求增加D. 社会问题增多答案:A, B, C, D3. 城市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经济增长B. 产业结构变化C. 就业机会增加D. 城市竞争力提升答案:A, B, C, D4. 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环境污染B. 生态破坏C. 资源消耗增加D. 气候变化答案:A, B, C, D5. 城市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文化多样性增加B. 文化同质化C. 文化创新D. 文化冲突答案:A, C, 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城市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绪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①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②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③注重城市化研究;④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P15第一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⑵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⑶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⑷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⑸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P202、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P24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P25 特点:⑴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都市区;⑵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⑶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⑷规模特别庞大。
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P254、城市群: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城市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简要说明城市的概念和城市的基本特征。
(1)概念: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特征: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和主要内容。
(1)研究对象-- 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城市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
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
(2)任务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3)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研究核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一一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6)城市政策研究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城市地理学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而城市是人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集聚地。
虽然城市的发展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影响自然环境,因而有些地理学者从事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
但是城市的主体毕竟是人及其活动,其作用机制虽然也受自然规律的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受社会经济规律所支配。
因此,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地理学有较大的差异,在我国地理学无疑属自然学科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学科中的社会科学。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_(正式版)第一章绪论一、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城市的生长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二、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一、城镇和城镇的区别:只有那些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二、城市地域的三种类型:1)城市的行政地域;2)城市的实体地域;3)城市的职能地域;三、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五大特点:(l)多核心。
区域内有若干个高人口密度的大城市核心,每个大城市核心及其周围郊区县之间,以通勤流为主要指标的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组成一连串的大都市区。
各核心城市之间的低人口密度地区,多为集约化农场、大面积森林、零星分布的牧场和草地。
这些非城市性用地提供城市人口的休憩场所和食品供应。
(2)交通走廊。
这些大城市核心及大都市区沿高效率的交通走廊而发展,开始是铁路,进而是高速公路,它构成大都市带空间结构的骨架,把各个大都市区联结起来,没有间隔。
(3)密集的交互作用。
不仅都市区内部,中心城市与周围郊区之间有密集的交互作用,都市区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4)规模特别庞大。
戈特曼以2500万人口作为大都市带的规模标准。
(5)国家的核心区域。
它集外贸门户职能、现代化工业职能、商业金融职能、文化先导职能于一身,成为国家社会经济最发达、经济效益最高的地区,甚至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四、我国现行的设市、设镇标准:现行的设镇标准: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
城市地理学期末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城市的地理位置是指城市所处的纬度和经度。
2. 城市可分为行政区域和功能区域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3. 城市的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4. 城市负载能力是指城市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5.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和流动。
6. 超大城市通常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
7. 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是北纬39°54′48″,东经116°23′30″。
8. 都市圈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城市群体。
9.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0. 城市的环境质量与人居舒适度密切相关。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 城市化是什么?城市化是指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过程。
2. 请简要说明城市化的原因。
城市化的原因包括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工转移就业、城市工业化和城市服务业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的完善等。
3. 请列举并简要介绍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化的影响包括人口流动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社会结构的改变和文化的多样性等。
4. 城市的功能区域有哪些?城市的功能区域包括行政区域、商业区域、工业区域、住宅区域、教育区域、文化区域和娱乐区域等。
5. 请简要介绍城市群的概念。
城市群是指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城市群体,具有较为紧密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联系。
6. 请说明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
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噪音污染、废物处理和绿地覆盖率等。
三、综合分析题(40分)请结合你所在的城市,分析该城市的发展情况并提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建议。
(此处略去1500字正文内容)。
一、名词解释1、城市地理学1)对象和任务研究再不同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和组合,分布的科学。
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性。
2)发展城市地理学的完全独立和大规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研究内容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问题等。
2、城市概念: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的居民集居地.性质: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动态性、系统性)3、空间分析学派1)背景50.6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迫切的需要一套理论支持空间资源的管理政策。
2)内容地理学在方法上和哲学上发生的革命性改变:①由求异改为求同,求规律性;②由文字描述改为数据处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③明确要求研究结果有预测能力,帮助决策。
为此,借用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建立空间模式。
3)评价把人类行为过分简单话,忽略其复杂多样的本质; ④空间模式不能完全真正反应地理现象的本质。
4、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涵义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居民点和乡村人口相应减少,城市形成和分布,由相对独立的状况改为相互联系的状况;人们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
3)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中国城市化率为52.57%5,卫星城1)概念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
2)功能吸收母城的部分人口,接纳母城的扩散企业,分担母城的某些功能。
3)发展本世纪初,西方许多国家为控制大城市膨胀采取了发展卫星城这种分散对策,从本世纪初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兴建了三代卫星城。
6、郊区化1)概念50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
2)引发郊区化的因素人口流动和住宅郊区化,商业部门的郊区化,工业的郊区化。
3)后果郊区住宅激增,就业重心向郊区移动;城市人口分布状态改变。
7,逆城市化1)概念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口和就业从特大城市向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的扩散的过程。
2)动力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现代化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国家经济和人口政策,人们价值标准的变化。
8、再城市化1)概念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持和加强城市的中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的过程。
2)后果高中收入阶层回迁,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增加。
9、过量城市化1)概念战后以来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从农村涌入个别大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超过了工业化发展水平,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产生原因人口剧增;经济不发达,就业机会少;农村贫困;城市规模过大且数目少。
10、乡村城市化1)概念常用术语,指一个或一群社区由乡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演化的过程。
2)发展50~70年代,受计划经济体制制约,处于停滞状态;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步伐快,且出现不同的发展模式。
11、巨大城市带1)概念世界上某些优越地区,城市话的两种基本形式(城市范围扩大和城市数目增多)有着高度集中的表现,城市间的农田分界日渐模糊,城市地域相互蔓延,甚至连成一片,2)特征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政治经济上的枢纽作用;带状的空间结构。
12、城市体系1)概念按特定含义确定的整个区域的城镇总况,各城镇之间不断的进行着物质,人口,信息的交流。
从而使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形成有机整体。
2)特征层次型,系统性,整体性,有序性,开放性,动态性。
3)研究内容职能结构,规模体系,空间布局结构,社会经济联系,政策调控研究。
13、空间相互作用1)概念城市间不断的进行着的物质,能源,人口,信息的交换。
2)产生条件互补性,中介机会,可运输性。
3)对流,传导,辐射。
14、空间扩散1)概念每种流动的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从源生产地生产,经过若干时间后扩散到承受者身上,其结果是人文景观的转换。
2)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位扩散。
15、中心商业区城市中商业活动与人流最集中,交通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地价最高的区域,是城市及其腹地繁荣与发展的标志。
二、简述题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对象: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和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2)任务:研究城市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以及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书上写的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的研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办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研究新办法、新技术在城市地理学的应用)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1)地理学的三级科学,属人文地理学的分支;2)在我国,城市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在发达国家,把城市地理学划归为社会科学;3)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科学4,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1)学科性质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地理学科城市规划学:技术学科(2)研究方向上的区别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的区域,理论性较强。
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工程性较强。
(3)两者的联系具有参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科学。
5、简述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1)研究领域日益扩宽,研究手段和方向不断更新2)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3)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参透越益明显4)从事城市地理学科研究的队伍日益扩大,重要研究机构正在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风格6、简述西方城市地理研究进展根据研究不同分为四个阶段:(1)1920年以前城市地理学成为专门学科之前的阶段,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聚落。
(2 ) 1920~1950 年初步奠定研究重点阶段,从社会学科角度来研究城市。
特点: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成城市命运的决定因素;对城市作用个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
(3)1950~1970年空间学派兴起与城市地理学独立阶段,数量化革命使城市地理研究从形态学的城市景观转移到了空间分析上来。
(4)1970以来人文派,行为学派,激进学派的产生和地理学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社会科学的研究。
7、简述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发展中国城市地理学大规模发展始于70年代末,中国城市地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研究;2、城市发展方向研究;3、城市体系研究;4、城市内部空间研究。
8、简述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商品农业和中心地方型城镇;2)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3)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9、简述城市兴起成长的一般前提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生产能力;2)第二前提:农村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
10、简述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阶段及特点,成因a前工业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自给自足农业是经济的主导部门,城市人口增长慢,城市化水平低,城市数量少,分散分布。
b工业社会时期,工业成为主导产业部门,就业增加,大规模乡——城移民,城市人口聚增,城市数目多,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人口与经济活动以集中为特色。
c后工业社会时期,世界城市速度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发展中国家出现过量城市化。
11、简述城市化的类型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4)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12、简述外围城市区的城市化进程1)外围市区的范围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
2)城市化过程由内部市区的一些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的空间位移来完成的,一个部门迫于内部市区的压力向外移动,牵动着其他有关部门渐次外移。
3)方式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与城市化;工业的扩展与城市化;住宅的扩展与城市化。
13、简述内部市区高密度发展的优缺点1)内部市区的范围城市商业服务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城市中心区,即建成去2.2)优缺点节省用地,缩短上下班距离,节约能源,防止城市蔓延,保护自然环境但可能导致拥挤和社会病态。
3)解决不足的措施良好的规划,有效的管理。
14、简述郊区城市化的特点1)郊区范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缓冲地带,即承受来自城市内部的城市化冲击波,又接纳和输送农村腹地涌向城市的人流。
2)特点a 土地利用集约化,表现为农作物商品化,劳动商品化和土地商品化;b 产业结构高度化,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c 城市网络化。
15、简述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城市化趋势明显,巨大城市带出现;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4)发展中国的城市化乃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16、简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1)城市化的进程波动较大;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4)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17、简述城市其本与非基本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城市基本与基本活动的涵义基本经济活动:满足城市以外需要的经济活动;非基本经济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要的经济活动。
2)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的发展取决于基本经济活动,基本经济活动的增长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增值效应。
18、简要解释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的类型1)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的概念;a)空间相互作用概念城市间不断的进行着的物质,能源,人口,信息的交换。
B)空间扩散概念每种流动的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从源生产地生产,经过若干时间后扩散到承受者身上,其结果是人文景观的转换。
2)类型及解释。
A、相互作用的分类第一类:对流,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第二类:传导,各种不通过具体的物质流动来实现的交易过程;第三类:辐射,信息的流动和创新(新思维、新技术)的扩散等。
B、空间扩散的类型:a、传染扩散: 现象从一个源生点向外作空间扩散,如果是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传染扩散b、.等级扩散: 新思想、新技术在城市中的传播往往跳跃紧邻的小城市,在距离较远但属同级规模的城市中首先被接受,然后向次一级的城市扩散。
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之为等级扩散c、重新区位扩散: 如果接受者的数量没有增加,仅仅发生了原有接受者的空间位移,我们称之为重新区位型扩散19、简述城市规模分类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及其涵义;为位序-规模模式和首位分布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