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总体设计(事务分析的映射方法实例)
- 格式:ppt
- 大小:3.46 MB
- 文档页数:114
第五章总体设计经过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系统必须“做什么”已经清楚了,现在是决定“怎样做”的时候了。
总体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回答“概括地说,系统应该如何实现?”这个问题,因此,总体设计又称为概要设计或初步设计。
通过这个阶段的工作将划分出组成系统的物理元素——程序、文件、数据库、人工过程和文档等等,但是每个物理元隶仍然处于黑盒子级,这些黑盒子里的具体内容将在以后仔细设计。
总体设计阶段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设计软件的结构,也就是要确定系统中每个程序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以及这些模块相互间的关系。
总体设计过程首先寻找实现目标系统的各种不同的方案,需求分析阶段得到的数据流图是设想各种可能方案的基础。
然后分析员从这些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取若干个合理的方案,为每个合理的方案都准备一份系统流程图,列出组成系统的所有物理元素,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且制定实现这个方案的进度计划。
分析员应该综合分析比较这些合理的方案,从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向用户和使用部门负责人推荐。
如果用户和使用部门的负责人接受了推荐的方案,分析员应该进一步为这个最佳方案设计软件结构,通常,设计出初步的软件结构后还要多方改进,从而得到更合理的结构,进行必要的数据库设汁,确定测试要求并且制定测试计划。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在详细设计之前先进行总体设计的必要性:可以站在全局高度上,花较少成本,从较抽象的层次上分析对比多种可能的系统实现方案和软件结构,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和最合理的软件结构,从而用较低成本开发出较高质量的软件系统。
5.1 设计过程总体设计过程通常由两个主要阶段组成:系统设计阶段,确定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结构没计阶段,确定软件结构。
典型的总体设计过程包括下述9个步骤:1.设想代选择的方案如何实现要求的系统呢,在总体设计阶段分析员应该考虑各种可能的实现方案,并且力求从中选出最佳方案。
在总体设计阶段开始时只有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员有充分的自由分析比较不同的物理实现方案,一旦选出了最佳的方案,将能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价格比。
《软件工程导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软件工程概论1.什么是软件危机?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户对开发出的软件很难满意。
(2)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靠不住。
(3)一般软件很难维护。
(4)软件生产效率很低。
(5)软件开发成本越来越大。
(6)软件成本与开发进度难以估计。
(7)软件技术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与深入的需要。
2.为什么会产生软件危机?(1)开发人员方面,对软件产品缺乏正确认识,没有真正理解软件产品是一个完整的配置组成。
造成开发中制定计划盲目、编程草率,不考虑维护工作的必要性.(2) 软件本身方面,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说,软件是逻辑部件,软件开发过程没有统一的、公认的方法论和规范指导,造成软件维护困难。
(3) 尤其是随着软件规模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原有软件开发方式效率不高、质量不能保证、成本过高、研制周期不易估计、维护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更为突出,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3.怎样克服软件危机?(1)充分吸收和借鉴人类长期以来从事各种工程项目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有效原理、概念、技术与方法,特别是吸取几十年来人类从事计算机硬件研究和开发的经验教训.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努力作到良好的组织,严格的管理,相互友好的协作。
(2) 推广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开发软件的成功的技术和方法,并研究更好、更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尽快克服在计算机系统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些错误概念和作法。
(3)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开发更好的软件工具并使用这些工具。
将软件开发各个阶段使用的软件工具集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很好的软件开发支环环境.总之为了解决软件危机,既要有技术措施(方法和工具),又要有必要的组织管理措施。
4.构成软件项目的最终产品:应用程序、系统程序、面向用户的文档资料和面向开发者的文档资料.5.什么是软件生存周期?软件生存周期是指从软件定义、开发、使用、维护到淘汰的全过程。
总体设计(概要设计)总体设计的基本目的是回答“概括地说,系统应该如何实现”这个问题,因此总体设计又称为概要设计或初步设计。
本阶段的工作讲划分出组成系统的物理元素:程序、文件、数据库、人工过程和文档等,但是每个物理元素仍然处于黑盒子级,这些黑盒子里面的具体内容将在后面的详细设计完成。
两个阶段:系统设计:确定系统具体实现方案结构设计:确定软件结构九个步骤:1.设想供选择的方案2.选取合理的方案3.推荐最佳方案——>进入下一个阶段结构设计4.功能分解:先进行结构设计确定软件结构,然后进行过程设计5.设计软件结构6.设计数据库7.制定测试计划8.书写文档:系统说明、用户手册、测试计划、详细的实现计划、数据库设计结果9.审查和复审设计原理1.模块化:把程序划分程独立命名且可独立访问的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个子功能,再把这些模块集成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可以完成指定的功能以满足用户需求。
(分治)2.抽象:3.逐步求精:4.信息隐藏和局部化:5.模块独立:耦合、内聚启发规则:经验之谈!1.改进软件结构提高模块独立性2.模块规模应该适中3.深度、宽度、扇出和扇入都应适当4.模块的作用域应该在控制域之内5.力争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程度6.设计单入口单出口的模块7.模块功能应该可以预测描绘软件结构的图形工具1.层次图和HIPO图2.结构图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在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阶段,信息流是一个关键考虑,通常用数据流图描绘信息在系统中加工和流动的情况。
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定义了一些不同的“映射”,利用这些映射可以把数据流图变换成软件结构。
因为任何软件系统都可以使用数据流图表示,所以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在理论上可以设计任何软件结构。
通常所说的结构化设计方法(SD方法)就是基于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信息流—>软件结构,信息流的类型决定了映射的方法,信息流有两种:变换流和事务流。
变换分析:一系列设计步骤的总称,经过这些步骤把具有变换流特点的数据流图按预先确定的模式映射成软件结构。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协商决定班级事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协商决定班级事务》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协商的意义,学会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到协商的重要性,学会在班级事务中运用协商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于班级事务有一定的关注度。
但部分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可能还不会主动寻求协商解决,对于如何进行协商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协商,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协商的意义,认识到协商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
3.引导学生学会用协商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协商的基本方法,学会在班级事务中运用协商。
2.难点: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主动寻求协商解决问题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协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协商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师生互动法:教师引导学生,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教学演示。
2.准备教室布局,便于学生分组讨论。
3.准备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环节时间。
4.准备相关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需要和他人协商解决问题的情况?让学生认识到协商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班级事务的案例,如:班级卫生打扫分工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模拟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