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民俗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6.10 MB
- 文档页数:43
《民俗学概论》建筑居住习俗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建筑居住习俗的表现方式各异。
其中,宅基地的选择和规划是建筑居住习俗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中国农村地区,宅基地的选择往往与风水学有关。
人们会选择四周环山的地方建造自己的住宅,以吸纳山的灵气和阻挡邪气。
建筑居住习俗还有个独特的地方是建筑的朝向。
人们会根据宅基地的地理位置和方位选择住宅的正门朝向,并且会按照吉祥的角度进行布局,如“人户合一”的形状。
此外,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是建筑居住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地区因为气候原因,人们会选择具有保温和防护功能的材料,如石墙、黄土墙等。
而在海洋地区,则更倾向于使用木材,以防止受盐分腐蚀。
材料的选择不仅考虑到功能需求,也考虑到文化因素,一些少数民族会使用特殊的材料来表达他们的民族特色。
建筑的布局和结构也是建筑居住习俗的重要方面。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房间一般面朝南方,这是因为南方气候较暖和,可以减少冬季寒气的侵入。
而在北方地区,人们则更倾向于将重要的房间设置在家庭院子的北侧,防止北风的侵袭。
绝大多数族群都朝着山水着想,把名字中的山、水含义融入建筑设计,比如把门外的水龙头设计成山上流下来的山泉,室内的沙发也用山芋型设计,祈求生活得心应手。
此外,许多地方还会为房屋赋予特殊的命名,以带来吉祥和福运。
建筑居住习俗的传承和发展是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许多传统的建筑规范和约定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然而,在保护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将当代的科技和环保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之,建筑居住习俗是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既满足人们在居住空间方面的需求,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媒介。
在当代社会,传统的建筑居住习俗需要与现代的科技和环保理念相结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通过对建筑居住习俗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各地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北京建筑民风民俗介绍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建筑与民风民俗的故事。
北京的建筑啊,那可真是一绝。
故宫就像一位威严的老者,静静地坐在北京城的中心。
那红墙黄瓦,高大的门楼,还有数不清的宫殿建筑群,一砖一瓦都透着皇家的气派。
走进故宫,就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长河。
那太和殿,巍峨耸立,就像一座金山,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
它的每一根柱子都粗得像大树一样,支撑起了整个大殿的威严。
你想啊,以前的皇帝就坐在那龙椅上,接受着百官的朝拜,那场面得有多壮观呢?这故宫的建筑,就像是古代建筑技艺的大集合,每一个角落都藏着匠人的心血,这难道不像是一件超级巨大的艺术品吗?胡同和四合院也是北京建筑的典型代表。
胡同就像城市的经脉,四合院则是经脉上的明珠。
胡同窄窄的,弯弯曲曲,两边的四合院的大门啊,有的是古旧的木门,上面的铜环都已经被岁月磨得发亮了。
四合院就像一个小小的城堡,四面房子围起来中间有个小院子。
在四合院里,邻里关系那叫一个亲近。
夏天的时候,大家都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跑来跑去玩耍,老人们摇着蒲扇聊天。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家人似的,四合院把大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和现在那些高楼大厦里,邻居之间互相不认识的情况,简直是天壤之别啊。
再说说北京的民风民俗。
北京人那是出了名的热情好客。
就像你去北京朋友家做客,一进门,主人就会热情地招呼你,沏上一壶香茶,拿出各种小吃来招待你。
这感觉就像是春风拂面一样温暖。
北京的春节那可是热闹非凡。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进入了过年的节奏。
家家都开始打扫屋子,贴春联,这春联就像给房子穿上了新衣服。
到了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什么烤鸭啊,饺子啊。
饺子就像一个个小元宝,寓意着财源广进呢。
吃完年夜饭,就等着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
这时候整个北京城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就像一个欢乐的海洋。
北京还有很多独特的民俗活动。
像庙会,那可是人山人海。
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小吃,糖葫芦就像一串串红玛瑙,又酸又甜,咬一口,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居住建筑习俗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第二阶段是人造居住空间。
利用天然空间:如巢居、穴居。
《庄子·盗跖篇》:“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
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考古发掘资料的证据,云南沧源崖画第五地点二区(中)和五区有一巢居图,这是利用树桠为房柱,构屋树上,树屋上有顶盖这雨,四周有壁挡风,人们援绳梯或长木梯上下。
田野考察资料也证明历史上确有巢居存在。
清人夏瑚在《怒俅变隘详情》一书中,描写了独龙族“多结房于树以居,如有巢氏之居者”。
原始巢居穴居的最基本特点是:利用天然的空间,经过适当加工,作为避风雨、壁群害的栖息之所。
第二阶段,人造房屋。
中国古代的居民住房,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这五种类型的居室,均是在原始穴居和巢居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发展而成。
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北方气候干燥寒冷,故多建筑土木结构的房子,居住空间主要在地面。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干栏式建筑,房屋悬空构建在木柱之上,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当今的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壮族、布朗族和德昂族的住房就是这样。
湘西苗族和土家族的吊脚楼也是属于这一类型。
二、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空间化的社会生活”,或者说“建筑就是凝固为物体的人生。
人生在客观事物体现得最全面、最完整、最生动具体的,莫过于建筑.”(郑光直《负正论—-建筑本质新析》,《新建筑》总第三期,第10页.)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居住和建筑民俗中展示得很充分.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汉族、纳西族、白族广泛流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部分流行。
四合院也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因为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四合院的特点,第一个特点: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户,只有大门与外界沟通,一家之活动,均在院墙之内,与外边不相沟通,这是封闭观念的符号;第二个特点: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