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 格式:ppt
- 大小:4.87 MB
- 文档页数:54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
强瓜分中国狂潮【学习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了解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2.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3.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导入新课】师: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氯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在七子之歌台湾中,我们我们知道,经历过血雨风霜的台湾呼喊着想要回到祖国的怀抱,那么你们知道在19世纪末期祖国的宝岛台湾有着怎样的经历呢?【讲授新课】教师讲述:19世纪日本间谍在中国进行秘密活动,实际上与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密切相关。
这一政策随着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的不断增强而趋于成熟,并在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
1.背景:展示材料1,教师:根据材料指出,日本制定“大陆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展示。
图片边分析展示:教师:1868年,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也开始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并把“大陆政策”定为其基本国策,而侵略中国则是其实现称霸世界野心的必然战略步骤。
教师:说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材料3当时日本政府断定此时是发动战争有利时机是什么?朝鲜东学党起义。
清朝陆海军备不足为惧。
3.战争经过过渡:早在宣战之前,日本已制定好侵略中国的作战计划,而仓促应战的清政府,却拿不出一个明确而有力的作战方针。
日本主动进攻,清政府被动防守,战火从朝鲜战场逐渐转移到了国内。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主要战役、重要人物及其结果。
(1)结合教材找出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
役及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把表格补充完整,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一、课标内容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二、素养目标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探究中日两国在近代发展道路的异同点。
时空观念: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时局图》等材料,利用时空轴梳理甲午中日战争的战况。
史料实证:阅读《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找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理由。
历史解释:结合《时局图》《列强在华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理解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家国情怀:感受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舍生忘死、英勇抗敌的精神;体会他们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探究(一)甲午中日战争1.教师讲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急务,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
日本也乘机出兵朝鲜,制造衅端,战争一触即发。
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1894年为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师生归纳:阅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见教材第27页),以表格形式归纳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主要战役。
3.教师提问:播放纪录片《甲午真相》中关于旅顺大屠杀的片段,结合教材第28页《材料研读》中的文字,思考:请结合我们刚刚从视频中了解的史实,分析教材中这段话的含义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案例一、授课内容简介本课程将围绕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战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展开。
通过对这场战争的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在近代所面临的严峻外部挑战,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困境与出路。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战役和结果。
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重大影响。
认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和危害。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富强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
难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理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四、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中的重要内容,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大大加深。
教材通过对战争的详细阐述和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描述,展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严峻局势,为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内容,初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资料,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观点,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方式讲授法:讲解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重要知识点。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七、讲授新课内容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本课共三个子目,即:“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瓜分中国狂潮”,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及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此后,实业救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各种救亡图存的抗争活动迅速高涨,中华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
甲午中日战争无疑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一定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较弱,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
教学目标:1.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了解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2.分析马关条约的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3.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目标解析:本课主要通过史料研读引导学生分析史料,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课标要求以及学生学情,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甲午中日战争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瓜分中国狂潮和维新运动兴起。
通过看视频片段《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让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大致过程,形成空间概念。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则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同时也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促成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及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野心暴露:瓜分狂潮涌1894 年,甲午年,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在东亚爆发——甲午中日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命运,更让列强们的野心暴露无遗,掀起了一股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战争的起因,看似是日本对朝鲜的觊觎以及与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的争端,实则是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急需对外扩张,掠夺资源和市场。
而当时的清朝,虽历经洋务运动,有了一定的近代化成果,但政治腐败、军事落后,根本无法抵御日本的侵略。
战争伊始,日本精心策划,迅速出兵朝鲜,并在海上挑起战事。
黄海海战,北洋水师奋勇抵抗,但终因装备落后、指挥不当等原因遭受重创。
此后,日军在陆上长驱直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相继沦陷。
1895 年,威海卫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让列强们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可欺,也让他们的瓜分野心愈发膨胀。
《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 2 亿两白银。
这巨额的赔款,让中国的财政陷入了极度困境,也为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提供了资金支持。
而割地则让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
列强们纷纷趁火打劫,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租借旅大,英国租借威海卫,法国租借广州湾。
一时间,中国的沿海地区被列强瓜分殆尽,内陆地区也面临着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威胁。
美国则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表面上主张各国在华贸易机会均等,实际上是企图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分得一杯羹。
在这股瓜分狂潮中,中国社会陷入了更深的苦难。
农民失去土地,手工业者破产,民族工业受到严重挤压。
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
同时,这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以图振兴国家。
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则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甲午中日战争和随后的列强瓜分狂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道深深的伤疤。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从战争的起因、战争的过程、战争的结局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细节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能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理解这个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局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局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结局。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甲午中日战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