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氨气的教案范文
- 格式:docx
- 大小:18.71 KB
- 文档页数:11
高中化学教案氨气
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氨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一、导入:
向学生展示氨气气味的特点,并让学生描述氨气的气味。
引导学生思考氨气的性质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讲授:
1. 氨气的性质
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会变蓝,属于碱性气体。
2NH3(g) + H2O(l) → NH4OH(aq)
氨气遇火燃烧,产生氮气和水蒸汽。
4NH3(g) + 3O2(g) → 2N2(g) + 6H2O(g)
2. 氨气的制备方法
工业上主要的制备方法是哈伯-玻希过程,通过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下进行催化反应。
N2(g) + 3H2(g) ⇌ 2NH3(g)
实验室中可以通过铵盐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制备氨气。
NH4Cl(s) + NaOH(aq) → NH3(g) + NaCl(aq) + H2O(l)
三、实验操作:
1. 准备实验器材:氨气生成装置、试管、氨水、蓝色石蕊试纸。
2. 操作步骤:
a. 在试管中放入氨水。
b. 向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试管内的变化。
c. 拿出一张红色石蕊试纸,将其放入试管中,观察试纸颜色变化。
3. 结果分析:试管中产生了氨气,红色石蕊试纸变成了蓝色。
四、讨论与总结:
请学生谈谈氨气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并总结氨气的性质。
引导学生思考氨气在农业和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氨气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及结论,并写一段小结。
同时,请学生查阅资料,探究氨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氨气的性质教案氨气的性质教案【篇一: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版)第四章第四节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氨气的性质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水的的组成、氨气与酸的反应、氨气的还原性以及氨气的用途,氨气的制法及铵盐的性质安排在下一课时学习。
二、设计思想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史料和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3、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点:1、氨气的化学性质。
2、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的术语、规范的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难点:1、氨水的组成及其碱性。
2、培养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科学研究能力。
高中化学氨气的教案范文高中化学氨气的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电解质的概念判断方法;2.能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的本质原因分析,理解电离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培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2.运用观察、实验、查阅等手段获取信息,提高分析、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电解质和电离概念的形成和理解【教学难点】:电解质和电离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①出汗之后使用电器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这是为什么呢?②人体在剧烈运动之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讨论)【学生】:①出汗后体表有更多的盐分,这些盐分在汗起到了导电的作用;②人体在剧烈运动之后,体内的Na、K和Cl伴随水分一起流失,出现电解质浓度失衡、紊乱,产生恶心、肌肉痉挛等症状,故需要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
(引出电解质)环节二:新课讲授【板书】——电解质【学生探究实验】使用电源、导线、小灯泡及金属片进行HCl溶液、NaOH溶液、NaCl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老师提前准备,学生当堂探究)【老师提问】学生书写实验结果哪些溶液导电,哪些不导电呢?【学生回答】导电:HCl溶液、NaOH溶液、NaCl溶液;不导电:酒精溶液、蔗糖溶液【老师】NaOH和NaCl不仅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加热至熔融状态也可以导电。
在化学中将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板书】——1.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的酸、碱、盐)【老师提问】PPT展示4个问题:①金属、石墨可以导电,说明“C”是电解质,是否正确?②盐酸可以导电,说明盐酸为电解质?③硫酸钡不溶于水,因此硫酸钡不是电解质?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氨气溶于水导电,所以它们均为电解质?【学生回答】请出四位同学分别作答,总结出①“C”是单质,不是电解质;②盐酸是氯化氢溶于水所得溶液,所以氯化氢为电解质,盐酸属于混合物,不在化合物的范畴;③紧贴概念,硫酸钡在熔融状态下可导电,所以这一类难溶盐也属于电解质;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氨气与水反应所产生的物质溶于水导电,并非它们本身,所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氨气不是电解质。
氨气优质教学设计教案I. 引言本教案旨在设计一堂优质的氨气教学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氨气及其应用。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化学课程,主要适用于初次接触氨气的学生。
II. 教学目标1. 理解氨气的化学性质和重要应用。
2. 学会正确使用实验材料和设备,安全地进行氨气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设计能力。
III. 教学内容A. 氨气概述1. 氨气的性质和特点。
2. 氨气的产生方法和重要应用。
B. 氨气实验1. 实验目的:探究氨气的性质。
2. 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
- 进行氨气实验。
- 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结果。
3. 实验分析:- 总结实验结果。
- 分析氨气的性质和反应过程。
IV. 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氨气的概念、性质和应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材料和设备,亲自进行氨气实验。
3.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和合作,共同探究氨气的性质和反应。
V. 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分析。
2. 口头问答:进行课堂口头问答,检查学生对氨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VI.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提供有关氨气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
2. 实验室:提供实验材料和设备。
3. 多媒体工具:使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氨气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VII. 教学时间本教案建议安排一次教学课时,每节课时为45分钟。
VIII. 教学扩展与拓展1. 学生自主研究:鼓励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氨气的其他方面。
2. 实验扩展:设计更复杂的氨气实验,提供更多实践和探究的机会。
IX. 教学安全注意事项1. 使用实验室设备时,学生应遵守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
2. 进行氨气实验时,应注意防护措施,避免直接接触氨气。
X. 结论通过本教案设计的氨气教学课程,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氨气的性质和应用,并培养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了解氨气的制备方法、应用及危害;(3)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氨气的溶解性、挥发性等性质;(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氨气的制备方法及反应原理;(3)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氨气的应用及危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2)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氨气的制备方法及反应原理。
教学难点:1. 氨气溶解性、挥发性的实验观察;2. 氨气制备方法及反应原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含有氨气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氨气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中。
二、新课讲授1. 氨气的物理性质(1)观察氨气的颜色、状态;(2)引导学生总结氨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刺激性气味。
2. 氨气的化学性质(1)演示氨气与水反应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2)引导学生分析氨气与水反应的原理,总结氨气的化学性质。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提出问题:氨气的制备方法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反应原理?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提问:氨气的制备方法有哪些?它们分别有什么反应原理?二、新课讲授1. 氨气的制备方法(1)讲解实验室制备氨气的方法: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加热反应;(2)分析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加热反应的原理。
2. 氨气的应用(1)讲解氨气在农业、化工、医药等领域的应用;(2)引导学生思考氨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氨气的制备方法、应用及危害;2. 提问:氨气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四、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氨气的危害及防治措施;2. 思考:氨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合理利用氨气,减少其危害?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讨论、讲解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氨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应用及危害有了全面的认识。
高中化学氨气教案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氨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
一、导入
1. 展示一瓶氨水并让学生闻一下,引出问题:氨气是什么?
2. 请学生回顾碱的定义和性质,引出氨气的碱性。
二、氨气的性质
1. 探究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的颜色、气味、密度和溶解性。
2. 分析氨气的化学性质:氨气在水中的反应、与酸的中和反应。
三、氨气的制备方法
1. 引导学生思考氨气的制备方法,了解氨气的产生反应。
2. 介绍氨气的常见制备方法:氨气的氨化法、氨气的氨解法。
四、氨气的用途
1.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氨气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 观看视频,展示氨气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五、课堂练习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氨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
2. 完成一份由老师设计的综合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氨气的理解。
六、展示与总结
1. 学生展示他们对氨气的认识和掌握情况。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氨气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七、作业
1. 阅读相关教材,复习氨气的相关知识。
2. 完成一份关于氨气的研究报告,包括氨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氨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增强对氨气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氨气的性质教案范文一、氨气的常见性质:1.物理性质:氨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气味。
其分子式为NH3,相对分子质量为17.03,密度低于空气,在常温下为2.856g/L。
氨气具有良好的可溶性,可以与水形成氨水溶液。
2.化学性质:氨气是一种较强的碱性物质,具有中和酸性物质的性质。
下面列举氨气的一些常见化学性质:(1)与酸反应:氨气能与酸反应,形成相应的盐和水。
例如2NH3+H2SO4→(NH4)2SO4氨气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铵。
(2)与金属离子反应:氨气可以与一些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
例如Cu2++4NH3→[Cu(NH3)4]2+氨气与二价铜离子反应生成四氨合铜离子。
这种反应是一种测试氨气回路是否通畅的常用方法。
(3)与卤素反应:氨气能与氯、溴和碘等卤素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相应的胺类化合物。
例如2NH3+I2→2NH2I氨气与碘反应生成氨碘化物。
二、氨气的制取:1.浓缩氨制取:(1)原理:在氨气比空气轻的原理下,利用氨气相对较高的沸点,可通过高温热分解一些含氮化合物来制取氨气。
(2)装置和工艺:原料一般选用铵盐,如氯化铵(NH4Cl)或硫酸铵((NH4)2SO4);加热设备选择炉子或炉管,通过加热分解铵盐来产生NH3气体;通入冷却水,将氨气冷凝回收。
2.氢气还原制取:(1)原理:利用合成氨反应,即通过将氮和氢反应生成氨气。
(2)装置和工艺:一般分为合成氨反应器、加热器、分离器和冷凝器等。
通过控制温度、压力和催化剂等条件,使氮和氢反应生成氨气。
合成氨反应的催化剂一般选用铁-铝-钾催化剂。
三、氨气的应用:1.农业上的应用:氨气可以用作植物的营养源,促进植物的生长。
氨气也可以用于制造化肥,如尿素、铵盐等。
2.化学工业上的应用:氨气可以用于生产化学品,如氮肥、氯化胺、盐酸、硫酸铵等。
氨气还用于制备一些基础原料,如酚醛树脂、纤维素纤维等。
3.医药和生物学上的应用:氨气可以用于消毒和杀菌,对于一些细菌和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高中化学氨气教案优秀模板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氨气的性质和用途;
2. 能够描述氨气的制备方法和反应过程;
3. 理解氨气的气味和性质,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氨气的性质和用途;
2. 氨气的制备方法;
3. 氨气的反应过程;
教学难点:
1. 氨气的气味和性质;
2. 氨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氨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解氨气的性质和用途(10分钟)
1. 结构式:NH3;
2. 性质:有刺激性气味,易燃,具有碱性;
3. 用途:农业中的氮肥,工业中的制冷剂和原料等;
三、探讨氨气的制备方法和反应过程(15分钟)
1. 制备方法:氨气的合成法,如氨的哈伯过程;
2. 反应过程:氮气和氢气在催化剂存在下的反应过程;
四、讨论氨气的气味和性质(10分钟)
1. 氨气的刺激性气味是如何产生的;
2. 氨气的碱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了解氨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0分钟)
1. 氨气对呼吸道和眼睛的刺激作用;
2. 长期接触氨气可能导致哪些健康问题;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展望下节课继续深入探讨氨气的应用和环境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氨气的性质和用途,帮助学生理解氨气制备和反应过程,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氨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安全意识。
下节课可以结合实验或案例深入探讨氨气的应用和环境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氨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
(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如与水的反应、与酸的反应等。
(3)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氨气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氨气的化学性质,特别是与水、与酸的反应。
(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教学难点(1)氨气与水反应的化学原理。
(2)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氨气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如氨气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氨气泄漏事故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氨气。
2、新课讲授(1)氨气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氨气,让学生观察氨气的颜色、状态,闻其气味。
然后通过实验演示氨气的溶解性,将充满氨气的烧瓶倒扣在水槽中,观察水迅速充满烧瓶的现象。
引导学生总结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
(2)氨气的化学性质①氨气与水的反应进行喷泉实验,向装满氨气的烧瓶中滴加少量水,引发喷泉。
引导学生思考喷泉形成的原因,从而讲解氨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₃+ H₂O ⇌ NH₃·H₂O ,NH₃·H₂O ⇌ NH₄⁺+ OH⁻。
强调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并且氨水具有弱碱性。
②氨气与酸的反应分别演示氨气与盐酸、硫酸、硝酸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₃+ HCl = NH₄Cl ,2NH₃+H₂SO₄=(NH₄)₂SO₄,NH₃+ HNO₃= NH₄NO₃。
《氨气》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
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如与水的反应、与酸的反应、还原性等。
3、理解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工业制法的原理和装置。
4、认识氨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氨气的化学性质,尤其是与水和酸的反应。
(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2、难点(1)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
(2)氨气的还原性。
三、知识回顾1、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哪些?2、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四、新课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如厕所里的刺鼻气味,其中就可能含有氨气。
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农业、工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那么,氨气到底具有哪些性质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五、知识讲解1、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NH₃)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1 体积水大约可溶解 700 体积氨气)。
氨气易液化,液氨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常用作制冷剂。
2、氨气的化学性质(1)氨气与水的反应氨气溶于水时,大部分与水结合形成一水合氨(NH₃·H₂O),一水合氨部分电离出铵根离子(NH₄⁺)和氢氧根离子(OH⁻),使溶液呈碱性。
NH₃+ H₂O ⇌ NH₃·H₂O ⇌ NH₄⁺+ OH⁻这也是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原因。
(2)氨气与酸的反应氨气能与酸反应生成铵盐。
NH₃+ HCl = NH₄Cl(产生白烟)2NH₃+ H₂SO₄=(NH₄)₂SO₄(3)氨气的还原性氨气在一定条件下能被氧气氧化。
4NH₃+ 5O₂= 4NO + 6H₂O(催化剂、加热)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氯化铵(NH₄Cl)和氢氧化钙Ca(OH)₂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氯化钙(CaCl₂)和水。
2NH₄Cl + Ca(OH)₂= CaCl₂+ 2NH₃↑ + 2H₂O(2)发生装置固体与固体加热制气体的装置,与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类似。
高中化学必修一氨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氨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了解氨气的用途及危害,培养安全使用氨气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氨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或图片展示氨气,引导学生了解氨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2. 学习氨气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实验观察氨气的物理性质。
3. 学习氨气的化学性质,包括氨气的焰色反应和与氧化剂的反应。
4. 了解氨气的用途及危害,鼓励学生讨论氨气的安全使用方法。
5. 总结:对氨气的性质、制备方法、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总结,巩固学习成果。
四、作业布置
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氨气的其他性质和应用。
2.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思考氨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如何安全使用氨气。
五、教学反思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氨气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安全使用氨气的意识。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氨气》教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认识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方法2、通过自主实验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并培养科学规范的实验技能【重点和难点】氨及铵盐的化学性质、喷泉实验。
【任务一:自主复习与检测】1、氨气的物理性质:状态:______气味________ 密度比空气______ 溶解性_________,易液化,作制冷剂。
2、NH4+的检验方法:(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任务二:自主学习与检测】一、氨气的喷泉实验:①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将氨气溶于水制氨水时,下列装置正确的是()二、氨的化学性质:1、与H2O反应①反应方程式:②氨水中的微粒:分子_______ _______ _______ 离子_______ _______ _______2、与酸反应学生实验: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氨水、浓盐酸靠近反应①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写出与硝酸、硫酸反应的方程式并预测反应现象:三、铵盐1、物理性质: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①铵盐受热分解:NH4HCO3受热分解学生实验:取少量氯化铵晶体,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火焰上微热。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化学方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与碱反应学生实验:将少量氯化铵与少量氢氧化钙混合后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火焰微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反应产生的气体。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2、用一种试剂,经过一次性实验就能鉴别2342443,(),,Na CO NH SO NH Cl KNO的是A、3AgNO B、NaOH溶液C、2()Ba OH溶液D、盐酸【任务三:交流与讨论】1、如果装置无滴管如何操作形成喷泉?a b C d2、喷泉实验时烧瓶充入a气体,滴管盛放b溶液,烧杯中盛放b溶液,当把滴管a 溶液挤入烧瓶中,能形成喷泉的实验是A、a:氨气 b:水B、a:二氧化硫 b:NaOH溶液C、a:二氧化氮 b:水D、a:氯气 b:NaCl溶液【任务四:反馈与检测】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于检验NH3泄漏的是( )A.气体遇浓盐酸产生白烟 B.气体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C.气体通入酚酞溶液中,溶液变红 D.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2.有关下列实验各装置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装置①可用于吸收实验中多余的Cl2B.装置②可用于收集H2、NH3、Cl2、HCl、NO2等C.装置③中X为苯,可用于吸收氨气或氯化氢D.装置④中可用于收集氨气,并吸收多余的氨气3.氨气溶于水得到氨水,氯气溶于水得到氯水,下列关于新制的氨水、氯水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两水”都是混合物,溶液中含有的粒子种类、数目相同B.“两水”都有刺激性气味,都能漂白有机色素C.“两水”中都存在可逆反应D.“两水”放置时间较久后都会因为相同的原理而变质4.某混合气体可能有CO、CO2、NH3、HCl、H2和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变红)和无水硫酸铜(变蓝)时,则可断定该混合气中一定有( )A.HCl、CO2、H2B.CO、H2、H2O C.CO、H2、NH3D.HCl、CO、H2O5.一种盐X与烧碱混合共热,可放出无色气体Y,Y经一系列氧化后再溶于水可得Z溶液,Y和Z反应又生成X,则X是( )A.(NH4)2SO4B.NH4NO3C.NH4Cl D.NH4HCO36.标准状况下,在三个烧瓶内分别装有纯净干燥的NH3、含一半空气的氯化氢气体、NO2和O2体积比为4:1的混合气体。
《氨气》教学案例第一篇:《氨气》教学案例《氨气》教学案例一:背景与主题背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
课堂上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以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情况。
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感到: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主题: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化学教师,我力争让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我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我以《氨气》的教学为例,与各位老师共同探讨。
二;问题情境描述如何根据氨气的化学式NH3,依据化学键理论、分子结构理论、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氧化还原规律等理论,推测氨气的化学性质呢?并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性质呢?三、案例分析案例(一):物理性质: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提出NH3物理性质的假设:(1)、可能以前见过闻过氨气的同学,提出:氨气在常温下为气态,有刺激性气味。
教师辅助: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瓶装满氨气的试管,依次传下去,让他们看一看,闻一闻。
(2)、一些农村的学生可能提出:与化肥碳铵的气味一样。
(3)、有些同学可能提出:是碳铵分解为NH3了。
(4)、有些同学可能提出:从氨气的化学式NH3知,其摩尔质量为17g/mo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这是旧知识的运用,不错。
案例(二):化学性质:1、氨与水的反应学生依据化学键理论、分子结构理论、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等理论,推测氨气的化学性质,并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性质。
(1)、有同学依据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知识推出NH3的稳定性强于CH4、PH3、弱于H2O、HF。
苏教版高中化学氨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了解氨气的制备方法;3. 了解氨气的主要用途;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氨气的化学性质;2. 氨气的用途。
教学难点:1. 氨气的制备方法;2. 氨气的主要用途。
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氨气生成装置、试管、试管夹、酚酞指示剂等;2. 实验物质:氨水、氢氧化钠、氢气等;3. 教材: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氨气及其性质,引起学生兴趣。
二、讲解氨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10分钟)1. 氨气的物理性质: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等;2. 氨气的化学性质:与酸反应生成盐类、能与氧气、氯气等发生作用等;3. 氨气的制备方法:氨水和氢氧化钠反应、氨水和过氢化氢反应等。
三、进行实验(20分钟)1. 将氨水和氢氧化钠放入氨气生成装置中,观察氨气生成的现象;2. 使用酚酞指示剂进行氨气的检测。
四、讲解氨气的用途(5分钟)1. 农业上的应用:作为植物养料;2. 工业上的应用:用于制造化肥、合成尿素等;3. 医疗上的应用:作为药物原料。
五、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重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习题和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氨气的性质和用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实验操作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对氨气制备方法和用途的掌握,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
高中化学优质课氨气教案
课题:氨气的性质和应用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氨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了解氨气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
3.能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氨气的反应机理。
二、教学重点
1.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氨气的制备方法;
3.氨气的应用场景。
三、教学难点
1.氨气的工业应用;
2.氨气与酸碱中和反应的机理。
四、教学准备
1.实验室中制备氨气所需的化学试剂和设备;
2.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便于学生理解氨气的应用;
3.教师讲授的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引言
介绍氨气的特点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氨气的兴趣。
2.氨气的性质
教师通过PPT展示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进行相关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感受氨气的特点。
3.氨气的制备方法
介绍氨气的制备方法,包括哈伯-博斯曼法和氨气合成法,让学生了解氨气的生产过程。
4.氨气的应用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氨气在农业和化工领域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了解氨气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5.实验操作
进行简单的氨气制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他们对氨气性质的理解。
6.讨论与总结
与学生一起讨论氨气的应用和反应机理,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对下节课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化学优质课教案范本,仅供参考。
高中化学教案氨气的性质一、学习目标:1. 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
2. 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
3. 理解氨气在生产和实验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氨气的制备方法和物理性质。
2. 氨气的化学性质和与盐酸的反应。
3. 氨气的应用和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氨气制备装置、试管、试管夹、试管架等。
2. 实验物质:氨水、氧化铁粉、氢氧化钠等。
3. 图表资料:氨气的分子结构、性质表等。
四、教学过程:1. 氨气的制备和物理性质:(1)实验演示:介绍氨气的制备方法,通过加热氧化铁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收集氨气。
(2)实验现象:氨气呈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白烟。
(3)氨气的性质:氨气具有碱性,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氨水。
2. 氨气的化学性质:(1)实验演示:讲解氨气与盐酸的反应产生氯化铵的化学方程式,并进行实验验证。
(2)氨气与盐酸的反应:NH₃ + HCl → NH₄Cl。
(3)氨气对试纸的影响:将湿润红、蓝石蕊试纸暴露在氨气中,观察颜色变化。
3. 氨气的应用和环境关系:(1)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氨气用于合成硝化剂、合成尿素等化工过程。
(2)实验室中的应用:氨气可用于制备氨水、氯化铵等实验试剂。
(3)环境问题:介绍工业生产中氨气的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了解了氨气的制备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和实验中的应用。
同时也认识到了氨气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希望同学们能够加深对氨气的理解,做到安全使用和环保意识。
六、课后作业:1. 描述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列举氨气在生产和实验中的应用。
3. 思考氨气的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
以上为化学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祝教学顺利!。
高中化学氨气教案范文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氨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认识氨的溶解性,与酸的反应,认识氨的还原性通过分析认识氨与水的反应,氨水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保护自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氨气、氨水性质教学难点,实验现象和分析原理教学方法:情景导入,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归纳小结,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引入】时政新闻《液氨泄露》【问题】从这则新闻你能了解氨气有什么物理性质,教师并展示盛有氨气的集气瓶。
板书:一、氨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无色气味―――刺激性气体状态―――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熔沸点较高,易液化氨气 液氨 应用:制冷剂溶解性―――极易溶于水【实验】演示喷泉实验【过渡】形成美丽红色的喷泉说明氨气溶于水不只是个简单的溶解过程同时也发生化学反应板书:二、氨气的化学性质1.氨气与水的反应NH 3·H 2O NH 4++OH -【问题】氨水问什么呈碱性应用:氨气的检验(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氨气是唯一的碱性气体。
【讨论】在氨水中,主要存在哪些分子和离子氨水的成分(混合物):3种分子:H 2O 、NH 3、 NH 3·H 2O3种离子:NH 4+、OH - 、H +液氨成分(纯净物):NH 3,氨水与液氨的比较板书:一水合氨不稳定性【过渡】氨气是碱性气体,能与哪类物质反应呢易液化(放出大量热)【试验】魔棒生烟板书:2.氨气与酸的反应NH3+HCl =NH4Cl【问题】浓盐酸换成浓硫酸,浓硝酸,有没有相同的现象结论:氨气与挥发性酸(盐酸、硝酸等)反应才有白烟生成(此为检验氨气方法之一)将氨气通入硝酸或硫酸中,写出反应的方程式:NH3 + HNO3= NH4NO32NH3 + H2SO4=(NH4)2SO4【过渡】在NH3分子中,N呈-3价,是最低价,具有还原性,可与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反应板书:3.催化氧化(工业制备硝酸的基础反应)【讨论】如果你正处于事发现场,你将如何逃生【过渡】小结氨气的用途:制纤维、塑料、染料制铵盐制尿素、制纯碱制硝酸制医用稀氨水、用做致冷剂【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氨气的性质一、氨气的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易液化二、氨气的化学性质:1.氨气与水的反应2.氨气与酸的反应a.易挥发的酸NH3+HCl=NH4ClNH3+HNO3=NH4NO3b.难挥发的酸2NH3+H2SO4=(NH4)2SO43.氨气催化氧化。
高中化学氨气的教案范文高中化学氨气的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氨水的碱性以及氨与酸的反应;了解氨的水溶性;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难点】氨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投影】①2007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理由是他发现了哈伯-博施法合成氨的作用机理。
②1918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③1931年,卡尔·博施因为改进合成氨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教师】为什么关于合成氨的反应多次受到诺贝尔奖的垂青呢?氨对于我们生产生活又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氨,了解氨的性质。
环节二:新课讲授1.物理性质【教师多媒体出示新闻】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
厂区内寒气逼人。
同学们能从材料中获取到哪些氨气的物理性质?【学生】刺激性气味,液氨易挥发,液氨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
【教师】那么氨气除了这些物理性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性质呢?【演示】喷泉实验。
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结束后说一说你们都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学生】烧杯里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呈红色。
【教师】为什么会形成喷泉?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较大量的氨气溶于少量的水中,使烧瓶内的气压明显小于瓶外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迅速进入烧瓶,形成喷泉。
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
【教师】没错,氨气的溶解度是非常大的,1体积水大约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
氨气溶于水后,与水也可以发生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溶液叫做氨水。
但一水合氨又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为氨气和水。
2.化学性质【教师】同学们继续思考,烧瓶内的液体变成红色又说明了什么呢?【学生】说明氨气溶于水后形成的氨水呈弱碱性,可以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同时也说明氨气也是一种碱性气体。
【教师】氨气也是气体当中唯一的一种碱性气体,那同学们思考一下,根据氨气的性质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氨气呢?【学生】可以用湿润的红色试纸,如果气体使湿润的红色试纸变蓝,那就说明气体是氨气。
【教师】既然氨气是碱性气体,那么它是不是可以与酸反应呢?【教师】演示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并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象,并尝试写出反应方程式。
【教师】氨气可以与酸反应,生成含有铵根的盐,我们就把它叫做铵盐。
那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不接触就能放出白烟呢?【学生】说明浓氨水和浓盐酸均具有强挥发性。
3.铵盐的性质【教师】组织学生自行阅读教材铵盐的性质部分,并讨论应当怎样合理地储存和施用铵态氮肥?并解释原因。
【学生】①由于铵盐受热易分解,所以要密封保存在干燥阴凉的地方,②由于铵盐会和强碱在加热的情况下发生反应,生成氨气。
因此施用时应避免与碱性肥料混合使用,以免降低肥效。
环节三:巩固提高【学生】在含铵根离子的试剂中加入强碱(常用氢氧化钠)并加热,如有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放出可确定有铵根离子。
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氨的性质作业:课后搜集自然界中氮的循环过程。
高中化学氨气的教案范文二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电解质的概念判断方法;2.能从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的本质原因分析,理解电离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在探究体验中构建概念,培养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2.运用观察、实验、查阅等手段获取信息,提高分析、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电解质和电离概念的形成和理解【教学难点】:电解质和电离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问题导入】:①出汗之后使用电器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这是为什么呢?②人体在剧烈运动之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讨论)【学生】:①出汗后体表有更多的盐分,这些盐分在汗起到了导电的作用;②人体在剧烈运动之后,体内的Na、K和Cl伴随水分一起流失,出现电解质浓度失衡、紊乱,产生恶心、肌肉痉挛等症状,故需要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
(引出电解质)环节二:新课讲授【板书】——电解质【学生探究实验】使用电源、导线、小灯泡及金属片进行HCl溶液、NaOH溶液、NaCl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老师提前准备,学生当堂探究)【老师提问】学生书写实验结果哪些溶液导电,哪些不导电呢?【学生回答】导电:HCl溶液、NaOH溶液、NaCl溶液;不导电:酒精溶液、蔗糖溶液【老师】NaOH和NaCl不仅在水溶液中可以导电,加热至熔融状态也可以导电。
在化学中将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
【板书】——1.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常见的酸、碱、盐)【老师提问】PPT展示4个问题:①金属、石墨可以导电,说明“C”是电解质,是否正确?②盐酸可以导电,说明盐酸为电解质?③硫酸钡不溶于水,因此硫酸钡不是电解质?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氨气溶于水导电,所以它们均为电解质?【学生回答】请出四位同学分别作答,总结出①“C”是单质,不是电解质;②盐酸是氯化氢溶于水所得溶液,所以氯化氢为电解质,盐酸属于混合物,不在化合物的范畴;③紧贴概念,硫酸钡在熔融状态下可导电,所以这一类难溶盐也属于电解质;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氨气与水反应所产生的物质溶于水导电,并非它们本身,所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氨气不是电解质。
(强调以上几点)【老师提问】观看视频,并思考NaCl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原因?【老师】总结学生所答,说明NaCl加入水中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脱离NaCl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及水合氯离子,这些离子在通电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因此NaCl溶液可以导电。
高中化学氨气的教案范文三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掌握氨和铵盐的性质、用途2.学会氨的实验室制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实验室制氨的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工具烧杯、烧瓶、铁架台、滴管、导管、玻璃棒、试管、酒精灯、酚酞试液、棉花、试管夹、NH3、HCl、NH4Cl、Ca(OH)2教学过程新课导入2004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件,整个厂区是白茫茫的一片,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
厂区内寒气逼人。
市消防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制定方案,出动上百名消防队员,十余量消防车…。
[问题]1、为什么在氨气泄漏时工厂里会寒气逼人?2、如何吸收弥漫在空气中的大量氨气?3、被围困在污染区的群众怎样做才能保证不吸入氨气?[板书]二、氨1、NH3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氨气:无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可作致冷剂。
[实验4-9]成功关键:烧瓶干燥、密封。
现象:形成红色喷泉。
证明: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讲解]:1体积的水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板书]在通常状况下,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
氨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过渡]氨的水溶液是碱性的,但其中的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
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1)NH3与水的反应:[分析]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NH3·H2ONH3↑+H2O[板书]NH3+H2ONH3·H2ONH4++OH-[思考]:分析NH3溶于水存在的过程,讨论氨水中的成份:分子、离子。
[板书](2)NH3与酸的反应:[演示实验]氨与氯化氢反应[观察]现象:大量白烟生成。
[思考]:生产Cl2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烟生成,则说明已发生漏气,这是为什么?[板书]化学方程式:NH3+HCl=NH4ClNH3也可与其它酸反应,例:NH3+HNO3==NH4NO3、2NH3+H2SO4==(NH4)2SO4[讲解]NH3在一定条件下可于O2、NO、NO2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3)NH3与O2的反应:4NH3+5O24NO+6H2O[演示实验]实验室制取氨气:[板书]3、NH3的实验室制法:[讲解]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铵盐和碱加热的方法来制取NH3。
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板书]2NH4Cl+Ca(OH)2CaCl2+2NH3↑+2H2O仪器:固+固加热(同制氧气);收集:排空气法。
[提问]:1能否浓硫酸干燥NH3?2能否使用NH4HCO3、NH4NO3、NH4Cl?为什么?3使用碱石灰代替消石灰有什么优点?[过渡]氨与酸反应形成氨盐,我们下面分析氨盐的性质[板书]4、氨盐[讲述]铵盐是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铵盐都是晶体,能溶于水。
主要化学性质:[板书](1)铵盐受热易分解:[实验]加热NH4Cl观察现象,是否时升华?[板书]化学方程式:NH4ClNH3↑+HCl↑、NH3+HCl=NH4ClNH4HCO3NH3↑+H2O+CO2↑[讲解]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例:(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板书](2)铵盐与碱的反应:(NH4)2SO4+2NaOH?Na2SO4+2NH3↑+2H2O[强调]这个性质是一切铵盐的共同性质,实验室可利用这个性质来检验NH4+的存在。
[注意事项]:实验条件:浓溶液或固体,加热。
较稀溶液中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先浓缩,后检验。
[板书]5.NH3的用途:[讲述]可用于氮肥工业及其它化工产业上(如:制纯碱),制冷剂。
[思考交流]自然界中氮的循环:[点击高考试题]1下面能实现人工固氮的是()A.豆科植物根瘤菌B.用烧碱溶液吸收NO2C.合成氨车间D.闪电解析:选C。
豆科植物根瘤菌、闪电均能将游离态的氮转化成化合态,该过程属于自然固氮,A、D错误;烧碱溶液吸收NO2不属于氮的固定,B项错误;合成氨反应为N2+3H22NH3,属于人工固氮,C正确。
2.下列不属于铵盐的共同性质的是()A.易溶于水B.与苛性钠共热产生NH3C.都是晶体D.受热分解都产生NH3解析:选D。
铵盐都是晶体,均易溶于水,与NaOH共热都能发生NH4++OH-NH3↑+H2O而产生NH3;部分氧化性酸对应的铵盐受热分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产生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