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流派及各种哲学思潮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9
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流派及各种哲学思潮帅婷婷(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 810008)学号:20141013017摘要:英国著名地理学家约翰斯顿,从哲学角度将20世纪80年代的国外地理思想流派归结为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这些思潮对国外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影响相当深刻。
综述西方各种流派及哲学思潮,旨在借鉴国外有关理论和思想,充实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流派,哲学思潮1近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和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
在中国古籍中,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其中既有《礼记·王制》篇中“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这种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孙丑下》中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有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的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
不过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系统表述人地关系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来。
在西方,地理学一直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古希腊、罗马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一些相互隔离、闭关自守的君主制国家,经济、文化处于衰落状态,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相应处于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较大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线以及“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各国陆续出版了各种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关于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于种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在19世纪里,地理学开始形成自然和人文两大分支,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德和李特尔,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创立了早期理论。
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及发展趋势一、概述1. 现代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流派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二、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流派2. 传统人文地理学流派传统人文地理学流派主要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强调人类的地域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行为主义人文地理学流派行为主义人文地理学流派强调在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时,需要关注个体或裙体的行为模式、决策过程以及意识形态。
4. 结构主义人文地理学流派结构主义人文地理学流派则更侧重于分析社会结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强调社会制度和权力结构对地域性差异的形成和演变的作用。
5. 后现代人文地理学流派后现代人文地理学流派关注个体的多样性和主体性,强调个体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体验和感知。
6. 新人文地理学流派新人文地理学流派相对于传统人文地理学更加关注跨学科研究,强调地理环境、社会和文化的整合分析。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7. 跨学科研究的加强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科交叉的不断深入,现代人文地理学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提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8.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支持,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的应用将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9. 参与式研究方法的兴起传统的人文地理学研究往往缺乏对当地居民的深入了解,而随着参与式研究方法的兴起,研究者更加注重倾听当地居民的声音,将他们的体验和需求纳入研究过程。
10. 全球化背景下的研究重点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将更加关注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变化、社会文化传播以及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11.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现代人文地理学在研究中将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探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之道。
12. 新兴议题的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新兴议题也日益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如城市化进程、社会空间重构、社会环境变迁等。
认识论:如何认识我们的认识的
本体论:事物的本质是什么
方法论: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激进派和结构主义流派的哲学基础是一样的,激进学派有几个分支,包括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主义,所以表格中激进学派和结构主义流派的哲学基础都是结构主义思潮。
流派的哲学基础即为思潮人地有关,人地无关,所以在总结时你还是得说或然论、二元论、唯意志论等。
按比较正规的表述另外,二元论是源自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人类主观能动性的提升。
可以看一些文献作更多的了解,另外人地协调论与可持续发展也要做一些总结。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主要内容第一章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地球外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差距,并预测其开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人地关系、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开展、变化与分布规律的科学.2、地理学的开展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央内容二是近代地理学,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二战后,地理学形成了人地关系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等.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革命〞时期,先后出现了计量革命、理论革命、行为革命等思潮, 学术空前繁荣,学科流派纷呈,引入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较多,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等.3、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外表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并不研究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人文现象的所有方面,例如人文现象的时间序列、社会关系、组织机构等.从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开展规律和演变趋向.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外表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开展规律和演变趋向.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开展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根本的因素.(2)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根本特性,当然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3〕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的形成开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释矛盾的设想.第2节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开展过程1、不同国家学者对人文地理的观点1〕德国:拉采尔,?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区位理论学派: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城市区位理论〕、廖什〔市场区位理论〕2〕法国:白兰士, “人地相关论〞,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吕纳,?人地学原理?3〕英国:麦金德,?历史地理枢纽?是政治地理的代表作,阐述了“大陆腹地说〞这一全球战略的概念.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主张适应论4〕美国:森普尔,?地理环境的影响?,?美国历史及其地理条件?亨丁顿,?气候与文明?,强调与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影响,巴多斯,将人文地理学称为人类生态学索尔,主张地理学者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文化景观学派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5〕俄国:地理学派: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主张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学派: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第二章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一一文化区文化区大体可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边界的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央地区、二是外围区、三是边缘区功能文化区: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二〕文化的时间现象一一文化的扩散文化扩散可分为两类: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可分为三种: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扩展扩散: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到的传递,其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迁移扩散: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①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②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现象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一一文化生态学1〕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a、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在这一研究方法中,环境被认为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地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关系.b、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与环境决定论不同,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的是人的选择水平,在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的同时,也重视人的作用,把二者看成是双向影响c、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注重于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其目的的是探索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d、和谐文化生态关系:协调论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2〕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a、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根底条件b〔环境条件对文化开展的影响一一加速或延缓作用c、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d、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地貌,形成文化景观. .〔四〕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一一文化整合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文化整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条件的烙印.〔五〕文化现象综合体一一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居住在该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根底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第2节人文地理学的根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的根本理论:(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有: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的核心理论行为论:是把心理学的有关成就与理论引入地理学,开展成为人文地理学一个新的分支一行为地理学. 文化景观论:过去或现在人文活动的结果,可以通过它去研究该地区的人以前的各种活动,恢复其以前的活动过程.人地关系论: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论或者是人文地理学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和学说,(二)人地关系论1)环境决定论: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德国黑格尔,拉采尔美国森普尔2)可能论:法国维达尔白兰士 ,白吕纳3)适应论:英国罗克斯比4)生态论:美国巴罗斯,目的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响.5)环境感知论6 )文化决定论7 )和谐论第3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程序:(1)确定研究课题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课分为应用性课题、理论性课题、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课题三类.根据课题的来源主要分为三类:国家方案科研工程、个人自拟选题、应用性协作工程.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2)制定研究方案主要包括确定研究的目的、目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研究内容的框架等.(3)收集、整理资料(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5)分析研究这个阶段是整个研究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所在,通常包括资料,数据分析,理论解释和假设检验,提出观点与结论等过程.(6)研究总结,成果评审调查资料等研究资料和技术归档是科研工作的最后一道工序.2、人文的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经验-一般理论-推论未来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现象-一般规律-验证〔特殊事件〕人本主义方法论:以人为主体、重人类行为,重非经济成分结构主义方法论:要素〔现象〕—结构〔功能〕—解释事物现象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答案一传统的根本研究方法〔1〕描述法〔文字表达、数据表示、图表显现、野外考察〕;〔2〕比拟法〔时间比拟、空间比拟〕;〔3〕解释法:经验归纳法〔经验-一般理论-推论未来〕、理论演绎法〔现象-一般规律-验证、解释〕现代科学研究方法(1).科学理论〔哲学方法〕:老三论〔系统论、限制论、信息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2).空间模型方法:定性-定量-综合集成方法、计量方法〔数理统计〕(3).现代技术:RS GIS、GPS实践方法〔1〕、调查研究方法地理社会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抽样调查、专家系统调查科技文献资料:地理科技文献、因特网〔2〕、社会学方法现象学方法〔现象-总结-结论〕时间地理学方法〔时空分析人的行为-决策〕社会生态学方法〔社会要素-引入生态系统〕系统分析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评价决策〕答案二〔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①地理社会调查、②科技文献资料法、③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和新方法.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拟和归纳.〔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1〕人文地理学研究主要的数学模型:①统计分析模型、②规划与治理模型、③系统分析模型2〕数学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分布型分析、②相互关系分析、③类型研究、④网格分析、⑤趋势面分析、⑥空间相互作用分析、⑦系统仿真研究过程模型与预测研究〔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①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②时间地理学方法、③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④人文地理学的系统分析方法第四章第1节人口与开展人口转变理论1〕法国兰迪,?人口革命?,“三个序列〞第一序列,原始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第二序列,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第三序列,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转入低.2〕美国诺特斯坦,第一次提出“人口转变〞的概念.“上下高〞阶段,过渡阶段和“低低低〞阶段3〕英国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1〕高位静止阶段,即HS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到达均衡2〕早期扩张阶段,即EE阶段,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加速3〕后期扩张阶段,即LE阶段,死亡率低,出生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长至最快后减速.4〕低位静止阶段,即LS阶段,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5〕减退阶段,即D阶段,出生率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出负增长人口转变模式① 北欧模式②日本模式③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④印度模式第2节人口分布与转移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世界上90%勺人口居住在仅占陆地面积10%勺土地上.世界上人口分布的不平衡除了表现在南北半球、沿海与内地、高原与平原之间.世界人口多数集中在北半球.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km范围内,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世界人口在各大洲分布也极不平衡.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地趋向性:即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低平地区和岸边〔河岸、海岸〕第3节人种人种的概念: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制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人种的划分:人种的划分是以保有共同的遗传的自然特征为依据.划分种族的标志很多,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头形、鼻形、面部轮廓,身高等人体外表的一些性状,近年来又增加了血型、指纹弓等一些生理特征.第4节民族民族的概念: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民族的特征:①共同语言②共同的地域③共同的经济生活④共同心理素质第七章第1节聚落起源与开展城市的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城市的开展特点聚落特征:人口、生产要素经济高度集聚产业特征:非农产业为主规模特征:人口聚居景观特征:人工景观〔物质环境和建筑密度〕物质特征:市政、公共设施集中完善职能特征:政治、经济、文化中央第2节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城市化的机制〔一〕农业生产力的开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四〕经济开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特征1〕城市化进程加快2〕大城市开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3〕城市化开展的区域差异明显4〕兴旺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第3节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模型第十三章第1节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可持续开展可持续开展的定义可持续开展的概念最广泛的定义和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水平构成危害.1、可持续开展突出强调的是开展2、可持续开展以为经济开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3、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4、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5、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开展的原那么公平性原那么: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可持续开展是一种时机、利益均等的开展.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开展,即一个地区的开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开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开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开展水平.该原那么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因此,可持续开展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要予以优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开展权.持续性原那么: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开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水平.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开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开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水平施加的限制.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根底一一自然资源与环境.因此,持续性原那么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开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水平,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共同性原那么:各国可持续开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那么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汇报提纲:1、书目简介2、影响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思潮3、冲突与融合: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4、反思与探索一、书目简介作者约翰斯顿(R.J.Johnston)是英国布里斯托尔(Bristol)大学地理科学院教授,曾任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主席,是国际著名的人文地理学者,他极其丰富的著作在国际地理学界有很大影响。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介绍了当代西方哲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文地理学的影响,以及人文地理学为当代西方哲学提供的解释。
作者把人文地理学看作是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生活中与空间和地方有关的方面。
本书是作者的另一部著作《地理学与地理学家——1945年以来的英美人文地理学》的姊妹篇,共同探讨了人文地理学中关于哲学和方法论之争,本书更侧重介绍各种哲学的性质、考察人文地理学的多元性。
二、影响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思潮哲学一词出自希腊文,意为“热爱智慧”。
作为一门学科或者一系列学科的者须,涉及研究学科界线内工作用以进行的方法途径,这样一种哲学的核心基础就是其认识论或者说是其关于知识的理论,提供诸如“我们能知道什么?”和“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这类问题的答案。
对人文地理学而言,这样的哲学有四类:经验主义思潮、实证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和结构主义思潮。
因为实证主义是建立在经验主义之上的,所以作者把影响当代英美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哲学患潮归纳为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三种,逐一介绍了它们各自所包含的多种哲学和方法论观点,讨论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及其与人文地理学的关联。
认为不具有实在的本体论(一)实证主义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是最后广泛采纳实证主义思潮的社会科学之一。
20世纪50年代晚期,美国很多学术机构广泛地介绍了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开始迅速传播,到60年代末期,实证主义已支配着整个北美和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学。
实证主义者相信科学方法的统一性。
因此,既然所有学科都使用同样的方法论,那么学科之间的区别就不在于如何进行其特定研究,而在于它们研究什么。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主要内容第一章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差距,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人地关系、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发展、变化与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二是近代地理学,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二战后,地理学形成了人地关系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等。
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革命”时期,先后出现了计量革命、理论革命、行为革命等思潮,学术空前繁荣,学科流派纷呈,引入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较多,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等。
3、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并不研究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人文现象的所有方面,例如人文现象的时间序列、社会关系、组织机构等。
从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
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地理学的流派二次大战后,尤其是从60年代起,西方人文地理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连续不断地朝多元化发展。
这些变化从基本上改变了西方人文地理学,尤其是区域地理研究的性质,使人文地理由战前孤独地在内部自行演化,转变为战后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互动,并从经济学、社会学与政治学引进了一些新观念。
此一转变大大地丰富了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也相当程度地提高了其学术地位,基本上将人文地理学从以前侧重于区域描述,改变为现在的对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及人与地点或地方关系的诠释[1]。
英国的著名地理学家约翰斯顿(R.J.Johnston),从哲学角度曾将80 年代的西方地理思想流派归结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国际地理学界对人文主义地理学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
标签:人文主义地理学;地理学学派;认识论一. 基本概念人文主义,顾名思义,也就是讨论个体的、个性的(人)与集体的人(文)发展变化的思想或学问。
段义孚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一种基于人文主义地理哲学的学派,它不属于系统地理学的任何学科分支,“它既非自然地理学、又非经济地理学或人文地理学”[3]。
二. 研究背景人类对人文内容及其精神选择的历史与人类对确定性的渴望有关,柏拉图是开启人类选择与放弃并行历史的先行者。
西方科学有一种称谓叫“视觉中心主义”(Ocularcentrism),其涵义是,人类的五官是认知的来源,但眼睛是最明亮的,这是古希腊哲人的意见。
柏拉图接受了这一意见,但他对眼睛作了区分:对应现实世界的肉体之眼和对应理念世界的心灵之眼,并将后者视为可靠知识的来源。
最终,人类的认知开始了选择与放弃并行的道路,(心灵的)眼睛成为了唯一可以依赖的认知工具,其他“四官”是不足为信的。
柏拉图的选择最终导致了人类这样那样的选择,最终缔造了“完美无缺”的科学理性主义——一种单一的却无可质疑的态度。
现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兴起于于20世纪60年代末,此时欧美国家正值社会矛盾尖锐,亟待转型的关键时期,正如文艺复兴之于反对神学运动一样。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期末考点补充内容一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1、德国流派: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1)拉采尔(1844—1904年)——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环境学派的代表,首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
(2)赫特纳(1859—1941年):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3)施吕特尔(1872—1952年):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4)杜能:1875年提出农业区位论(5)韦伯:1909年提出工业区位论(6)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中心地学说”(7)廖什:1954年:《经济区位论》提出了从多方位因素来考虑生产的区域分布。
2、法国流派:战前西方最有代表性的人文地理学派,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1)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年)“人地学派”的创始人(2)白吕纳(1869—1930年):《人地学原理》(1910年)3、英国流派(1)麦金德(1861—1947年):“大陆腹地学说”(2)罗士培(1880—1947年):“适应”论思想A 人群对其环境的适应B 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4、美国流派(1)森普尔和亨廷顿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森普尔(1863—1932年):环境决定论者亨丁顿:文化地理学的鼻祖(2)苏尔(1889—1975年):文化景观派的代表(3)哈特向(1899—):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5、俄国学派地理学派:巴朗斯基、萨尔什金经济学派: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二.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人文地理学——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人文要素的空间分布,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如: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宗教地理学、民族地理学等。
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由于扩展扩散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人文地理学哲学方法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与四个哲学方法论流派有关,即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
其中经验主义是人文地理学最古老的方法论,也是传统地理学的主流。
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引入地理学的,是当代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方法论。
一、经验主义方法论大多数学科都起源于经验主义者的实践,人文地理学也不例外。
纵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典地理学发展时期包罗万象的“科学之母”地位,到近代科学知识的分化发展,地理学者们一直就在寻求关于地球表面更多有用的知识和地理学的基本规律。
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内容的庞杂是地理学带有强烈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使其往往局限于对复杂现象的定性描述,建立的只是半科学、半文学的知识体系。
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各地区的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经验注意方法的特征,一方面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得出结论。
人文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最为典型,由于每个地方都具有独特性,因而区域研究的哲学基础是例外论的,区域分异论的代表人物哈特向就认为地理学解决独特事件。
另一方面,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
人文地理学家常常从观察人文现象的某个方面开始,通过分析研究资料,以求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
但是由于归纳是从个别推论一般,从已知推论未知,从过去推论未来,从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上看,它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把一个个有关的肯定和否定的经验事实都搜集起来,很难提出假设,发展理论。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当代科学哲学中,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形态或学派叫辑经验主义,它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且至今仍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论,是西方科学哲学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哲学派别。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的两大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或理性),换言之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观察相符,两者缺一不可。
目录1.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发展背景 (2)1.1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2)1.2 整个地理学发展背景 (2)2.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内涵 (1)3. ..........................................................................................................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3)3.1 第一阶段 (3)3.2 第二阶段 (2)4.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基础 (4)4.1 理念论 (4)4.2 实用主义 (3)4.3 现象学 (5)4.4 理想主义 (4)4.5 存在主义 (6)5. ..........................................................................................................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5)5.1 创造性的论证 (5)5.2 强调主观 (7)5.3 历史思维 (6)5.4 强调描述 (6)6.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8)7. .......................................................................................................... 对该流派的评价 (9)浅析人文主义地理学流派1.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发展背景1.1 社会经济发展背景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在经历20多年的发展和繁荣之后,普遍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动荡和发展迟缓,产生了一些列问题,如经济增长长期停滞, 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加剧等。
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 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希望找到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
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办法的寻找,产生了一些列人文主义思潮, 譬如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并且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反响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运动。
人文地理学纲要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2、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3、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德国,拉采尔(人文地理学创始人),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赫特纳,区域学派代表人,《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施吕特尔,景观学派创始人,杜能,区位理论学派法国,白兰士(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人地关系理论和区域人文地理研究,“人地相关论”,《人地学原理》英国,麦金德,将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历史的地理枢纽》罗士培,适应论美国,森普尔(拉采尔学生),《地理环境的影响》,《美国历史及其地理条件》亨丁顿,《气候与文明》巴罗斯,自然和生物环境适应的观点哈特向,区域学派代表人物,《地理学的性质》、《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俄国,巴朗斯基与萨乌什金,强调经济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关系费根与康斯坦丁,纯粹的经济科学4、如果说近代人文地理学的故乡是德国的话,那么,现代人人文地理学的许多革新则首先诞生在美国。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5、人文事项的空间特征——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可分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6、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及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1)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速度的差异性;A、接触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西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流派及各种哲学思潮帅婷婷(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 810008)学号:20141013017摘要:英国著名地理学家约翰斯顿,从哲学角度将20世纪80年代的国外地理思想流派归结为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这些思潮对国外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影响相当深刻。
综述西方各种流派及哲学思潮,旨在借鉴国外有关理论和思想,充实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流派,哲学思潮1近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知识积累、学科形成和理论演变、学科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的革新等过程。
在中国古籍中,载有许多关于人地关系的论述,其中既有《礼记·王制》篇中“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这种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又有《孟子·公孙丑下》中主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有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的主张人、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绝对化的思想。
不过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系统表述人地关系思想的人文地理著作来。
在西方,地理学一直是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研究,古希腊、罗马学者如希罗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对各地的人文地理现象作过论述。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一些相互隔离、闭关自守的君主制国家,经济、文化处于衰落状态,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相应处于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的地理学获得较大发展,伊德里西等学者在著作中记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现象。
15~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线以及“发现”新大陆后,欧洲各国陆续出版了各种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关于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于种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在19世纪里,地理学开始形成自然和人文两大分支,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德和李特尔,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创立了早期理论。
从此,人文地理学出现一系列理论,各分支学科陆续建立并形成了体系。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的形成和演变是从李特尔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地区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开始的。
李德尔在他的《地理学-地理对人类素质和历史的关系》一书中,探讨了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的相互关系,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原因,强调自然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在他去世后,人地关系理论在各国有不同的发展。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在1882年和1891年出版的《人类地理学》—书中,论述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产物,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到环境的严格限制。
以后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者森普尔和亨廷顿等人更加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形成系统的环境决定论。
几乎与此同时,法国的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提出了另一种人地关系论,后人称之为可能论或或然论。
他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他的这一观点在其学生白吕纳1910年发表的《人地学原理》一书中得到进一步发挥,白吕纳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
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等人的观点对法国地理学影响很深,从而形成法国学派。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罗士培教授受法国学派的影响,1920年创用了“调节”一词,创立“适应论”。
他认为调节包含两重含义,即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以及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罗士培认为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1923年发表“人类生态学”一文,提出生态调节论。
他主张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的生态的观点,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中心论题,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及其对它们的反应时,才有必要说明。
他还认为历史学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则应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20世纪初,德国学者施吕特尔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认为探讨原始景观转变为文化景观的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以后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又提出,人类按其文化的标准,对天然环境的自然现象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将它们改变为文化景观。
随着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发展,研究内容和范围也不断扩大,人文地理学同自然地理学—样开始分化,陆续出现了一些分支学科,并形成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人种地理学、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等,都是在此阶段形成并发展的。
[1]2西方人文地理学流派及哲学思潮2.1人文地理学派及哲学思潮的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是告诉我们如何认识我们的认识的,本体论是告诉我们事物的本质是什么,方法论是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表1总结了各种哲学思潮的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
表1激进派和结构主义流派的哲学基础是一样的,激进学派有几个分支,包括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现实主义,所以表格中激进学派和结构主义流派的哲学基础都是结构主义思潮。
2.2国外人文地理学的几种主要思潮的内容2.2.1经验主义经验主义原指,古希腊根据自己的经验,也即所观察到的现象作为分析的依据,而不是一味接受当时的宗教教条的思维方法。
在17世纪,英国人洛克首先系统性地阐述了经验主义。
洛克主张,人的心智原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有经验注记其上。
经验主义否定人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也否认人们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的知识的观点。
根据经验主义者的观点,经由感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归纳和演绎,才能铸成知识。
经验主义分析法有其缺陷,这就是用狭隘的、不完全的经验指导对世界的分析。
我们即便是穷举了历史上的所有经验,也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未来的事情。
2.2.2实证主义思潮当代科学哲学中,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形态或学派,叫逻辑实证主义(或称逻辑经验主义),它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而且至今仍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论.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的两大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或理性).建立科学的理沦描述鼬界万物问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足其方法论的核心.实证主义方法沦的引入,使人文地理学较之传统人文地理学有了许多革命性变化,大大促进了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发展,使人文地理学进入了现代科学阶段¨61.中心地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和区位论的创立给人文地理学带来了无限佳机和活力并成为了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实证主义方法论强调了理论、模型、假说和规律的重要性,对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地理学界,20世纪50年代系统研究在美国受到了广泛的莆视,分别形成了衣阿华学派、威斯康星学派、加里森及华盛顿学派和社会物理学派.与此同时,计量革命风靡全美地理学界,推动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进程,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科学方法的使用流于形式,而没有深刻考虑其方法的适用性(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之后便遭剑了人文主义和结构主义的严厉批判.2.2.3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地理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国外,时值人文社会科学界人文主义兴起的时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首先,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讲,60年代国外资本主义世界迅速而激烈的社会变化,如经济增长长期停滞、贫困和不平等现象加剧,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和地理学家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找到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第二,此时的国外资本主义现代化加深了人的物化,人的理性与尊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严重践踏.在这种大背景下,人文主义思潮蒸蒸日上,存在主义、现象学等十分流行,影响日益增强并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共鸣.第三,在地理学界内部,60年代末一些地理学家对空间分析学派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和模型日益不满,实证主义在当时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解释相当的乏力.于是这种人文主义思潮与有关的地理学思想相结合,产生了人文主义地理学.国外学术界公认的人文主义学派大师是美围威斯康礓一麦迪逊大学地理系段义孚教授,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的标志性学术作晶便是段义孚的文章《人文主义地理学》,该文章发表在美H地理联合会会刊1976年6月号上.此外的代表人物还有雷尔夫(Edward Relph)、布蒂默(AnnButtimer)、莱(David Ley)、赛明思(MarrynSamuels)、恩特里金(Nicholas Entrikin).人文主义地理学具有强烈的哲学色彩,其哲学基础是理念论、现象学、存在主义、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在研究方法方面,人文主义地理学强调描述,“历史思维”的概念也受到人文主义地理学家的重视,注重人的主观思想,力图进行创造性的论证.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认为是将现象学、理想主义、存在主义等人文主义哲学的认识视角综合运用到地理学中.段义孚认为,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人们对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的感悟能力.然而,人文主义地理学虽有深厚的哲学意味,但缺乏理论,也受到其他学派的置疑和批评.这主要集中在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主观性强,以及以人类为主体的中心性,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招致批评的所在.人文主义的概念过度强调人类主体的能力,而忽视了在更大尺度的环境中物质与社会结构的作用;缺乏效度和客观性,过于独特而无法一般化;过分强调个人行动的自由,而对人类整体所遭受的限制未予以应有的重视.2.2.4结构主义思潮结构主义思潮是在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人文地理学的,它的基本特征是对所观察现象的解释不能只通过对现象的经验研究得出,而必须在支持所有现象但又不能在其内部得到的深层结构中去寻找.结构主义地理学的目的是揭示产生现象的机制世界的规律,通过思索来认识机制世界是其本体论,方法论涉及理论构建,但由于得不到解释事物或现象的直接证据,因而其真实性是不可检验的.结构主义地理学又称为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或激进地理学,产生于对实证主义地理学的批判,其代表人物是哈维(D.Harvey)、沃克(R.A.Walker)和福尔克(S.Forer).有一些结构主义地理学者认为必须通过革命来根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痼疾,并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结构来代替它,也有一些人认为地理学应通过改良的办法纠正当前各种问题和趋向或通过规划理想的空间组织来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结构主义地理学内部,学者们的观点也是有差别的。
[2]2.2.5行为主义严格地说,“行为主义”不是一种哲学思潮,而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或一个重要流派。
行为地理学借助于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企图代替科学化的计量地理的人文地理学。
1970年,道温斯提出“行为革命”的口号,与60年代的“计量革命”相对应,主张地理学的重要任务是研究“空间的行为”与“空间的知觉”。
70年代以后,西方行为地理学与知觉地理学迅速发展,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基本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