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41
第一章18C19C文学1 德国是19C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发源地2 德国浪漫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施莱格尔兄弟,创办杂志《雅典娜神殿》,称为早期浪漫派,耶拿派3 耶拿派:是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其主要成员有早期浪漫主义理论家施莱格兄弟以及诺瓦利斯、蒂克等。
1978年到1800年间他们创办的《雅典娜神殿》杂志上,第一次提出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强调想象与情感。
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神秘感和象征感。
4 海德堡浪漫派:1805年,德国又有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浪漫派。
其中心人物海斯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
主要成员还有格林兄弟等。
他们的创作对德国民族文学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5阿尔尼姆《男童的神奇号角》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6 海涅《轮浪漫派》的发表,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的统治地位7 霍夫曼,柏林浪漫派,歌德后享誉世界的德国作家。
短篇小说集《卡洛特式的幻想故事集》,政治史《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反映德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
《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长诗。
8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被誉为“桂冠诗人”,开创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潮流9 华兹华斯,影响最大被称为“自然之子”,《丁登寺旁》描写自然风光,《致杜鹃》田园风光10 柯勒律治,最有天赋,代表作,《克里斯特贝尔》——哥特式小说情节,《忽必烈汗》,长篇叙事诗《古舟子咏》,其主题是老水手的罪恶与忏悔11拜伦,成名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诗剧《该隐》,诗体小说《唐璜》(讽刺史诗)12 雪莱,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抒情诗人,抒情诗《云雀颂》《西风颂》描绘大自然,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诗辩》,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纲领性文献13 司各特,欧洲历史小说创始人,代表作《艾凡赫》14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夏多布里昂《勒内》(世纪病患者),斯塔尔夫人《论文学》《苔尔芬》《柯丽娜》15“世纪病”:指18世纪后半期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丧失了一切的贵族青年,在现实生活里找不到自己的地位,从而产生了悲观绝望的精神状、阴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欢的情怀。
总结意大利文学意大利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学传统的国家,自古以来就孕育着许多杰出的作家和文学作品。
从中世纪的传奇故事到现代现实主义的小说,意大利文学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吸引着读者。
本文将对意大利文学进行总结,介绍其历史发展、特点以及著名作品。
历史发展意大利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的作家如维吉尔和奥维德等人以其优秀的作品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然而,真正的意大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撒丁岛和托斯卡纳地区。
此时期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是但丁·阿利吉埃里,他的著作《神曲》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文学达到了顶峰。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如喜剧大师达·芬奇、诗人彼特拉克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个时期的意大利文学以其对人类的追求、对自然界的热爱以及对艺术的推崇而闻名。
在19世纪,意大利文学经历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转变。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如阿莱西奥·马尼佩利、乔瓦尼·帕西利、鲁奇诺·维斯孔蒂等人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自由、个性和情感的追求。
而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家则更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著名的作家有埃玛努埃尔·科利亚、乔瓦尼·维尔加和路易吉·皮兰德罗等人。
特点意大利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情感的丰富和感性的描写。
作家们常常通过独特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爱、痛苦、欲望和失落的感受,使他们的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同时,意大利文学也注重对自然环境和民俗文化的描写,这使得作品更加真实而生动。
另一个特点是意大利文学注重个人的表达和内心的探索。
许多意大利作家经常通过自传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这种写作方式使读者更能够深入了解作家的思维和情感世界。
此外,个别作家也通过笔触进行社会批判和政治评论,使得他们的作品兼具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此外,意大利文学还以其复杂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闻名。
不同历史时期的作家所表达的观点和主题各有不同,使得意大利文学具有多样性和魅力。
探究19世纪欧洲文学的风格19世纪是欧洲文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文学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风格的复杂化。
在这个时期,欧洲文学经历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多种文学风格的演变和碰撞,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本文将尝试探究19世纪欧洲文学的风格。
浪漫主义19世纪初期,欧洲文学开始出现了一股“浪漫主义”的风潮。
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强调个性、情感和主观性,反对以理性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和约束传统文学风格的规范。
浪漫主义文学着眼于超越惯常的感知和经验,强调恢弘、神秘、深远的史诗、传说和神话元素,以及创造性和幻想的特征。
在这个时期诞生了很多浪漫主义的文学巨匠,如德国浪漫派诗人歌德、肖乐、诺瓦利斯等,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雪莱、济慈等。
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情感、幻想和诗意,以及对理性文化和社会制度的质疑和反叛。
同时,浪漫主义文学也对欧洲文学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推进,欧洲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们面对的现实和问题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19世纪中期,欧洲文学的主流开始转向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性、客观性和生活常态,化繁为简,尤其是对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关注。
它对文学的写作方法和主题进行了根本的变化,以写实、自然和现实为基础,通过描述小人物的生活、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反映社会命运和劳动阶层的处境。
而这些小说和作品的好处是它们讲述人们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而且和文学的风格和技巧相关。
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英国作家狄更斯等。
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类的现实经验被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反映了作品背后的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现实主义文学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欧洲文学的主流方向,对后来的现代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然主义19世纪后期,作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分支,自然主义文学迅速崛起。
自然主义强调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更加注重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观察方法的运用,对写作技法和课题研究方法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强调“以事实为根据,以实验为方法,以科学的精神进行文学创作”。
奥斯卡王尔德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织奥斯卡·王尔德: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织引言: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是19世纪末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他以其巧妙的幽默、犀利的对话和对社会虚伪现象的揭露而闻名于世。
王尔德的作品展现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织,给人以思考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关系的启示。
一、浪漫主义的体现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元素。
比如在他的戏剧作品《无足轻重的女人》中,主人公维尔纳·伍德华德以一颗炽热的心才能换取人们的真实内心。
这样的情节展现了对真爱和感情的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作家对人类内心世界的讴歌。
二、现实主义的揭示然而,奥斯卡·王尔德并不仅仅停留在浪漫主义的表面,他在作品中也揭露了现实主义的一面。
他深刻刻画了社会中种种虚伪、伪善的现象,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揭示了社会问题的现实。
例如,在他最著名的戏剧作品之一《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他对社会的道德两重标准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现实主义的现实批判,使王尔德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更加生动。
三、浪漫和现实的对立与融合然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中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融合在一起。
浪漫主义描绘了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现实主义则指引了人们面对现实,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王尔德的作品通常以浪漫的故事情节开场,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却不乏现实的阻碍和挑战。
通过展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织,王尔德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理性的思考,要求人们面对现实,并为改善世界付诸行动。
结论:奥斯卡·王尔德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交融的杰出作家。
他的作品既有浪漫主义的温情和理想,也有现实主义的冷静和勇气。
通过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从中领略到浪漫的梦想和理想,还可以得到对现实的思考和挑战。
他的作品不仅给读者带来了娱乐,更引发人们对人性、社会和生活的思考,从而促使人们以更加理性的方式去面对现实世界。
转)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2011-12-12 19:30:26)转载▼分类:资料标签:杂谈一、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比较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其文学作品表达出人们对正义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心和斗志,激励人们为改造现实社会、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断斗争。
而现代主义文学却反映出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对前途悲观绝望的情绪,体现出虚无主义的思想。
1、从产生到繁盛的时间看,现实主义文学在西方由来已久,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启蒙运动时期,文学艺术家就主张艺术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文学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
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20-30年代达到繁盛时期,并取代现实主义成为西方文坛的主流。
2、从兴盛的社会根源看,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开始大量暴露,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结果。
现代主义文学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兴起,经济危机、世界大战等社会问题使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了普遍的危机感,他们迷茫、痛苦而找不到出路。
3、从创作特点看,现实主义强调真实具体地描写现实生活,详尽分析相互冲突趋势,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往往因对现实秩序不满而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多元化文学,其共同点是集中表现自我,在艺术手法上反传统。
二、浪漫主义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1、描写对象浪漫主义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往往把理想作为现实加以描写和歌颂,注重内心世界的描写。
现实主义文学却是以客观真实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因此成为一种时代的记录。
2、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浪漫主义作家们对现实强烈不满,往往偏重于对理想的追求,把现实和理想对立起来,着重描写他们认为最好的、最美的,也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和艺术典型。
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为充分揭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探索导致社会罪恶的本质根源。
3、对自然与环境的态度浪漫主义文学着力描绘自然景物,主张社会回到“自然状态”,以表达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文化和工业文化的厌恶。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异同文学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生动表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众多的文学流派,其中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大流派。
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
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兴起于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它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力的抒发。
浪漫主义作家常常将自然视为灵感的源泉和心灵的慰藉,他们赞美大自然的壮丽和神秘,认为自然能够激发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
比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他在作品中描绘了美丽的湖区风光,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浪漫主义文学注重个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强调情感的自由表达。
作家们常常以激情和幻想来突破现实的束缚,追求理想和美好的境界。
在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他们勇敢地追求爱情、自由和正义。
例如,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虽然外貌丑陋,但内心善良且充满了对爱斯梅拉达的真挚爱情。
浪漫主义作品中的情节常常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冒险精神,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意想不到的转折。
这种情节设置旨在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想象力。
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则兴起于 19 世纪中叶,它关注社会现实和普通人的生活。
现实主义作家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观察和描绘社会现象,试图揭示社会的本质和问题。
他们注重细节的真实和准确性,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来反映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不公。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露。
例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示了法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贪婪和腐朽。
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常是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人物,他们的命运受到社会环境和阶级地位的影响。
作家通过描写这些人物的生活经历和遭遇,反映出社会的问题和矛盾。
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不同,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兴起于20 世纪初。
现代主义文学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特点。
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欧洲一批新锐的诗人、小说家,大胆摈弃古典主义理想原则和文学规范,突破传统文学的表现范围,驰骋丰富的想象,酣畅地倾诉情感,尖锐地抨击时弊,采用了新题材、新方法,表现出新感受和新理想,一个全新风格的文学思潮诞生了,这就是浪漫主义文学。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基础思想基础:自由主义思潮,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社会心理:耽于好梦和幻想,失落、消极文学基础: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启蒙文学(感伤主义文学、卢梭的文学)狂飚突进运动欧洲民间文学创作古典主义文学的清规戒律的“反作用”二、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最早发端于德国和英国。
1805年左右,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第一个浪潮。
代表: (英)“湖畔派”、(德)“耶拿派”、(法)夏多布里昂和斯塔尔夫人第二个浪潮从英国的拜伦开始,他的诗在1815-1825风靡欧洲,雪莱、济慈紧随其后。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此时成为欧洲的顶峰,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
德国的霍夫曼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
第三个浪潮发生在法国,以雨果为代表。
在这个阶段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彻底战胜了古典主义。
随着古典主义的消亡,浪漫主义文学是与现实主义文学在共同发展的。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主观性2、抒情性3、崇尚自然4、重视民间创作和民族文化传统5、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效果,喜欢运用夸张、对比手法6、以诗歌为主要体裁第二节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文学德国:“浪漫主义故乡”德国早期浪漫派:“耶拿派”刊物《雅典娜神殿》“耶拿派”理论家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他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强调想象与情感。
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神秘感和象征感。
耶拿派作家:诺瓦利斯代表作散文诗集《夜的颂歌》主题是歌颂死亡、赞美黑夜。
海涅称诺瓦利斯为“死亡诗人”。
这是一部“走向内心”、充满遁世思想和神秘主义色彩的作品。
美国文学发展历程探究美国文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欧洲殖民者开始在北美定居。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文学不断发展,展现了一些显著的特点和主题。
第一阶段:殖民时期美国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主要是英国殖民者通过传统浪漫、历史和神话来记录和传播其文化。
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包括威廉·布莱克斯通的《红色字母》和托马斯·哈丁的《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
18世纪中期,美国开始出现了革命性的思想和理念,这也影响了美国文学的发展。
美国启蒙时期的作家们致力于传达理性、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托马斯·潘恩、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
他们的作品包括政治论文、科学论文和启蒙小说等。
第三阶段:浪漫主义时期在19世纪初期,美国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潮流——浪漫主义。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以个人和情感为基础,这种写作方式在其它方面也有所体现,例如创作诗歌、绘画和音乐。
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作家包括爱德华·波和威廉·坎伯尔·布莱安特,他们的作品大受欢迎,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期,美国文学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变,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作家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的个人和社会问题,他们试图以真实和客观的方式表现现实。
美国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包括马克·吐温、亨利·詹姆士和斯蒂芬·克莱恩。
20世纪30年代,美国文学经历了又一次巨大的转变,进入了现代主义时期。
现代主义作家反叛传统的写作方式,他们试图以新的方式表现现实世界。
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包括欧内斯特·海明威、弗里德里希·尼采和托马斯·曼。
总结美国文学发展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每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和主题。
殖民时期的作品主要是以文化传播为主题,启蒙时期的作品致力于传达自由和平等的理念,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强调情感和个人主义,现实主义时期的作品追求真实和客观表现,现代主义时期的作品反叛传统,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作品突破传统的写作规则和方式。
英美文学经典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英美文学中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流派。
这两种文学风格的兴起和发展,既受到时代背景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也受到作家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的驱使。
本文将探讨英美文学中的经典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及它们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浪漫主义的兴起与特点浪漫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随后传入英美文学领域,并影响了整个19世纪的文学创作。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与直观经验,提倡对自然、爱情和艺术的狂热追求。
浪漫主义作品中常常出现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和浪漫的情节,以及描绘自然的壮丽景色和情感的激烈表达。
在英美文学中,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有英国的威廉·华兹华斯和美国的爱默生。
威廉·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是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展示了对自然和人类情感的追求。
爱默生的《自然》和《代表作》则关注了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追求个人独立。
这些作品在思想和情感上积极回应了浪漫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二、现实主义的崛起与特点与浪漫主义相比,现实主义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人类生活的客观描述。
现实主义强调对社会问题和人类经验的观察和分析,形成了真实而全面的创作风格。
现实主义作品着重刻画社会人物的命运和人性的弱点,以此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人类的无奈。
在英美文学中,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查尔斯·狄更斯和美国的马克·吐温。
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和《双城记》以生动的笔触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社会问题,抨击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黑暗。
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则通过讲述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回应了社会和政治的问题,并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
三、两种文学流派的比较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代表了不同的文学创作倾向和价值观。
浪漫主义追求内心情感的自由和个体的情感表达,强调个人的理想和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
相比之下,现实主义更注重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客观观察和分析,力图真实地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个体的命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文学取向和思想倾向。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特点与作品,并进一步探讨两者在文学创作中的异同。
一、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现实主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和批判。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体现主要集中在对社会现象的真实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上。
首先,现实主义作品对社会现象进行真实描写。
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直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扭曲,通过对主人公的独白,刻画了当时社会中的许多现象和人物形象。
这种真实的描写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社会的现状,并激起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其次,现实主义作品批判社会问题。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贫富差距、封建残余、民族危机等问题亟待解决。
现实主义以其直接的方式切入社会底层,揭示出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例如,茅盾的《子夜》通过描写一位孤独的女性来反映封建家庭的压迫和剥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对待现实问题的揭示和批判上,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以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深受读者欢迎。
它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真实状态,为社会进步和革命提供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二、浪漫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浪漫主义是一种追求自由、寻找完美的文学思潮,这种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有所体现。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在世界的表达,更加注重情感与想象的表达。
首先,浪漫主义作品追求自由与个性。
比如,郭沫若的《丰乳肥臀》中的主人公王安忆以她坚强的个性和勇气在封建社会中寻找自由与解放。
这种作品通过强调个人的追求和反抗,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精神。
其次,浪漫主义作品注重感性与想象。
例如,萧红的《呼兰河传》以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叙述方式,表达了对祖国土地的深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英雄浪漫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的潜移——论新时期我国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审美观念的转变摘要:本文以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为探讨对象,分析“文革”之前,新中国前17年的此类作品在创作方面的主要特色,以及新时期以来它所发生的可喜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作家在创作时审美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革命历史题材英雄主义现实主义审美精神毋庸置疑,在长篇小说中塑造革命人物和表现革命历史,它曾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红色文学的传统性、经典性内容。
这是因为震撼世界的我国革命既深刻、复杂,又悲壮、英勇,具有属于全人类的崇高献身精神,集中体现一个伟大民族在痛苦的历史蜕变过程中所闪耀的巨大智慧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性,使得这场革命本身确实具有史诗般壮丽的审美精神。
按理说,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中,占统治地位的自当是“现实主义”,它的基本特点就是在创作的整体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写实性、批判性、典型性格与典型环境,以及那种虽然难以测定但能够在审美接受中获得相应验证的“真实性”。
从建国起到文革前止这段时期的创作,我认为使用“英雄浪漫主义”这个概念来表述这段历史时期的大多数文学创作是再恰当不过的。
一个新时代降临了,它所带来的浪漫热情,恰如其分地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精神主调。
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曾为摧毁腐朽作出过史诗般的贡献,而后他们又参与了开辟新中国的伟大事业,没有人否认这是一个英雄如云的时代。
当时的时代风尚是一种洋溢着巨大的胜利喜悦和坚定信念的英雄风尚,是以塑造英雄人物,抒发豪情壮志为主体的激情充沛的风尚。
追溯起来,这得归功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巨大成功。
当时所谓的“典型化”模式就是加工、提炼、集中、概括,抓住本质主导的一面,剔除非本质的内容。
不管“好人”还是“坏人”,都被赋予他所隶属的阶级的全部精神要素,符合本阶级利益的便是好人,反之便是坏人。
歌颂好人,批判坏人,成为这种阶级文艺的一项根本任务。
因此,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文学作品,虽然一直被我们自我理解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而实际上却是一场真正的浪漫派文学运动,这种浪漫派气质的突出标志,就是它的英雄主义气概。
欧洲近代文学思潮欧洲近代文学思潮是指从18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欧洲文学中出现的一系列新的文学思想和文学运动。
这些思潮和运动对于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欧洲近代文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思潮。
它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并逐渐传播到其他欧洲国家。
浪漫主义强调个性、感情和想象力,反对理性和传统。
在诗歌、小说等各种文体中都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代表作品包括《远方》、《诗人之死》等。
二、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期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和反映,关注人类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并力图以客观、精确、细致地描写方式来表现这些问题。
代表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荒野上的花》等。
三、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的一种发展,它强调环境和遗传等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自然主义文学通常采用客观、科学的方法来描写人类行为,并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的决定性作用。
代表作品包括《地狱》、《居里夫人》等。
四、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期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强调意象和隐喻,认为诗歌应该是一个符号系统,通过意象和隐喻来表达深层次的感情和思想。
代表作品包括《鸟》、《追忆似水年华》等。
五、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种文学运动。
它试图打破传统文学形式和逻辑,探索梦境、幻觉和非理性状态下的创造力,并提倡写作时不受任何限制。
代表作品包括《安达尔斯玫瑰》、《茶花女》等。
总体来说,欧洲近代文学思潮在不同时间段内都呈现出了不同特点,但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这些思潮和运动不仅对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浪漫主义与现当代文学一、自我浪漫主义早在20世纪初叶,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便详细介绍了18世纪盛行于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并对其思想艺术特征做了极为精彩的点评。
他也真诚地呼唤中国精神界之战士的出现,掀起一场属于中国自己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创造社作为20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性社团,其创作的典型特征便是主情主义。
郭沫若强调诗是抒情的,在致宗白华的信中,他说得直截了当:诗的本职专在抒情。
他还提倡自我表现,郁达夫提出:自我便是一切,一切都是自我。
他们推崇情感、想像、灵感,这使他们的理论主张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也因此,在五四新文坛上,这股浪漫主义思潮是悄然兴起的。
两个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名字代表了浪漫主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两个类型。
一是维特型,一是普罗米修斯型。
维特型浪漫主义,是指那种消极的、感伤的、表现自我情绪及心理的浪漫主义,整个色调是忧郁的,如维特的烦恼,卢梭的哀诉,具体到中国现代文学中典型的便是郁达夫作品,弥漫全书的是一种零余者感伤情绪,当时风行的自传体小说(除郁达夫的作品外)如张资平、郭沫若、黄庐隐等的小说都带有这种消极浪漫主义的抒情色彩。
普罗米修斯型浪漫主义则正好相反,它指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浪漫主义,所塑造的人物都是热情、勇猛的,崇尚暴风雨或洪流般的力量。
如约翰克里斯多夫、拜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最典型代表便是郭沫若的创作了。
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新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他的诗集《女神》,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虽辞气浮露笔无藏锋且过分张扬,但却以其狂飙突进的恢弘气势与反叛传统的时代精神,以其放纵个性的自我表现和丰富充沛的艺术激情,点燃了青年一代个性解放的狂热情绪,是典型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
总之,在浪漫主义思潮发展的过程中,从自我浪漫主义到革命浪漫主义的转变,是一个从文学革命时期到革命文学时期的变换,更是一个从自我情感表现到群体力量讴歌,从低吟个人爱情到高喊阶级革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