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国际营销统一化战略的失败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家乐福在日本失败分析市场营销1301 陈思远2013011682家乐福在日本的退败:2005年3月10日,家乐福发布公告,宣布与日本零售巨头永旺(AEON)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永旺接管家乐福在日本的业务。
该公告称,家乐福将向永旺出售其在日本的八家大卖场。
双方合作内容包括:继续在日本使用家乐福的品牌;在双方认同的商业模式下进行合作;在家乐福的日本店内,可以出售印有家乐福标志的商品,在永旺的店内,也可以出售印有法国制造标志的商品。
家乐福是以8000万欧元(约合1.07亿美元)的价格将其设在日本的8家超市卖给永旺集团,售价仅为这些超市2004年营业额的25%。
同时,家乐福设在墨西哥的29家超市则以5.45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该国CHEDRAUI集团,成交价格与这些超市去年营业额基本相当。
当家乐福谨慎而又雄心勃勃地进入日本市场时,它并没有料到,会因为经营不善而不得不从世界第二大零售市场----日本退出。
这也是家乐福继1993年退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美国之后的又一次战略“大撤退”。
此前,家乐福曾于上世纪60年代退出英国市场,并于1993年从1988年才进军的美国市场完全撤出。
1999年,家乐福在香港苦苦经营了3年之后,宣布退出香港市场。
为什么家乐福会在这些重要的国际市场上节节败退?薄利多销的运营方式是否在国际市场上“通行无阻”?1963年,家乐福在世界上首先倡导大型超市(hy-permarket)的概念,即一种集超市和百货商店于一身的超大型购物中心。
家乐福最擅长的是大力控制成本、薄利多销的运营方式。
在一个相对垄断的单一的大市场中,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但是如果是在一个竞争激烈、多样化的市场中,薄利却并不能保证多销。
正如欧倍德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所说,大型连锁超市的营销策略其实应该是“多销薄利”,首先要研究市场特点,研究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随需而变,实现多销才能保证薄利。
家乐福在日本照搬在欧美国家经营的经验,单纯依靠薄利多销的运营方式,没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消费习惯来调整营销策略,导致水土不服。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论文题目:家乐福超级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学院(系):专业:小组成员:指导教师:二O一二年十月摘要本文以家乐福大型连锁超级市场为研究对象。
文章在阐述国内外大型超级市场的产生,特征,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对家乐福大型超级市场现有的市场营销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技术环境进行详细分析,并且对家乐福大型连锁超级市场进行SWOT分析,明确家乐福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威胁;通过运用STP理论分析确定家乐福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从而分析家乐福大型连锁超级市场的营销策略。
最后,文章对家乐福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几条建议,希望对家乐福公司的发展有所借鉴与参考,同时也希望对我国民族零售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家乐福大型超级市场营销策略AbstractThis study aims at Hypermarket of Carrefour to elaborate the cre 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ypermarke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make use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marketing to analy ze the existing marketing environment of Carrefour in detail,including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politica1 law environment and technique env ironment.In order to face the challenges and chances the SWOT analy sis is also made to nail dow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a rrefour.STP analysis is used to ensure the target market and market fi xed position of Carrefour, thereby get the marketing strategy of the la rge catena supermarket. Finally,we put forward severa1 suggestions to Carrefour for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and the race ret ail trade of our country could have the benefits and quickly develop. Keyword:Carrefour Hypermarket Marketingstrategy目录一、绪论 (5)1.1 公司背景 (5)1.2 家乐福在中国的发展 (6)二、家乐福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6)2.1 营销环境的含义 (6)2.2 宏观营销环境 (7)2.2.1 经济环境分析 (7)2.2.2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7)2.3 微观营销环境 (8)三、营销目标 (8)3.1 基本概念 (8)3.2 营销目标定位 (8)3.3 营销目标的制定方式 (9)3.3.1 成本/利润驱动型 (9)3.3.2 简单类比型 (9)3.3.3 分析推导法 (9)3.4 确定营销目标的步骤 (10)3.5 家乐福的企业使命与目标 (11)3.5.1家乐福年度营销目标 (12)3.5.2家乐福未来战略目标 (12)四.家乐福超市营销战略分析 (12)4.1家乐福超市SWOT分析 (12)4.1.1优势分析 (12)4.1.2、劣势分析 (12)4.1.3、机会分析 (12)4.1.4、威胁分析 (13)4.2 STP战略分析 (13)4.2.1市场细分 (14)4.2.2 市场定位 (14)4.2.3目标市场确定 (14)4.3市场进入 (14)五、营销策略 (16)5.1 产品策略分析 (17)5.1.1 产品组合 (17)5.1.2 产品采购 (17)5.2 价格策略分析 (18)5.3渠道策略 (18)5.4 促销策略 (19)5.4.1 分类 (19)5.4.2 家乐福的促销特点 (22)5.5对家乐福营销策略 (23)六、小组关注问题探讨 (24)七、参考文献 (25)一、绪论1.1公司背景成立于1959年的家乐福集团是大卖场业态的首创者,是欧洲第一大零售商,世界第二大国际化零售连锁集团。
招专业人才上一览英才零售市场的低价策略不会诞生常胜将军,往往通道越强大越脆弱。
只有那些重视价值链和谐共生、为社会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零售品牌才有可能赢得持续在商业史上,只有阶段性的成功,而没有永远的成功,这句话对战略大跃进中的外资进军中国市场现状同样有效。
“家乐福,福到家”,这家以“福”为文化的全球著名零售商,现已深陷负面消息和内部危机的漩涡之中。
进军中国市场15年的家乐福已进入多事之秋,因收取通道费被告上法庭,世界多地的店面被迫关闭,多位店长相继离职,大量核心人才流失,在中国高速发展了15年的家乐福,究竟怎么了?它何去何从?病发法国家乐福集团是大卖场业态的首创者,欧洲第一大零售商,世界第二大国际化零售连锁集团。
金融危机以来,家乐福流年不利,家乐福2009年全年营收下降1.4%,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区市场持续低迷,为节约开支,家乐福甚至不得不考虑关闭位于上赛纳省的总部办公楼。
进入2010年以来,家乐福的危机开始显现:先是无奈退出了意大利南部市场,此后又关闭了在比利时的21家门店和法国总部大楼;2010年3月11日,在日本热闹市场艰苦拼搏10年的家乐福只好黯然离场,从此彻底退出日本市场;3月22日,大连家乐福新华绿洲店正式关店,此前这家门店已亏损7年之久;6月,青岛一家企业为进驻家乐福,被迫支付各种高额费用,3000万元的货款中有600多万元被家乐福扣除或拖欠,因此一纸诉状将家乐福告上法庭;7月28日,经营仅三年的西安小寨店因业绩不佳被迫关门谢客。
市场竞争的加剧、竞争对手的崛起以及全球市场收缩步伐的加快,致使家乐福一系列的门店被关停、业务被诉讼,由此引发的高管和核心人才离职风波同样困扰着家乐福。
据家乐福中国区总裁罗国伟描述,在中国,家乐福店长级别的人数至少有200多人,这一级别管理层的离职率大约为5%,其中主动离职占3%,被开除人员占2%。
早在几年前,家乐福遭遇中国消费者的抵制依然历历在目,不作恶、不以牺牲供应商和合作者利益,应是受社会尊敬品牌的主要特征。
物流案例:家乐福海外市场缘何落败物流案例:家乐福海外市场缘何落败导语:退出日本、撤离俄罗斯、关店比利时……海外市场溃败事件陆续爆发,让曾经风光无限的世界第二大零售巨头家乐福实在乐不起来了。
盈利渠道、高层股东变化、不善于兼并、部分战略不够灵活或许是造成家乐福全球业绩缩水的四大瓶颈。
据众多供应商反映,家乐福是业界众所周知的收取各类费用最多的零售商,不仅有进场费,还有节日费,另外,各个单店负责人还可以制定各类促销活动以向供应商收取促销费用。
“这有一个背后原因,相比沃尔玛,家乐福是比较不善于使用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后台运营的零售商。
曾有海外报道说,沃尔玛除有一套高效率的物流系统外,还以4亿美元发射一颗商用卫星,使全球门店联网,1小时内可将所有商品销量盘点,使沃尔玛销售成本低于同行平均销售成本的2%~3%。
所以沃尔玛可以依靠系统和高科技管理等手段控制成本,增加收益,但家乐福就只能依靠向供应商大量收取渠道费用来获利。
”一位曾在家乐福担任高层的内部人士透露。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乐福在发达国家市场的经营就会很困难。
因为这类成熟市场的供应商相对较强势,比如日本、欧洲部分国家的主要供应商都掌握在几家大型家族企业手中,这些供应商不可能支付家乐福繁杂的'费用,这让大量依靠渠道费用获利的家乐福很难在这些成熟市场经营下去。
家乐福股东结构的变化也影响了其全球发展。
此前,家乐福创始家族哈雷集团退出监事会,法国亿万富翁伯纳德·阿诺特成为家乐福集团第一大股东并进行了一系列人事变动。
新的股东高层在竞争的加剧和家乐福全球市场业绩表现不算出色的情况下,一直希望出售部分业务来回笼资金。
经营团队工作积极性明显减弱,部分海外市场业绩不佳。
案例家乐福败走香港环境分析2000年 9月18日,世界第二大超市集团“家乐福”位于香港杏花村、荃湾、屯门及元朗的4所大型超市全部停业,撤离香港。
法资家乐福集团,在全球共有5200多间分店,遍布26个国家及地区,全球的年销售额达3600亿元人民币,盈利达63亿元,员工逾24万人。
家乐福在我国的台湾、深圳、北京、上海的大型连锁超市,生意均蒸蒸日上,为何独独兵败香港?个中因素,耐人寻味。
检省其失败,对大陆零售业发展和“入世”后制订与世界零售业巨头的竞争策略等,将会启迪一二。
“一站式购物”服务引入香港1996年,家乐福进入香港,在杏花村开设第一家超级市场巨无霸,接着在将军澳、马鞍山及屯门开设分店,将“一站式购物”(让顾客一次购足所需物品)方式引入香港,并引起当地商家的竞相效仿。
家乐福的经营理念有5点:一次购足消费者过来一次即能购足所需物品。
超低售价家乐福食品的售价通常低于集贸市场、小店小贩,而且可挑可选,货品质量有保证。
它以大量销售、货物高速周转来降低配送成本。
货品新鲜家乐福自制生鲜产品、烘烤食品等,快速销售,食品过保质期则不再销售。
自助选购家乐福对顾客实行“零干扰服务”,多样化的食品,方便顾客自助选购。
免费停车吸引远来的消费者一次大量购物。
结业之因众说纷纭家乐福声明其结业原因,是由于香港市场竞争激烈,又难以在港觅得适合地方开拓大型超级市场,短期内难以在市场争取到足够占有率。
家乐福的结业声明引起各界猜疑。
有业内人士认为:家乐福说香港没有10万英尺面积的理想铺面可供发展的原因,难以成立,因为最早开设的杏花村店地方虽大,但也未到10万英尺,可见问题不在铺位。
国内学者雷鼎鸣认为,家乐福以欧美大型连锁超级市场的形式打入香港,经营3年多后最终结业,与该公司市场策略有关。
多数业界人士及学者更认同这个说法:垄断竞争令家乐福放弃经营。
香港超级市场,原是英资财团与华资财团两强对峙的局面,家乐福挟新的经营方式闯入,鼎足而三,竞争逐渐激烈。
案例分析沃尔玛、家乐福的国际化战略2006年全球第一、第二大零售商沃尔玛、家乐福流年不利。
2006年5月25日,美国沃尔玛公司宣布正式退出韩国市场;7月29日,沃尔玛公司又宣布退出德国。
2006年4月3日,家乐福公司在韩国的全部32家店面易主,而一年前的3月10日,家乐福将其在日本的8家超市全部卖掉。
以低价策略著称的两家国际零售巨头,因水土不服退出东亚市场,其失败的启示是,低价格并不是国际化的不二法门,如果做不到本土化同样面临着失败的可能。
事件回放:1998年1月和7月,沃尔玛先后进入德国和韩国。
沃尔玛复制其成功的美国经验时,忽略了经营以外的东西。
比如,禁止主管与下属谈恋爱;沃尔玛在商店门口笑脸相迎,而德国人却可能认为其充满挑逗意味,同时也可能增加购物成本,这是沃尔玛犯的一个大忌。
以低价著称的沃尔玛在德国遇到的强劲对手阿迪超市,比沃尔玛价格还低,尽管营业面积、人员、商品种类少,但丝毫不影响人气。
德国人流传着一则笑话:男人都去但从来不说的地方是红灯区;女人都去但从来不说的地方是阿迪超市。
沃尔玛在韩国的低价策略也没有生效,他们没有主动适应韩国的市场,却总想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可惜他们并没能力改变韩国人的消费习惯。
家乐福也有同样的遭遇。
1996年进入韩国、2000年进入日本的家乐福用低价策略没有打动当地的消费者,由于没有真正理解日本市场,与当地零售行业的游戏规则发生碰撞。
在韩国,家乐福由于劳工问题引发罢工高潮、和供货商矛盾重重,韩国政府三次向家乐福送达罚款通知。
向来有抵制进口、支持国内品牌倾向的韩国家庭主妇们还因物品摆放的不合理削弱了她们对家乐福的兴趣。
沃尔玛、家乐福都犯了一个想当然的错误,他们以为自己的低价策略一定会受到当地消费者的认同。
低价确实是竞争的有力手段之一,但完全依靠低价是不可能做到全球化战无不胜的,本土化的失败导致沃尔玛、家乐福从德国及东亚这样的重要市场最终出局。
思考题:家乐福和沃尔玛的国际化经营失败案例说明了什么?。
家乐福抵制门案例分析一:事件分析1.首先面对事件的突然发生,家乐福没有能够及时的的采取应对措施,直到4月15日才开始有“声音”发出来,我们觉得正是这种姗姗来迟的处理方式,让家乐福错过了最好的缓释事件的时机。
如此迟钝的反应速度显然不符合危机管理的第一原则。
家乐福方面没有在第一时间内对事件的发展做出迅速的判断或者尝试着控制局面。
2.等到危机恶化,家乐福终于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才觉得不得不站出来说话了。
而且站出来说话的还不止是一个人,出现了“多个鼻孔出气”的情形,这里违反了公关里的唯一发言人原则。
从发言的情况看,家乐福的应对缺乏一定的内部协调与组织。
戴维的表态实际上代表的是家乐福在危机事件中的一贯态度——“不积极应对,用事实说话”,但是这种态度在网友看来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他们戏称会“死磕到底”,这样的发言只会引起群众的反感。
3.随后家乐福发表在自己网站上面的声明也是问题不断,声明的内容本身是非常积极的,但是因为与当天早些时间见报的戴维的访谈有相互矛盾之处,比如前者谈到“不想卷入政治或体育上的事情”,声明中却强调支持北京奥运会。
在抵制者看来,前后矛盾的表达让人感觉不诚恳。
在危机的处理中,家乐福显然缺乏一个强有力的表达,并且是统一的口径。
4.紧接着家乐福妄图采取补救措施——大幅度的促销活动,来讨好消费者,以期挽回在消费者中的声誉。
可以说,家乐福的这一举措明显是与抗议者对着干。
在不合适的时间,这样的促销活动绝非明智之举。
家乐福的促销对策可以解读为侮辱中国人的人格,进而侮辱中国的国格。
中国民众之所以抗议,就在于觉得中国人的感情被侮辱被伤害了。
家乐福的对应措施真可谓往伤口上洒盐,这说明家乐福并没从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去解决问题去消除危机,它的这一举措实在是饮鸩止渴。
最终也以促销活动的取消告终。
5.失败者的角色、没有从“根源”上下功夫、错过了缓释事件的第一时间、舆论愈演愈烈、媒体推波助澜、声明姗姗来迟二:失败原因:1.家乐福危机意识极为淡薄,缺乏危机管理理念2.家乐福没有建立一套危机预警和避免机制3.家乐福没有建立正常有序的传播沟通渠道,发言人杂,口径不统一,态度不佳三:事件总结:危机公关原则:积极主动原则、战略先行原则、预防第一原则、制度保障原则、全局利益原则、勇于担责原则。
家乐福国际营销统一化战略的失败案例分析家乐福在日本的退败2005年3月10日,家乐福发布公告,宣布与日本零售巨头永旺(AEON)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永旺接管家乐福在日本的业务。
该公告称,家乐福将向永旺出售其在日本的八家大卖场。
双方合作内容包括:继续在日本使用家乐福的品牌;在双方认同的商业模式下进行合作;在家乐福的日本店内,可以出售印有家乐福标志的商品,在永旺的店内,也可以出售印有法国制造标志的商品。
家乐福是以8000万欧元(约合1.07亿美元)的价格将其设在日本的8家超市卖给永旺集团,售价仅为这些超市2004年营业额的25%。
同时,家乐福设在墨西哥的29家超市则以5.45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该国CHEDRAUI集团,成交价格与这些超市去年营业额基本相当。
当家乐福谨慎而又雄心勃勃地进入日本市场时,它并没有料到,会因为经营不善而不得不从世界第二大零售市场----日本退出。
这也是家乐福继1993年退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美国之后的又一次战略“大撤退”。
此前,家乐福曾于上世纪60年代退出英国市场,并于1993年从1988年才进军的美国市场完全撤出。
1999年,家乐福在香港苦苦经营了3年之后,宣布退出香港市场。
为什么家乐福会在这些重要的国际市场上节节败退?薄利多销的运营方式是否在国际市场上“通行无阻”?1963年,家乐福在世界上首先倡导大型超市(hy-permarket)的概念,即一种集超市和百货商店于一身的超大型购物中心。
家乐福最擅长的是大力控制成本、薄利多销的运营方式。
在一个相对垄断的单一的大市场中,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但是如果是在一个竞争激烈、多样化的市场中,薄利却并不能保证多销。
正如欧倍德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所说,大型连锁超市的营销策略其实应该是“多销薄利”,首先要研究市场特点,研究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随需而变,实现多销才能保证薄利。
家乐福在日本照搬在欧美国家经营的经验,单纯依靠薄利多销的运营方式,没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消费习惯来调整营销策略,导致水土不服。
聚焦家乐福案例分析问题一:家乐福在中国的发展都实施了什么战略?会各界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肯定,其“开心购物家乐福”、“一站式购物”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如今,家乐福已成功地进入了中国的很多个城市,在北至哈尔滨、南至深圳、西至乌鲁木齐、东至上海的中国广袤土地上都有家乐福的大型超市,聘请3万多名员工。
在在华外资零售企业中已超过了沃尔玛处于领先地位。
家乐福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市场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关键取决于他在中国所实施的企业经营战略。
下面一一分析如下:(一)本土化战略本土化战略可以说是家乐福成功的最大亮点。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本土化都是家乐福的重点策略,如:土耳其的家乐福是土耳其式的,巴西的家乐福是巴西式的,中国的家乐福是中国式的……这是家乐福家族的一项基本政策,正如家乐福销售经理阿兰•蒂埃弗里指出的那样:“确认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希望,推荐他们期待的商品和服务,乃是我们的办店理念和根本。
”1、家乐福的本土化服务战略中国的家乐福有中国独自的特点,例如自行车仍是中国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所以北京和上海的家乐福出售的矿泉水多是散装的,而不像其他国家多是6瓶装的纸板箱,出售的面粉和粮食也多是小包装的。
在中国南方的家乐福超市,人们可以买到烤小猪、活甲鱼和蛇等。
再如案例中所说的在中国,家乐福分店蔬菜的切法决不会是欧洲的横切法,一定是中国的斜切法或竖切法。
在中国,消费者喜欢从大量的商品中选择自己喜爱的商品,然后购买。
为迎合中国消费者的这一爱“挑选”的习惯,家乐福的货架上增加了同类商品的供应量,以方便顾客选购。
这些都体现了家乐福在服务上的本土化特点。
2、家乐福的本土化采购战略家乐福所提供的货物90%以上都是在当地采购的,只有少数是依赖进口。
这是因为家乐福的商业行为要符合当地的社会文化,而且还必须要随时注意当地消费者的行为,以及他们喜好的变化,以使得家乐福所采取的行动和所采购到的商品能够很好地迎合当地居民的需要。
家乐福国际营销统一化战略的失败案例分析
家乐福在日本的退败
2005年3月10日,家乐福发布公告,宣布与日本零售巨头永旺(AEON)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永旺接管家乐福在日本的业务。
该公告称,家乐福将向永旺出售其在日本的八家大卖场。
双方合作内容包括:继续在日本使用家乐福的品牌;在双方认同的商业模式下进行合作;在家乐福的日本店内,可以出售印有家乐福标志的商品,在永旺的店内,也可以出售印有法国制造标志的商品。
家乐福是以8000万欧元(约合1.07亿美元)的价格将其设在日本的8家超市卖给永旺集团,售价仅为这些超市2004年营业额的25%。
同时,家乐福设在墨西哥的29家超市则以5.45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该国CHEDRAUI集团,成交价格与这些超市去年营业额基本相当。
当家乐福谨慎而又雄心勃勃地进入日本市场时,它并没有料到,会因为经营不善而不得不从世界第二大零售市场----日本退出。
这也是家乐福继1993年退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美国之后的又一次战略“大撤退”。
此前,家乐福曾于上世纪60年代退出英国市场,并于1993年从1988年才进军的美国市场完全撤出。
1999年,家乐福在香港苦苦经营了3年之后,宣布退出香港市场。
为什么家乐福会在这些重要的国际市场上节节败退?
薄利多销的运营方式是否在国际市场上“通行无阻”?
1963年,家乐福在世界上首先倡导大型超市(hy-permarket)的概念,即一种集超市和百货商店于一身的超大型购物中心。
家乐福最擅长的是大力控制成本、薄利多销的运营方式。
在一个相对垄断的单一的大市场中,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但是如果是在一个竞争激烈、多样化的市场中,薄利却并不能保证多销。
正如欧倍德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所说,大型连锁超市的营销策略其实应该是“多销薄利”,首先要研究市场特点,研究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随需而变,实现多销才能保证薄利。
家乐福在日本照搬在欧美国家经营的经验,单纯依靠薄利多销的运营方式,没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消费习惯来调整营销策略,导致水土不服。
比如日本的住宅面积比较小,不宜一次购买很多商品存放在家中。
特别是蔬菜、鱼肉及其制成品,日本人十分讲究新鲜度,随买随吃。
另一方面,大部分日本妇女婚后不工作,主要在家料理家务,照看孩子,所以平日也有时间到附近超市选购新鲜食品。
因而,日本的超市一般都设在交通流量大的车站附近或者居民比较集中的住宅区和闹市区。
据日经BP社报道,自2001年6月日本废除了《大店铺法》之后,日本出现了大型零售商业设施进一步向市中心集结转移的趋势。
而家乐福目前在日本开设的8家超市全部位于中心城市郊区,远离市区的家乐福仅有的价格优势显然不能成为招揽顾客的法宝。
日本以中产阶级为消费主体,消费较为理性。
主流消费追求个性化和特色化,因此品类齐全、价格低廉的大超市无法与专业和价格细分程度相对较高的专卖店竞争。
在此背景下,家乐福仍固守薄利多销策略,没有把握住日本顾客想体验法国气氛的这一独特需求创新求变,这是其兵败日本的根本原因。
让学习领舞国际营销
据了解,为保证吸引当地顾客,家乐福在开设每一家新店前,都要进行细致的市场调研。
当地的生活方式、消费水平、人口增长、居住条件、都市化程度、风俗传统等等都在考察之列。
一个小组进行此项工作的同时,另一个小组便与当地行政部门建立关系,并着手选择供应商。
在进军日本之前,家乐福当然也会认真地开展此项工作,并且形成志在必得的决心。
因此2000年,当家乐福杀入日本零售市场----在千叶县开设了第一家大型超市时,日本本土企业颇感压力,甚至有日本媒体惊呼:家乐福的进入是“毁灭日本流通业的巨大外资超市登陆”。
但是一年之后,日本消费者的新鲜感减退,家乐福超市也变得门庭冷落。
可是为什么在以后的三年中,家乐福的营销策略一直没有调整呢?我认为这是一个更令人深思的问题。
国际市场营销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调整创新的过程。
事前的调研分析是必要的,但是在国际营销过程中的开放、学习、思考的心态更重要。
中国有句古话叫“事非经过不知难”,军事家克劳塞维茨也说过:战争中的阻力,如同在水中行走,外人是无法感受的。
任何事前的调查分析,都无法充分真实地反映现实市场竞争的复杂状态,非线性反应、不确定性是现代市场营销分析中最常遇见也最难解决的问题。
麦当劳、肯德基在美国是普通人的快餐店,可在中国,却变为孩子们的乐园。
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进入中国后,并没有急于在零售上赢利,而是在中国设立了全球采购总部,以采购实现赢利,同时强化了供应链的建设。
无论你以前的营销策略是多么成功,一定要根据国际市场的特点进行调整。
宝洁公司的婴儿护理用品尿不湿投放国际市场后,香港消费者抱怨太厚,而德国消费者却说太薄。
原因是香港消费者照看孩子太细心,每隔一小段时间就会给孩子换一块,而德国人一天只换两三次。
同样的产品由于消费习惯不一样就需要不同的产品营销策略。
日本本田摩托车进军美国市场的案例是世界上被研究得最多的国际市场营销案例之一,几乎所有国际知名商学院、咨询公司都有研究本田国际营销的分析报告,结论也不尽相同。
其中麦肯锡公司受英国政府委托所做的分析报告流传最广,报告称本田公司在分析了美国摩托车市场大功率摩托车占优势的现状后,做出主攻美国小功率摩托车市场的国际营销策略,最终获得成功。
然而多年以后调查当年本田公司的当事人却得知,本田当时制定的产品营销策略恰恰却是主攻美国大功率摩托车市场,因为当时美国并没有小功率摩托车,所以本田认为小功率摩托车在美国并没有市场。
只是为了方便摩托车维修人员出行,才向美国发送了两台小功率摩托车。
由于维修人员驾驶轻巧灵便的小功率摩托车时经常被好奇的美国人拦住咨询要采购,这才引进本田美国公司的注意,并于总部沟通分析后,调整了产品策略,获得成功。
可以说,没有本田领导层的善于学习、灵活应变,就不可能有本田国际营销的成功。
日本战略家大前研一先生在研究企业国际化问题时,提出一个重要概念“知情人”,他认为,企业推进国际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市场“知情人化”的过程。
一个企业在开展国际市场营销时,一定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本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成为市场的“知情人”,融入当地社会。
成为“知情人”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会学习、合作,特别是要重视本地人才的作用。
家乐福在美国、日本、墨西哥等等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在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时候,必须深入了解目标国(市场)的营销环境,这包括文化环境,比如宗教信仰这一很敏感的文化因素;另外还有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技术环境物质自然环境等等。
并且在企业出现不适应时及时的调整营销战略,产品策略。
最终取得全球化的战略运营的成功。
参考资料:/scyx/200701/79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