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防护屏障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4
生物安全实验室BSL(ABSL)各级分级要求(精华版)
一、基本知识
1、两级隔离(屏障)三个保护
一级隔离是把实验对象(病菌、病毒等微生物)和实验操作者之间进行隔离。
方法是通过生物安全柜或正压防护服等手段和措施。
二级隔离是把生物安全实验室与外部环境进行隔离。
方法是通过建筑技术(密闭性的建筑结构、平面布局、通风空调和空气净化、污染空气和污染物的过滤和消毒灭菌到无害排放)达到防止有害的微生物从实验室散逸到外部环境。
三保护是通过二级屏障措施,保护实验对象研究成果的安全可靠性,保护实验操作人员的安全,保护周围环境(人、动物、生物和空气等)的无害性。
2、生物安全实验室组成
生物安全实验室由主实验室、其他实验室和辅助用房组成。
3、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是根据其所研究的微生物对人、动植物或环境的危害程度,即实验用微生物的危险度来分级的。
ABSL:动物安全实验室主实验室的最小负压度>-50Pa,动物安全实验室主实验室>-60Pa。
BSL-2/ABSL-2生物安全实验室/病毒实验室培训知识点基本要求BSL-2实验室培训申请人具备3个月以上的细胞室工作经验;能够严格遵守本单位及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程;既往无不良安全行为记录。
特别要求BSL-2+实验室培训除满足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申请人参加过BSL-2实验室培训,并具备3个月以上BSL-2实验室工作经验。
特别要求ABSL-2实验室培训除满足BSL-2+实验培训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已取得上海市实验动物上岗证;或参加过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实验动物上岗培训并考试合格生物安全狭义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越境转移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广义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
实验室生物安全1防止发生病原体或毒素无意中暴露或意外释放的防护原则、技术和行为。
2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和状态不低于容许水平,可避免实验室人员、来访人员、社区和环境受到不可接受的损害,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的要求。
生物安全防止发生病原体或毒素无意中暴露或意外释放的防护原则、技术和行为。
生物安全保障单位和个人为防止病原体或毒素丢失、被窃、滥用、转移或有意释放而采取的安全措施。
实验室相关感染实验室感染主要途径注射器针头或其他污染锐器意外接种;液体溢洒和喷溅到皮肤和粘膜;通过口吸移液或用手指或污染的物体触摸口或眼睛从而摄入或接触;动物咬伤和抓伤;吸入传染性气溶胶;20%可明确感染的原因;80%是由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引起;20%是由设备故障引起;80%是不明原因的感染,可能为气溶胶传播感染。
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目的保护人员和环境免受感染性生物因子的潜在暴露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目标保证实验室设施、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及相关物品符合国家有关的安全要求,定期检查、维护、更新,确保不降低其设计性能。
保证实验工作人员均可得到持续培训及继续教育。
BSL-2/ABSL-2生物安全实验室/病毒实验室基本要求BSL-2实验室培训申请人具备3个月以上的细胞室工作经验;能够严格遵守本单位及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程;既往无不良安全行为记录。
特别要求BSL-2+实验室培训除满足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申请人参加过BSL-2实验室培训,并具备3个月以上BSL-2实验室工作经验。
特别要求ABSL-2实验室培训除满足BSL-2+实验培训要求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已取得上海市实验动物上岗证;或参加过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实验动物上岗培训并考试合格生物安全狭义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越境转移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广义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
实验室生物安全1防止发生病原体或毒素无意中暴露或意外释放的防护原则、技术和行为。
2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和状态不低于容许水平,可避免实验室人员、来访人员、社区和环境受到不可接受的损害,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的要求。
生物安全防止发生病原体或毒素无意中暴露或意外释放的防护原则、技术和行为。
生物安全保障单位和个人为防止病原体或毒素丢失、被窃、滥用、转移或有意释放而采取的安全措施。
实验室相关感染实验室感染主要途径注射器针头或其他污染锐器意外接种;液体溢洒和喷溅到皮肤和粘膜;通过口吸移液或用手指或污染的物体触摸口或眼睛从而摄入或接触;动物咬伤和抓伤;吸入传染性气溶胶;20%可明确感染的原因;80%是由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引起;20%是由设备故障引起;80%是不明原因的感染,可能为气溶胶传播感染。
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目的保护人员和环境免受感染性生物因子的潜在暴露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目标保证实验室设施、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及相关物品符合国家有关的安全要求,定期检查、维护、更新,确保不降低其设计性能。
保证实验工作人员均可得到持续培训及继续教育。
详解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级与规范根据实验室操作的生物因子的危害等级不同,实验室需要不同的防护水平。
实验室不同水平的设施、安全设备以及实验操作技术和管理措施构成了生物实验室的各级生物安全水平。
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4个等级: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1)、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3)和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4),俗称分别为:P1、P2、P3和P4实验室(P是“物理防护"的英文“physical protection”的首字母)。
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水平最低,四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水平最高。
一、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一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操作、安全设备和实验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仅适用于进行基础的教学和研究,处理危害等级1的微生物。
BSL—1是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水平,依靠标准的微生物操作来保证安全,缺少特殊的一级防护屏障或二级防护屏障.一般来说,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仅能从事没有感染性的操作,不能满足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工作需要。
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需满足如下设施和设备的要求:实验室的门应有可视窗并可锁闭,门锁及门的开启方向应不妨碍室内人员逃生.应设洗手池,宜设置在靠近实验室的出口处:实验室门口处应设存衣或挂衣装置,可将个人服装与实验室工作服分开放置。
实验室的墙、天花板和地面应易清洁、不渗水、耐化学品和消毒灭菌剂的腐蚀。
地面应平整、防滑,不应铺设地毯。
实验室台柜和座椅等应稳固,边角应圆滑。
实验室台柜等和其摆放应便于清洁,实验台面应防水、耐腐蚀、耐热和坚固。
实验室应有足够的空间和台柜等摆放实验室设备和物品。
应根据工作性质和流程合理,放实验室设备、台柜、物品等,避免相互干扰、交叉污染,并应不妨碍逃生和急救。
实验室可以利用自然通风。
如果采用机械通风,应避免交叉污染。
如果有可开启的窗户,应安装可防蚊虫的纱窗。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ABSL-2标准BSL—2与BSL—1类似,适合于对人和环境有中度潜在危险的病源,与BSL—1的区别在于:(1)实验人员均接受过病源处理方面的特殊培训,并由有资格的科学工作者指导;(2)进行实验时,限制进入实验室;(3)对于污染的锐器,要特别注意;(4)某些可能产生传染性气溶胶或飞溅物的过程。
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或其它物理遏制设备中进行。
以下的标准及特殊操作、安全设备及设施和BSL—2病源有关:一、标准微生物操作: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进行活体处理后,实验人员要洗手;离开实验空前脱手套。
3、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
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4、不能用嘴移液,只能用机械装置移液。
5、制定锐器安全使用规范。
6、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溅出和气溶胶。
7、实验完毕、下班前、活体溅出或溢出时,都应使用对病源有效的消毒剂进行台面消毒。
8、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
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
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地方、州、联邦法规。
9、实施控制昆虫和龋齿动物的程序(参见附录G)(另发)二、特殊操作:1、在开展有关传染病源工作时,实验室主任应禁止或限制人员进入实验室。
一般情况下,易感人员或感染后会出现严重后果的人员,不允许进入实验室或动物房,例如,患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人,其被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实验室主任对每种情况的估计和决定谁能进入实验室或动物房工作,负有最终责任。
2、实验室主任应制定规章和程序,只有告知潜在风险并符合进入实验室特殊要求(如,经过免疫接种)的人,才能进入实验室。
3、存在外源性病源时,实验室入口处应贴有生物危险标志,并显示以下信息:有关病源、生物安全级别、免疫接种要求、研究人员姓名、电话号码、在实验室中必须佩带的个人防护设施、出实验室所要求的程序。
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防护要求1. 引言生物安全是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生物材料的危害的重要领域。
为了确保在进行生物实验时的安全性和防护性,生物安全实验室被分类为不同级别。
本文将介绍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防护要求。
2. 环境控制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应具备以下环境控制要求:•空气过滤:空气过滤应有效地防止生物材料外泄。
使用高效过滤器(HEPA过滤器)来过滤实验室空气,并定期检查和更换过滤器。
•空气流动:实验室内应维持良好的空气流动,以确保污染物的迅速排除。
实验室内应设有通风设施,以保持负压,从而防止生物材料外泄。
•温度和湿度:实验室的温度和湿度应根据实验材料的要求进行控制。
温度控制在18-26摄氏度,湿度控制在40%-60%。
3. 实验人员防护为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生物安全实验室应遵守以下人员防护要求:•实验室操作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了解实验室内的生物危害以及正确使用和处理生物材料的方法。
•所有实验室操作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眼镜、口罩等,以避免直接接触生物材料。
•操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如体温测量和病原体检测,以确保他们没有受到生物材料的感染。
4. 实验室装备和消毒为确保实验室环境的安全,必须遵守以下装备和消毒要求:•实验室应配备适当的实验台和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清洁。
•实验室内应设有洗手盆和紧急洗眼器等便于实验人员进行紧急处理的设备。
•实验材料和废弃物应正确分装,并使用合适的消毒剂对其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5. 安全管理为确保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应遵守以下要求:•制定详细的实验室操作规程,明确实验人员必须遵守的安全操作规范。
•实验室应设有安全报警系统,并定期进行测试和维护。
•在实验室内设置明显的生物安全标识,以提醒实验人员注意生物材料的存在和相关危害。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实验室设施和操作符合生物安全标准。
6. 应急响应为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实验室应具备以下应急响应能力:•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事故报告、紧急疏散程序等。
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防护屏障
根据所操作的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和采取的防护措施,相关防护屏障要符合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要求。
生物安全二级水平(BSL-2)实验室:
一、警示标识
1、实验室的建筑物入口、实验室入口、实验室操作间,仪器设备等都粘贴相应的警示标识,列明该实验室内各种潜在危险。
2、生物危害标识:标志底色为黄色,文字为黑色生物危险二级
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
3、化学品危险标识
根据实验室现有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特性和状态,做以下标识: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有毒品、腐蚀品、致癌致畸品。
二、物理防护屏障
实验室生物安全必须配备初级物理防护屏障,它包括各级生物安全设备和个人防护装备(初级防护屏障)。
实验室的设施结构和通风设计构成次级物理防护屏障(次级防护屏障)。
能产生传染物外溢、溅出和气溶胶的操作,包括离心、研磨、搅拌、强力震荡混合、超声波破碎、打开装有传染性材料的容器、动物鼻腔注射、收取感染动物和孵化卵的组织等,都要使用Ⅱ级生物安全柜和物理防护设备。
三、设施和设备
1、实验室设施(次级防护屏障)在建筑中,实验室与一般区域隔离。
1.1 建筑结构和平面布局
建筑物抗震能力八级,防鼠、防虫、防盗。
建筑物内实验室安装有门禁系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实验室门口处设有柜子,将个人服装与实验服分开放置。
实验室有安全通道和紧急出口,有明显标识。
1.2 密闭性和内表面
实验室的墙壁、天花板和地面的表面光滑、易清洁、不积尘、不渗水、不凝集蒸汽、耐化学品和消毒剂的腐蚀。
地表面平整,防滑。
工作台面易于清洁,防水,耐热、有机溶剂、酸、碱和常用消毒剂的损害和腐蚀。
实验室内所有的门可关闭;实验室出口有在黑暗中可明确辨认的标识。
1.3 空调
每个实验室都安装有空调。
1.4 照明适合于室内一切活动。
1.5 可靠的电力供应。
冰箱配置有备用电源。
2、安全设备(初级防护屏障)
2.1 防护服装
2.2 防护手套
2.3 生物安全柜
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如细菌分离、组织培养、鸡胚接种、动物体液的收取等,都应在
Ⅱ级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生物安全柜每12个月由生产厂家负责全面检测一次,每次使用生物安全柜时,应注意观察其运行是否正常,并填写使用记录。
2.4 高压灭菌器
高压灭菌是最为常用的杀死微生物的物理手段,所用的培养物和废弃物在处理前都要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消毒。
2.5 急救箱
实验室必须配备急救箱。
急救箱内至少应包括:消毒剂、消毒药棉、一次性橡胶手套、无菌创伤敷料/纱布、胶布、绷带、镊子、剪刀等。
2.6 消防器材
实验室应配置适用的消防器材,如灭火器。
2.7 洗眼装置
实验室工作区配置洗眼装置。
四、个人防护装备的总体要求
实验室所用的任何个人防护装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
在生物危害评估的基础上,按不同级别的防护要求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并制定有相应程序控制个人防护装备的选择、使用和维护等。
1、实验室防护服
实验室应确保足够的防护服可供使用。
防护服要及时消毒、清洗。
当具有潜在危险的物质极有可能溅到工作人员时,塑料围裙或防液体的长罩服,如必要,还应穿戴其它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镜、面具、头部面部保护罩等。
连体防护服穿戴时,注意先穿裤子,后穿上衣。
实验完后,先脱上衣,后脱裤子,脱衣时抓住上衣衣边往上拉,从头部钻出。
污染的防护服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2、手套
手套应在实验室工作时可供使用,以防生物危险、化学品、辐射污染,冷和热,产品污染,刺伤、擦伤和动物抓咬伤等。
手套应按所从事操作的性质符合舒服、合适、灵活、握牢、耐磨、耐扎和耐撕的要求,并应对所涉及的危险提供足够的防护。
戴手套时,应保证所戴手套无漏损、手要干燥;在撕破、损坏或怀疑内部受污染时更换手套。
脱手套之前先用消毒液消毒手套,然后一手捏住另一手的手套掌部往外拉,使污染的部分包在里面。
使用后的手套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3、鞋
实验用鞋应舒适,鞋底防滑。
4、口罩
选择合适的口罩,戴之前,应检查是否破损和清洁。
穿戴时,须用手捏下鼻部,使其紧贴皮肤,以防漏气。
5、帽子
操作感染性材料时,必须佩带帽子。
6、眼镜
必要时,操作应戴防护眼镜。
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