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时练习(pdf,含解析)
- 格式:pdf
- 大小:226.84 KB
- 文档页数:6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军入关和农民军的失败。
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流民图》、李自成像、《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音像资料【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二、讲授新课(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
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
宦官刘瑾、魏忠贤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
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3.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本课分析《明朝的灭亡》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该单元的主题是“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本课则揭开了明朝灭亡的面纱。
本课内容包括三个子目,第一目是“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介绍了明末政治的腐败和社会动荡,明末农民起义的背景等内容;第二目是“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讲述了李自成领导从农民起义到建立政权,最后到失败的过程;第三目是“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介绍了女真族的不断发展壮大,后金的建立,以及清朝建立,清军入关的内容。
三个子目的安排体现了在内容上的因果关系。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感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时空观念1.掌握李自成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
2.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历史解释1.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
2.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唯物史观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简要评价李自成“均田免赋”的口号。
家国情怀1.历史上崇祯帝是一个非常勤奋的皇帝,但也无法挽救明朝的覆灭,从中认识到明朝腐败政治的巨大破坏力,从而可以理解为什么现阶段我国反腐力度如此之大。
2.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课前准备1.教材: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好教案与学案,设计与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1.情景创设法:学习本课明末农民起义,可用图片导入,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讲述法:本课主要讲了三目的内容,可以采用讲述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比较能力。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知识框架】明朝的灭亡{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重点梳理】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社会动荡 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过程(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2)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3)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4)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结果 1664年4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自缢。
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满洲兴起 (1)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2)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清兵入关(1)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2)李自成战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知识延伸】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
(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
(2)天灾不断,民不聊生。
(3)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激化阶级矛盾。
(4)官吏贪赃枉法,政治黑暗。
第17课明朝的灭亡【目标解读】【课程标准】1.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等基本史实,分析“均田免赋”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思考和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与方法收集材料,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识读《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了解农民起义的经过;小组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政治腐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明朝中后期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明末农民起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重点难点】重点:1.明中后期政治的腐败与社会动荡。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明朝末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三帝争雄的局面:皇太极在辽东建立大清,虎视中原;李自成于陕西高举义旗,欲以大顺取代大明;内忧外患的末世之君崇祯帝则怀抱中兴梦想,试图一统天下。
一位开国大帝,一位亡国之君,一位成功与失败同样悲壮的农民起义之王,他们三人的搏杀,隐含着多少历史机缘和人性悲剧!本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探寻大明王朝走向灭亡的原因。
【新课探究】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①皇帝昏庸,宦官专权史料研读:材料一明朝中后期皇帝一览表材料二明朝宦官具体解读: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大权旁落,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宦官专权的根源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伴生物。
②大臣结党营私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
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
修订人(一)章节题目:第17课明朝的灭亡(二)课程目标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统治;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李闯王推翻明朝的基本过程;把握后金的发展和清兵入关的基本史实。
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中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历史、人生、民族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三)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约2分钟)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
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六四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但是,可惜他们容易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国农民典型的吃苦耐劳,有创造力等优点,也有农民意识,小富即安,目光短浅的缺点。
前者导致他成功,后者导致他成功之后迅速败亡。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伟大而传奇的一生。
Ⅱ.学生自主学习与反馈(约8分钟)根据教师展出的自学提纲阅读教材内容,梳理本课知识点。
完成本课《历史助学》“知识梳理”。
遇到障碍作好标记。
教师提出基础问题检查反馈。
Ⅲ. 小组合作学习(约13分钟)1、阅读课文,了解明末农民起义的情况2、阅读了解后金的建立和清军入关情况Ⅳ.教师导学(有微课的可渗透微课助学)(约12分钟)(一)明朝腐败1.(多媒体展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教师讲述:明朝后期腐败的基本情况。
(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学生根据教材说说明朝后期统治腐败的后果。
答案提示: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土地兼并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明末农民起义1.根据图片简要说说明末农民起义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展示明末农民起义战争图)2.(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学生分组讨论除了材料中所说的原因外还哪些原因?材料: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
第17课明朝的灭亡【目标解读】【课程标准】1.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重点:1.明中后期政治的腐败与社会动荡。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明朝末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三帝争雄的局面:皇太极在辽东建立大清,虎视中原;李自成于陕西高举义旗,欲以大顺取代大明;内忧外患的末世之君崇祯帝则怀抱中兴梦想,试图一统天下。
一位开国大帝,一位亡国之君,一位成功与失败同样悲壮的农民起义之王,他们三人的搏杀,隐含着多少历史机缘和人性悲剧!本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探寻大明王朝走向灭亡的原因。
【新课探究】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政治腐败①皇帝昏庸,宦官专权史料研读:材料一明朝中后期皇帝一览表材料二明朝宦官具体解读:明代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大权旁落,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宦官专权的根源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伴生物。
②大臣结党营私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
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
他们怀着忧国忧民的意识,意在有所作为,就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势力,与他们唱反调的那一派称他们为“东林党”。
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
(2)兼并土地史料研读: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土地集中情况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顷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材料二明《流民图》问题探究:概述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答案提示:土地兼并在明代中后期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皇室宗族疯狂抢夺兼并土地,大地主、大官僚更是巧取豪夺,广置美宅良田。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设计】
知识结构
课标要求
1、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2、知道满族入主中原。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7课的内容“明朝的灭亡”。
本课由“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三个子目构成,
主要介绍了明朝灭亡的原因、经过。
本课对于学生学习清朝的建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时
1课时
明朝的灭亡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动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重要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过程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皇太极改国号清 清兵入关,李自成起义失败
政治:日益腐败
经济:土地兼并严重
教后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明末农民起义和明亡清兴的过程,通过对明末农民起义的探讨学习,了解明末政治腐败的严重危害,知道农民战争对于明代封建秩序产生了猛烈地冲击与破坏。
继立的清王朝以明亡为借鉴,革除了明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弊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措施,由此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需要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全面分析。
课后补充
(学生提问)补充人物相关知识: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吴三桂、袁崇焕
丰富学生的知
识,增加学生
的学习兴趣第17课明朝的灭亡【作业与板书设计】
【1.作业设计】
【同步测试】
一、单项选择:A组(巩固学习)
二、材料题:B组(拓展学习)
【2.板书设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第17课明朝的灭亡【知识框架】
明朝的灭亡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重点梳理】
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政
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过程(1)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2)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3)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4)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结果1664年4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自缢。
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满洲(1)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
兴起号大金,史称后金
(2)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
清
清兵入关(1)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2)李自成战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知识延伸】
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
(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流离失所。
(2)天灾不断,民不聊生。
(3)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激化阶级矛盾。
(4)官吏贪赃枉法,政治黑暗。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
了解满洲的兴起、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军入关和农民军的失败。
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朽的表现,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的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加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表明明王朝已走向没落。
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满洲的兴起。
教学难点明末农民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丰富了农民战争的反封建内容。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理解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是农民军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流民图》、李自成像、《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等图片、音像资料【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法)二、讲授新课(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
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
宦官刘瑾、魏忠贤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
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3.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