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声音及其特性(讲义)

声音及其特性(讲义)

声音及其特性(讲义)
声音及其特性(讲义)

声音及其特性(讲义)

一、知识点睛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引起的。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________;

(2)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__________;

(3)传声的介质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

(1)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来表示。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介质中每秒内传播的_______;

(2)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有关;

一般,v

固_____ v

_____v

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_______。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m/s。

4.声音的特性

(1)我们把声音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称之为声音的三要素。

(2)音调:声音的______,由_________________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①频率:_________________,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_______,

简称赫,符号为Hz;如果一个物体在1s的时间内振动100次,它的频

率就是_______;

②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约从______到________;高于20 000Hz的

声就叫做___________,低于20Hz的叫做____________;

③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声音,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________。(3)响度:声音的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有关。

(4)音色: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物体的_______和______等有关。

二、精讲精练

【板块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B.琴弦

C.耳膜D.空气

2.南美洲热带雨林中有一种鸟能抓住一根木棍打击树干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可

谓是鸟界的“打击乐高手”,这声音是由树干的_______产生的,人们听到这

种“打击乐”是因为声音可以在_______中传播。

3.如图所示,小明敲击乙音叉时,与甲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弹起来,这

一现象既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也能说明声音可以在________中传播;若在月球表面上进行此实验,则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上述现象。

4.小明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小芳在另一端敲击铁管,小明先后听到两次

响声,先听到的声音是由_____传播来的,这说明声音在_______中传播速度比在______中要快。

5.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

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________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______。

6.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玻璃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直到

消失;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钓鱼者经验之一是:不要在周边说话。因为说话时,声音能把鱼吓走,这种

第6题图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闭着嘴,轻叩自己的牙齿,自己能听到叩齿声,但是别人却不一定听得到,

自己能听到声音是因为叩齿声能通过______方式传给听觉神经,从而把信号传给大脑,别人听不见叩齿声是因为闭着嘴,声音不能通过______传播出去。

9.有关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中不能传声

B.声音传播时不需要其他物质

C.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由于在气体中受的阻力较小,所以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快

D.声音以声波的形式来传播

10.有关声速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B.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可以传播,一般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较大,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次之,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较小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快

D.在空气中的声速一定是340m/s

11.(双选)关于声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D.15℃时,空气中的声速大约是340m/s

12.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000m/s,一

人用铁锤敲击一下铁桥的一端而发出的声音,另一个人在另一端听到两声且相差0.58秒,则铁桥的长度约为多少米?

【板块二】声音的特性

13.蜜蜂采蜜归来,由于负重增加,蜜蜂翅膀扇动的频率变低,则蜜蜂发出的声

音的______会变低。

14.下列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A.改变杯中水量,再次用湿手摩擦杯口

B.改变用力大小,再次敲击鼓面

C.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D.改变管内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口吹气

15.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20~20000Hz。大象交流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

A.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

B.次声波无法传入人耳

C.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

D.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

16.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的声音发生变

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A.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B.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7.我们平时所说的“女高音”、“男低音”,这里说的“高”和“低”指的是

()

A.音色B.音调C.响度D.速度

18.电视机中的音量开关是调节声音的________的(选填“音色”、“响度”或

“音调”)。

19.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_______大;听不

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________不

同。

20.在物理学中对声音的特征的描述有“响度、音调、音色”这些词,请选出下

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我这破锣似的喉咙,怕唱不好”,指声音的音色太差

B.“这个蚊子飞来飞去,吵死了”,指声音的响度大

C.“他音起得太高,我唱不上去”,指声音的音调太高

D.“震耳欲聋”指声音的响度大

21.如图所示,小丽和小宇两位同学用1根棉线、2只纸杯制作出“土电话”,

通过“土电话”能实现门窗关闭后教室里外的通话。

(1)“土电话”是通过_____传递声音的,说明固体能传声。

(2)小宇听“土电话”传过来的声音,能辨别出小丽等同学的说话声音,表

明“土电话”传声,没有改变声音的______,听到的声音特别响亮,表

第21题图示声音的_______较大(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3)用手捏住棉线,“土电话”便不能传声,原因是棉线停止_______了。

三、回顾与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睛

1.(1)振动

2.(1)声波(2)介质(3)气体、液体、固体3.(1)距离(2)种类、温度;>、>、大(3)340 4.(1)音调,响度,音色

(2)高低,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

①1s振动的次数,赫兹,100Hz

②20Hz,20 000Hz,超声波,次声波

③声

(3)强弱;振动的幅度(振幅)(4)材料,结构

二、精讲精练

1. B

2.振动,空气

3.振动,空气,不能

4.铁管,固体,空气

5.固体,快

6.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7.骨传导,空气

8.水和空气都可以传声

9. D

10.D

11.BD

12.211.6m

13.音调

14.B

15.D

16.A

17.B

18.响度

19.响度,音色

20.B

21.棉线,音色,响度,振动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课型新授课课时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 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2 常识性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 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 知道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 进一步了解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 爱世界,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解析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 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调、响度和单色三者的区别。 教学准备师收录机、乐器电子琴、小鼓等、钢尺、发音齿轮、音叉、 示波器、乒乓球、收音机及喇叭生自带器具如梳子、塑料硬片、钢尺、塑 料尺等、音叉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创造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 究愿望约 4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用收录机播放一曲交响曲。

如《命运》交响曲 2.讲述同学们刚才欣赏到的震撼人心的乐曲,表 达了人们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 有的地方音调低沉,有的地方单调高昂;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 有钢琴和其它乐器组合演奏出了伟大的乐章。 为何能奏出如此变化多端的曲子来呢?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将知道 其中的奥妙。 教师板书出课题声音的特性 1.欣赏乐曲,受到强烈的音乐感染。 2.听讲,产生探究声音奥妙的迫切愿望。 二、音调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但不一定要求面面俱到约 16 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演示拿出一个乐器用简易的儿童乐器也行,没 有乐器可用实验室不同的音叉演奏音调高低不同的音符。 讲述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音符,有的音高,有的音低,我们也知道,按 动钢琴的琴键,从左到右,音调逐渐增高。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板书音调的定义。 2. 探究 1 提出问题问学们不仅知道了音调有高低, 还能分辨高低音, 那么音调为什么有高低呢?它的高低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 设计实验和 进行实验随堂学生实验同学用自己手边的器具,能想办法发出音调不同的 声音吗?大家能拿出既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又便于观察的方案吗?引导 有些小组进行教材中的方案其他方案也行。 如 19 图 13-1 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声音的特性教案

声音的特性教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 什么因素有关。 三、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预习提纲:(预习要求:根据预习提纲,仔细阅读课本P32—P35相关内容,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将答案写在题目下面的空白处。) 1、声音有哪几个特性? 2、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叫频率?它的单位是什么? 3、响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音调 探究1: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一: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第一次伸出桌边大约1/3,第二次伸出桌边2/3;两次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振动的快慢。 思考:哪一次振动的快,哪一次音调高 活动二:将硬纸片从梳子齿上划过,第一次较慢的划过,第二次较快的划过,注意听它两次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的不同。 思考:哪一次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 你的发现是: 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 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_______; 频率越低,音调越______ . 频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单位___________(符号Hz) 物体的振动频率与发声体的形状有关,一般而言,大而长的物体振动频率低,小而短的物体振动频率高;物体绷得越紧,振动频率越高;物体越薄、越细,振动频率越高。想想议议 印度洋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到2005年1月10日为止的统计数据显示,这次大地震和海啸已经造成15.6万人死亡,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来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 然而救援人员当时在清理海滩时却几乎没发现除了人类以外其他动物的尸体,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读一读P34小资料“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范围”,聪明的你就会明白。) 问题: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探究2、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进行实验】

声音的特征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课题:声音的的特征 目标: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科学探究,知道声音的特征; (2)了解响度大小跟振幅关系,了解音调的高低跟频率的关系,了解声音的音色;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2)训练学生学习用物理语言表达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尊重事实、崇尚科学的态度。 (2)通过对声音特征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悟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重点:响度、音调 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过程: 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新课引入:1、播放课件开头的四种不同的声音,我们听到的声音千差万别,声音有哪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又与什么有关呢? 2、童心回放:《鼓上的小米粒》,让同学们思考,儿歌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二、新授 1、问题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1: 实验:敲鼓,使鼓发出声音,听鼓声的大小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关系。 思考:要使听到的鼓声响一些,可以采取哪些办法? 技巧:有时振动的幅度太小,看不见,我们可以在鼓面上放上几粒米或用乒乓球靠在鼓面上来显示微小的振动。 提出猜想:振幅、鼓的大小、鼓皮的材料等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到结论: 视频验证:播放课件中的视频,让学生体会鼓声的大小与鼓膜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件点击——信息快递: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课件点击——小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交流:哪些事例说明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讨论:响度可能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有哪些实例可以证明这一点? 2、问题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引入:视频欣赏——青藏高原,在这首音乐中,你除了听到声音的强弱外,还感受到声音的什么? 学生活动2: 探究1:用小硬纸片在梳子上划过,一次划得快些,另一次划得慢些,听小纸片发出声音的高低和小纸片振动的快慢。 探究2 :音调的高低和尺子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 提出猜想:声源振动的快慢等 设计实验:视频提示实验的方法:如视频中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进行实验: 得到结论: 课件点击——信息快递: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 课件点击——小结:声音的音调高低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用示波器观察课件中视频的方法也可以验证这一点? 巩固练习:播放课件中牛和蚊子的叫声,说出他们的不同之处 3、问题3:声音还有哪些特征? 学生活动3:辨别声音 音乐欣赏1:播放音乐时,调节音量,改变了声音的高低还是强弱,由此想到声音的高低与声音的大小的区别; 音乐欣赏2:听一听,用几种不同和乐器先后演奏同一首乐曲,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 辩一辩:声波的波形 看书:P14图1—14 课件点击——小结:音色——声音的品质;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想想议议:由于每个人的声音千差万别,因此声音可以用作安全认证的依据之一。美国的

初中物理 声音的特性 课件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一、引言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是什么,现在再次走进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听音乐,它们由不同乐器演奏出来。这些声音是千差万别,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声音的特性有三个:响度、音调和音色。 1.响度 物理学中称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很强的声音震耳欲聋,我们说它响度大;微弱的声音几乎听不见,我们说它响度小。我们先来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课桌上都有一只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呢?学生操作,你们认为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鼓声的强弱可能与鼓面振动的幅度有关。” 实验:鼓面上放些碎纸屑,先后以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以来纸屑跳起的高度显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观察声音强弱不同时,纸屑跳起的高度不同。 结论: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称为振幅)。 2.音调 声音有响度的不同,也有音调的不同。有得听起来音调(pitch)高,有得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

(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_________,声音的音调低。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 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3.音色 四、练习 A部分 1.用线条把相关知识连接起来。 震耳欲聋的雷声刺耳的尖叫声 音调响度 声源的振幅声源的振动 2.“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_____________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________很高;我们能够瞧分离出各种不同的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____不同。 3.“小芳唱歌比小红唱歌好听,说明小芳的嗓子比小红的嗓子好”,从声音的三要不素角度考虑,这句话实际是比较的两声源的_______不同。 4.收音机、电视机上的“音量(V olume)”旋钮是用来控制声音的____________。 5.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否因为雷声的( ) A.频率很高B.振幅很大C.响度很大D.音调很高 6.蝴蝶和蜜蜂从身旁飞过时,我们凭听觉不能发现蝴蝶的飞行;而能听到蜜蜂飞行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 ) A.频率不同B.振幅不同C.响度不同D.音色不同7.人可以分辨出胡琴声、笛子声、喇叭声,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声音( ) A.频率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以上判断都不对8.往保温瓶里灌开水时,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的水位高低,因为:( )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升高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增大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减小9.马戏团的驯狗员,在舞台上用一种特殊的信号驯狗,观众完全没有察觉,狗却准确地听从信号做各种动作,试说一说这其中的奥妙?

中考物理专题练习:声音的特性(含解析)

2019中考物理专题练习-声音的特性(含解析) 一、单选题 1.狗、猫能听到人不能听到的声音,原因是() A. 狗、猫的耳朵比人更灵敏 B. 狗、猫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小 C. 狗、猫的听觉范围与人的听觉范围不同 D. 狗、猫的耳廓能转动 2.“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 “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 “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 “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3.“会说话的汤姆猫”是一款手机宠物类应用(如图).游戏时,当你对着它讲话,它就会模仿 你的腔调学舌,非常好玩.针对这一现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手机发出声音时,是由于手机中的猫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B. “汤姆猫”和人说出的话虽然语义相同,但两种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别出来 C. 当对着手机用很小的音量说话时,“汤姆猫”没有反应.说明需要发出足够高的频率才能使手机接收到声音信号 D. 你发出的和手机发出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中,但传播速度各不相同 4.我们能分辨女高音和女低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有不同的() A.音调 B.振幅 C.响度 D.音色 5.“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 “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C. “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 D. “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 6.医生用的听诊器是因为() A. 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大,响度增大 B. 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 ?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本节主要任务是通过探究体验表征声音特性的三个要素,得出影响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教材内容在编排上分为三个环节,相对音调而言,响度的探究较为直观,而音色则较为抽象,故本节涉及三个探究活动的次序为响度、音调、音色。 具体授课时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切入点,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实验探究、定性观察、交流讨论等),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初步领悟自然科学学科中有关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手耳并用”,产生并描述不同的声音,初步感知可根据响度、音调、音色等特性将各种不同声音分类。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响度、音调、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 。 2.经历“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体会显示振幅的方法,归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3.经历“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能正确区分响度与音调,归纳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 并能借助身边的物体设计实验进行二次探究。 4?通过辨别声音的活动,体会声音的另一特性一一音色,通过阅读了解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5?学生交流事先查阅的我国古代有关声音的史料,简要了解我国古代声学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资源】 教师用演示实验器材:大/ 小鼓各一个、鼓槌一支、细纸屑(米粒)适量、大/ 小音叉各一个、梳子一把、硬卡片一张、乒乓球、铁架台,多媒体电脑。 学生用实验器材:直尺一把、木梳一把、硬卡片一张、自带乐器。 【教学过程】活动一:“手耳并用”,产生并描述不同的声音请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包括老师提供的器材及学生自带的乐器)来发出尽可能多的声音,仔细倾听,尝试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声音的不同,并展示自己的做法。 (学生1)声音有大小不同。用力敲桌子,声音大;轻敲,声音小。 (学生2)有的声音低沉、浑浊,有的声音尖锐、清脆。敲大鼓,声音低沉;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鼓,声音尖锐。 (学生3)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刺耳难听。(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用专门的物理术语表示声音的不同。 小结与板书: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大小)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尖锐或低沉,清脆或浑浊)音色:表示声音的品质、感觉特性(悦耳、刺耳) (教师)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低的不同呢?研究问题要追根求源,从本质入手。请同学们回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振动会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手来回摆动的动作。学生观察,总结振动有哪些不同。 (学生)振动的幅度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 (教师)介绍振幅、频率两个物理术语。 §提出冋题:振动是怎样决定声音的响度、音调的呢?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展开讨论,引出声音的三要素,形成认知表象,并从声音的产生即“振动”的角度提出探究问题,明晰问题研究的价值。) 活动二: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么做?

2021年中考物理重点知识微专题演练——声音的特性

2021年中考物理重点知识微专题演练——声音的特性 一. 选择题 1.如图所示,小秦改变了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 A. 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B. 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C. 响度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无关 D.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2.如图所示,改变试管中的水量,用同样大小的力吹气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 A. 振幅 B. 音色 C. 响度 D. 音调 3.如图所示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高低,这是因为 A. 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 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 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 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4.如图,四个相同的玻璃瓶装不同量的水.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ruai(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A. 丙、乙、甲、丁 B. 乙、丙、甲、丁 C. 甲、乙、丙、丁 D. 丁、丙、乙、甲 5.下列操作中,能改变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的是 A. 用力拨动琴弦 B. 给二胡的弦上涂一些松香 C. 用力敲打鼓 D. 转动小提琴的旋钮调节弦的松紧程度 6.下列操作中,能改变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调的是() A.用力拨动琴弦 B.给二胡的弦上涂一些松香 C.用力敲打鼓 D.转动小提琴的旋钮调节弦的松紧程度 7.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A. 减弱回声 B.增强回声 C.增加声音响度 D.使墙壁更美丽 8.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9.我们平时所说的“女高音”“男低音”,这里说的“高”和“低”指的是() A.音色B.音调C.响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完美版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l.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部分内容组成。本节课的教学,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不宜过分强调概念的记忆与辨析。相对来讲,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特征的三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三、教学策略 教材中“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实验探究较为简单,但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可设计游戏使学生切实感悟到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还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特色。教材安排的观察波形的演示实验,除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外,还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的声音的本质,增加学生对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感性认识。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钢锯条)每人一把,吉他(或二胡)、笛子、小鼓、音乐磁带(录有钢琴、吉他、提琴等演奏曲的音乐片段)、话筒、示波器等。

第四中2017年中考物理冲刺复习声现象专题2声音的特性训练(无答案)

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 1.音调是指 思考男低音歌唱家和女高音歌唱家谁的音调高? 实验: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控制什么? 改变什么? 观察什么? 记录什么? 结论是什么? 实验结论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有关. 振动频率越,音调越高; 振动频率越,音调越低. 2.频率(f) a.物理意义: b.定义: c.单位: 3.讨论:一只蚊子从你耳旁飞过,你能听到它翅膀振动 所发出的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你的耳旁时,你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 4.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 5.超声波与次声波 频率高于的声音称为超声波;频率低于 的声音称为次声波 二、响度 响度是指声音的 实验: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控制什么? 改变什么? 观察什么? 记录什么? 结论是什么? 探究 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振幅: 下面两个图,哪个图中的小球振幅大? 结论: 由此可见:响度与发声体 的、。 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三、音色 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不同发声体的、不同,发出 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四.小结 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例1.“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时, 你往往根据说话声就 可以判断出谁在讲话, 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具有不同的 A.振幅 B.频率 C.响度 D.音色 例2.一般来说, 大会堂的四周墙壁都作成凹凸不平像蜂窝状似的,这是为了 A. 减弱声波的反射 B. 增强声波的反 射

C. 增强声音的响度 D. 仅是为了装饰 例3. 人能看见蝙蝠在空中飞行,很难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 A. 蝙蝠发声响度小 B. 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大 C. 蝙蝠不会发声 D. 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大小 例4. 当火车进站时, 工人师傅总是用铁锤敲打火车轮上的部件, 听了发出的声音, 便分辨出部件间是否有松动,他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 响度 B. 音色 C. 音调 D. 频率

2019年中考物理专题试题训练二:声音的特性(含解析)

专题试题训练二:声音的特性 一、单选题 1.下列做法用来改变音调的是() A. 老师用扩音器讲课 B. 摩托车上装消音器 C. 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 D. 依次敲击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瓶子 2.如图所示是敲击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二列声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低 B. 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小 C. 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高 D. 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大 3.小红同学为了参加班级举行的小型音乐会,制作了一个水瓶琴,8个相同的玻璃瓶 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奏出乐曲,这些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决定音调的因素分别是() A. 水振动,水的高度 B. 水振动,瓶内的高度空气柱 C. 瓶和瓶内水的振动,水的高度 D. 瓶内空气振动,瓶内的高度空气柱 4.医疗器械“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却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 这是因为()

A. 超声波的频率小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B. 超声波的频率大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C. 超声波无法在空气中传播 D. 超声波的声音太弱,人耳感觉不到 5.图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 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 B. 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 C. 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 D. 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是乐音 6.如图所示。“海巡01”轮配备有强声设备,可遥控 定向远距离发射高达150dB的警示音、语音等声波, 主要用于对付海盗等人员。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 中错误的是() A. 声波具有能量 B. 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 C. 护航官兵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 强声设备发出的声波是次声波 7.如图所示,手机与音叉的位置保持不变。利用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30dB 变为50dB。说明音叉振动的()

《声音的特性教案》教学设计

声音的特性思维导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2.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3.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4.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教学用具: 钢锯条、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 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些声音有的银铃般清脆悦耳,有的瓮声瓮气,有的如响雷一般震耳欲聋,有的如声如细丝几乎听不到。这些声音都是有哪些区别,我们这一节就来学习一下声音的特性。 板书声音的特性 请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包括老师提供的器材及学生自带的乐器)来发出尽可能多的声音,仔细倾听,尝试用不同的形容词来描述声音的不同,并展示自己的做法。 生1:声音有大小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大;轻敲,声音小。 生2:有的声音低沉,有的声音尖锐。敲大鼓,声音低沉;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鼓,声音尖锐。

生3:有的声音浑浊,有的声音清脆。敲大木鱼,声音浑浊;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小木鱼,声音清脆。 生4:声音有强弱不同。用力敲铜锣,声音强;轻敲,声音弱。 生5:…………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类,并引导学生用专门的物理术语表示声音的不同。 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高低的不同呢?研究问题要追根求源,从本质入手。请同学们回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回答: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振动会有什么不同? 教师演示:手来回摆动的动作。学生观察,总结振动有哪些不同。 与前面声音的不同对应。 (一)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振幅有关,有的学生猜想响度可能与频率有关。 【进行实验】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响度 和振动的哪方面有关?先引导 学生猜想。 课本上图所示的实验,用不 同的力敲击音叉,然后将发声的 音叉靠近小球,观察小球被弹起 的距离。 相互交流,看能不能总结出 规律? 学生分小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成果展示与总结】

《声音的特征》

《声音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声音的特征》。 二、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就是要把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为主,在讲解声音的响度和音调时采用教师引导探究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即让学生学会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又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培养学习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物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乐曲出发,引出声音的特征,在讲解每一个特点时,都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比如:梳子,尺子,乒乓球,乐器等都与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密切相关。并能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有关声音的相关问题。充分的渗透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学生有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2.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苏科版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征》,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本节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是中考中必考的一个基础的知识点。本节教材突出了以下的几个特点:一是突出学生探究活动。本节安排两个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机会;二是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声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随处体现,探究器材随手可得,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即是物理。三是注重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精神的熏陶。口琴、吉他、都是我国特有的乐器,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虑到本节内容相对比较抽象,新概念较多,初二学生要完全接受和掌握有相当的难度,所以,将声速的内容定为第二课时,该课时仅解决声音的特征问题。 3、学情分析 学习对象是初二学生,学习中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很强烈,学生对声现象都较熟悉,具有较多的生活经验,一般都知道声音千差万别,但对声音的强弱、声音的高低、音色的概念不够明确,没有系统深刻的认知。因此要通过对生活中的问题提出质疑,激发起他们继续学习探究的欲望和需求。并通过大量探究实验让学生去体会和理解声音的特征。探究学习这种方式,学生已有初步的了解。但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还不能熟练应用,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课题 声音的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特

声音的特性教案(探究式)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

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 [生甲]前者的演唱声音低沉,后者的演唱声音尖细。 [生乙]前者的演唱是通俗唱法,后者的演唱是民族唱法。 [生丙]前者的演唱声音小,后者的演唱声音大。 [生丁]前者的演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 [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进行新课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师]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生]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生]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生]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师]同学们刚才的探究活动很成功,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索鼓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投影]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2.2《声音的特性》练习题A

2.2《声音的特性》练习题A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11?盐城)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5 .如图所示,下列的实验和实例中说法错误的是( ) 7.(2012?哈尔滨)如图,小演员正在进行击鼓表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8 .(2009?佛山)下列有关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9.物理上常通过声波的波形图来反映声波的特点.如图所示,根据甲、乙两个音叉振动时发出声音的波形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11.(2011?达州)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达州市委宣传部、文广局、市电视台主办了 “红12.(2012 ?普宁市)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18.(2009? 孝感)下列四个声现象中,哪两个可以用相同的声学知识解释?( ) 甲:雄蛙通过鸣囊振动发声; 乙:听不到真空罩中间铃声; 20.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各种实验情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二.填空题(共7小题) 21.(2012?苏州)敲击鼓面,在听到鼓声时,还可看见鼓面上小纸团在跳动,说明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_________ 产生的;鼓面的 _________ 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 22.(2012?达州)如图所示,小赵用宽窄不同的橡皮筋制成了一个橡皮筋吉他.当他用相同的力拨动不同的橡皮筋时,会发出跟吉他一样的声音,此声音是由橡皮筋 _________ 而产生的.当拨动松紧程度相同、宽窄不同的橡皮筋时,他听到声音的 _________ 不同. 23.(2011?天水)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 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柳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由 _________ 振动产生的.用力吹柳笛发出的声音响度 _________ ;相比较细而短的“柳笛”发出的声音音调 _________ . 24.(2011?鸡西)如图所示,在上海世博会某场馆里,演奏员正用乐器演奏乐曲.编钟发出的音乐声是由于编钟 _________ 而产生的;听众能从同一乐曲中分辨出是二胡还是笛子演奏的,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 _________ 不同. 25.(2010?南昌)江西景德镇制作的瓷器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美称.如如图所示,在上海世博会江西馆里,演奏员正用瓷乐器演奏乐曲.瓷编钟发出的音乐声是由于瓷编钟 _________ 而产生的;听众能从同一乐曲中分辨出是瓷二胡还是瓷笛演奏的,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 _________ 不同. 26.(2010?阜新)钢琴是通过琴弦的 _________ 发声的,琴弦振动的越快,琴声的音调越 _________ ,按动不同的琴键,琴声的 _________ 肯定不同.通常我们听到的琴声是通过 _________ 传播的. 27.(2010?安徽)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相比较来看,细而短的柳笛吹出声音的音调较高,该声音是由于 _________ 的振动而产生的. 三.解答题(共3小题) 28.在探究声音与频率关系实验中,把尺放在桌面上,使尺的一端伸出桌边,用手拔动钢尺, 听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尺振动的快慢.下表是实验记录情况,请补充表中的空缺:(快、慢) (1)进行实验时,为了保证两次实验的响度不变,必须保持钢尺的 _________ 不变. (2)实验结论:声音的音调高低和 _________ 有关. 29.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3.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 ①为了验证猜想1,应选用编号为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的琴弦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的琴弦进行实验.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2.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教案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3.进行简单的专项社会调查,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能对生活中声音的三个特性加以辨别。 (2)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 2.难点 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的主要因素。 教具准备 粗细不同的若干条橡皮筋、疏密不同的梳子、硬纸片、尺子、鼓、小纸人、吉他、音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师:激昂的进行曲令人精神振奋,婉转的歌声让人如痴如醉,但刺耳的汽车喇叭声却使人紧张、烦躁。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无规律、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噪声,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乐音与噪声。 新课内容 一、响度、音调、音色 演示实验: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用不同大小的力敲打鼓面或拨动琴弦,大家听到的声音大小不一样。 师: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板书。 1.响度。 演示实验:再请一位同学用力敲打鼓面,鼓声越大,鼓面上的小纸人跳得越高。 师:鼓声越大小纸人跳得越高,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的响度越大。 师: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说明,物体振幅(振动幅度简称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生甲:用一只手将一根橡皮筋张紧,另一只手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现场表演: 生乙:将一把尺子压在桌边,露出桌面一部分,如图所示。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幅不同,声音的响度也不同。尺子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现场表演: 生丙: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音叉,音叉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音叉的振幅可从悬挂的乒乓球被弹开角度大小看出来。 现场表演: 生丁: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吉他,琴弦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师;大家讲得很好,懂得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加深对物理现象,规律,概念的理解。 以上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声音的响度一般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专题2.2 声音的特性(解析版)

专题2.2 声音的特性 课前预习 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2.发声体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为赫兹,符号为Hz.大多数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从20Hz到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人类能听到的声叫声音。 3.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4.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也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知识点解读与例题突破 乐音的三个特征(或称乐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知识点一:音调 (1)定义:声音的高低(俗称声音的粗细)。 (2)频率:物体1秒内振动的次数。它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赫兹(Hz)。 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3)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高音调就高,听起来尖细;频率低音调就低,听起来低沉。【例题1】(2019?桂林)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音调低 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D.我们能区别钢琴和吉他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答案】C 【解析】A.“低声细语”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A错误;

B.“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声源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C正确; D.我们能区别钢琴和吉他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知识点二:响度 (1)定义:声音的大小(俗称音量的大小或强弱)。 (2)影响响度的因素:除了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外,还与人离声源的距离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距离越远响度越弱)。 【例题2】(2019?江苏徐州)机械手表放在耳朵附近,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小;把一个 气球放在手表与耳朵之间相互贴紧,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大。这两种情况声音的主要差 别是()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答案】B 【解析】由于不同介质传声的速度和效果有所不同,且声音的响度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所以将一个气球放在机械手表与耳朵之间,机械手表在气球的不同部位,听到的声音有所不同,但手表直接贴近耳朵时距离最近,所以响度最大,即放上气球后听到的声音不会比的声音强,故B正确、ACD错误。 知识点三:音色 (1)定义:声音的特色(也叫音质或音品,音色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2)决定音色的因素: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 【例题3】(2019上海)听音能辨人,主要是依据不同人的讲话声具有不同的() 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 【答案】C 【解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谁,故C正确,ABD错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