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近代化
- 格式:pptx
- 大小:103.88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近代化的认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变革,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一、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方面。
在这一时期,中国逐渐从封建专制的体制中走向了现代化的政治体制。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国内冲乱的困境,为了挽救危局,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是清政府的一次改革尝试,旨在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推进政治现代化。
虽然变法失败了,但它带给了中国人民对政治现代化的思考和追求。
辛亥革命则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新篇章。
二、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近代中国,中国的经济发展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剥削,经济处于衰退和落后的状态。
为了实现经济现代化,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引进了市场经济的特点,推进了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
三、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方面。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
近代中国的社会现代化主要包括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城市化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等方面。
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提升了人民的教育水平,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科技现代化方面,中国加大了科技研究和创新的力度,取得了许多重大科技成果。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制度的变革也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保障。
四、文化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方面。
在近代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为了实现文化的现代化,中国开始进行文化改革和文化建设。
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近代化是指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法制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全方位变化的过程。
1840年至1919年,中国近代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1919年后的30年,中国近代化程度虽有所深化,但发展缓慢,成效不显著;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经济的近代化1、近代化的开始——洋务运动(1)背景:鸦片战争,清政府内外交困。
(2)派别:洋务派,即封建开明地主阶级代表。
(3)代表人物: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等。
(4)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以实现“自强”“求富”之路。
(5)主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内镇压人民反抗,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6)主要活动: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成立海军、创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等。
(7)历史作用:a.洋务运动是开明地主阶级发起的一场学习西方科技、维持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方案破灭。
b.它的主要作用:引进了西方科技,使中国出现了机器生产,为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对外国经济扩张起了抵制作用等。
(如在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影响等方面也是很深远的。
)(8)失败根源:只学习西方科技,反对政治变革,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
(如洋务派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以学习西方科技挽救封建统治危亡。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C 60,70s,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以及明清时期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的解体。
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C末,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中国经济近代化曲折发展作者:夏克传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08年第01期知识梳理中国经济近代化分为前期与后期两大阶段(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1.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化艰难起步。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与洋务运动的刺激。
②19世纪末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原因: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
③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群众爱用国货运动与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思想。
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原因:四大家族对工业的垄断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与战争破坏。
从中可以看出,每当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放松对民族工业的压迫,或为了自身的利益提供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时,民族工业就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其他时期则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
由此可见:阻碍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对工业化的政策①建国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53~1957年执行以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为基础为目标的一五计划。
初步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1953~1956年对民族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民族工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③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等使工业化建设受挫。
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总的来说,新中国成立后,推翻了压在民族资本主义头上的三座大山,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
同时考虑到民族资本主义在民主革命过程中的地位与贡献,国家一般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使民族工业得以发展。
上世纪50至70年代,由于中共的极“左”错误,造成民族工业发展的挫折。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⑥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⑦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中国的近代化趋势
中国的近代化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 经济现代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从一个农耕社会转变为工业化国家。
中国现代化的趋势体现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等方面,形成了庞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2. 社会现代化:中国社会在近代化进程中经历了诸多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普及,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
3. 政治现代化:中国在政治体制方面也在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政府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高公共参与和决策等方面的公民权利,实现基本的宪政原则。
4. 文化现代化:近年来,中国在文化领域也迎来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变革。
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推动了文化领域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
传媒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
5. 生态现代化: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但在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加大对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社会各个领
域的落地实施。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的近代化趋势体现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中国正努力实现现代化目标,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成为一个现代化、繁荣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国家。
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变革与发展,不断追求现代化、工业化的道路。
本文将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政策改革以及经济成就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背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晚清王朝的内外困局、北京政府被迫进行的改革开放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经济政策调整。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经济落后,社会动荡。
之后,为了摆脱危机,北京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创了中国的近代化。
二、政策改革中国的近代经济发展离不开一系列的政策改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80年代以来所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它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私营经济的发展,鼓励外商投资,同时还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推出了一系列的行业政策和经济法规,鼓励创业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经济成就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过去几十年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中国的GDP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其次,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也大幅增加,是全球最大的进出口国。
此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还有,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全球创新的重要力量。
四、面临的挑战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差距与地区差异仍然存在。
其次,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等问题仍然严重,需要进一步加大环保力度。
此外,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对社会保障体系与劳动力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结起来,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政策改革与开放政策的推进。
然而,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许多挑战,需要在未来继续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第一阶段:1840——1870中国在各方面的变化与回应(1)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地主阶级发动洋务运动。
(2)政治:各阶级的回应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产生。
(3)思想:固步自封—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农民阶级:《资政新篇》中国近代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的主张(选修)。
第二阶段:1875——1927 整体发展阶段(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初步发展、短暂春天)(2)政治: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
(3)思想文化上: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新文化运动兴起;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第三阶段:1927——1949 曲折前进阶段(1)经济:国民党统治前期,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的近代化。
国民党统治后期,中国的近代化陷入绝境。
(2)政治:国民政府屠杀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影响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建立以蒋介石为核心的独裁统治和国民党一党专政。
(3)现代化发展: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的主要角色。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
第四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腾飞阶段(1)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政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进行修订和完善。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思想上:文革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高三历史专题8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变动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1)表现:(2)影响:(具有双重性)2、表现:(1)小农经济开始瓦解(2)新经济成分——近代企业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3、关于洋务运动4、关于民族工业:(注意各个时期发展的表现)兰地酒之先河。
住①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②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③在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为引人注目交通通讯①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是淞沪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X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的里程碑。
②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
③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
④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部,邮政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⑤1877年某某巡抚在某某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社会习俗①断发:1910年,清政府准许臣民自由剪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布《剪辨通令》,结辫陋习至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②不缠足:开始时间先于断发,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正式成立不缠足会。
但是不缠足运动完成较晚。
③礼节: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以及体现森严等级的称呼。
④婚姻: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变革进程,但是晚清婚姻风俗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⑤丧葬:变化最为迟缓。
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大众传媒1、报刊: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运动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专题: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导言:1、近代化含义:以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启蒙化为主要标志,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在中国近代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表现:经济领域: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政治领域: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思想领域: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3、中国近代有两个基本问题,即民族不能独立,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社会生产落后,要求近代化。
前者是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生产力问题。
所以应先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以解放生产力。
由此来认识近代中国的两个主要任务,并由此解释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科学救国、辛亥革命等在近代走不通的问题。
4、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知识归纳: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发展历程1、洋务运动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创办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意义: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内容:1869年,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意义: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出现,中国产生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变化。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中国自1840年开始遭受列强侵略以来,迎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
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变革,中国逐渐走向近代化。
重商主义思想的兴起1840年至1919年的近代中国,经历了一波波的思想启蒙运动,特别是在晚清时期,重商主义思想渐渐兴起。
这一思想认为,商业是国家的财富,国家应该贴近商业,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因此,重商主义结合了商业和政治,成为了在中国这个时期主导经济政策的一种思想。
清政府在此时期,对外贸易尤为重视,改革海关系统,加强海关税收征收、监督和管理,进一步发挥海关制度的作用,加速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
同时,清政府还修建了一批铁路,并开展了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国现代化带来了便利。
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场重大运动,是一个以洋务人士为核心的综合性替代中国传统科技,提升国家实力的军政经济改革运动。
洋务运动鼓励中国拥抱现代工业,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
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大量购买新式机器、设备,改变旧式工业的生产方式。
中国开始建立起一些先进的工厂,逐渐由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变。
这场运动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高了工业化率,为中国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前进动力。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变革的产物,它在1915年至1919年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运动。
近代中国在文化层面上也开始迎来一波前所未有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改革者、作家、诗人,甚至是学生,都在为这场运动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文化运动代表了一种思想的冲动和社会文化的复苏,反对旧的道德观念和中国传统文化。
新文化运动充分发挥了唯物史观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进一步加速了中国向现代化观念的转变。
总结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成为现代中国的基础,中国人民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积极寻找现代化之路,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不断迈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代化的三个表现
说法一:
中国近代化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①经济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洋务运动)
②政治上:学习西方的制度。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③思想文化上: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14——16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时期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本原始积累;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模式是手工工场;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国际关系:早期殖民扩张。
思想:文艺复兴
在世界潮流的刺激下,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就是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说法二:
近代中国的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变化;
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变化;
三是政治上由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变化。
近代化的核心、本质是资本主义化。
所以,近代化可以叫做资本主义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