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的十大阶层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社会阶层四大流行理论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关于社会分层的认识上,社会学界从分层角度提出了四种理论。
第一种:“十阶层理论”。
陆学艺教授等将改革以来的社会分化表述为阶级、阶层的分化,认为当前中国社会已经分化为“十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为什么这样分呢?根据什么标准呢?陆教授等认为,区分的标准有三个: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
陆教授认为,在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就好比马克思说经济所有权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样),由于组织资源具有最重要意义,所以在十阶层中,国家干部排的位次最高。
但是,究竟应该将哪一种资源放在分层标准的最重要的位置上,这在社会分层研究上是个长期争论的问题,也不是很容易证明的。
究竟哪一种资源在分层中最重要,也还是需要争论和探讨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分析可以作为社会分层标准的资源有十种之多。
所以,人们取哪一种资源作为首要资源往往与其政治目的有关,往往是为某一种政治理论服务的。
十阶层理论的第二个结论是认为:改革以来的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从原先的金字塔型逐渐向橄榄型转变”。
但是,如果细心考察人数和比例就会发现变化并没有这样快,该十个阶层无论人数还是比例主要还是集中在偏低的社会位置上。
所以,全社会仍旧是金字塔型结构。
而且,如果仔细考察每一个阶层内部成员的话,就会发现其内部成员的贫富和经济地位的差异也还是很大的。
第二种:“社会断裂”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提出的。
该理论强调断裂是结构性的,造成社会断裂的原因是社会的急剧转型、市场转型。
由于转型太快,很多社会阶层都被淘汰或抛弃了。
该理论所讲的断裂是多方面的,包括:国企改制中的断裂、城乡结构的断裂、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断裂、文化的断裂等。
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它由十个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参见图1)。
这十个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各社会阶层及地位等级群体的高低等级排列,是依据其对三种资源的拥有量和其所拥有的资源的重要程度来决定的。
在这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源,因为党和政府组织控制着整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量的资源;经济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它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并不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么至关重要,相反,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在抑制其影响力的增长;文化(技术)资源的重要性则在近十年来上升很快,它在决定人们的社会阶层位置时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经济资源。
十个社会阶层的界定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
目前,中国的社会政治体制决定了这一阶层在趋于等级分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
这一阶层的社会态度、利益及行动取向和品质特性,对于正在发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将要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改革的最初十年,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处于政治与社会经济地位不一致的状态,他们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在改革的后十年,他们仍是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并且是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的较大获益者之一。
另外,由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是执政党和政府意志的代表和体现,所以,各社会阶层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之间的关系——与他们的合作或冲突,经常转而表现为对执政党和政府的支持或不满。
中国阶层及消费习惯这十大阶层包括:(一)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指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行使行政职权的领导干部。
(二)经理人员阶层:指国有大中企业,城乡各种股份所有制大中型企业、大中型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三)私营企业主阶层:指拥有私人资本,雇用八人以上的企业主。
(四)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指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中从事科学技术的专业人员。
(五)办事人员阶层:指协助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处理日常事务的专职业务人员。
(六)个体工商户阶层:指拥有少量资本,从事小规模生产、经营活动的小业主、工商户。
(七)商业服务人员阶层:指在第三产业中从事体力或非体力劳动的员工。
(八)产业工人阶层:指在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中从事直接或辅助性生产的体力、半体力劳动的员工,其中农民工占大多数。
(九)农业劳动者阶层:指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并以此为收入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民。
(十)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包括失业、失地、待业的人员。
有关专家认为,就结构形态而言,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还只是一个中低层过大,中上层有所发育但还没壮大,最上层和底层都比较小的“洋葱头”型结构。
国家有关部门应创新和制定恰当的经济社会政策,推进户籍、就业、人事、社会保障等改革,调整城乡、区域和就业结构,引导培育形成一个合理的开放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中产阶级消费特征:1.消费结构转型:生存必需性消费的“非必需化”,在目前消费的变化中,最主要的是整个消费结构在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在不同阶层的消费中表现出来。
在日常各类主要消费项目中,中产阶层家庭的消费按重要性排列分别是:饮食:62%;服饰:34%;子女教育:31%;购房:28%;文化娱乐:20%医疗保健:13%;社交应酬:4%购车:6%个人继续教育:1%。
而其他非中产阶层的家庭消费主要项目的顺序依次是::饮食:72%;服饰:24%;子女教育:29%;购房:13%;文化娱乐:12%医疗保健:12%;社交应酬:4%购车:2%个人继续教育:4%。
中国十大阶层分析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全赖你所处的阶层。
——题记盛筵还远未结束。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改革也不是分钱。
六年前,我在写《和平革命: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与非正义性考》时,预计中国的社会分层从明晰到稳定,大约需要花十年时间。
时隔六年,我发现,中国社会变迁的转型与分化,在改革单脚跳(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体制的贯性掠夺,比我预计的要疯狂得多。
而且,随着这种更加疯狂的单脚跳,中国社会分层已日趋稳定,即我在文章中所讲的刚性体制,已牢不可破。
除非蒋经国先生再世,否则我这个文章,要推迟十年再写。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全赖你所处的阶层。
下面,我们来重新审视自己,看看我们自己在这个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中,处于哪一个阶层,我们的幸福感指数、安全感指数和希望社会变革系数如何。
中国现在已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并且开始向老龄化社会发展。
以全国人口16亿,221家庭结构,再加上独生子女因素,以平均每个家庭4人计,中国大致有4个亿家庭单位。
以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为前提,4亿个家庭,以上、中、下三大阶层+赤贫阶层来分析,中国社会结构基本上由6%的上层、16%的中层、76%的下层和2%的赤贫阶层构成,而且这种阶层结构随着当下的刚性体制已经基本稳固,社会变迁向上流通的阶层通道,随着体制的设计和排他性,借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时代,已基本堵塞。
只有少数天生异禀和天生丽质者,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交换向上流动。
我在《自由的代价:一个共公知识分子对改革开放30年的深夜感悟》中揭示,恐慌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心理特征。
权力拥有者对害怕权力失去的恐慌,权力失去者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恐慌。
权力拥有者的恐慌总是先于权力的失去者。
由于国民经济的总体腾飞,在部分开明政治官员的努力下,中国的中产阶级也极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壮大,因为据我观察,2003——2008六年间,中国中产阶级由六年前的12%壮大为目前的16%。
我以为,在目前体制下,十年后中国中产阶级可能进一步壮大为20%。
中国的一项研究报告首次以职业分类为基础,将当今中国的群体划分为十个阶层,最高级是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
《中国青年报》报道,根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报告》,十大阶层分别是: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阶层。
报告认为,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划分机制已逐渐取代过去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划分机制。
这些迹象显示,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大陆新的社会阶层结构出现,并且趋于稳。
当代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作者:————————————————————————————————日期:当代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它由十个社会阶层和五种社会地位等级组成(参见下图)。
这十个社会阶层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各社会阶层及地位等级群体的高低等级排列,是依据其对三种资源的拥有量和其所拥有的资源的重要程度来决定的。
在这三种资源中,组织资源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资源,因为党和政府组织控制着整个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量的资源;经济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它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并不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么至关重要,相反,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在抑制其影响力的增长;文化(技术)资源的重要性则在近十年来上升很快,它在决定人们的社会阶层位置时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经济资源。
十个社会阶层的界定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
目前,中国的社会政治体制决定了这一阶层在趋于等级分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导性阶层,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
这一阶层的社会态度、利益及行动取向和品质特性,对于正在发生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将要形成的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改革的最初十年,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处于政治与社会经济地位不一致的状态,他们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在改革的后十年,他们仍是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并且是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的较大获益者之一。
中国十大阶层的消费差异以职业分类为根底、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构造的根本形态,可化为十大阶层。
这十个社会阶层是: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指在党政、事业和社会团体机关单位中行使实际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领导干部,具体包括:中央政府各部委和直辖市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处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各省、市、地区中具有实际行政管理职权的乡科级及以上行政级别的干部。
他们在社会阶层构造中居于最高或较高的地位等级,是整个社会阶层构造中的主导性阶层,是当前社会经济开展及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
对于正在发生的经济社会构造的变迁和将要形成的社会阶层构造的主要特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2、经理人员阶层指大中型企业中非业主身份的高中层管理人员。
这一阶层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干部〕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之间的区分界限还没有完全明晰化,其阶层部的不同来源的成员,在社会政治态度和利益认同方面还有明显差异。
经理人员阶层在当前的社会阶层构造中也是主导阶层之一,他们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领域中有重要的影响力。
3、私营企业主阶层指拥有一定数量的私人资本或固定资产并进展投资以获取利润的人,按照现行政策规定,即包括所有雇工在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的业主。
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开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
他们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立者,在二十几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指在各种经济成分的机构(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全民企事业单位、集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专门从事各种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
他们大多经过中高等专业知识及专门职业技术培训,并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专业分工要求的专业知识及专门技术。
5、办事人员阶层指协助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主要由党政机关中的中低层公务员、各种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办事人员等组成。
当代中国社会划为十大阶层
无
【期刊名称】《领导广角》
【年(卷),期】2001(000)012
【摘要】中国社会科学院12月11日出版了调查报告,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进行了分析,划分出了“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
【总页数】1页(P5)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63
【相关文献】
1.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演变的聚焦透析——读《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J], 张洪慧
2.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启示 [J], 李剑
3.《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组的第二部力作 [J],
4.当代中国社会被分十大阶层 [J], 褚宁
5.中国社会多级分层的结构化趋势——《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简介 [J], 周大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前社会的十大阶层,看看你在第几层?2017-03-23 23:13 来源:图情范儿快递/农业当前社会的十大阶层,看看你在第几层?作者张林江,国家行政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
社会分层与阶级阶层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敏感的实践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的1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快的15年,也是社会阶层分化、社会流动加剧的15年。
如何客观分析、及时掌握社会阶层变化情况,正确判断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根据变化的国情、社情适时调整社会政策,无疑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的基本情况社会的复杂性,决定了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往往取决于多个指标。
一个社会中存在着多样化的资源,分别是以权力方式体现的组织资源、以财富方式体现的经济资源、以教育文化科技等方式体现的文化资源、以人际关系体现的关系资源。
这几种资源的多寡,综合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而职业之所以是社会地位最直接的标志,因为其往往与一个人所占有的资源品种和数量关联度高。
2002年,由陆学艺先生领衔的“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发表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
该书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1999年所做的抽样调查数据和调研为依据,以各阶层所占有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标准作为划分原则,对社会群体进行大的聚类分层,划分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十大阶层。
现在看,1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阶层的人数增加了,一些阶层的资源占有状况变化了,一些阶层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也有所变化,但是,十个社会阶层的分类仍然是能够站住脚的。
因为,十个阶层的资源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十个阶层的排列位序也仍然成立,符合现实条件下人们的普遍感受。
下面对各社会阶层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第一个阶层是国家和社会管理者阶层他们是体制内核心部门的管理者或领导者。
这个群体掌握最稀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处于优势的组织资源。
由于实行“逢进必考”,且公职单位在我国职业市场中极具吸引力,整体看,我国公职人员队伍特别是进入中高管理层级的公职人员总体学历高,再学习能力强,拥有相对较高的文化资源。
虽然这个群体的公开收入水平并不高,但由于福利保障较好,且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一些职务便利和福利,在社会资源和机会配置中处于优势地位。
这个群体1978年占我国就业人口的%,2001年占%,当前大约占%,他们是改革开放以来获益最多的阶层之一。
近年来,部分官员的腐败行为(特别是高级干部、数额巨大的贪腐行为)、部分政府部门及其干部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失当等,引发了民众比较强烈的不信任和不满情绪。
党的十八大后,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反腐斗争的深入,这一阶层的社会形象有所改善,但也出现了少数干部不适应的情况。
从未来趋势上看,这个群体无论数量还是占比,增加都将较为缓慢,未来竞争会更为激烈。
第二个阶层是经理人员阶层,也是社会优势阶层即在各类型企业中,虽然是非业主身份,但从事管理岗位具有管理权力的高中层管理人员,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员等。
这个群体增长较快,2001年占比%,2010年占比%,当前估计占比超过3%。
我国传统的经理人员阶层,主要是服务供职于国有、集体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建立,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大量出现,为了实现管理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主要依靠提供管理能力和经验、享有企业管理权力、超越工业社会“蓝领”“白领”的“金领”—职业经理人大量出现。
这个群体享有企业内部的组织资源。
由于现代企业管理的复杂性和企业生存环境的快速变化,客观上导致经理人员阶层往往也是文化资源占有量比较大的群体。
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很多还是某一领域的权威和专家,对于行业发展和企业管理,具有很强的判断力和敏感性。
近年发展快速的MBA、EMBA、高级经理的教育和培训,成为这个群体成长壮大的重要推手。
由于他们对企业的贡献较大,大多数人的薪酬、福利、奖金等各项收入可观。
这个阶层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地位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扩大。
第三个阶层是私营企业主阶层这是改革开放后的新生阶层,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国内外衡量改革动向的风向标,目前占比大约为3%。
他们是社会投资的重要力量,极大地带动了社会就业,也为底层人群提供了向上流动的空间、机会和希望。
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私营企业达到万户,注册资本万亿元。
企业投资人应当超过3000万。
近年来,私营企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在信息业、房产、钢铁、化工、食品、零售等许多行业,出现了一大批体量巨大、在全国甚至在全球具有相当影响的企业。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了一个新的财富群体,他们大多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利用电信产业以及互联网的兴起,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财富快速增长。
当前,总体看,这个阶层文化水平普遍提高,而且再学习能力很强,各级人大、政协机构中,都有相当数量的私营企业主代表和委员。
另外,还有一些企业主热心公益活动、担任社会组织领导等,政治实力日益增强,开始比较大地影响甚至左右社会发展。
因为某些企业主的财富来源合法性、行为方式正当性、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等存在可疑之处,所以也饱受社会争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全民创业、大众创新,营商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未来一个时期这个群体仍然会呈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第四个阶层是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我们以前称之为知识分子阶层。
知识分子阶层近30多年分化很大,有为数不少的知识分子分别进入党和国家管理者阶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等。
目前知识分子主要是指从事专业性工作和科学技术工作、具有中高级职业技术水平的人员。
他们不占有生产资料,具有一定自主性,是体制内外的非体力劳动者。
30多年来其人数规模持续稳定扩大,布局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体制内的专业技术人员,仍主要从业于公立的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等单位,大约有3000多万人;但在体制外,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对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私营企业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孵化器。
仅以信息产业为例,就出现了大量服务于私营企业的工程师。
大家熟悉的百度、腾讯、新浪、搜狐等公司,每个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动辄数千名甚至上万人。
这些服务于私营企业的体制外专业技术人员,目前估算超过4000万人。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在社会等级结构中属于俗称的“白领”,是中产阶层的重要来源。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由于教育、医疗、科研领域出现了谋利化取向,某些专业技术人员因行为不端,也开始受到社会批评。
第五个阶层是办事人员阶层他们是协助单位和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行政事务的专职办公人员,是体制内外不占有生产资料的较低层非体力劳动者,主要包括党政机关低层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基层管理人员和非专业性文职人员等。
这个阶层在我国增长较慢。
在国外,这个阶层也是中产阶层的一个重要来源。
比如,在美国等专业分工很强的国家中,秘书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美国大约有200多万秘书,占就业人口数量的1%还多。
第六个阶层是个体工商户阶层他们虽然不比私营企业主那样有实力,但在解决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方便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这个阶层人数稳定增长,经营规模持续扩大,有一部分经营资产达到数百万元。
截至2014年12月底,全国实有个体工商户万户,资金数额万亿元。
这个阶层是私营企业主后备力量,目前是城乡底层向上流动的重要阶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贡献不断增强。
但同时,这个阶层量大面广,本小利薄,抗风险能力弱,由于城市管理、税收、社保等方面的制度支持不足,其变动频繁。
第七个阶层是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他们是商业和服务业中从事非专业性的、体力的或非体力的工作人员,包括体制内外第三产业中的受雇者和自雇者。
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其技术要求低且无投资要求,所以能大量吸收劳动力阶层,但由于种种原因,2000年到2010年仅增加%,发展严重不足。
近年来,随着一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兴起,这个群体数量开始增长。
比如,短短几年内,快递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从几万增加到上百万。
据中国快递协会预测,到2020年,全国快递从业人员总数将达到630万人。
又如,旅游业的兴起特别是农家乐、定制游等各式旅游方式的出现,也成为商服人员就业的领域。
第八个阶层是产业工人阶层这个阶层一个变化是数量的变化。
1978—1988年,产业工人占比由%增加到%,1997年增加到%,2010年为2%。
目前变化不大。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未来工人阶层占比仍处数量上升期。
另一个变化是体制内产业工人规模减小,社会经济地位总体下降,主人翁地位和风光不再。
同期,体制外产业工人大增,出现了“农民工”阶层,人数达到亿。
他们为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受到的制度性不公平待遇长期存在。
农民工群体内部也在发生分化,出现了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务工人员、无业或失业农民工等。
第九个阶层是农业劳动者阶层%,比1978年减少37%。
目前大约占比为25%左右。
随着社会进步和新农村建设等政策推行,他们的现代意识日益增强,思想得到解放,观念得到更新,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
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阶层内部发生剧烈分化,出现了农业劳动者、乡镇企业工人、外出农民工、农村雇工、农村文教科医工作者、农村个体工商业者、农村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干部等。
总的来看,这个阶层规模仍然过大。
从未来走向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农村年轻一代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其规模将来仍会进一步缩小。
第十个阶层是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包括生活处于贫困状况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沦为社会底层,基本不占有组织资源、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