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公开课优秀教案定稿)
- 格式:ppt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7
杨修之死精品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第一章:杨修简介1.1 学生了解杨修的背景信息,包括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1.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才智、敢于直言等。
1.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挑战。
第二章:杨修与曹操的关系2.1 介绍曹操与杨修的相识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
2.2 分析曹操对杨修的信任和猜忌,以及这种复杂关系的成因。
2.3 引导学生探讨曹操与杨修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心理博弈。
第三章:杨修之死的背景3.1 介绍杨修死亡的背景和原因,如曹操的疑心和杨修的言行不慎等。
3.2 分析杨修死亡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如三国时期的动荡和权力斗争等。
3.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章:杨修之死的经过4.1 描述杨修被曹操下令处死的过程和细节。
4.2 分析杨修在被囚禁和处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态度。
4.3 引导学生探讨杨修之死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无奈等。
第五章:杨修之死的教学总结5.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杨修的形象和杨修之死的重要性。
5.2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如坚持原则与适应环境的关系等。
5.3 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价值。
六章:曹操的性格与决策6.1 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如狡猾、多疑、果断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他的决策。
6.2 探讨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反映出他的领导风格和权力观念。
6.3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决策对杨修之死的影响,以及从中可以窥见的曹操的治国理念。
七章:杨修的聪明才智7.1 探讨杨修的聪明才智在曹操面前的表现,如猜灯谜、解难题等。
7.2 分析杨修的聪明才智如何赢得曹操的赏识,却又招致曹操的猜忌。
7.3 引导学生思考聪明才智在政治斗争中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在保持才华的避免触怒权贵。
八章:杨修之死的意义8.1 分析杨修之死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如何成为了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智慧的象征。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
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1、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导语: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参考!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法学法】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1、导语: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
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14篇)初中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⑴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⑴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开篇词)导入。
二、作者简介三、初读课文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2、曹操对夏侯惇只是佯怒,欲斩之,为什么对杨修却是毫不留情?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四、再读课文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五、研读课文概括曹操、杨修的形象。
六、拓展迁移请结合你对文章的感悟,用一句话对杨修进行点评。
七、作业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
200字左右。
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
200字左右。
初中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一三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杨修之死》公开课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二:《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营造情境1、让生讲讲《三国演义》知道的人物及相关的故事。
导入:再来进一步了解其中另外一个人物的故事,它是——“杨修之死〞〔师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1、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总结一下文中一共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速读文章〕〔有改门事件、分酥事件、曹操梦中杀人事件、揭露曹丕阴事、斩门吏事件、教曹植作答、鸡肋事件〕杨修死因:鸡肋事件生活之事:园门阔—心甚忌之一盒酥——心恶之梦中杀人—愈恶之政治之事:藏吴质—愈恶之试才干——亦不喜植作答教——大怒,有杀修之心2、杨修因为哪件事才被杀的?3、那么通过这些事情,大家认为杨修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很聪明,但是他却聪明反被聪明误。
逞能,应该是爱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数〞应该读shuò,是屡次、屡次的意思。
〕4、接下来大家能不能抓住文章中的有关事例来深入地谈一谈他是如何“恃才放旷〞的呢?★在“一合酥〞事件上表现得很明显,杨修的聪明之处在于:把“合〞字拆开来读,他能用他的才吃到东西;不过他胆子也太大了,竟然把塞北送来的酥给吃完。
通过“竟〞和“讫〞两字,说明他也太放肆了。
5、试想:假设曹操当时质问杨修,杨修应该是什么样的神情来应对呢?〔他外表上应是一副“委屈〞的神态。
因为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自己并没有过错。
但他内心里应该是洋洋得意。
〕★在揭露曹丕阴事这件事上,一个“径〞字是最好的说明。
“径去告操〞表现了杨修鲁莽、冲动、草率的性格。
★不仅仅是他的鲁莽,更主要的还有他的“放旷〞性格。
杨修只是一个主薄,而曹丕是曹操的儿子,对他来说,谁也得罪不起,更不应该参与进来,反而是自以为聪明,能够“拿下〞曹丕,异想天开。
所以说他这种对自己行为的不加约束就是一种放旷。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杨修之死》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赏读法品析法交流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三国演义》主题曲作为课题出现后的音乐)1、随着一曲《临江仙》,把我们带进了悠远、厚重的三国历史中。
三国的真实史实经过罗贯中的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名著不仅给我们展现了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咀嚼品咂的小故事。
今天我们这篇课文《杨修之死》就是其中一个意味悠长的故事。
2、让我们在学习之前先了解我们这位伟大的作者——罗贯中,以及《三国演义》。
(多媒体课件显示):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
小说家。
他广泛收集有关评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的《三国志》,以史实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大胆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导言杨修(公元5年~公元18年),东汉末年名士,曾官拜幽陵令、始安太守。
他的文学成就是东汉文化的一大亮点。
作为荀子的门生,他对荀子学派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有所突破。
然而,他在公元18年被汉成帝所杀,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位人物。
本文将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并从历史学和人文学两个方面分析杨修的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背景公元18年,汉成帝死后,其外戚王氏掌权,铲除反对势力,尤其是东海王刘衡一派。
杨修的岳父是刘衡旧部,他提出刘衡的儿子刘玄为皇帝,招揽左右,成为一个有力的反对势力。
此时,杨修已身处朝廷,担任尚书令,有着一定的权力地位。
王氏为了削弱反对势力,将其打入“营党自乱”的大营高地,欲借此机会弄死杨修。
杨修中计,来到一座被设置了机关的台阶,被推下而死。
二、杨修之死的原因1.政治原因杨修在朝中有着相当高的政治地位,且与反对势力有所牵连,王氏便借机除掉了他。
2.文化原因杨修是一个文学家,他主张“群经易传,道术分明”,反对经学教条主义。
然而,当时经学主导,文化界不容异己,对杨修的思想产生排斥。
3.人性原因虽然王氏是杨修的表姐,但她看重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不顾表亲情分。
三、杨修之死的影响1.历史人物的遭遇杨修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官场黑暗的一面,也象征了文化界对异己的排斥。
他的悲剧成为历史人物的经典代表。
2.思想的传承杨修倡导“以文为官”,主张人文主义和理性思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悲壮气氛的鼓舞杨修被害的悲壮外在鼓舞了后世人物的振奋,对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杨修的价值与意义1.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杨修的遭遇令人唏嘘,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是东汉文化的一大亮点。
然而,他的政治立场和表达方式也备受批评,对他的人格和价值产生了备受争议的争议。
2.文学成就的突破杨修的文学成就得到了许多后世文学家和散文家的赞赏和推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教案优秀14篇《杨修之死》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竞赛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1.加强预习,布置同学在课前看《三国演义》七十二回。
课上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进行自学,然后展开课文知识、口头表述及辩论比赛,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加强复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定好竞赛程序、形式和评分标准,以便检查学生回答问题的优劣,并分出胜负方,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4.评分标准:复述故事占20分,必答题和抢答题每个10分,辩论占40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在音乐中介绍《三国演义》。
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完成)。
罗贯中(约一三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广泛搜集材料,以史实为根据,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巨著中,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主张——仁政。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
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6篇《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杨修之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教学设想]《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
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
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
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
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
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
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
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一、作者和《三国演义》罗贯中(约一三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共3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是中国古代小说《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杨修在拒绝登上剧们祭奠帝王而置身于大雾中迷失方向后遇害的故事。
故事中,杨修面对威权的权力体制,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个性品质和内在精神。
本篇文章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方面详细阐述《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成长中的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更需要拥有一种健康、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以面对未来的挑战。
因此,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人格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杨修之死》这一故事,旨在使学生能够:1、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名作,并理解其文化内涵;2、通过故事中的情节,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3、深入挖掘故事角色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思维和审美能力;4、了解求学路上的艰辛,通过故事塑造的人物形象认识个人的品格,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5、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人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任务导向型教学:在学习《杨修之死》的故事中,设立分组任务,让学生们去发现杨修在故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普世人文性格特点,或者是发掘故事中所含的某些难懂的生活哲学。
在小组中可以开展一些学习和讨论,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中的主旨、道德、技能和知识等要素。
在任务导向型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提升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
2、讨论型教学:在学习《杨修之死》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大班讨论等方式探讨故事中人物、地点、事件及其成因、发展与结束等方面的细节。
在讨论中,学生们要尽可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实践来思考问题,拥有自己的见解,让课堂成为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学习和思考能力。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曹杨之间的故事。
2、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1、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2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1、点拨法、激趣法;2、小组讨论学习法;3、文献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歌词写出了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但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已经成为历史,但其中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依然被后人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名著中的两个人物:曹操和杨修二、人物简介:1、杨修:字德祖,汉太尉杨震五世孙。
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
才华过人,思维敏捷。
2、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
汉献帝时期写天子以令诸侯,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汉献帝封其魏王。
三国时期实力最强。
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
著作有《曹操集》。
三、整体感知、研读、合作、探究课文1、曹操为什么要杀修?导火索是什么事?罪名是什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明确: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导火索:鸡肋事件罪名:惑乱军心”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整理文章结构、体会插叙作用明确:插叙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操、杨修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4、归纳分析人物形象:5、讨论探究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归之于杨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观点?教师点拨明确:就小说解读而言,以上三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
《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壶知道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要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请欣赏下面这首诗:杨修之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古代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如下是可爱的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独立读、述、评、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目标1、2、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
(师板书课题)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较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学生初读课文,掌握字词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给加粗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四、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杨修之死的公开课教案优质十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背景和意义。
2.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与曹操之间的关系。
3.探讨杨修之死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杨修的性格特点。
2.杨修与曹操之间的关系。
3.杨修之死的政治影响。
三、教学难点1.分析杨修性格背后的深层原因。
2.理解杨修之死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杨修是谁吗?他在《三国演义》中扮演了什么角色?(2)学生回答:杨修是曹操麾下的一位谋士,以聪明才智著称。
2.杨修的性格特点(1)引导学生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聪明、机智、善于辩论,但过于自信,缺乏城府。
(2)举例说明:杨修与曹操的对话中,多次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但也因此引起曹操的猜忌。
3.杨修与曹操之间的关系(1)引导学生分析杨修与曹操之间的关系:曹操对杨修既有欣赏,又有猜忌。
(2)举例说明:曹操多次试探杨修,最终在杨修过于自信的表现中找到了将其除掉的理由。
4.杨修之死的政治影响(1)引导学生分析杨修之死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杨修之死使得曹操在政治上少了一个竞争对手,有利于曹操巩固权力。
(2)举例说明:曹操在杨修死后,迅速稳定了内部局势,对外扩张势力,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避免像杨修一样的悲剧发生?6.课后作业(1)熟读《三国演义》中关于杨修之死的章节,理解杨修的性格特点和与曹操之间的关系。
(2)结合杨修之死的教训,写一篇心得体会,题目自拟。
五、教学反思1.对杨修的性格分析要更深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2.在分析杨修与曹操关系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曹操的性格特点,以便更全面地了解事件背景。
3.在讨论杨修之死对政治局势的影响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重难点补充:一、杨修的性格特点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说杨修聪明,但他为什么会因为聪明而丧命呢?我们来看看聪明和智慧的区别。
杨修之死优秀教案标题:杨修之死——优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讲授《杨修之死》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价值观,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杨修在唐朝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 掌握《杨修之死》这一历史事件的经过和背后的政治权谋;- 熟悉相关史料和论述,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2. 能力目标:- 提升学生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联历史事件与现实社会,并形成对权力和道德的思考。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培养学生批判意识和价值观,弘扬正气和拒绝腐败。
【教学重点】1. 了解《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2. 理解杨修在唐朝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多角度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准备与《杨修之死》相关的史料和文献资料;2. 准备教学投影仪和相关多媒体资源;3. 备齐该教案所需的学生阅读材料、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杨修之死》这一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谁能简单介绍一下杨修和唐朝的政治背景?二、知识讲解与探讨(15分钟)1. 通过教学投影仪和多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杨修之死》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讲解与学生分享相关史料和文献。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杨修在唐朝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杨修之死背后的政治权谋。
三、阅读理解与分析(20分钟)1. 学生个人或小组阅读相关材料:《杨修评传》、相关史料等。
2. 学生回答教师提供的阅读理解问题,提出个人观点并进行讨论:- 杨修的一生和政治道德的选择;- 杨修之死的原因和意义。
四、批判思维与拓展(15分钟)1. 结合现实社会和学生所读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在当今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的政治权谋现象?- 你对权力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看法?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导语: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参考!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法学法】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1、导语: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
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