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备课网页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多维解读□诸定国摘要:“活动·探究”单元是统编教材的创新,在教材史上具有开创性。
“活动·探究”实现了“知识中心课程”向“实践中心课程”的形式转变;要求课堂角色的重心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转移;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活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与任务群学习是“活动·探究”单元的应然之义;课堂空间也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拓展到社会。
同时,“活动·探究”单元素材性质从“教材”转向“学材”。
提高对“活动·探究”单元创新的认识,施教才有价值。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创新;多维解读“活动·探究”单元是统编教材的创新。
查阅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教、苏教、语文等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未发现类似单元,可见“活动·探究”单元在语文教材史上具有开创性。
笔者以“活动·探究单元”为篇名、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仅检索到38篇论文。
这些论文对“活动·探究”单元解读仍不充分,说明语文教师对“活动·探究”单元的意义、价值理解还有待提高。
拙文试对“活动·探究”单元创新理念予以解读,以期对教学有所启发。
一、实现课程形式的转变传统课程,以知识立意,知识是学习的对象。
语文课程、教材也莫能外。
以往语文教材戏剧单元一般选四五篇课文构成单元,附录部分选一篇知识短文《谈谈戏剧文学》。
统编教材戏剧单元有三个任务构成:任务一是“阅读与思考”,选入《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三篇文本;任务二是“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是“演出与评议”。
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体例改变了传统语文课程与教材的单元体例。
以往教材、统编教材其他单元关注事实性知识与概括性知识。
如课标版教材戏剧单元提示指出:“学习时,要注意课文是怎样在戏剧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又是如何以个人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还要注意体会影视剧本的画面感。
解读•教材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三点认识莫家泉庐江县教研室,安徽合肥231500摘要:现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比以前各版本语文教材板块内容的设置更完善。
文章就统编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修辞知识”板块设置以及经典课文回归等方面提出三点认识。
关键词:统编教材;板块设置;修辞知识;经典课文现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宣告了初中语文教材全国一统。
笔者对这套教材内容作了比较认真的研读,下面就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内容设置谈几点肤浅认识。
一、对“读读写写”设置的认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保留了人教2009年版(以下简称旧版)教材的优良传统,仍旧设置了词语读写方面的内容,旧版叫做“读一读,写一写”,统编版则叫做“读读写写”。
这里的“读”当然是指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写”主要是指会写笔顺、笔画和字形等。
且不论“读一读,写一写”与“读读写写”哪个名称更为恰当、表述更为精准,单是这两个版本从文中摘选的词语是否科学、适当就值得思考。
现以两个版本《济南的冬天》中这个板块中所呈现的词语为例,重点谈谈板块设置的科学性问题。
旧版:镶、髻、响晴、温晴、安适、慈善、肌肤、秀气、宽敞、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地毯、水墨画、蓝汪汪统编版:镶、单单、安适、着落、慈善、肌肤、秀气、宽敞、贮蓄、澄清、空灵、地毯旧版17个词语,其中单音节和三音节词语各两个;统编版13个词语,其中单音节词语一个,余者均为双音节词语。
两个版本重合的词语有10个,分别是:镶、安适、慈善、肌肤、秀气、宽敞、贮蓄、澄清、空灵、地毯。
根据这两个版本所列词语及重合情形来看,既不能否定旧版的“多多益善”,也不能肯定统编版的“删繁就简”,而应该从教材选文、学习主体和词语表意等三个角度来考量,即课后设置供学生书写和积累的词语,应该符合如下特点:(1)“读读写写”应以动词、形容词为主,名词为次。
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三大主体实词,有的课文需要注释的名词甚多,有的名词结构复杂,也确实难认、难写、难记,这样的词语是值得“读读写写”的。
初中语文教材解析在初中阶段,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素养的主要教材。
语文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文字、阅读理解、作文写作等。
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的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编排和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指导。
一、教材结构和编排初中语文教材通常分为上下册,并每册包含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又包含若干课文。
整本教材的编排一般是按照学科的不同领域来划分。
例如,语言文字方面包括字音、字形、词语、句子等;阅读理解方面包括课文阅读、篇章阅读等;作文写作方面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
教材的编排往往是由简单到难、由表面到深层的原则。
在每个单元内,课文的顺序也是根据篇章的递进关系来设计的。
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更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
二、教材内容解读1. 语言文字方面语言文字是语文教材的基础内容,包括字音、字形、词语和句子等方面的学习。
通过学习字音字形,学生可以增加对汉字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词语的学习主要包括词义辨析、词语搭配等,通过对常用词语的学习,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句子的学习包括句子成分的分析、句型的转换等,通过对句子的学习,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阅读理解方面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材中的课文包括文言文和现代文等不同文体,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学形式和文化背景。
同时,教材还包含了篇章阅读,通过学习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3. 作文写作方面作文写作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不同文体的作文写作,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还会提供一些写作范文和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作文的要领。
三、教材的应用与启示初中语文教材的解析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解读,更是对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思考。
部编教材解读一、部编教材分类呈现(一)名著(8部)册次名著册次名著七(上)《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西游记》:精读和跳读八(下)《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摘抄和做笔记七(下)《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九(上)《泰戈尔诗选》:如何读诗《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八(上)《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九(下)《格列佛游记》:讽刺小说的阅读《简·爱》:外国小说的阅读(二)综合性学习(18个)册次名称主要活动能力培养点口语交际类别七(上)有朋自远方来专题资料搜集自我介绍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资料搜集与研读能力;介绍和讲述能力介绍传统文化少年正是读书时课外阅读专题讨论会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倾听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内省力倾听综合实践文学部落组织学习共同体编辑班刊交流分享能力;组织策划能力;文学阅读与创作的兴趣;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发言语文生活七(下) 天下国家故事会;朗诵会;展示会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讲述能力;朗诵能力;资料搜集与研读能力讲述传统文化孝亲敬老我做起孝亲敬老月活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实用文写作能力发言与倾听综合实践我的语文生活调查访问搜集整理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梳理探究能力;当代文化参与提问与建议语文生活八(上) 人无信不立专题讨论;讲述故事;访问;主题演讲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资料搜集;讲述能力;演讲能力传统文化我们的互联网时代搜集网络词语;问卷调查;小型辩论;网络搜索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观点陈述与辩驳语文生活身边的文化遗产模拟申请与答辩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撰写申请报告;提问与应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综合实践八(下) 倡导低碳生活主题宣传活动策划与组织;活动文稿撰写;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综合实践古诗苑漫步古诗分类整理;品味鉴赏;朗诵会资料收集与整理;诗歌赏析;诗词朗诵吟唱语文生活以和为贵专题资料收集;时事讨论会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资料收集;策划与组织活动;聆听与表达意见传统文化九(上) 人无信不立古诗苑漫步身边的文化遗产九(下) 走上辩论台君子自强不息评选年度班级之星(三)文言文(36篇)册次篇目册次篇目七(上)《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十二章诫子书/诸葛亮狼/蒲松龄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杞人忧天/《列子》八(下)桃花源记/陶渊明小石潭记/柳宗元《庄子》故事两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礼记》两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韩愈七(下)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卖油翁/欧阳修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河中石兽/纪昀九(上)岳阳楼记/范仲淹醉翁亭记/欧阳修湖心亭看雪/张岱八(上)三峡/郦道元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与朱元思书/吴均《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列子》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九(下)鱼我所欲也/《孟子》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曹刿论战/《左传》出师表/诸葛亮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四)古诗词(73首,其中课外47首)册次篇目七(上)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曹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李白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刘禹锡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潼关/谭嗣同七(下)木兰诗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望岳/杜甫登飞来峰/王安石游山西村/陆游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杜牧贾生/李商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约客/赵师秀八(上)唐诗五首野望/王绩黄鹤楼/崔颢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春望/杜甫雁门太守行/李贺赤壁/杜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龟虽寿/曹操赠从弟(其二)/刘桢梁甫行/曹植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李煜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八(下)《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卖炭翁/白居易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诗经》子衿/《诗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送友人/李白卜算子·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卜算子·咏梅/陆游九(上)诗词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杜甫商山早行/温庭筠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课外古诗词诵读咸阳城东楼 /许浑无题 /李商隐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九(下)词四首渔家傲·秋思/范仲淹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过零丁洋/文天祥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文天祥别云间/夏完淳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朝天子·咏喇叭/王磐(五)作文(34次)册次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七上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和想象七下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八上——学写传记学习描写景物语言要连贯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表达要得体八下学习仿写说明的顺序学写读后感——学写游记学写故事九上学写诗歌表达观点要清楚议论要言之有据学习缩写论证要合理学习改写九下学写诗歌注意审题立意讲究布局谋篇勤于修改润色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表达力求有创意二、部编教材特点解析(一)“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教学解读一、部编本教材的主要特点:1.双线组织单元,强化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2.重视兴趣培养,建立“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3.选文注重经典化、多样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4.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便于学生使用;5.调学生自主活动、体验,重视语文实践;6.合理安排语文知识,随文学习,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安排:七年级以培养学生一般的语言能力为主,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例如七年级上册的阅读方法是朗读和默读,七年级下册是精读和略读;在阅读策略方面则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形成,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文体,如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括中心、厘清思路等,大致按照难易的先后顺序排布,并注意与阅读方法的配合。
八、九年级则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力求培养学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
八年级以实用性文体为主,如新闻、传记、科普作品、演讲词、游记等,交叉安排说明性文章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九年级集中学习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交叉安排议论性文章的阅读;这种安排,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性、议论性文章以及实用类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语文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忽视这一点,语文教学会更多的陷入课文分析、知识讲解、机械训练中。
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培养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重要,培养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特定任务,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
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其基本设计思路是:文本学习—实践活动—写作。
四、“阅读”教学解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教材安排的重点。
一般每册6个单元,每单元4课,全册共24课。
七年级采用现代文和文言文混合编排形式,一般每单元安排1课文言诗文;八年级以后独立编排,每册4个现代文单元,2个古诗文单元。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解读统编教材特点解析(一)“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比一般版本教材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
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
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
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
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
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研究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统编版”语文教材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
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XXX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在材编写过程中,既继承原来人教版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人教版。
显然出新的格局、新的气象。
初中语文统编版教材
初中语文统编版教材是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教材,也称为部编版或统编版。
这套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进行出版,因此也称为人教版。
初中语文统编版教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具有通用性和普及性。
该套教材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难度适中,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水平。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语交际等方面。
同时,该套教材也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取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和文化常识作为教材内容。
此外,该套教材还注重与生活的联系,选取了许多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热点的题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融入社会。
总之,初中语文统编版教材是一套注重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教材,对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母语教材编写经验的基础上, 围绕阅读这个核心任务, 创新设计, 构建了全新的阅读编写体系。
这一体系包含两个要点:第一, 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 将语文的育人价值和学科属性融为一体;第二, 构建“教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学习体系。
本文拟就后者的设计思想、内容要点作一点解析, 以便广大教师更好地把握新教材的精髓。
阅读体系构建中编者重点思考的三个问题 1.如何体现“读书为本, 读书为要”的编写思想? “读书为本, 读书为要”, 就是抓住读书这个核心, 引导学生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这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阅读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从“吕叔湘之问”说起》一文中, 系统阐述了“读书为要”的思想。
他首先分析了目前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 认识到:“整体而言, 中小学生的读书状况是不好的, 年级越高, 情况越糟。
很多学生除了教科书和教辅, 几乎不怎么读书, 不喜欢也不会读书, 更不会读完整的书……试想, 不读书, 或者读书少, 怎么可能学好语文?怎么可以又要马儿跑, 又要马儿不吃草?但事情往往就是如此悖谬……少读书、不读书就是当下‘语文病’的主要症状, 同时又是语文教学效果始终低下的病根。
”为此他提出, “语文课最基本的内容目标, 是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才能把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带起来, 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带起来。
现在重新提出要抓住培养读书兴趣这个‘牛鼻子’, 去改进语文教学。
这不是什么新观点, 但在语文的概念被弄得很混乱的当今, 重新回到朴素的立场来考虑问题, 从‘多读书’的角度去理解语文的本质, 是有现实意义的。
”温儒敏先生“读书为要”的思想, 还体现在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上。
在《忽视课外阅读, 语文课就只是半截子的》一文中, 他开宗明义:“通常讲阅读教学, 往往偏重课堂上围绕课文的教学, 这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同样重要的, 就是课外阅读的教学。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解读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高度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统编版”教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题的设计等方面,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其次,新编教材注重将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让学生在课外更多地接触语言、文化和社会,以满足一线需要。
教材中安排了“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力图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纠正当前语文教学中读书少的弊病。
第三,教材编写注重科学性,研究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此外,教材编写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用来指导编写,体现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最后,新编教材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教材选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更贴近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教材还注重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介绍和解读,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总之,“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特点在于体现核心价值观,满足一线需要,加强科学性,贴近当代学生生活,这些特点将为学生的语文研究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重建了语文知识体系。
教材将语文知识和能力分成了不同的单元,从基础的语文知识到写作、口语训练等方面进行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同时,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语文研究中全面发展。
4.注重情感教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
统编版”语文教材注重情感教育,通过选取具有感染力的课文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
教材中的课文涉及到人生、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社会,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如何理解和使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1、本文概述《如何理解和使用初中语文统一教材》一文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全面的理解和有效的使用指南。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编制背景和目的,强调统编教材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意义。
接下来,文章将探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主要特点,包括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变化和创新。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一系列理解和使用统一初中语文教材的建议和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材的精髓,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提高语文水平,也为家长指导孩子的语文学习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对统一的初中语文教材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和学习活动。
2、初中语文教材统编的特点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设计和编写充分体现了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具有鲜明的特色。
强调人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融合:在内容选择上,统编教材强调经典与现代元素的结合,既有传统文化名著,也有现代思想元素。
教材通过散文、诗歌、小说等多种文本形式,引导学生欣赏语言之美,增强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系统的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统一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设置丰富多样的讨论、探究、写作等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该教材还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和选择,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加强跨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统编教材强调与历史、哲学、艺术等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文本,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实践力。
同时,教材还通过设置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综合性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强调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在文化传承方面,本教材既强调传统文化的弘扬,又强调现代文化的创新。
教材通过选取经典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部编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备课及教学建议一、教材分析部编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一套初中语文教材。
本册教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选文经典,具有时代性、思想性和人文性,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备课分析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 教学内容:(1)课文:本册教材共有18篇课文,包括现代文、古文、诗歌、散文等多种体裁。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研究每篇课文的特点,把握课文难点、重点和考点。
(2)语法:本册教材涉及一些基本的语文语法知识,如词性、短语、句子成分等。
教师在备课时要系统梳理语法知识,并结合课文实例进行讲解。
(3)写作:本册教材共有8个写作训练项目,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写作要求,为学生提供写作指导和示范。
(4)口语交际:本册教材设有8个口语交际训练项目,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生动有趣的口语交际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文学鉴赏:本册教材设有4个文学鉴赏项目,教师在备课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风格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建议1. 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个体差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关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3.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听讲、主动提问、及时复习等。
统编七年级《语文》教科书责任编辑解析新教材四大理念、五大特点本文作者为统编《语文》七年级责任编辑,深度参与教材编写全过程。
他在文中详细介绍了统编本《语文》七年级教科书的四大核心理念:立德树人、语文素养、阅读体系、多方共建。
五大特点:双线组元,既发挥育人功能,又照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保持选文经典性的同时,下大力气开发新选文;作业系统设计层次丰富,题型灵活;写作教材强调一课一得,并增强活动性和指导性;综合性学习更有语文性,更富操作性。
(作者为统编本《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责任编辑,人教社中学语文室副主任)一核心理念(一)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
语文教科书积极发挥育人的独特优势,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融会在教科书各个板块中。
教科书主要从四个方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坚持革命传统教育,四是突出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
教科书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采用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以教材选文为主要载体,辅以精心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教材的选文既保留了一批经典的传统篇章,又开发了一批适应时代需求、利于学生价值观养成的新篇章。
比如:弘扬友善的:《陈太丘与友期行》《驿路梨花》等;提倡爱岗敬业的:《纪念白求恩》《最苦与最乐》等;倡导自由平等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老王》等;歌颂富强、伟大的祖国,激发爱国情怀的:《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等。
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面,统编教材在人教版教材基础上,剔除了部分难度较大、教学效果不佳的篇目,增加了一些朗朗上口、含义更为隽永的经典篇目。
选文定位于传统名篇,力求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题材广泛;教学中强调诵读和熏陶感染,以期为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底子。
统编教材特点解析(一)“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总体特色1.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任何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有基本的意识形态立场。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比一般版本教材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
既体现主流价值观,又不停留于“说教”。
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措施就是八个字:“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
2.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弊病起纠偏作用。
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
小学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
到了高年级和初中,每个单元都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设计,还安排了包括“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栏目。
新编语文力图让“教读”“自读”,加上“课外导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这也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病,想在教材中起到某种纠偏的作用。
3.加强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学习和继承以往教材编写好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实行“编研结合”,使教材编写有科学性,符合语文教育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统编版”语文教材还特别重视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加以选择、吸收和转化,用来指导编写。
比如,识字写字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让孩子“多认少写”,尽快学会读书写字,新编一年级教材的识字课文就采纳了北师大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需要先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在一年级教材中,努力体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
在新教材编写过程中,既继承原来人教版的比较成熟可行的部分,包括选文和内容设计,又要吸收其他版本养分,超越人教版。
显然出新的格局、新的气象。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课文的选取、习题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
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如何过滤信息,都在教材中有体现。
此外,教材的课文有较多的更新,注重经典性和适合语文教学。
和原来人教版比,新的课文约占30%以上。
教科书编写语言、习题的题型变化、插图和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
以上四点,是从总的方面说的,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基本思路和全新面貌。
(二)“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七个创新点1.选文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兼顾时代性。
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教学。
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相对少了。
其中有一个变化非常明显,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
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文,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选有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达80%。
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
初中古诗文选篇也是124篇,约占所有选篇的51.5%,比原来的人教版也有提高,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
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
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
鲁迅的作品也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2.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体例。
“统编版”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适当保留人文主题,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3.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现在各种教材都是课改之后编写的,大都是以人文主题来建构单元,考虑更多的是选文如何符合单元主题,而对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如何实现,就难于处理。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这方面作了重要的一点改进,即让课程内容目标体现的线索清晰,各个学段、年级、单元的教学要点清晰。
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
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
努力做到“一课一得”,努力建构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
但这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在教材的呈现和教学中并不刻意强调体系,防止过度的操练。
4.阅读教学实施“三位一体”,区分不同课型。
“统编版”语文教材就有意识改变各种教材课型不分的状况,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初中教材干脆改“精读”为“教读”,“略读”为“自读”。
教读课设计比较丰富,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
新教材格外注重往课外阅读延伸,这就建构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
5.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
“统编版”教材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
这可能是一个突破,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老师们去“加码”。
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有些老师反映说由于条件限制,难于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
人教社近期出版有《语文素养读本》,从小学到高中,每学年2册,和教材有所呼应,大家可以参考选择。
此外,新教材还设置有课外古诗词诵读。
这些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去反复诵读,不一定要和课文那样逐篇讲解。
大家注意其导读的写法,除了简明地介绍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还格外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不同的艺术风格,学习有关古典文学鉴赏的某些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6.识字写字教学更加讲究科学性。
“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的课文和习题等的设计就注意严格落实300字基本字表。
这个字表是以王宁教授为主的北师大科研团队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依据大量对小学生阅读的调查,从字频的角度来确定那些字必须先学。
另外,还要考虑字的结构等,看那些字先学,更有利于孩子们理解与记忆。
其次,就是汉语拼音教学,新教材的安排大约往后一个月,改变了以往入学即学拼音的方式,安排在识字单元之后,使拼音和认字互为拐棍。
老师们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对汉语拼音的要求不宜过高,这无非就是识字的拐杖,另外,要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注意这两点,就要降低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7.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
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让老师能够落实,克服随意性。
但也注意到避免应试式的反复操练。
写作课的系列努力做到中心突出,简明扼要,有可操作性。
(三)“统编版”语文教材有五个渠道体现语文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点第一,是教师用书,会给大家排列一个表,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
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亦有提示。
第三,是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必定有一二道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能力点来设计的。
第四,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全都有学习方法或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
第五,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补白”,用比较浅显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
(四)四个关键词准确把握统编语文教科书——立德树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诚信友善:《陈太丘与友期行》《驿路梨花》(2)爱岗敬业:《敬业与乐业》《纪念白求恩》(3)自由平等:《老王》《最后一次讲演》(4)富强法治:《土地的誓言》《出师表》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古诗文125篇(首),占全部选文238篇(首)52.5% 除课标推荐61首外,还选入《卖油翁》《狼》《<世说新语>二则》《杞人忧天》等64篇(首)。
(2)综合性学习安排:《有朋自远方来》《人无信不立》《君子和而不同》3.革命传统教育30多篇,老一辈革命家(《七律长征》《回忆我的母亲》)、英雄人物(《邓稼先》)、新时期领军人物(《太空一日》)等。
4.国家主权与海洋意识(1)国家主权:《我爱这土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木兰诗》(2)海洋意识:《观沧海》《黄河颂》三、统编教材全面铺开使用给中考带来的影响1.由目前的各地级市单独命题中考渐渐过渡到全省统一命题,“中考”异化成了“高考”。
2.新教材的教学要求会通过中考指挥棒强行落实,淡化甚至强行减弱商业化训练。
3.名著阅读将会成为考试重要内容,而且必须是切切实实读过,而不是训练过。
4.踏踏实实、真真切切教好语文教材,拼教辅读物、拼训练、拼刷题量的方式将失去优势。
★★您认为实行“统编版”教材,将会对高考语文改革有怎样的影响?温儒敏:肯定会带动考试,比如要考阅读面、阅读速度。
“统编版”教材回归到语文的本质,抓住了读书这个“牛鼻子”。
我想中考高考也会重视读书的测评的。
近几年高考语文命题,阅读题就很注重考阅读面、阅读量和阅读速度。
关于写作教学,新教材也有改进。
主要是强调读写结合,特别重视写作背后的思维训练。
★★赢在阅读,输在训练PK 赢在训练,输在阅读统编版总主编温儒敏:语文教学“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
“‘统编版’语文教材还格外注重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力图‘教读’‘自读’,加上‘课外阅读’,构成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这是考虑到目前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弊端,想在教材中起到纠偏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