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导学案(优秀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短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二)通过诗的语言来把握诗的内容及情感:品其言;感其情;知其志。
(三)学习诗中运用的手法:用典、比兴、比喻等。
阅读课文,梳理诗歌的内容情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单元导语)
1)请同学们阅读诗歌,从诗中找出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字眼以及诗句。
2)感知诗歌的内容,初步把握曹操心中之情,心中之志分别是什么?
明确:1)诗眼是指诗词中最能传情达意的一个字或词语。
《短歌行》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字眼——
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1)感受诗人的心中之情。
思考:曹操的情感,他最想向谁倾诉?从诗中找出他倾诉的对象。
品读相关的诗句。
理解他是怎样倾诉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相关诗句:
品味情感:
把握手法:
2、理解曹操的志向
曹操在诗中如何表达自己的志向?找出相关诗句,把握手法,理解其志向。
表达诗人志向的诗句:
手法:
3、试评价诗人的形象:
1。
3.7.1《短歌行》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意象。
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一、了解体裁、作者及创作背景:体裁:“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区分。
例如,《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
作者:曹操(155-220),一代枭雄流千古。
字孟德,东汉人。
东汉末年著名政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
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
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
气魄雄伟,格调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性。
作品集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一起合称“三曹”。
他们与当时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女诗人蔡琰的诗作,都能及时地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关注民生,充满激情,缘事而发,慷慨悲凉,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一统天下。
曹操《短歌行》导学案曹操《短歌行》导学案引导语:曹操的《短歌行》本色质朴,是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下面为大家分享两篇曹操《短歌行》导学案,供各位老师参考。
篇一:《短歌行》导学案一、自主预习案:加强识记,注重积累。
抢答① 解题:请查阅资料,了解关于题目“短歌行”的相关知识,简要记录,在班上交流。
抢答② 知人:请查阅资料,介绍曹操给同学们。
曹操,生于,卒于,即帝,字,末年杰出的家、家,家,你学过他的作品有:他的主要贡献有:抢答③ 政治方面:抢答④ 军事方面:抢答⑤ 文学方面:建安风骨抢答⑥ 论世:请查阅资料,介绍短歌行的写作背景。
抢答⑦ 察人:结合《观沧海》概括曹操是怎样一个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抢答⑧ 结合《龟虽寿》概括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文本研读案:正确理解,深刻感悟。
必答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②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⑤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⑧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哲理或感情:三、合作探究案:独立思考,取长补短。
小组讨论① 请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上你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感情基调:思想感情:小组讨论② 举例说说你对下列修辞或手法的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短歌行》导学案【使用说明】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本文,理解文中诗句、勾画疑难点。
2、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1.诵读本诗,熟悉体味内容。
2.了解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评析本诗的思想感情,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
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2、时代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置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的字注音衿.(jīn ) 呦.(yōu) 掇.(duō ) 阡.(qiān )陌.(mò )䜩.(yàn ) 匝.(zā ) 哺.(bǔ)2、读完全诗,你觉得这首诗主要表现了曹操感慨人生短暂,渴求贤才,追求不朽功业的急切心情和完成祖国统一的社会责任感。
二、合作探究1、《短歌行》里有很多“名句”(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选择其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
把本是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了。
“呦呦鹿鸣”四句,表示自己期待贤者的热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示自己有宽广的政治胸怀,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
并且,他以礼贤下士的周公自励,号召天下贤才来归,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2、《短歌行》里“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这首诗的情调是怎样的?作者可能“忧”的是人生短暂,自己老年将至而大业未成;也可能单纯地“忧”人生短促,也可能“忧”的是别的什么。
短歌行导学案及答案【篇一:《短歌行》导学案】:《短歌行》课时安排:2第一课时【课前学习】(一)字词积累1、给易读错的字注音:譬()如子衿()呦呦()鹿鸣阡陌()何时可掇()绕树三匝()对酒当()歌();去日()苦多;但()为君故;枉()用相存();契()阔谈宴();高;周公吐哺()(二)了解必要文学常识(1)“歌行体”:①定义:“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②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尝试学习】1、请默写《观沧海》2、请默写《龟虽寿》【课堂学习】第一课时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
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
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学习目标】1、学会正确看待诗人的“忧”。
短歌行导学案及答案【篇一:《短歌行》导学案】:《短歌行》课时安排:2第一课时【课前学习】(一)字词积累1、给易读错的字注音:譬()如子衿()呦呦()鹿鸣阡陌()何时可掇()绕树三匝()对酒当()歌();去日()苦多;但()为君故;枉()用相存();契()阔谈宴();高;周公吐哺()(二)了解必要文学常识(1)“歌行体”:①定义:“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②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尝试学习】1、请默写《观沧海》2、请默写《龟虽寿》【课堂学习】第一课时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
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
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学习目标】1、学会正确看待诗人的“忧”。
1《短歌行》导学案《1《短歌行》导学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1《短歌行》导学案【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曹操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曹操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了解曹操的创作风格。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文学常识: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作为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他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其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2.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慷慨悲凉的诗文风格。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文风格就被称为“建安风骨”。
这一时代的作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短歌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重点词句的含义;2、理解诗人的“忧思”之情;3、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4、背诵全诗【学习重点难点】理解诗人的“忧思”之情以及诗人如何面对这样的“忧思”【学习课时安排】一个课时【学习过程】〖知识链接〗解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
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
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
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的音乐特点。
《短歌行》这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的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了。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自主学习·初步把握〗一、读诗歌扫清字音障碍。
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譬.如呦呦..子衿.鼓瑟.可掇.越陌.度阡....三匝.吐哺二、自读诗歌、根据注释把握重点字词,了解诗歌内容。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当.歌几何..苦.多何以....悠悠沉吟.苹.可掇.阡陌..相存.契阔....归心..厌深..三匝..谈讌三、思考——应当怀着什么样的感情朗读本诗?〖合作探究·品味诗情〗一、从诗歌中找出一个最能集中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诗眼)。
二、诗人的情感是以“忧”为中心。
思考:诗人为什么而“忧”?从诗中找出相关诗句分析。
三、背诵全诗。
高中语文《短歌行》导学案《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分享了《短歌行》导学案,欢迎同学们学习参考!【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2、同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他的内心情感。
3、体会曹操对“忧”的超越以及从而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必须掌握分析诗歌的方法。
2.必须在10分钟内完成“课前预习案”,熟读诗文,整体把握。
30分钟完成“课内探究案”,要认真审题,规范作答,保证完成质量。
3.A层同学必须完成导学案的所有内容并有一定的拓展;B层必须完成“课前预习案” “课内探究案”和“能力提升”部分内容;C层同学必须完成“课前预习案”和“课内探究案”内容。
【课前预习案】【滴水穿石•夯实基础】1.关于题目《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2.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魏著名政治家、事家、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丞相):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吸纳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作为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
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要接》。
作为文学家:精通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
“御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风格苍劲悲凉。
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写景的《观沧海》,抒情诗《龟虽寿》等。
《短歌行》导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魏武帝曹操(155~220年),本名吉利,字,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
东汉末年权臣、太尉曹嵩的儿子,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曹操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
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册封魏王,位在诸王之上。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去世,谥号为。
其子曹丕称帝,追赠,庙号。
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2.了解“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3.歌行体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行”是乐曲的意思。
因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为“歌”和“行”的颇多而得名,其章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亦称古诗、古风。
《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学案(最新7篇)《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学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教学方法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二、读1、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
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
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
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分析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生1:标题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人生短暂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功业未成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教学设计(最新9篇)短歌行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教学重点: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2、熟背全诗教学难点: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二、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
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代表作家:“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
女作家蔡琰(字文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生大声自读全诗读时要尽量以“曹操的身份”来朗读2、指明学生朗读(师生点评)3、老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的内容4、解题: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四、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
《短歌行》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短歌行》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短歌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一首咏史长诗,通过描绘楚国春秋末期的战争、天灾人祸,表现了人民百姓在屈辱和苦难中的生存状态,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本文将以《短歌行》为素材,设计精品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古代绝唱。
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歌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理解《短歌行》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
3.掌握《短歌行》的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短歌行》的文学意义和艺术特点。
难点:把握《短歌行》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讲授结合阅读、小组合作探究、课堂演讲、课外阅读。
四、教学过程1.了解《短歌行》的历史背景通过课文《短歌行》及其他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楚国春秋末期的社会状况及战争原因,导入以下思考问题:(1)楚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内矛盾是什么?(2)楚、秦之间的军事对抗和资源争夺是如何导致战争的?(3)楚国百姓在战争中承受了什么样的痛苦?2.学习《短歌行》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短歌行》的语言艺术、叙事结构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感和哲理。
(1)语言艺术欣赏指导学生发现《短歌行》中描写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技巧,如使用庄严肃穆的诗体、运用对仗、顿挫、穿插音乐比喻等手法。
(2)叙事结构解析讨论《短歌行》的叙事结构和情节设置,如“昔我往矣”和“杨柳依依”两个插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转折,探究为什么诗人要这样安排。
(3)象征意义剖析解读《短歌行》中丰富的象征意义,如“马嵬”、“边走”、“九重城阙”等,探究各自的文化内涵和象征寓意。
3.梳理《短歌行》的情感表达通过对《短歌行》中不同人物的言行和情感描写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主题的深化。
(1)角色情感推测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推测《短歌行》中不同人物的情感状态,如百姓、士兵、国君、将领等,分析他们面对战争、灾难和屈辱的感受和表现。
《短歌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2、同时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内心情感。
3、体会曹操对“忧”的超越以及从而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法指导】1、必须掌握分析诗歌的方法:知其人、品其文、悟其情。
2、必须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查阅完成“课前预习案”,熟读诗文,整体把握。
课堂上必须在12分钟完成预习案,15分钟完成“课内探究案”,10分钟完成能力提升,剩下的时间学生自己小结,整理笔记,当堂背诵。
3、同学们在课前除了全部完成导学案的“课前预习案”外,还需积极思考“课内探究案”和“能力提升”的相关内容。
【预习案】【滴水穿石•夯实基础】1、关于题目《短歌行》2、曹操个人简介姓名出生年月籍贯职业爱好官职庙号谥号座右铭政治成就军事成就文学成就3、写作背景:观看影视资料并结合苏轼的《赤壁赋》【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明确:熟读全诗,梳理诗中的语言基础知识,排除文字障碍,把握诗意。
1、字音:譬.如子衿.但为.君故呦.呦瑟.掇.越陌.度阡.契.阔谈䜩.匝.哺.2、释义:杜康沉吟子衿掇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厌吐哺3、整体阅读,把握诗歌大意。
【探究案】【合作探究•研读剖析】1、结合全诗,找出诗眼(情感主线)2、情感解读——诗人到底“忧”什么?结合诗歌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加以分析。
“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志向。
【能力提升】【个性解读•小结】认真体会曹操忧其“人生短暂、求贤不得、功业未就”的情感,谈谈你如何看待诗人的“忧”情?并结合文本,思考曹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何启发意义?。
《短歌行》学案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韵。
2、品味语言,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
3、揣摩诗歌情感,感受诗人的志向与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揣摩诗人的情感.三、【资料补充】1、解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
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有“短歌微吟不能长”,傅玄《艳歌行》有“咄来长歌续短歌”,一般都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短歌行》既有短歌的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
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本词属第一首。
2、背景补充史实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
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文学背景:《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
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
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
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3、曹操其人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二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
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
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
导入学习【学习目标】1、理解分析曹操“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2、体会本诗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熟读并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和难点】1、反复诵读,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2、诗歌典型艺术手法的运用。
【课时建议】1课时自主学习相关材料1、文学常识“歌行体”:①定义:“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乐府诗一类。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②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2、作者简介: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3、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
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
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
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短歌行》导学案《短歌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解读形象,领略诗歌意蕴,鉴赏并感悟诗人的情志。
2、感受曹操的胸襟气度,汲取精神风骨。
一、积知识1、引入课题你对曹操有什么样的评价?(写一两句)百家争鸣说曹操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李世民:“一将之才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洪迈:“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
”陈寿:“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鲁迅:“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易中天:“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
”2、诗歌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当时旗旗蔽空,舳舻千里,威武雄壮。
他踌躇满志。
大战前夕与文武群臣开宴席高谈畅饮,饮至半夜,忽闻乌鹊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于此景,横槊赋诗,慷慨而歌,乃有《短歌行》。
3、解题《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短歌行以汉乐府旧题来写时事。
二、习内容1、一读正音为划横线的字注音,并准确读出下列字词。
对酒当歌譬如朝露慨当以慷青青子衿呦呦鹿鸣何时可掇契阔谈? 绕树三匝周公吐哺2、二读晓义两两组合,通晓本诗的意思。
3、三读解情初步思考:作者在诗歌中表露出什么样的情感思想?(抓关键词句,尤其是“情感化”的字眼,特别是“诗眼”。
)三、共探究1、开篇曹操因何而忧?2、酒真能解忧吗?究竟以何解忧?3、怎样表达对贤才的渴求?4、“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作者什么样的心理?5、《韩诗外传》: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巧用周公的典故,意在表明什么情怀心志?四、写作业当今,我们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
作为中学生的你们日后必将能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
以“我也可以成为人才”或“…人生苦短?,我欲何为?”为话题,写一篇短文。
高一语文短歌行导学案一、导言短歌行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诗歌体裁,其结构简练,意蕴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高一语文学习生活中,短歌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技能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短歌行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加语言感受力、审美能力,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启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思考。
本导学案将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短歌行,为学习提供指导。
二、认识短歌行1. 了解短歌行的概念及特点短歌行,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古代诗歌体裁,形式上以五言或七言为主,表现形象生动、节奏明快,情感直抒胸臆。
短歌行常常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 探究短歌行的发展历史短歌行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长歌行》、宋代的《短歌行》等作品,都是短歌行的代表性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品读经典短歌行1. 《长歌行》——王维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 《短歌行》——陆游一照三尺剑,时时饮狂怀。
两把看来酒,江南有好钱。
少年看自在,老去恋莫来。
日暖低筵过,争耐石榴裙。
四、撰写短歌行作文根据以上品读的经典短歌行,结合自己的创作灵感,撰写一首自己的短歌行作品。
在作文中注意保持短歌行的音乐性和形象感,同时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总结反思通过本次短歌行导学活动,希望同学们对短歌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在创作中体会到诗歌的魅力。
短歌行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
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对文学的热爱,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六、延伸阅读1. 《唐诗三百首》2. 《宋词三百首》3. 《古诗十九首》七、答疑解惑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中有任何疑问或困惑,欢迎随时与老师交流,我们将竭诚为您解答。
《短歌行》导学教案及典故《短歌行》导学教案及典故《短歌行》一诗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怎么才能学好这首诗呢?一起来看看吧!《短歌行》导学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教学重点: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2、熟背全诗教学难点: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
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
)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
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给曹操一个白脸。
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
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
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
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
《短歌行》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韵。
2、品味语言,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
3、揣摩诗歌情感,感受诗人的志向与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揣摩诗人的情感。
三、【资料补充】
1、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
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有“短歌微吟不能长”,傅玄《艳歌行》有“咄来长歌续短歌”,一般都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短歌行》既有短歌的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
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本词属第一首。
2、背景补充
史实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
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文学背景:《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
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
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
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3、曹操其人
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年二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
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
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
位至大将军、丞相。
封魏王。
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
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
他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
有《魏武帝集》传世。
曹操形象的不同内涵:文学、民间、历史上的不同形象
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
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
指挥了官
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文学的领袖
曹操在文学上又很高造诣。
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
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
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
他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
他的诗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格调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性。
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
作品有《曹操集》。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诗风:刚健古直气韵雄浑慷慨悲凉
四、【预习检测】
1. 给易读错的字注音:
子衿()呦呦()鹿鸣阡陌()
何时可掇()契()阔谈宴绕树三匝()
2. 词义辨识(重点解释加点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五、【合作探究】
1、诗歌感情基调是什么?
2、深入了解诗人,请大家结合你之前所查阅的资料和学案补充的资料谈谈: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3、我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学过,诗歌美在语言,美在思想,美在艺术手法,美在意象,美在情感。
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我们这首诗歌究竟美在哪里?
美在语言
美在思想
美在意象
美在情感
美在艺术手法
4、假如你是曹操时期的贤才,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句?
六、【链接高考】
每个人都拥有梦想,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不同,梦想的内容也因人而异。
请在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仿写句子,要求与原句构成排比。
屈原陶渊明李白辛弃疾马丁·路德金毛泽东
感慨如朝露易逝的人生,曹操的梦想是贤才和功业,渴盼贤才归附建功立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