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违约责任之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分析摘要:传统的民法理论对于损害赔偿问题一般认为,违约责任作为一种财产责任,该制度的主要功能是补偿,而精神损害赔偿只能运用于具有惩罚性的侵权法领域,因此违约责任不应有精神损害赔偿。
然而对于有一些带有特殊的合同,如婚庆合同、摄影摄像合同等,乙方一旦出现违约,不仅给对方造成了一定的物质损害,同时也造成了受损失方精神上的伤害。
如过违约责任不保护精神损害,那么将会与民法的公平原则相悖。
本文旨在对违约责任的精神损害形成的条件进行分析,并对违约责任下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一、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现状及必要性分析(一)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中国立法现状1、违约赔偿制度概述违约责任,是指违约方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损失,依法或者合同规定应当向对方承担的民事责任。
而违约损害赔偿是指违约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损失,依法或者根据合同规定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它是合同责任中最重要最常见的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也是充分保护受害人利益的一种补救方式。
2、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现状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对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通说仍持否定态度。
我国立法对精神损害赔偿也是极其有限的。
如关于人身权等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中有关于精神损害的赔偿规定。
在目前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中确定,侵害人格性利益的权利时,如: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其他人格利益,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可以看出,违约责任中没有明确的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因违约责任导致的精神损害是客观存在的精神损害的最终表现形式,它可以来自生理的损害,也可来自于精神、心理的损害,亦可来自于精神利益的丧生或减损。
虽然精神损害具有无形性的特点,对精神损害作一个令人信服的认定是困难的,但现代医学的发展已使得该项工作变得更科学。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研究《民法典》内容提要:民法典颁布前,按照我国规定,侵权诉讼中当事人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但对于是否可以主张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
理论上对此问题尚无定论,不少事务界的看法仍采取保守态度,即认为精神损害赔偿不包括在违约责任范围内,当事人若要主张只能以超出合同所预见范围的精神损害为主要理由,通过侵权诉讼来主张。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纯粹以精神利益为目的的契约的出现,在违约的情况下也可能导致精神上的损害,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条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提供法律依据,突破了不能将传统违约责任与精神损害赔偿一并主张的原则,是《民法典》的一大亮点。
但该条款在适用法律方面仍有不明确之处。
为保证法律的有效使用,对第九百九十六条的规定作出合理解释。
本文将运用民法解释方法,在该条款所规定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性质、适用问题、意思自治问题几个方面对该法条做出解释和思考。
一、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性质目前学界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性质的研究论断比较有新意:一种观点认为本条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对现有违约请求权的一种创新,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请求权性质为人格权请求权,是基于对人格利益保护的理解。
通过阅读梁慧星教授的著作,可以从目的解释的方向进行分析:第九百九十六条旨在解决的法律问题之成因在于违约责任中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所以很多人认为该权利为违约请求权。
但我们从法条本身观察,通过进行文义解释,“被损害方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不影响被损害方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其传达的是这样一种规则:即使被损害方在主张其享有的(所有种类)违约请求权后,也不影响其继续主张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如果被损害方选择请求其承担理解这种规则可以显而易见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法条中违约责任与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分属于不同的责任体系,其所依据的请求权性质是不同的。
故其性质并非违约请求权。
考虑到第九百九十六条是置于人格编中,保护的是受侵害的精神利益,因此有观点认为,该法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性质为人格权请求权。
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民法典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民法典的相关内容是什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以下由我为大家具体解答该问题,并带您了解“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和“精神损害赔偿金最高限额为多少”等相关拓展知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一、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民法典我国现行法律并未明确规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条【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聚合】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损害对方人格权并造成严重精神损害,受损害方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不影响受损害方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下列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一)以侮辱、诽谤、贬损、丑化或者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姓名、肖像、名誉、荣誉;(二)非法披露、利用死者隐私,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死者隐私;(三)非法利用、损害遗体、遗骨,或者以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的其他方式侵害遗体、遗骨。
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者毁损,物品所有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人格权利遭受侵害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自然人因侵权行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或者遗体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和子女为原告;没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亲属提起诉讼,列其他近亲属为原告。
当事人在侵权诉讼中没有提出赔偿精神损害的诉讼请求,诉讼终结后又基于同一侵权事实另行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二、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仓储合同的违约责任是指仓储合同的当事人在存在仓储违约行为时所应该依照法律或者双方的约定而必须承担的民事责任。
违约责任往往以弥补对方的损失为原则,违约方需对对方的损失,包括直接造成的损失和合理预见的利益损失给予弥补。
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摘要:传统理论认为精神损害只能通过侵权责任获得救济,精神损害赔偿属于侵权法范畴,不能扩展到违约责任中。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关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
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国外许多国家、国际性立法文件均肯定了在特定情形下对违约行为所致精神损害的赔偿,然而我国立法却没有明确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本文首先介绍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确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规则,最后对我国施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违约责任侵权责任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一、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首先,违约之损害赔偿,是指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依法赔偿债权人所受损失的责任。
其中,损害可分为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非财产损害又包括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
合同一旦生效将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完全地、严格地履行合同义务,任何一方当事人因违反有效合同所规定的义务,都要承担违约责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违约所导致的精神损害予以赔偿的责任①。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规则和限制主张建立我国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并不意味着要广泛承认合同责任上的精神损害赔偿。
对违约精神损害的赔偿必须严格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对一般的违约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不予赔偿,否则精神损害赔偿扩及整个合同法领域,大大加重债务人和法院的负担。
因此,我们必须对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加以限制:1、合同类型的限制按合同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商业合同和非商业合同。
一般认为,商业合同是以纯粹的商业目的为基准的,对商业合同的违反是商业风险的必然产物,对此造成的精神损害,受害一方当事人不宜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相反对以实现私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家庭利益为主要目的的非商业合同中,在合同订立之时,合同当事人就对合同实现有极高的期待,期盼通过实现合同目的来获得既定的精神享受,一旦合同不成立将会给受害人带来极大损失包括精神损失。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现今的法治社会中,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法律议题。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对于合同关系中因违约行为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需求日益增长。
本文旨在探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适用条件、赔偿标准及限制等问题,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在合同关系中,因一方违约导致另一方遭受精神损害,由违约方对受损方进行的经济赔偿。
这种赔偿旨在弥补受损方因违约行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心理压力等非物质性损失。
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条件1. 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受损方与违约方之间必须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这是适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提条件。
2. 违约行为导致精神损害:违约方的行为必须导致受损方遭受精神损害,如恐惧、焦虑、抑郁等。
3. 精神损害与违约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受损方的精神损害必须与违约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4. 法律规定的其他要件:根据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可能还存在其他适用条件,如损害的可预见性、损失的可量化等。
四、赔偿标准及限制1. 赔偿标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因国家、地区而异。
一般来说,赔偿金额应与受损方所遭受的精神损害程度相匹配,并考虑违约方的过错程度、受损方的预期利益等因素。
2. 限制:虽然精神损害赔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受损方的损失,但并非所有精神损害都可以获得赔偿。
例如,轻微的、短暂的精神痛苦可能不被视为可赔偿的损失。
此外,赔偿金额也受到一定限制,以防止过度索赔和滥用诉讼。
五、国内外立法及实践比较1. 国内立法及实践:我国在《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内容。
在实践中,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并确定具体的赔偿金额。
2. 国外立法及实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及实践存在差异。
一些国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条件和标准,而另一些国家则相对保守。
合同之诉中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司法实践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因违约而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诉讼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笔者现立足于我国目前的立法、司法现状,通过比较分析世界各国的关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并对我国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立法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违约中是否应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
第二,各国目前法律学说以及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
第三,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
关键字: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一违约中是否应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一直以来,关于是否在违约中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众说纷纭,大部分学者认为,违约中并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因为在合同之诉中的一方当事人发生违约后所要求承担的主要责任是赔偿实际物质利益损失,对于给另一当事人精神上所受到的损失则不予考虑,同时精神损害可以通过侵权之诉来获得赔偿,又在违约之中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有赘述之嫌疑。
通说认为,违约责任中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原因是在合同中受害方因为违约而造成人身伤害和死亡所产生以及精神损害在违约方订立合同时是不可预见的,如果强行使违约方承担不可预见的责任,则会严重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
笔者认为,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应当包括合同违约之诉。
二各国目前法律学说与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一)英美法系1.英国根据英国判例上比较典型的阿迪斯诉格兰冯公司案,英国合同法对于违约造成的精神损害原则上是不予赔偿的。
因为英国合同法旨在救济而非处罚。
尽管大部分学者认为非金钱损失在合同法中不能得到赔偿,但在以后越来越多的案件中,凸显了法律的不公平性。
因此,英国法律规定了三个例外原则,即在此在三种情况下因违约造成的精神损害可以得到赔偿。
第一,合同的目的就是提供安宁和快乐的享受。
第二,合同的目的为解除痛苦和烦恼。
第三,违反合同造成的不便和烦恼。
由此可知,英国法对于”合同目的”的案件是支持精神损害赔偿的,因为违约造成的精神损害都是可以预见的。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法律保护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其中,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作为法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对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解和运用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困难。
因此,本文将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深入理解其概念、特征及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概述1. 定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因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导致另一方当事人遭受精神损害时,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
其核心在于以金钱方式对受害人因违约行为而遭受的精神损害进行补偿。
2. 特征(1)侵权行为的特定性: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基于合同关系而产生的赔偿责任。
(2)损害的特殊性:主要是指精神损害,包括但不限于痛苦、恐惧、失望等心理感受。
(3)赔偿的补偿性:目的是以金钱方式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进行补偿。
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及适用条件1. 法律依据我国《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做出了相关规定。
其中,《合同法》规定了违约方应当承担的违约责任,包括赔偿责任;《侵权责任法》则规定了侵权行为造成他人精神损害时,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 适用条件(1)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即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
(2)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即违约方存在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
(3)受害人遭受精神损害:即因违约行为导致受害人遭受了精神损害。
(4)精神损害与违约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是由违约行为直接导致的。
四、司法实践中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困境与挑战1. 认定标准不统一: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认定标准,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违约精神损害的认定存在较大差异。
2. 举证难度大:受害人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精神损害是由违约行为直接导致的,这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3. 赔偿金额难以确定:由于精神损害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在确定赔偿金额时存在较大难度。
我国违约责任之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摘要】基于违约责任能否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已成为当前法学界颇有争议的论题之一。
虽然传统合同法将精神损害赔偿阻却在违约责任的大门之外,但当今世界各国的立法、司法判例都已逐渐承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合理性。
本文将从我国的立法、司法现状出发,对该制度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精神损害赔偿
一、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我国《合同法》第113条规定了合同违约的损害赔偿范围,即“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
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这是一个典型的“预期利益+可预见性”公式,它是从合同订立的目的出发,对违约导致的合同目的落空进行赔偿。
虽不能直接论证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合理性,但其“可预见性”的规定却为诸如旅游合同等以精神利益为目的的合同打开了一扇天窗。
此外,《合同法》第122条规定:“因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该条是对加害给付的规定,也是关于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规定。
按照我国传统合同法的理解,非违约方只能选择基于违约之诉获得合同利
益与固有利益(人身与财产利益)受损的赔偿,或者基于侵权之诉获得固有利益与精神损害的赔偿,这就使得当事人无法获得所有损害的赔偿,不符合“有损害就应当有赔偿”这一民法基本精神。
二、我国的相关司法判例
在我国的司法审判中,法官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时,为了追求个案正义,也会基于特别情形支持非违约方的精神损害请求。
比较著名的案例有“艾新民诉青山殡仪馆丢失寄存的骨灰损害赔偿纠纷案”,“马立涛诉鞍山市铁东区服务公司梦真美容院美容损害赔偿纠纷案”,“肖青、刘华伟诉国营旭光彩色扩印服务部丢失交付冲印的结婚活动胶卷赔偿纠纷案”,“宋英辉诉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因工作失误致其亲子被他人抱走要求召回亲子案”等等。
这些案例判决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结果,而是基于对人的精神利益乃至人权的保护,在原本刚硬冰冷的法律条框中更多地注入了人文关怀。
同时,这些例外的产生也与案件的客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亲人的骨灰、照片,新婚录像带,对于当事人本身就蕴含着特定的精神情愫,其毁损灭失通常会给当事人带来难以弥补精神遗憾和痛苦。
在这些特定案例中,如果固守对违约行为带来的精神损害不予赔偿的立场则未免失之公允,也显出法律的冷漠无情。
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制度的必要性
传统合同法理论不分青红皂白地把精神损害赔偿阻却在违约责任的大门之外是值得商榷的。
精神损害不只是侵权行为特有的损害
形态,其在违约行为中也时有发生,甚至在某些情形下会给守约方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
除了那些典型的以精神利益为目的的合同外,一些诸如加害给付合同(如整容合同),特殊的加工承揽合同(如亲人遗照扩印合同,结婚照片洗印合同)等,一方特定的违约行为往往给对方造成难以弥补的精神遗憾和痛苦。
否定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有悖于民法“有损害就应当由赔偿”的精神。
当一方当事人因对方违约遭受巨大的精神痛苦,基于对合同法的期望和信任提起了违约之诉,法律却告知他无法获得赔偿,而只能提起侵权之诉。
抛开对当事人希望的落空不说,很显然是违约责任保护权益不全面,《合同法》明明精心雕琢了一种对违约行为的救济制度,然而当事人在权益受损后要获得全面救济却只能抛开这种救济方式,到《合同法》之外去寻求救济。
笔者认为,承认基于违约责任可以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具有现实必要性,也是弥补合同救济缺陷的内在要求。
四、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路径构想
(一)从立法角度为该制度合法化设定依据
我国《合同法》第113条和第122的规定并不能直接排除对精神损害进行赔偿,实际上,从我国的立法上也找不出否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
这就为承认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打开了一个缺口。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立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对《合同法》第107条、第113条中的“损失”作扩张解释,即此处的“损
失”应包括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从而使得违约责任中可以使用精神损害赔偿。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德国民法典》的经验,在今后制定民法典的时候,明确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二)在司法实践中加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在目前没有明确的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要实现个案正义和司法公正,往往有赖于法官勤勉谨慎地发挥其自由裁量权,法官自由裁量权发挥得当有利于弥补法律空白和漏洞。
我们知道,从社会需求上升到法律规范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却不会停滞。
笔者认为,在实际的审判中应当加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法官在作出判决时应该更多地考虑社会实际状况,而不应当成为墨守法律成规的机器。
(三)对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的限制
虽然笔者认为应当承认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但也主张给予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以合理的限制,除了传统的“可预见性”“因果关系”“过失相抵”“减轻损失”等原则外,还应当设定以下限制:其一,在纯商事合同中,为了维护交易稳定性,不应支持当事人的违约精神损害请求;其二,法律不问小事,应当将那种基于合同目的落空所带来的轻微的失望、沮丧和不便排除在赔偿范围之外;其三,提起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应当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被排除在外;最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也不能滥用,在个案中是否应当支持当事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不应脱离普通人的
认知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永军.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王利明.民商法前沿论坛[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3]杨立新.民商法理论争议问题——精神损害赔偿[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