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巨大脑膜瘤一例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儿童巨大脑海绵状血管瘤案例报告两则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畸形,意味着血管的异常。
海绵状血管瘤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通常只会对大脑或脊髓造成威胁。
当它在大脑中发生时,它被称为大脑海绵状畸形,简称CCM。
脑海绵状血管瘤可能会保持稳定数十年,根本不会引起任何症状。
有些人只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车祸或其他伤害(“偶然”的发现),在做核磁共振扫描时,才发现自己有海绵状的畸形。
对于这些患者,可能根本不需要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或血管瘤或海绵状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血管畸形,属于隐匿性血管性脑损伤,通常在成年时出现。
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出现,这些病变越来越多地在儿童身上发现。
本文报告两例儿童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及其治疗情况。
案例报告:手术全切后均预后良好,随访无癫痫复发。
案例1一名13岁男性儿童,有多次全身性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及头痛持续三个月之病史。
没有局灶性虚弱的病史。
他的全身检查很正常。
从神经学上讲,他是有意识的,警觉的,对时间、地点和人有方向感。
脑神经正常。
运动和感觉检查正常,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血液检查正常。
CT平扫大脑可见界限清楚的病灶(大小4.2×4.5 cm),位于左侧颞顶区内侧高密度区,呈团块效应[图1a]。
根据这些发现,诊断海绵状血管瘤与癫痫发作。
患者行左颞顶骨开颅术,包括周围胶质组织在内的病灶完全切除[图1b]。
这名儿童在一年的随访中表现良好,没有任何癫痫复发。
图1 :(a) CT平扫显示左侧颞顶区病灶清晰,有出血迹象;(b) CT 随访显示完全切除案例2一名9岁女童有多次全身性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及头痛持续6个月之病史。
没有局灶性虚弱的病史。
她的全身检查很平常。
从神经学上讲,她是有意识的,警觉的,对时间、地点和人有方向感。
脑神经正常。
运动和感觉检查正常,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血液检查正常。
CT平扫显示左侧额叶深部钙化灶。
MRI脑T1、T2、FLAIR像显示左额叶深部异质性病变[图2a和b]。
小儿脑膜瘤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小儿脑膜瘤所属部位:头部就诊科室:肿瘤科,外科病症体征:继发性视神经萎缩,抽搐,颅内压增高,偏盲,生长缓慢疾病介绍:什么是小儿脑膜瘤?小儿脑膜瘤是怎么回事?脑膜瘤(MENINGIOMA)生长缓慢,病程较长,甚至可达10余年,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肿瘤往往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特别是颅内压增高症状)还不严重;脑膜瘤在儿童期极少见,仅占儿童期颅内肿瘤的0.4%~4.6%症状体征:小儿脑膜瘤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小儿脑膜瘤有哪些症状的详细介绍:儿童脑膜瘤以5~14岁为好发年龄,婴儿期极为罕见。
1.儿童脑膜瘤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是颅内压增高,可表现为头痛,呕吐和视盘水肿,多有侧脑室内或后颅凹肿瘤导致的梗阻性脑积水引起,也可由肿瘤的占位效应引起,其次是视力视野障碍,可因肿瘤压迫视通路或梗阻性脑积水造成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引起,侧室内的肿瘤可压迫颞叶深部的视放射引起同向性偏盲,肿瘤沿颅底匍匐生长时可造成脑神经的障碍,以面听神经最常见,有8%~31%的患儿表现为抽搐发作,但癫痫的发生率较成人低。
2.儿童脑膜瘤特点儿童脑膜瘤与成人的发病特点有以下不同:(1)恶性较成人多见:成人脑膜瘤多为良性,肉瘤样变少见,而儿童颅内脑膜瘤恶性较成人多见。
(2)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和后颅凹:成人脑膜瘤好发于大脑突面或矢状窦旁,而在儿童期肿瘤多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和后颅凹。
(3)合并有神经纤维瘤:患儿多合并有神经纤维瘤病(约占20%)。
(4)内皮型和血管内皮细胞型多见:成人脑膜瘤以纤维型和沙砾型多见,而儿童则以内皮型和血管内皮细胞型多见。
(5)肿瘤常生长较快:成人脑膜瘤多生长缓慢,病程较长;而儿童患者肿瘤常生长较快,就诊时肿瘤可生长巨大。
(6)较多与硬脑膜无粘连者:成人脑膜瘤多与硬脑膜有粘连;在儿童则肿瘤与硬脑膜无粘连者不在少数,可能与肿瘤来自于蛛网膜或软脑膜有关。
(7)囊变和出血多见:儿童脑膜瘤钙化少见,囊变和出血多见。
小儿巨大脑膜瘤一例【摘要】探讨小儿脑膜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儿童脑膜瘤少见,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肿瘤全切预后良好。
【关键词】脑膜瘤;计算机断层扫描;手术切除;小儿患儿,男,14岁,因出现渐进性加重的头痛、头昏等症状,伴有视物模糊一月余入院。
入院时CT诊断为脑膜瘤,如图1所示,积极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
在全麻插管下行镰旁巨大脑膜瘤切除术。
术中见:瘤体外观呈鱼肉色,边界清晰,约10×8×6cm大小,呈实质性,基底与大脑镰粘连附着,血供丰富,在肿瘤基底和附近的大脑镰内有多条扩张的静脉,先剥离肿瘤的外周,在充分保护好大脑上静脉及中央沟静脉的前提下,逐步分离,前部处理来自眼动脉分支的供血血管,后部阻断来自枕动脉的供血血管支,以及注意对皮质血管的保护,最后处理基底部,采用边电灼大脑镰的基底,边分离阻断的方法,完整取出瘤体。
仔细检查瘤体腔创面的渗血情况,再次电灼肿瘤基底及切除受累及的大脑镰,以减少术后肿瘤的复发率。
术后患儿恢复良好,复查CT如图2所示,随访半年未出现肢体偏瘫,感觉障碍及视野缺损等并发症,学习生活均正常。
讨论颅内脑膜瘤多见于成年人,小儿少见,儿童颅内脑膜瘤与成年人相比,有其自身特点,但对诊断和治疗仍有一定争议。
脑膜瘤属于脑膜内皮细胞肿瘤,可能来源于蛛网膜绒毛或胚胎残余。
包括11种类型,脑膜内皮型、纤维型、混合型、砂粒体型、血管型、微囊型、分泌型、透明细胞型、脊索样型、淋巴浆细胞型、化生型。
其中最常见的是脑膜内皮型,约占脑膜瘤的53.5% 。
脑膜瘤有球形和扁平形两种。
球形多见,表面完整或呈结节状有色膜常有一“脐”与硬膜相连;扁平形厚度常不超过1cm,广布于硬膜上以颅底部多见。
脑膜瘤血管丰富多由颈外与颈内(或椎基底)动脉双重供血。
肿瘤切面呈暗红色,可有片状脂质沉积的奶黄色区常见编织状结构,有时见钙化砂粒,少数有囊性变。
脑膜瘤的组织形态有多种表现,但各类型都多少具有脑膜瘤的基本结构,含有脑膜内皮细胞成分,细胞排列也常保留蛛网膜绒毛及蛛网膜颗粒的一些特点呈漩涡状或同心圆状,这些同心圆的中部容易发生透明变性或钙化,瘤组织中可见纤维组织、血管组织、脂肪、骨或软骨以及黑色素等。
儿童原发性颅骨巨大尤文氏肉瘤_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_-副本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年9月第13卷第9期尤文氏肉瘤(Ewingsarcoma,EWS)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占所有原发性骨肿瘤的5%~7%,多见于15岁以下儿童,好发生于长骨、骨盆和肋骨,早期可发生转移,原发于颅骨者罕见,仅占所有EWS的1%。
我院曾于2007年8月收治1例儿童原发性巨大颅骨EWS,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患儿,男性,10岁,以“顶枕部包块进行性增大2个月”于2007年8月23日收入院,患儿入院前2个月理发时发现头顶部有一约拳头大小质韧包块,无疼痛,未予治疗,随后包块呈进行性增大,不伴红肿和疼痛,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脑膜瘤”。
查体:神志清,精神佳,顶枕部中线两侧可见约10cm×12cm大小的膨胀性包块,质地较韧,无触痛,包块固定,界限不清,局部无红肿,无破溃。
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躯干、脊柱、四肢未见异常。
CT检查示顶枕区巨大脑外占位性病变,呈高密度影,与脑组织边界清楚,枕顶叶脑组织受压移位,局部颅骨增生明显,伴针刺样骨膜反应,骨窗位可见骨质破坏(图1)。
初步诊断:顶枕区颅内肿瘤。
入院后在全麻下行顶枕开颅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双顶枕跨上矢状窦两侧生长,局部颅骨和脑膜广泛性浸润破坏,且肿瘤全部包绕上矢状窦,血供极为丰富,肿瘤向外浸润至头【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颅骨尤文氏肉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报告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颅骨尤文氏肉瘤,并介绍其病理、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结果患者入院后行显微手术,全切肿瘤并保持上矢状窦通畅;术后进行4周放疗,总剂量为40Gy;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
结论原发性颅骨尤文氏肉瘤是一种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的罕见颅骨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头部包块、颅内压增高及肿瘤压迫所致神经系统定位症状;病理学上以小圆细胞为主要结构;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确诊主要依据病理学检查;治疗采用手术切除加放疗和化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于儿童颅内肿瘤的文章标题:儿童颅内肿瘤:挑战与希望儿童颅内肿瘤,这是一个让人心痛而又充满挑战的话题。
作为家长,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然而,当面临这样的疾病时,我们如何去面对和战胜?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儿童颅内肿瘤的一些基本信息。
颅内肿瘤,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立即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儿童颅内肿瘤又有其特殊性。
相较于成人,儿童颅内肿瘤的发病率更高,而且好发于中线及后颅窝,病程常常较短。
这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对于儿童颅内肿瘤的治疗,手术是首选的方法。
然而,由于儿童颅内肿瘤的特殊性,手术的风险和难度都很大。
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到脑干等重要结构,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可能在手术台上丧失生命。
即使手术成功,也可能会带来诸如瘫痪、失明等后遗症。
因此,手术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尽可能地减少风险和后遗症。
除了手术,放疗和化疗也是治疗儿童颅内肿瘤的方法。
放疗和化疗可以缩小肿瘤,减轻症状,甚至有可能治愈肿瘤。
然而,放疗和化疗也有其副作用,例如恶心、呕吐、乏力等。
因此,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放疗和化疗。
那么,我们如何预防儿童颅内肿瘤呢?目前还没有明确的预防方法。
但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首先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其次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例如避免接触辐射、化学物质等;最后是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儿童颅内肿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立即的诊断和治疗。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了解儿童颅内肿瘤的基本信息和治疗方法,尽可能地保护孩子的健康。
同时,我们也需要从生活和医疗两个方面进行预防,减少孩子患病的可能性。
虽然儿童颅内肿瘤的治疗充满了挑战,但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坚持治疗和预防,就一定能够战胜这个疾病。
pogastric nerve block for cesarean delivery anesthesia [J ].Anesth Analg ,2011,113(1):134-137.[32]Weiss E ,Jolly C ,Dumoulin J ,et al.Convulsions in 2patients af-ter bilateral ultrasound -guided 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s for cesarean analgesia [J ].Reg Anesth Pain Med ,2014,39(3):248-251.[33]Hessian EC ,Evans BE ,Woods JA ,et al.Plasma ropivacaineconcentrations during bilateral 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infu-sions [J ].Br J Anaesth ,2013,111(3):488-495.[34]Kearns RJ ,Young SJ.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s ;a na-tional survey of techniques used by UK obstetric anaesthetists [J ].Int J Obstet Anesth ,2011,20(1):103-104.[35]Vial F ,Mory S ,Guerci P ,et al.Evaluating the learning curve forthe transversus abdominal plane block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J ].Can J Anaesth ,2015,62(6):627-633.(收稿日期:2017-11-17编辑:林培德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新生儿巨大脑脓肿1例陈阳,邵强长江航运总医院神经外科(湖北武汉430015)患儿,女,22d ,体重4kg 。
儿童脑膜瘤1例摘要】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占成人颅内肿瘤的10%~20%,此肿瘤的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
对比之下,儿童脑膜瘤较少见,文献报道仅占儿童颅内肿瘤的1%~4%,具有与成人脑膜瘤不同的特征。
现将本院一例儿童脑膜瘤的影像表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儿童;脑膜瘤;CT;MRI【中图分类号】R7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2-0075-021.一般资料患儿,女,3Y6M,因发热2天伴抽搐收治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发育正常,神志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存在,四肢肌张力适中,双侧巴氏征阴性。
CT平扫:前额部见肿块影,大小约37mm×39mm×41mm,其内见大量钙化,额骨增厚,骨质密度增高,病灶大部分在脑内,周围有轻度水肿,侧脑室前角稍受压(图1)。
MRI增强扫描:左侧额骨见向颅内生长的形态不规则肿块,大小约38mm×42mm×43mm,肿块信号不均匀,以稍长T1长T2信号为主,其内可见多发条片状两低信号影,左侧额叶受压明显,中线略右偏。
增强扫描肿块边缘显著强化,内部可见不均匀的强化,额骨颅板明显增厚,形态不规则。
(图2)。
术中所见:颅骨呈锯齿状增生,额正中一肿物,质硬且韧,边界不清,硬膜全层侵犯,从肿块周缘1cm处开始切除肿物,见肿物侵犯额叶局部脑皮层,游离肿块周缘,在正中处缝扎前矢状窦,连硬膜以及肿物全部切除。
病例镜下描述:镜下见肿瘤细胞呈流水状排列,区域疏松,富含粘液细胞核呈长梭形,富于胶原,核分裂少见,局部骨化。
免疫组化:SMA(+),Desmin(-),S-100(-),GFAP (-),Vimentin(+),EMA(+),CK(+),Vim+Ki-67约(5%+)。
病例诊断:(额部)脑膜瘤(纤维型)。
2.讨论脑膜瘤为常见的颅内肿瘤,占成人颅内肿瘤的10%~20%在某些病例组甚至高达40%[1]。
儿童巨大网膜淋巴管瘤1例尹佳新; 田寅; 王毅; 陈逸欧【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9(032)016【总页数】2页(P2621-2622)【关键词】儿童; 巨大网膜淋巴管瘤【作者】尹佳新; 田寅; 王毅; 陈逸欧【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1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胃网膜淋巴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我院普外科收治1例源自大网膜的淋巴管瘤,复习相关文献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要点,以帮助更多医务工作者对该疾病的认识。
1 病例资料患儿,男2岁,因“腹腔肿物半年入院”,患儿父母半年前发现患儿腹部膨隆,于当地医院与我市三甲医院就诊均诊治为因饮食不当所引起的腹胀,近1个月显著增长来院,查体:腹部膨隆,叩诊呈浊音,液波震颤(+),移动性浊音(+),行CT检查:腹腔内壁下可见囊状低密度影,其内可见分隔,大小约14.24cm×17.27cm×19.88cm,双肾、胰腺、脾脏受压明显移位,腹腔肠管亦见明显受压移位,膀胱充盈欠佳,明显受压移位。
腹腔内囊性占位,考虑大网膜囊肿可能性大。
行腹腔穿刺术:可见棕褐色血性引流液。
行实验室检查结果汇报均无异常,准备充分后行腹腔肿物切除术。
术中见:肿物位于大网膜上,上界达胃大弯,下界达盆腔,肿物为多囊性,大小约25cm×23cm,囊液约3 000ml的棕褐色血性液体。
质地软,边界清证实为囊性淋巴管瘤,完整切除肿物。
病理回报:(腹腔囊肿)囊性淋巴管瘤,部分囊内壁纤维素样坏死,组织细胞增生,纤维化。
肿瘤体积:17cm×15cm×3cm。
免疫组化:D2-40(+)CD34(血管+)CD68(+)。
2 讨论大网膜囊性淋巴管瘤需与肠系膜囊肿、腹水、结核性腹膜炎、巨大卵巢囊肿、巨大腹腔包虫囊肿等相鉴别。
因其发病率极低,临床上少见,表现缺乏特异性,无特殊的检查诊断手段,术前很难明确诊断[1]。
幼儿脑膜瘤伴囊性变1例
黄德妤;黄翠萍;周姝雯;陈翔;黄代勇;成元华
【期刊名称】《广东医学》
【年(卷),期】2012(33)23
【摘要】患儿,男,9个月。
因家属发现患儿头颅增大3个月余于2011年4月6日入院。
3个月前家属发现患儿头围逐渐增大,无发热、呕吐、抽搐、神志不清、多饮、多尿、呼吸困难、气促及腹泻等。
体格检查:反应较同龄婴儿差。
头颅CT示:右侧额颞顶叶见一巨大囊实性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楚(图1),CT值为14.7 HU,最
大层面大小为68.1 mm×126.3 mm。
【总页数】1页(P3674)
【作者】黄德妤;黄翠萍;周姝雯;陈翔;黄代勇;成元华
【作者单位】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病理科,562400;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病理科,562400;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病理科,562400;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病理
科,562400;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病理科,562400;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贵阳,55000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彩超诊断巨大结节性胶样甲状腺肿伴囊性变1例 [J], 徐新民;杨帆;易自生
2.脑膜瘤囊性变的MR诊断(附6例报告) [J], 李全卫;赵海洋
3.MRI鉴别囊变脑膜瘤与脑表面囊变胶质瘤的价值 [J], 曾旭;董国礼;翟昭华;曾南林;高才良;张喜荣
4.脑膜瘤囊性变 [J], 郑文辉;刘光耀
5.一例深在性囊性结肠炎伴部分腺上皮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例报道 [J], 朱丹;孟令康;朱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儿巨大脑膜瘤一例
【摘要】探讨小儿脑膜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儿童脑膜瘤少见,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肿瘤全切预后良好。
【关键词】脑膜瘤;计算机断层扫描;手术切除;小儿
患儿,男,14岁,因出现渐进性加重的头痛、头昏等症状,伴有视物模糊一月余入院。
入院时ct诊断为脑膜瘤,如图1所示,积极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工作。
在全麻插管下行镰旁巨大脑膜瘤切除术。
术中见:瘤体外观呈鱼肉色,边界清晰,约10×8×6cm大小,呈实质性,基底与大脑镰粘连附着,血供丰富,在肿瘤基底和附近的大脑镰内有多条扩张的静脉,先剥离肿瘤的外周,在充分保护好大脑上静脉及中央沟静脉的前提下,逐步分离,前部处理来自眼动脉分支的供血血管,后部阻断来自枕动脉的供血血管支,以及注意对皮质血管的保护,最后处理基底部,采用边电灼大脑镰的基底,边分离阻断的方法,完整取出瘤体。
仔细检查瘤体腔创面的渗血情况,再次电灼肿瘤基底及切除受累及的大脑镰,以减少术后肿瘤的复发率。
术后患儿恢复良好,复查ct如图2所示,随访半年未出现肢体偏瘫,感觉障碍及视野缺损等并发症,学习生活均正常。
讨论
颅内脑膜瘤多见于成年人,小儿少见,儿童颅内脑膜瘤与成年人相比,有其自身特点,但对诊断和治疗仍有一定争议。
脑膜瘤属
于脑膜内皮细胞肿瘤,可能来源于蛛网膜绒毛或胚胎残余。
包括11种类型,脑膜内皮型、纤维型、混合型、砂粒体型、血管型、微囊型、分泌型、透明细胞型、脊索样型、淋巴浆细胞型、化生型。
其中最常见的是脑膜内皮型,约占脑膜瘤的53.5% 。
脑膜瘤有球形和扁平形两种。
球形多见,表面完整或呈结节状有色膜常有一“脐”与硬膜相连;扁平形厚度常不超过1cm,广布于硬膜上以颅底部多见。
脑膜瘤血管丰富多由颈外与颈内(或椎基底)动脉双重供血。
肿瘤切面呈暗红色,可有片状脂质沉积的奶黄色区常见编织状结构,有时见钙化砂粒,少数有囊性变。
脑膜瘤的组织形态有多种表现,但各类型都多少具有脑膜瘤的基本结构,含有脑膜内皮细胞成分,细胞排列也常保留蛛网膜绒毛及蛛网膜颗粒的一些特点呈漩涡状或同心圆状,这些同心圆的中部容易发生透明变性或钙化,瘤组织中可见纤维组织、血管组织、脂肪、骨或软骨以及黑色素等。
肿瘤恶性度为ⅰ级。
临床诊断:ct和mri是目前诊断脑膜瘤的主要手段,脑膜瘤ct上表现为密度均匀的等或稍高密度占位,强化均一。
在儿童型肿瘤,囊变和出血较多见而钙化少见。
肿瘤位于脑实质内不与脑膜和颅骨粘连也较成人多见。
mri检查多表现皮质样t1和t2信号占位均匀强化,可见周围有包绕流空血管征,肿瘤的部位和特征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部分小儿脑膜瘤可因囊变坏死表现为信号不均一的特征。
治疗方法:手术全部切除是取得良好疗效的最佳选择。
因为肿瘤多体积较大,位于侧室或后颅凹,肉瘤样变和浸润生长较多,因此手术全切除困难、手术死亡率高。
据
报道脑膜瘤手术死亡率为10%。
对于未能切除的残余肿瘤应行放射治疗,以减少复发率。
血供极丰富的肿瘤也可术前放疗为手术创造条件。
脑膜瘤的复发率为5%~21%,血管外膜细胞瘤的复发率可达80% 脑膜肉瘤还可发生远处转移,复发率与手术切除程度和肿瘤的组织类型有关。
脑膜瘤的预后较成人差,但手术全切除后辅助放疗可使部分存活相当长一段时间。
如图1:左额部巨大等密度肿块,明显强化。
图2左额叶少许脑水肿改变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