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安全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74
实验动物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实验方法实验动物是指在实验室内用于科学研究目的的动物,为了保护人类和其他动物的生命、健康和安全,科学研究常常需要进行动物实验。
以下内容将介绍实验动物的基本知识以及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
一、实验动物的基本知识1.实验动物种类常见的实验动物种类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猴子、猪等。
其中,小鼠和大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因其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易于养殖和管理,且与人类基因相似度较高。
2.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实验动物需要有严格的饲养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条件。
饲养设施应具备合适的空间和设备,如饲养箱、自动饮水器、饲料箱等。
3.实验动物的繁殖和饲养实验动物的繁殖需要注意选配合理的配对,控制种群数量和质量,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同时,对实验动物进行规范、科学的饲养,提供合适的饲料、清洁的饮用水、舒适的环境等。
二、实验中的基本操作1.动物体重测定动物体重是评估动物生长、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
测定体重时,可以用电子天平称量,将动物置于天平上并记录体重。
2.手术操作一些研究需要进行手术操作,例如在动物体内植入微电极等。
手术操作前需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消毒手术器具、获取麻醉剂等。
手术操作过程中,需要保持操作区域清洁、注意操作技巧,保护动物的生命安全。
3.采集生物样本实验动物的生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组织样本等,是研究动物健康状况和药物效果的重要依据。
采集血液时,可以通过尾静脉抽血、眼眶静脉抽血等方法。
采集尿液时,通常采用代谢笼或尿液收集器。
1.长期观察法长期观察法是通过观察实验动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行为表现等来推断不同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例如,用不同饲料供给量观察动物的生长速度,用不同光周期观察动物的行为改变。
2.剖析法剖析法是通过解剖实验动物,观察和记录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及组织病理变化,从而了解不同因素对动物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
例如,观察动物心脏、肝脏、肺等器官的大小、形状和病理损伤。
实验室动物实验安全实验室动物实验是科学研究和生物医学领域中常见的手段,通过对动物进行实验,可以获取各种生物学和生理学方面的数据,用于研究和解决人类疾病等问题。
然而,在进行实验室动物实验时,必须重视动物的福利和安全问题,确保实验过程中动物受到适当的待遇和保护。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动物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和相关规定。
一、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在进行实验室动物实验前,研究人员必须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
不同的实验目的和研究领域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实验动物,例如小鼠、大鼠、兔子等。
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可以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同时也能减少动物的痛苦和牺牲。
二、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饲养环境在实验开始前,必须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饲养环境符合标准。
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必须进行健康筛查和检测,排除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动物。
此外,饲养环境要保持干净、整洁,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水源,确保动物的舒适和健康。
三、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在进行实验室动物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范。
研究人员需要戴上适当的防护手套、口罩和眼镜,以防止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化学品、生物制剂等对人体造成伤害。
同时,实验室应设有通风系统,保持环境空气的新鲜和净化。
四、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进行实验室动物实验时,必须严格遵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研究人员应该对实验过程进行合理的伦理评估,确保实验的目的和内容符合道德要求。
此外,研究人员还需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实验过程合法合规。
五、监测和记录实验过程在实验室动物实验中,需要对实验过程进行监测和记录。
研究人员应该定期观察动物的行为和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
同时,还需要记录实验操作步骤、使用的实验物品和实验结果等信息,以便后续数据分析和结果验证。
六、提倡替代方法为了减少对动物的使用,并保护动物的权益,研究人员应该积极提倡替代方法。
替代方法是指利用无动物手段进行研究的方法,如体外细胞实验、计算机模拟等。
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一、进入规定1、在处理危险度2 级或更高危险度级别的微生物时,在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
2、只有经批准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
3、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
4、进入动物房应当经过特别批准。
5、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
二、人员防护1、在实验室工作时,应穿着连体衣、隔离服或工作服。
2、进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
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洗手。
3、处理感染性实验材料和动物后,以及离开实验室前,都应洗手。
4、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泼溅物、碰撞物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应戴安全眼镜、面罩或其他防护设备。
5、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如就餐或去办公室、休息室和卫生间等。
6、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子。
7、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
8、禁止在实验室储存食品和饮料。
9、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
三、操作规范1、严禁将实验材料置于口内,严禁舔标签。
2、所有的技术操作应按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来进行。
3、应限制使用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
除了进行肠道外注射或抽取实验动物体液,皮下注射针头和注射器不能用于替代移液管或作他用。
4、应制定和执行处理溢出物的操作程序,当出现溢出事故或不慎接触感染性物质时,应向实验室主管报告,并留存书面报告。
5、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应清除液体中的污染(采用化学或物理学方法)。
根据所处理微生物因子的危险度评估结果,可能需要相应的污水处理系统。
6、需要带出实验室的手写文件,应保证在实验室内没有受到污染。
四、实验室工作区1、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严禁摆放和实验无关的物品。
2、发生具有潜在危害性的材料溢出以及在每天工作结束后,应清除工作台面的污染。
3、所有受到污染的材料、标本和培养物在废弃或清洁再利用之前,应清除污染。
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操作进行动物实验,应重点注意三方面内容:一是正确选择实验动物,对所用动物必须了解其整体概况,特别是微生物携带情况、免疫情况;二是保证动物应享有的福利,在使用动物进行实验研究时,应尽量避免给动物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或伤害,痛苦和伤害往往使动物活动增加、暴露增大,增加生物安全风险;三是在使用动物进行感染性病原实验时,必须保护好实验人员和周围环境,防止人员感染和污染环境。
所以,要求实验人员必须了解动物实验的原则和要求。
一、动物实验样本采集中的生物安全为防止被动物咬伤、抓伤,在进行皮下、腹腔、尾静脉注射、采血、给药和处死的实验操作时,必须首先正确抓取、保定动物,应佩戴动物专用防护手套等防护用品。
实验研究中,经常要采集实验动物的血液、组织、器官等样本,进行常规检查、某些特定指标的生物化学分析或病原检测。
因此掌握正确的采血和样本采集技术十分必要,良好的样本采集技术,既能满足实验需要,也能有效实现生物安全控制。
除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体表物质采集外,其他样本往往通过解剖或手术技术取得。
为避免意外发生,原则上活检采样时应对动物进行麻醉。
对接种了病原体的中、大型动物进行采血或体检时,要求将动物麻醉。
对小动物进行灌胃、注射和采血时,可不麻醉动物,但要防范被动物抓咬受伤。
标本的运输要求用防渗漏的容器装标本,放入标本的容器应确保密封。
将动物标本从实验室传出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程序执行。
所有样本采集器具、物品必须严格消毒灭菌后,方可处理。
手术、解剖操作时容易被血液、体液、样品污染或被器械、针头刺伤,存在潜在生物危害,因此必须做到:动物操作一定要使用适当的镇静、镇痛或麻醉方法;尽量减少样本活体采集,禁止不必要的重复操作;不提倡利用一只动物进行多个手术实验;严格实验操作规程,防止发生血液、体液外溅。
在组织、器官等标本采集处置过程中避免意外划伤、针刺伤等;手术后的动物、标本以及所用器具材料等必须按规定程序妥善处置。
实验动物基本知识与相关法规汇报人:2023-12-25•实验动物基础知识•实验动物的选择与饲养管理•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目录•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规范•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与资质认证01实验动物基础知识指经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试验、检测及科学实验的动物。
根据遗传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环境条件和营养学等综合因素,实验动物可以分为普通级、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级和无菌级等不同等级。
实验动物的定义与分类实验动物的分类实验动物的定义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实验动物是研究生命现象、生物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如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
新药研发与安全性评价实验动物是新药研发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手段,通过在动物身上进行药物试验,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医学诊断与治疗实验动物可以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如疾病模型的建立、治疗方法的有效性验证等。
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应得到人道关怀和尊重,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伤害,提倡使用替代方法。
实验动物的福利涉及实验动物的科学研究应经过伦理审查,确保研究符合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
伦理审查实验动物的福利与伦理问题02实验动物的选择与饲养管理选择的实验动物应能适应实验环境,具有稳定的遗传背景和明确的表型特征。
适应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重复性原则实验动物应能代表目标研究物种或人群,以便于将实验结果外推。
选择的实验动物应具有较高的繁殖率,以便于进行重复实验。
030201确保实验动物生活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以维持其健康。
温度与湿度控制根据实验需求设置光照与黑暗周期,以模拟自然环境。
光照与黑暗周期保持饲养环境的空气质量良好,必要时采取空气过滤措施。
空气质量与洁净度饮水管理提供清洁的饮水,定期检测水质,防止水源污染。
饲料与饮水质量控制对饲料和饮水进行质量检测,确保无有害物质残留。
【实验室安全】实验动物安全1.实验动物许可制度(一)基本内容饲养实验动物的场所应有资质证书。
(二)要求说明(1)我国实行实验动物许可制度,包括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和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
(2)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适用于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进行科学研究的组织和个人。
使用的实验动物须来自有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单位,且所采购的实验动物具有合格证明,品系清楚。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和设施、饲料等符合国家标准。
(3)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期满须重新审核办理。
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不得转借、转让、出租给外单位使用。
(三)常见的错误或隐患(1)从事实验动物饲养、使用的单位没有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
(2)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过期。
(3)转借、出租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
(4)在普通环境饲养动物。
2.实验动物购买渠道(一)基本内容实验动物需从具有资质的单位购买,有合格证明。
(二)要求说明(1)从事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保种、繁育、生产、供应、运输及有关商业性经营的组织,必须申请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
生产实验动物需来源于国家实验动物保育中心或国家认可的种源单位,遗传背景清楚,质量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具有保证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质量的饲养、繁育、生产环境设施和监测环境,使用的动物饲料、垫料及饮水等符合国家标准及相关要求,具有保证正常生产和保证动物质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健全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等。
(2)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期满须重新审核办理。
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不得转借、转让、出租给外单位使用。
(3)从国外进口作为原种的实验动物,应附有饲育单位负责人签发的品系和亚系名称以及遗传和微生物状况等资料。
无上述资料的实验动物不得进口和应用。
(三)常见错误或隐患(1)从事实验动物生产的单位没有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
(2)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过期。
(3)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不得转借、转让、出租给外单位使用。
3.动物检验检疫(一)基本内容用于解剖的实验动物须经过检验检疫合格。
实验室安全培训(Safety Training in Laboratory)
实验动物安全知识赵勇zhaoyong@
引言
引言
实验动物
KM小鼠C小鼠裸鼠
概念
概念
概念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
我国主要实验动物管理法规
我国主要实验动物标准
实验动物及其设施的等级
实验动物及其设施的等级
实验动物许可证制度
实验动物生产
实验动物生产的生物安全
适用于SPF无菌动物饲养或运输
实验动物使用(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实验动物使用(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实验动物使用(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2、实验相关因素:
实验动物使用(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实验动物使用(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
实验动物操作
实验动物操作
实验动物操作
实验动物操作
实验动物操作
迅速。
实验动物操作
标本及废弃物的处理
废弃物处理
污染性材料和废弃物的处理
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