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6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新人教版《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学情分析:《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原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孩子”。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经历了那么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
文章随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时而记眼前之事,时而忆从前往事,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零乱。
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而动人,令读者仿佛能依稀的看到文字的幕帘后面,闪烁着一双盈盈的泪眼,“童稚里充满了哀怨,纯真中蕴含了惆怅”。
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是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理解“爸爸”的形象。
3.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4.学习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依据教学目标1、2点制定教学重点为:(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理解“爸爸”的形象。
(3)品味语言,体会父爱,感悟成长依据学情制定教学难点为:(1)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2)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3)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理解“爸爸”的形象。
3.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肿胀(zhong zhangg)叮嘱(zhu)骊歌(li)廊堆(yan)徘徊(pai huai)抽屉(ti)2.解释下面的生词:(1)肿胀: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郁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2)叮嘱:再三嘱咐。
(3)恐惧:惧怕,害怕。
(4)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比喻犹疑不决。
3.阅读全文,质疑。
4.思考:研讨与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朗读课文内容,把握主题,培养对文字细节的感知力。
2. 学会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音量等语言技巧。
3. 掌握词汇:落叶、纷纷扬扬、铺、槐树、枝头、寂静等,并尝试用词语描绘场景。
4. 培养学生对父爱的感知与理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2. 学会正确朗读课文,运用语言技巧。
三、教学准备教学PPT、课件、录音机、黑板、笔四、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1.1 引入话题:谈论春天是如何到来的。
1.2 学生回答问题:春天来了,树上的花朵怎么样了?树上的叶子怎么样了?1.3 在黑板上列出学生的回答。
1.4 教师引出下一个话题:花儿掉了以后会怎样?2. 学习课文2.1 阅读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2.2 教师解释生词、短语等:落叶、纷纷扬扬、铺、槐树、枝头、寂静等。
2.3 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达的感情。
2.4 学生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体验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表情。
3. 讨论与思考3.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爸爸会弯腰拾起花瓣?爸爸的举动表达了什么意思?3.2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3 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对父爱的理解。
4. 语言技巧训练4.1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正确的语音语调:用大声、慢慢、响亮的语音读课文,体会语音的美感。
4.2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训练,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和自然。
5. 创作活动5.1 教师指导学生集体创作诗歌:“落叶纷纷扬扬,地上好像铺上了黄金。
”5.2 学生自由创作描述秋天景色的句子,鼓励用词语描绘场景。
5.3 部分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句子。
6. 归纳总结6.1 学生归纳出课文的主题和故事情节。
6.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爸爸的行动表达了深深的父爱。
7. 课堂延伸7.1 学生可写一篇作文,描述自己与爸爸的一次感人的互动。
7.2 学生将作文发表出来,分享自己的故事。
《爸爸的花儿落了》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评价一篇优秀的文章。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学会珍惜和感恩。
(2)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增强家庭责任感。
(3)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正确运用。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评价一篇优秀的文章。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要求学生查找生字词,并学会正确运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评价课文。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针对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解答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学会珍惜和感恩。
(2)通过课文学习,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增强家庭责任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加强语感培养。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小短文。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和展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父母的辛勤付出,培养感恩父母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阅读理解。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写作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你们是如何处理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引出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的主题。
2. 阅读理解:教师分配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词语和句型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并进行解释和示范。
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型的用法。
4. 口语表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5.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写一篇小短文。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帮助和建议。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我心中的花朵”的作文,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五、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作文质量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教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团队合作。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和评价文章,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懂得珍惜家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父亲的形象。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营造温馨的氛围。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主查阅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探讨作者的情感变化。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互相启发,深化理解。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情经历,分享感受。
5. 写作练习(1)以“我的父亲”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关注表达技巧和情感态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1. 比喻: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用“花儿落了”来比喻父亲的去世,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悲伤。
《爸爸的花儿落了》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2.学习课文中运用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表现主题的技巧。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父亲,感受父爱。
2.介绍作者林海音及课文背景。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指导朗读技巧。
三、分析课文结构1.学生分组讨论,划分课文段落。
四、品词析句1.学生自选课文中的精彩词语、句子,进行品析。
2.教师选取重点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五、体会作者情感1.学生谈谈自己阅读课文时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
二、深入分析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
2.教师选取重点部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三、拓展延伸1.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人生智慧。
1.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2.阅读林海音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六、课后小结2.教师点评学生的学习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七、教学反思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同时学会运用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概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暗示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如何增强文本的表达效果。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原文及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1.3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2.2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感悟文章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父爱,学会感恩。
3.2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培养面对挫折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教学难点2.1分析人物性格,感悟父爱。
2.2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背影》中的父爱形象,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悟。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父爱是什么?请大家用词语或句子表达出来。
二、课文朗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教师挑选几名学生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三、生字词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自行组内交流,讨论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字词的含义。
四、课文理解1.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第二课时一、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感悟文章情感。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人物性格。
二、情感感悟1.教师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父爱?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培养面对挫折的勇气。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爱的感悟文章。
2.复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五、课后拓展1.学生课后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全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家长参与,与孩子一起探讨课文中的父爱主题,增进亲子关系。
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油鞋、油纸伞、挪窝儿、鸡毛掸子、咻咻、玉簪花、麻渣、骊歌、四眼狗、肿胀、叮恐惧、花圃。
2、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3、使学生能够学有所思,有所得。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厚的父子情感。
2、体会文章中的“父亲”这一形象。
3、使学生能够把课文与生活结合起来,反思自己的亲情和友情。
4、理解文章中的“花”这一形象。
5、体会文中的一些含蓄的写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任务:1、掌握文章的一些文学常识。
2、深入理解“父亲”和“花”这两个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形象。
3、让学生具体体会一下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细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通过对“父亲”和“花”这两个形象的讨论,体会文章中父亲与“我”的情感。
2、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上的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写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这是一篇包含着浓浓亲情的文章,非常值得我们共同来体会,共同来学习。
那么在首先,我想请问一下同学们,从你们懂事起到现在,你们有没有过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父母亲,想一想疼你爱你的亲人甚至是用你的笔写下你的感受呢?(有)(没有) 请看课文的题目,《爸爸的花儿落了》,这是选自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
有关作家林海音及其《城南旧事》的一些资料课后会印发给大家,希望你们回去之后能够仔细的阅读,不仅能够丰富文学知识,扩大知识面,而且对于你们理解这篇课文很有帮助。
(二)讨论:文章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10——15分钟)(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互相交换预习作业,给五分钟时间讨论,然后请各小组发言。
):爸爸表面上是很严厉,但实际上却充满着爱心。
他时时盼望着自己长大,鼓励女儿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他很重感情,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后,便急得吐血。
《爸爸的花儿落了》七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父爱的深沉。
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人物情感。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感受父爱。
2.学习象征手法。
3.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2.深入分析课文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背影》一课,感受父爱。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父爱有什么新的认识?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爸爸为什么给“我”买那么多花?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课下预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后半部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父爱。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爸爸对“我”的爱体现在哪里?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爸爸为什么会在生命的时刻,让“我”去摘花?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四、情感体验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课下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课文中的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爸爸为什么会在生命的时刻,让“我”去摘花?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三、作文指导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作文指导。
2.学生根据指导,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课下完善作文,下节课分享。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课文中的父爱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二、作文分享1.学生分享自己的作文,大家互相学习。
2.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安排的课文内容是以成长为主题。
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她的小说《城南旧事》,小说讲述了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故事,学习这篇小说,要感受父亲对自己的关爱,领悟父爱对“我”成长的影响。
领悟文中的“我”对父亲的挚爱,以及失去父亲之后的痛楚。
2、教学目标:①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用简明语言概述内容。
②研读课文,说说具体写了哪些事,理清写作思路。
③找出经历家庭变故后,有关“我”表现的词句,认识生活需要勇气这一道理。
④阐述具体体现父爱的事件,解读人间至爱亲情。
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3、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领悟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4、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句子“我是小小的大人”这句话的含义。
5、课时:2课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二、说学情本课所记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这些事件的能力;另外,他们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三、说教法1、复述法: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
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的理解。
3、合作探究法: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自己对某片段的理解。
四、说学法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
2、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
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爸爸的花儿落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983年新春伊始的北京,人们相互传递着一个令人欢欣的消息:根据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获得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
二、作家作品简介。
三、字词
1.肿胀(zhǒng zhàng) 叮嘱(zhǔ) 骊歌(lí) 徘徊(pái huái) 抽
屉(tì)
(1)肿胀: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郁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2)叮嘱:再三嘱咐。
(3)恐惧:惧怕,害怕。
(4)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比喻犹疑不决。
2.导语。
在毕业典礼上,“我”从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欢乐的笑声,也有感伤的泪水;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
爸爸的花儿落了到底是什么意思,请阅读课文。
四、正课
1.质疑:文中对“爸爸”的回忆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
试从课文中找出这方面的例子。
讨论并归纳:
(1)开篇从衣襟上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
(2)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
(3)从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
(4)从韩主任的讲话,我们唱骊歌,想到很多人都盼望自己长大,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的事;
文章回忆部分是插叙。
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
时而又
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2.质疑:文章写了“爸爸”和我的几件事情,这些事对“我”的健康成长有哪些影响?
讨论并归纳:
(1)六年前他参加我们学校的那次欢送毕业同学同乐会时,曾经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
今天。
“六年后”到了,“我”真的成为优秀的毕业生被选做这件事。
(2)六年前有一天下大雨,“我”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打。
并坚持要“我”去上学。
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
(3)爸爸不拿“我”当孩子,让“我”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寄钱给正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我”也闯练成功;
(4)当“我”从老高那里得到爸爸病逝的消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安静,这是爸爸长期教育的结果。
3.质疑:“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爸爸表面上很严厉,严格要求“我”打“我”,逼“我”上学,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他亲自给“我”送花夹袄和两个铜板。
爸爸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爸爸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爸爸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四、小结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从眼前的事回忆往事,写出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对自己的鼓励和教育,
塑造了爸爸严厉而不失爱心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预习
再次阅读全文后,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个部分,思考研讨与练习二。
二、导人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爸爸这个人物形象,理解了文章的插叙手法。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两个语段以及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的问题。
三、正课
1.朗读从“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2.质疑:我在一年级的时候,每天早晨醒来“又愁又怕”,愁的是什么,怕的又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愁的是已经这么晚了,到学校去准又是迟到被罚站;怕的是罚站在门边时同学们的眼光使我害羞。
3.质疑:爸爸是个商人,家里也很有钱,为什么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 讨论并归纳:对孩子严格要求,不娇生惯养。
4.质疑:爸爸见我不起床为什么打我?
讨论并归纳:对孩子不娇生惯养,严格要求。
5.质疑:爸爸既然打了我为什么又给我送花夹袄和两个铜板?
讨论并归纳:爸爸表面对我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6.质疑:爸爸对我的严格教育对我成长有什么影响?讨论并归纳: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门的学生之一,而且
成为最优秀的小学毕业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
7.朗读从“快回家去……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8.质疑:我为什么要赶着回家“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讨论并归纳:这是亲人间的一种预感,在文中也成为爸爸即将离开人世的伏笔。
9.质疑:文中类似这样的伏笔还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1)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
(2)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很悲痛。
(3)当我进了家门,看到旁边的垂落的夹竹桃和落下的没有长成的小石榴,都在暗示爸爸的去世,以花喻人,人去花落。
10.质疑:听了老高的话,知道爸爸去世的消息,我为什么“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讨论并归纳:这是爸爸长期对我严格要求教育的结果。
如爸爸说过:“无论什么困难的事。
只要硬着头皮去做。
就闯过去了。
”爸爸也不拿我当孩子,让我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汇款。
爸爸说:“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
你最大。
”爸爸叮嘱我“闯练,闯练”。
所以我能意识“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
11.讨论:研讨与练习三。
12.质疑:文章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文题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13.质疑:文章多次写花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中间写爸爸爱花的天性,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和落下的没有长成的小石榴”回应前文,暗示花落人亡。
以花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全文充满人情味而又严谨周密。
14.质疑:有的专家认为文章除了爸爸爱花这条线索还有一条线索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另一条线索是毕业典礼。
文章从毕业典礼前写起,写到爸爸病倒了,不能参加我的毕业典礼,然后回忆爸爸多年来对我的严厉管教。
对子女真诚的爱。
毕业典礼中又疏密有致地叙述爸爸叫我到银行汇款的事,让我去闯练。
毕业典礼后,英子听到爸爸辞世的消息,表现出了惊人的“镇定”“安静”,这是爸爸对我长期教育的结果。
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这两条线索中,前者是主线,因为作品所要刻画的主要形象是爸爸,在作品中起主导作用。
而后者是副线,是为情节的发展有序而设置的,它对主线只是起着烘托、映衬、推动的作用。
然而这两条线索相互辉映,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又使两个人物主次分明,交映生辉。
四、小结
本文以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为线索,重点写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
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