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2.土壤的形态描述
- 格式:ppt
- 大小:4.59 MB
- 文档页数:54
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
土体构型也叫土壤剖面构型,是指各土壤发生层有规律的组合、有序的排列状况。
土体构型是土壤剖面最重要的特征,按障碍层出现的部位又分为16种构型。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土壤分化成一系列组成、性质和形态各不相同的层次,称为发生层。
发生层的顺序及变化情况,反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性质。
土体构型分为5种类型,即薄层型、粘质垫层型、均质型、夹层型、砂姜黑土型。
良好的土体构型包含深位粘质垫层型、壤均质型、蒙金型和黑土垫层型4种,这种土体构型的特点是土层深厚,无障碍层,为高稳产土壤。
较差的土体构型包含黑土裸露型和中层型2种。
土体构型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它影响着土壤的通透性、保水性、养分含量等因素,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了解和改善土体构型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科学大辞典土壤学土壤学总论【土壤】soil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以及水分、空气等组成,其厚度为1~2厘米至数米的未固结层;特点是具有肥力,能持续地、同时地为植物生长提供水、热、肥、气等。
土壤由成土母质发育而成,由成土母质、地形、生物、气候等自然因素和耕作、灌溉等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不断演化和发展。
因此,土壤是一种动态的有发展历史的自然体。
【土壤学】pedology研究土壤物质组成、性状及其肥力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并指导人们合理而持续地利用、改良和提高土壤肥力的科学。
它将土壤作为一种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和人类的重要生产资料来研究,与地理科学、生命科学、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均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吸取了现代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统计学和地图学的成就;已形成了以土壤学、土壤地理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学、土壤矿物学、土壤微形态学、土壤地球化学、土壤改良学、土壤环境学等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
【土壤发生学】soil genesis研究在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母岩或母质转变为土壤的整个过程的学科。
其中研究现代地理环境特征与土壤发生、发展及其空间分异关系的称为土壤地理发生学;研究古地理环境演变与土壤发生、发展关系的称为土壤历史发生学。
俄国科学家B B.道库恰耶夫是土壤发生学的主要奠基人。
【土壤地质】pedogeology采用土壤与地质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壤的发生、组成、演化进行的研究。
在此领域里,有很多独特的工作方法。
例如,从各种成土母质可推断土壤性质发育在花岗岩与玄武岩上的土壤性质有很大差别,从地质图可预知土壤图的大致轮廓;从风化壳类型分布可宏观地了解各大土类性质的变化规律;从矿物学特征可预测土壤的主要性状,从土壤颗粒的矿物组合及其抗风化力可说明黄土母质土壤的起源、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等。
从19世纪70年代起,不断有研究成果说明地质构造体系控制着土壤发育的大环境,例如中国经向土壤分布带受新华夏构造的影响;纬向土壤分布带被山字型构造体系所修饰;中国从西南至东北等地,存在着一条北东华夏构造线方向的低硒土壤带,这说明构造体系与土壤状况有一定联系。
土壤结构和形态特征是土壤的重要属性,它们对土壤的功能和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排列和团聚方式。
它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团粒结构:这是最理想的土壤结构,由细小的颗粒团聚而成,具有良好的通气性、保水性和肥力。
块状结构:土壤颗粒较大,形成不规则的块状,通气性和透水性较差,但保水性较好。
柱状结构:土壤颗粒垂直排列,形成柱状结构,通气性和透水性较好,但保水性较差。
片状结构:土壤颗粒水平排列,形成片状结构,通气性和透水性较好,但保水性较差。
土壤形态特征包括土壤的颜色、质地、紧实度、湿度等。
其中,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形状和比例,它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种类型。
砂土颗粒较大,通气性和透水性较好,但保水性较差;壤土颗粒大小适中,通气性、保水性和肥力都较好;粘土颗粒较小,通气性和透水性较差,但保水性较好。
总之,土壤结构和形态特征对土壤的肥力、通气性、保水性和透水性等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类型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作物。
因此,了解土壤结构和形态特征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知识结构如下是有关土壤知识结构:一.土壤的概念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这个定义正确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
土壤之所以能生长绿色植物,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肥力。
土壤这种特殊本质,就是土壤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据。
土壤肥力虽与土壤物质组成有联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状的影响。
二.土壤的主要性状1.土壤质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直径小于0.01毫米的土粒称泥;直径为1~0.01毫米的土粒称砂;直径大于1毫米的土粒称砾石。
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将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和壤质土。
①砂土:这类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间大孔隙多,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克/厘米3之间,因此,土壤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好,有机质矿质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结,肥力一般较低。
种植作物要增施有机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
②粘土:这种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厘米3之间。
土壤硬度大,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强,故适耕性差。
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潜在肥力较高。
但土紧难耕,土温低,肥效不易发挥。
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温,多施腐熟性有机肥和热性化肥。
③壤土:这种土壤泥砂比例适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
土壤容重1.1~1.4克/厘米3之间。
质地轻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力强,耕作爽犁。
因此,它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
三.土壤结构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性能,称为土壤的结构性。
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状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
这是土壤结构中最好的一种。
其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胶结物质。
土壤中的胶结物质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及分泌物。
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养分丰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稳性团粒状土壤结构。
因此,增施钙质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团粒结构形成。
二是外力挤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