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汉字的演变
- 格式:ppt
- 大小:281.50 KB
- 文档页数:5
汉字的演变咱们明白仓颉造字的传奇,也明白半坡人面网纹盆上的符号,或许还看过贺兰山的岩画,或许还听说鲁迅小说里孔乙已说,回字有五种写法。
这些都与咱们今天看到的汉字或多或少有些联系。
固然火星文与此无关!一、甲骨文1.时期:朝,2.材料:是刻写在上的文字。
3.地位: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完备的文字。
汉字是由它进展而来的。
4.意义:从朝始我国有了靠得住的文字记载。
二、金文盛行于,铸刻上的文字。
意义:三、小篆和隶书朝以小篆为通用字体,后显现隶书。
朝时,隶书普遍利用。
四、草书、楷书和行书形成于后期,成熟于时期。
1. 电影《英雄》中有如此一个场景: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十八种写法。
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
秦王统一全国后保留的这种文字属于()A.甲骨文B. 金文C. 小篆D. 隶书2. 我国文字演变的进程正确的选项是()A.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隶书一楷书B.金文一甲骨文一小篆一楷书一隶书C.甲骨文一金文一隶书一小篆一楷书D.甲骨文一小篆一金文一楷书一隶书3.为研究商朝的历史提供了靠得住的文字材料的是()A.甲骨文B.金文C.铭文D.隶书Ⅲ预习自测4.以下有关西周文字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西周时期,铸有文字青铜器增多B.这些文字为后人研究西周的历史留下宝贵的资料C.西周的甲骨文比商朝更普遍D.西周的文字叫做金文或铭文5.以下各时期所对应的文字不正确的选项是()A.商朝——甲骨文B.周朝——金文C.秦朝——小篆D.三国——铭文7.《尚书》中记载道:“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那时人们利用的文字主若是()A.刻画符号B.甲骨文C.金文D.小篆8.隶书与小篆相较,能够慢慢流行,主若是因为()A.隶书比小篆美观B.隶书比小篆有观赏价值C.隶书比小篆书写简便D.国家统一命令使用隶书9.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不管是隶书、楷书,仍是草书、行书,追溯其进展渊源,都离不开A.象形文字B.甲骨文C.金文D.小篆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历史地位及价值如何?说说汉字的演变历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
七年级历史甲骨文的字一、甲骨文的发现。
1. 发现地点与人物。
- 1899年,清朝官员王懿荣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甲骨文。
当时他生病,从中药的龙骨(龟甲和兽骨)上发现了刻痕,经过研究,确定这些刻痕是古老的文字。
二、甲骨文的特点。
1. 载体。
- 甲骨文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龟甲多为腹甲,也有背甲;兽骨以牛的肩胛骨为主,也有少量的鹿骨、猪骨等。
2. 造字方法。
-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造字方法都能在甲骨文中体现。
- 象形:如“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加一点,很像太阳的形状;“月”字像一弯月牙。
- 会意:如“明”字,由“日”和“月”组合而成,表示明亮的意思。
- 指事:像“上”“下”字,在一条长横线上加一短横表示上或者下的位置概念。
- 形声:一部分表示形旁,一部分表示声旁。
不过甲骨文中形声字的比例相对后来的汉字要低一些。
3. 书写特点。
- 甲骨文是用刀刻写在坚硬的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笔画线条比较纤细,而且多为直线,曲线较少。
字体大小不一,有的字结构比较简单,有的则比较复杂。
由于刻写的工具和材料的限制,甲骨文的书写风格具有古朴、刚劲的特点。
三、甲骨文的内容。
1. 祭祀。
- 这是甲骨文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当时的人们非常重视祭祀活动,会在甲骨上刻写祭祀的对象(如祖先、神灵等)、祭祀的时间、祭祀的方式以及祭品等内容。
例如,会记录用多少头牛、羊等牲畜来祭祀某位祖先。
2. 战争。
- 关于战争的记录包括战争的双方、战争的地点、战争的胜负等情况。
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部落或者国家之间的军事关系和势力范围。
可能会记载商王率领军队与某个方国作战,取得了胜利并俘获了多少敌人等信息。
3. 农业。
- 反映当时农业生产的情况,如农作物的种类(有粟、黍等)、农业生产的季节、是否有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等。
例如,会有关于什么时候播种、收获的记录,或者是遇到旱灾、水灾对庄稼的影响等刻辞。
4. 天文历法。
- 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天文现象的记载,如日食、月食等。
古代汉字的演变一、文字起源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1、结绳记事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
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
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
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
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2、契刻记事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
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
以两者吻合为凭据。
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二、图画文字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
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
”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
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
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
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
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
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
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
”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三、甲骨文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汉字的演变过程表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一、汉字的演变过程表: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二、五个阶段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⑵“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
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
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
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
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
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汉字的演变过程完整版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它是人类文明的珍贵瑰宝,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态和含义发生了许多改变。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汉字的演变过程吧。
一、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7世纪)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文字,采用刻、写或画的方式刻在龟、兽甲骨上,通常称为“甲骨文”,它被广泛运用于商(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和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时期。
甲骨文的字形呈现出原始的图画象形和指事符号。
例如,“日”像太阳,表示白天;“口”像口形,表示口;“人”像一个人的形状,表示人。
二、金文时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也称“篆书”,它的字形改变很大,不仅去掉了甲骨文中过多的画线,而且构造更为简化,各个部分较为协调,这是汉字由象形逐渐转为表意符号的标志之一。
同时,由于金文的广泛应用,汉字的字数、用字范围和语音系统,都有了很大的扩展和完善。
三、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字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笔画变得更加严密,造型更趋规范化。
同时,汉字逐渐把表意符号发展为形音兼备的字词,汉字的语音系统也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
例如,“书”表示缀写文字的意思,“舒”表示舒展开张的意思,“叔”表示父兄弟的一个称谓,这些汉字在形式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在语音系统上都保留了一定的关联性。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一时期,汉字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不同书体。
同时,由于经济、科学文化的交流,汉字逐渐融入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中。
例如,日本、越南、韩国、朝鲜等国家都从中国引进了汉字,并发展出了自己的汉字书法和语音系统。
五、唐代至今(公元8世纪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字形和语音系统进一步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扩充着文化内涵和外延。
唐代到宋明清各朝,汉字更是以各种书体形式显露出来,形成了千余年来的汉字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