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汇报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历史名城武威历史名城武威武威,亦称凉州,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要冲。
公元前121年,因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
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
西南依祁连山,东靠内蒙古的腾格里沙漠,南与兰州、白银接壤,北和金昌、张掖毗邻。
南北长326公里,东西宽204公里,海拔1367~3045米,地处黄土、蒙新、青藏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形复杂,南高北低。
境内有灌溉绿洲、荒漠、高山草地、祁连山天然水源涵养林带及沙漠、浅山地带,是甘肃的缩影。
武威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历史的长河曾在这里抛洒过晶莹的珍珠。
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群星灿烂的远古文化。
2100年前匈奴人修筑的故臧城,成为今天凉州城最早的雏形。
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丝绸之路”,绵延万里的丝绸古道孕育了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公元121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出陇西,大败匈奴,占领了整个河西地区,为显示汉军的武功军威而在这里设置了武威郡。
三国时,魏文帝因这里地处西方气候寒冷而设置凉州,上升为全国十三州之一,凉州从此在历史上奠定它的重要地位。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四个凉国都曾在这里建都兴国,加之隋末唐初李轨在这里建立大凉国,凉州成为显赫一时的“五凉古都”。
在这块土地上萌生繁衍的五凉文化、佛教文化、西夏文化都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激起过多彩的浪花,西凉乐舞、狮子舞以及李益、阴铿等著名诗人,都曾对中华历史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谱写出无数壮丽的篇章。
武威经过数千年历史演变和沧桑更替,更加英姿雄发。
5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60多处可供游览观瞻的文物景点,4万多件珍贵的馆藏文物,构建成凉州恢宏壮观的历史文化长廊,不断涵养、壮大着这座古城的文化根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作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未来工作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保护利用工作,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遗产,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的工作计划中,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原则、标准等,为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同时,我们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各项政策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二、加强保护规划编制我们将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科学编制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对象、保护措施等,为保护利用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我们将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管理,确保规划得到有效执行。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我们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内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古建筑、古遗址、历史街区等,确保其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同时,我们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挖掘和弘扬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特色。
四、加强文化旅游开发我们将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我们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我们将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作的水平。
同时,我们将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总之,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护规划编制、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开发、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努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武威文庙与西夏碑各位游客: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旅行社,欢迎大家来中国旅游标志之都观光旅游!能成为您(你们)武威之旅的导游,我倍感荣幸,我将以古道丝绸路人的热情厚道,为您(你们)在“马踏飞燕”故里的旅行游览提供周到满意的服务。
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东段,是丝路重镇,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天祝县、古浪县,总人口近200万人,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处于“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位置,自古就是商旅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西征河西匈奴,大获全胜,为彰其“武功军威”,武威因此而得名。
公元前111年汉朝在此设武威郡,到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都先后在此设郡,因武威属冷温带干旱区,“地处寒凉”故又称凉州。
武威,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由于武威地处内陆,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仅有16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1888.1毫米。
因此在武威的地下保存了大量的文化文物遗存和古迹。
现在,我带领您(你们)去参观的就是我市重要的文物古迹景区之一---武威文庙。
武威文庙位于武威市凉州区城区东南,也称孔庙、圣庙,是全国仅存的三座孔庙之一,是河西走廊最大的博物馆。
现馆藏文物4万4千多件,而在其珍藏的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则是中国仅存的西夏文汉文对照最大、字数最多、最完整的珍本字典。
1961年武威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威文庙始建于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后经历代的修建,其规模宏大,气象雄伟,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
原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东为文昌宫、中为文庙、西为凉州府儒学。
现在只剩下东、中两组建筑,其他已荡然无存了。
武威文庙景区内的参观点主要在大成殿、尊经阁等7个文物陈列展室,现在我们就进东南门去参观。
东南门是文庙现在的正门,影壁两边为两道门,东面的叫“礼门”,西面的叫“义路”。
由礼门进入圣庙,影壁北面就是半月形的半池和明正统四年所建主体建筑之一的棂星门。
大庆武威武威亦称凉州,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要冲。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表彰其“武功军威”而取名武威。
武威地区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位于北纬36度29分至39度27分,东经101度49分至104度43分之间(大庆在北纬45度4分至46度55分,东经124度19分至125度12分之间),南依祁连山,北靠内蒙古,东南与兰州市、白银市接壤,西北和金昌、张掖毗邻。
武威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
武威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闻名遐迩的文物古迹和文化艺术珍品,目前有出土文物3万多件,文物保护点54处。
其中比较知名的有被国家指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及其出土的“雷台汉墓”;有举世无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国家级珍贵文物“西夏碑”。
神秘的“马踏飞燕”西夏碑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马踏飞燕简介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比例准确,四肢动势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为中外的许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叹为观止。
奔马正昂首嘶鸣,举足腾跃,一只蹄踏在一只飞翔的燕子身上。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
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
《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简称西夏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
树于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原置武威大云寺,西夏时大云寺改名为护国寺。
元灭西夏后,西夏碑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碑亭封闭,才得以保存。
清嘉庆九年(1804年),由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发现。
古城保护利用情况汇报古城是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象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古城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下面我将就古城的保护利用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对古城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加强了古城的日常维护和修缮工作,修复了一些古建筑,保护了古城墙和城门。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古城周边环境的整治,保护了古城的生态环境。
这些工作为古城的长期保护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们在古城的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我们开发了一些文化旅游产品,举办了一些文化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我们还建立了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推动了古城文化产业的发展。
这些举措为古城的利用提供了新的动力。
然而,古城的保护利用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古城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一些古建筑和文物仍然面临着破损和失修的问题,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其次,古城的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文化旅游产品缺乏特色和吸引力,需要加强创新和改进。
为了进一步加强古城的保护利用工作,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对古城的保护力度,修缮古建筑,保护古城墙和文物,提升古城的整体形象和品质;二是加强对古城的利用,推动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举办更多的文化活动,提升古城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加强对古城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对古城的监督和保护。
综上所述,古城的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古城的保护力度,推动古城的利用,努力将古城打造成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们能够继续关心和支持古城的保护利用工作,共同努力,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古城的文化魅力和价值。
武威基本市情一、基本情况历史:武威,又称凉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在古代,这里地多沼泽、甘泉,绿草丛生,是河西地区荒漠中难得的天然牧场。
据考古发现,在远古时代(至今约7000年),就有人类的频繁活动。
秦汉之际,匈奴休屠王部在今武威市修建了“盖臧城”。
“盖臧”是匈奴语,也许是翻译的关系,后人误读为“姑臧”。
汉以前为匈奴等民族驻地。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大败匈奴,汉武帝为彰其“武功军威”臵武威郡。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改雍州为凉州,以“地处西方,常寒凉也”故名“凉州”。
从最早的姑臧城算起,到今天的武威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1986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撤地设市,2005年以来,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和文明城市。
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文物保护点543处,馆藏文物近5万件。
概况:现辖凉州区和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有93个乡镇(凉州37个,民勤18个,古浪19个,天祝19个),1123个村,8259 个村民小组。
7个街道办事处,63个社区,其中凉州区37个。
总人口195.6万,2007年末常住人口190.16万人,人口出生率12.18‰,自然增长率6.43‰。
城镇化率为33%,其中凉州区41.24%,民勤县24.40%,古浪县23.05%,天祝县25.20%。
民族:聚居着汉、回、蒙古、藏、土等38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185.91万人,占95.05%;藏族7.27万人,占3.72%;土族1.38万人,占0.71%;回族0.57万人,占0.29%;蒙古族0.17万人,占0.09%;满族0.15万人,占0.08%,其它少数民族0.15万人,占0.08%。
面积:全市总面积3.32万平方公里(凉州5081平方公里,民勤15907,古浪5103,天祝7174),其中耕地384万亩、园地16.6万亩、林地361.6万亩、草地1487.5万亩。
武威一、名城概况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
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人口181.98万人,聚居着汉、藏、回、蒙等38个民族。
武威历史区位条件优越。
地处亚欧大陆桥的咽喉位置,自古就是沟通西部、西亚、欧洲的交通要冲,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称。
现东靠白银市、兰州市,南部隔祁连山与青海省为邻,西与张掖市、金昌市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处于兰州、银川、西宁三个省会城市经济圈的几何中心和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中间位置。
武威历史文化传承悠久。
境内多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命名武威。
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029处,可移动文物51710件(套),文物总量位居甘肃省前列。
其中以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中国简牍学的奇葩“武威汉简”、稀世珍宝“活字典”西夏碑、“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鸠摩罗什舌舍利塔等最负盛名。
此外,还有河西宝卷·武威、凉州攻鼓子、凉州贤孝、天祝土族格萨尔、华锐藏族民歌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历史沿革武威自绿洲而始,因丝路而兴。
凉州区磨嘴子、天祝县东坪的马家窑文化,凉州区皇娘娘台、海藏寺的齐家文化,民勤县沙井子、古浪县暖泉的沙井文化等,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武威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公元前174年(西汉文帝前元六年),匈奴休屠王筑盖臧(即姑臧)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使整个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公元前106年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武威郡辖10县,以姑臧(凉州区)为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河西进入了“五凉割据”时期,武威郡辖9县,其中姑臧县曾是“五凉”中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的都城;隋朝时先设凉州,公元607年(大业三年)改州为武威郡,郡治为姑臧。
武威南城门楼的简介和历史的作文《武威南城门楼》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个特别了不起的地方——武威南城门楼。
武威南城门楼可壮观啦!它高高地立在那里,就像一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在守护着我们的城市。
城楼的墙又高又厚,都是用大块大块的砖头砌成的。
听爷爷奶奶说,这座城门楼已经有好多年的历史啦。
在很久很久以前,它可是保护城里老百姓的重要关卡呢。
每当有坏人想要进来捣乱,士兵们就会站在城楼上,拿着武器,把坏人赶跑。
现在,南城门楼已经成为了武威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白天,阳光照在城楼上,金灿灿的,好看极了。
晚上,城楼周围的灯都亮起来,五颜六色的,把城楼照得更加漂亮。
到了节假日,人们还会在城楼下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有唱歌的、跳舞的、还有表演杂技的,可热闹啦!小朋友们,你们一定要来看看武威南城门楼哟!《武威南城门楼的故事》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武威有个很有名的南城门楼吗?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它的故事吧!南城门楼高高大大的,特别雄伟。
它的大门又宽又厚,好像能把所有的风雨都挡在外面。
据说在古代的时候,这里经常会有战争。
勇敢的士兵们就站在城楼上,保卫着城里的人们。
有一次,敌人来了好多好多,但是咱们的士兵一点儿都不害怕。
他们在城楼上射箭、扔石头,终于把敌人打跑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战争没有了,南城门楼也变得安静了。
但是它依然站在那里,见证着武威的变化。
现在啊,南城门楼周围种满了花草树木。
春天来了,花儿开得五颜六色;夏天,绿树成荫,人们在下面乘凉;秋天,金黄的叶子落下来,像给地面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冬天,下雪的时候,城楼就像一个穿着白色披风的巨人。
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南城门楼很有趣呀?快来看看吧!。
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情况汇报某某某历史文化建筑保护情况汇报某某某地处粤东西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乡镇,也是革命老区,沉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延续至今已然成了历史建筑,某某某正竭力打造旅游强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开展,某某某旅游产业正迅速崛起,近年来,我镇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力度,逐步科学合理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先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历史文化建筑资源及保护与规划现状1、某某某历史建筑共有3处,全镇共有省一级重点历史文化建筑1处,2002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有2处是某某某某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杨缵绪墓与某某大夫第。
2、资源具有民族性和独特性我镇是客家人聚集区,建筑和民居具有浓郁的独特性,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存留载体,具有独特的风貌和特征。
3、逐步加强保护规划的力度一是加大了保护的宣传,增强民众和游客保护意识;二是不断加强规划和管理制度,依法依规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有效的保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规划意识和保护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既没有做过系统的保护规划,也没有逐一划定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区,导致历史文化客家风貌及格局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和延续,历史建筑日渐衰落。
2、古建筑老化严重,保护资金缺乏,保护工作落后,我镇历史建筑某某大夫第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防火防蛀能力较差,由于年久失修,不少古建筑老化严重,局部已成危房。
为有效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利用,需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资金相对缺乏,此项工作未有效开展。
3、根底设施配套不完善保护传统街道与现在交通需求存在矛盾,另供水、排水、排污等设施均不完善。
三、关于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的意见1、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为科学合理地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必须尽快制定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规划,划定保护区域,合理开发利用。
2、提高意识,加强保护通过宣传、培训等各种方式提高群众以及相关部门的保护意识,并认识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名居保护、开发和利用对我市旅游开展和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情况汇报
武威市文物局
(2011年2月19日)
市规划局:
武威是全省的文物大市之一,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建国六十多年来的不同历史阶段,地方党政干部和一批有识之士,为保护这座历史古城和文物遗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即便是十年“文革”动乱期间,武威历史古城和文物遗存的保护也在坚难中进行,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就是1969年新鲜农民在雷台下挖地道进发现后,经当地干部和老文物工作者精心保护下来的。
十年“文革”中先后发现保护的文物遗存有彩绘铜饰木轺车、六博木俑、汉代医药简等等。
当时,县革委会及全县上下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对保护文物十分重视,从1971年到1977年,县革委会及有关部门先后发出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关于继续加强对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文物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通知》,所有这些文件的发出,对保护文物起了积极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武威历史古城和文物遗存的保护进入了黄金时期,在时任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刘尔能等的主持下,一批文物工作者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忘我工作,
在当时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加固维修了武威文庙、雷台、海藏寺、大云寺等一批古建筑。
一度时期武威县成为全省文物工作的先进单位。
1984年2月,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在武威召开,武威县文物工作者在会上做了经验介绍。
武威的经验为全省文物工作起了引领示范作用。
大量的馆藏文物是在那个时候清点登记造册的,铜奔马的复仿制也是那个时候开始的,武威县博物馆荣获全国十佳博物馆的称号也是那个时候获得的。
因此,1986年12月,武威市(县级)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可惜的是从1994年开始,由于主政武威的个别领导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认识不到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加之保护文物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开展了近十年的旧城改造运动。
这一旧城改造运动,一方面对拓展城区主干道、改善市民住宿条件、提升城市现代气息、推进地方经济发展起这积极作用,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古城区四大街主道上不少古店铺、古建筑被拆除,大量具有相当民族特色的古民宅、古遗迹被夷为平地修建了商铺、住宅楼,为世人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2001年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遗存的保护工作。
一是从2002年起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市文物局,成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遗存的职能部门。
二是将原县级武威市管理的博物馆上划,与原地区博物馆合并
成立了新的市博物馆,两馆文物资源进行了合并,把原地区博物馆改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这在全省地州市中也是独此一家。
三是从2003起,市、区两级采取得力措施,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近50万元经费,搬迁了大云寺后面近10户居民,将5000多平方米地宗划给大云寺,为恢复大云寺奠定了基础,同时将文庙西面原儒学院近8000平方米的地宗由原武威盐务局、市糖酒公司等单位占用,动员搬迁后划归文庙,为恢复儒学院奠定了基础。
四是于2005年6月,市政府49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公布了2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区4座古建筑就名列其中。
五是于2007年8月,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台汉墓及其雷台观,由原城建部门管理划归文化部门管理,理顺了管理体制。
六是从2002年以来的近10年中,全市上下各级领导、文化文物部门多方争取、多方呼吁修建一座大型博物馆的愿望终于在2010年11月正式动工。
这座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大型博物馆将成为武威新区的一座代表性建筑。
它的建成,将为武威历史文物保护产生久远的影响。
七是从2003年起,在市城建、规划、文物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确定了钟楼巷、发展巷、罗什寺巷为历史文化古街区,并将部分工程负诸实施。
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保护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度重视。
截止2010年底,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调查,全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031处。
目前城区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另有古民宅20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