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哈仿造词对比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绪论十五世纪中叶,朝鲜王朝的世宗大王集合集许多学者一起创造出了由二十八个字母组成的韩文,史称“训民正音”。
而在那之前,在朝鲜半岛所使用的文字是公元前就从中国传入的汉字。
在“训民正音”被创造出来后的几百年间,汉字的使用一直未曾被废弃。
原因有:历史原因、政治原因和文字原因。
由于地理、历史、政治、文字等原因,强大的汉字文化的影响与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得汉字词在韩语中根深蒂固,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完全的体系,从古至今一直在韩语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中国和韩国地理位置接近,自古以来就有着频繁而广泛的交流。
中国作为汉字文化圈的中心,对韩国文字有着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两种不同文化社会背景及两国不同语言体系的支配和影响下,形成了汉韩同形异义词。
同形异义词是在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同形异义词是指汉字的形态一样,但是意义部分不同或完全不同的词。
同形异义词包括:同形完全异义词和同形部分异义词。
本文对同形异义词的产生及其分类进行研究分析,举例一一说明。
这样可以加深对汉韩同形异义词的了解,也希望可以给语言学习者带来帮助。
第2章同形异义词产生的原因同形异义词也可以称为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变化是指词义的转变和新意义的产生,它是所有现存语言的共同特点。
在语义变化方面,西洋的研究比东洋的早许多。
Meillet(1905)研究认为语义变化的原因有:语言的影响、历史原因、社会原因这三方面。
Nyrop(19 13)进一步研究指出,语义的变化还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文中将以Nyrop(1 913)的意见为基础,对同形异义词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2.1语言因素2.1.1汉字解释方式不同的差异如,“结束”一词由于“结”和“束”都具有“맺다”、“묶다”的意思。
因此在韩国把“结”和“束”单独进行解释并结合起来而得出“뜻이같은사람들이결함하다”、“덩이가되게묶다”等意思。
而中国的解释却与这两个字单独的解释完全不同,其在中国完全失去了本意,赋予了完全新的意义,具有“마치다”的意思。
262汉哈语表示速度方式的对比李宸俊楠 新疆大学人文(中语)学院摘要:本文主要从词的结构、性质、修辞等方面,阐述了汉语和哈萨克语表示速度的方法,对两种语言表现形式上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较为全面的总结了汉语和哈萨克语中表示速度的方式。
关键词:汉语;哈萨克语;速度;对比一、引言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建立了各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人们表示速度的方式,就是通过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模式、生活习惯来体现的。
表示速度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词与词的固定组合。
总之,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本文通过整理汉语和哈萨克语表示速度的词、短语和熟语,分析两种语言存在的差异。
速度表示法概述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而速度从运动中产生。
速度,这个概念广泛运用于各学科领域中,在物理学中,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而速度表示法,是一个民族对物体运动快慢程度所表示的方法。
每个民族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习俗的差异,对不同事物的表达习惯也不同。
二、汉语速度表示法本章从词的结构、性质、固定短语和修辞四个方面分析汉语表达速度的形式。
(一)词的结构类型(1)由单纯词构成在速度范畴内,存在表示速度含义的单语素词,比如“快、慢、紧、缓、速、涌、泻”等,还有由不成词语素“徐、匆”等,重叠构成“徐徐、匆匆”形式的单纯词,也能表示速度。
(2)由合成词构成复合式合成词:迅速、飞快、快捷、急速、缓慢、缓行等。
重叠式合成词:亟亟、款款、缓缓、冉冉、姗姗等。
附加式合成词:急性、慢性、突然、忽然、骤然等。
三音节合成词:慢悠悠、慢腾腾、急冲冲等。
汉语中表示速度的合成词占大多数,其中含有速度意义的单语素词,通过组合、重叠的方式,来加深通过语序手段表示速度的程度。
比如“慢悠悠”一词中,“慢”表示行动缓慢或做事情动作慢,“悠悠”含有长久的意思,延长了慢的行为,因此,“慢悠悠”表示比慢的程度更慢,又带有悠闲、漫不经心的感觉。
汉、哈萨克语的拟声词语义转移对比研究作者:阿依登古丽·拜山巴依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8期摘要:本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阐述汉、哈两种语言中拟声词语义转移的方式,论证汉、哈拟声词语义转移的共同特征是转喻,由于两个民族的语言体系和思维习惯不同,所以语义转移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汉语拟声词转移多由声音转向性质状态,有形容词性特征;哈萨克语拟声词转义大部分是由声音向发声体和动作义,有名词和动词的特征。
关键词:汉语哈萨克语拟声词语义转移对比汉、哈萨克语的拟声词的名词化汉、哈语都存在某种声音转义为发出该声音的事物名称的现象、如:布谷(鸟的叫声)、乒乓(打球的声音)、taq-tuqdop(乒乓球)嘟嘟(汽车的声音)、toqeldawq(啄木鸟)、xɚeldayeqxeɡərtke(蛐蛐)səqərlawəq tosek (毡房的门扇木门) torsəldaweq(鞭炮)、kurkəreme(瀑布)等。
哈萨克语的拟声词的动词化与转喻(1)ol bir xərt- xərt etke adam.(他是一个性格很粗暴的人。
)这里的xərt- xərt原本意思是东西破碎时的声音,转喻为性格直爽粗暴的人。
(2)Ol ʤuməstə xart-xurt əsteyde. (他做事很干凈利落)。
这里的xart-xurt 原本意思是啪啪的响声,转喻为人做事干净利落。
(3)ol unemə miʤ-miʤboləp ʤuredə.(他总是一副精神不振的样子。
)这里的“miʤ-miʤ”原本意思是泥状物体的迷糊状态,转喻为人无精打采,筋疲力尽的样子。
(4)ol menəŋ søzəmdə esti sala burqəray ʤøneldə . (他一听到我的说的话便大怒起来了。
)这里的burqəray是模拟词burq-burq的演变而来的动词。
转喻为人一下发怒,发大火的行为。
汉,哈萨克语转喻带有某种发音特征的言说动词对话语的声音本身的摹拟形成的是直接引语的一个方面,因为话语的声音也是声音,对它最准确的摹拟就是把话语再说一遍,拟声词摹拟的声音没有话语功能,但是有可控性,因为它们是人在说话时的伴随特征,人可以通过意志改变这些特征(1)你别吭叽了,有什么话就说吧。
汉韩语同形同义成语对比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汉韩语同形同义成语对比研究旨在探讨汉语和韩语中存在的相似成语在形式和含义上的异同,深入研究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下成语的产生、演变和应用方式。
随着中韩关系的日益密切,汉韩语同形同义成语的研究正在逐渐引起学者和语言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汉韩两国语言具有相似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特点,因此在成语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然而, 由于两国文化、历史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同义成语在具体表达和使用上也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汉韩语同形同义成语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语言之间的文化共性和差异,有助于促进中韩交流与合作。
本研究将结合汉韩两国成语文化的实际情况,探讨同形同义成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比较,揭示成语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为汉韩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2 研究意义研究汉韩语同形同义成语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中韩语言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有助于增进中韩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与沟通。
成语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通过比较中韩语中的同形同义成语,可以揭示两国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也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差异。
这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促进语言学和文化学的学术交流,还可以为中韩两国的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通过对汉韩语同形同义成语的深入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
研究汉韩语同形同义成语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学术领域,更是涉及到人们的语言交流、文化交流以及国际友好合作的方方面面。
2. 正文2.1 汉韩语同形同义成语的概念汉韩语同形同义成语是指在汉语和韩语中具有相同形式和相同意义的成语。
这类成语在两种语言中虽然用词相同,但表达的含义却有着共通之处。
汉韩语同形同义成语的存在为汉语和韩语之间的语言交流提供了便利,使得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和有效。
汉哈语比喻辞格对比研究比喻是修辞格家族中的一员,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它活跃在人们的书面语和口头语之中。
比喻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比喻作为修辞学研究的一个对像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最初人们把比喻当作一种重要的修饰语言和美化语言的修辞格来认识的,而现在人们认为它不仅是修辞手段,它同时还是认知及思维方式。
根据目前比喻研究的情况看,国内外比喻研究发展很快,战胜了以往研究的局限性,通过学科的综合及不同的多角度对比喻辞格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分析,已形成了一套具有一定解释力和说服力的理论体系。
与国内外比喻研究相比,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哈萨克语比喻研究较落后。
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很少,而少数研究这领域的人大部分只是简单阐述和评价比喻的定义、组成部分、基本类型、作用等问题,而不是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深入研究哈萨克语比喻中体现的文化蕴含的著作几乎没有,而跨语言对比研究也是空白。
比喻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还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也是如此。
哈萨克族与汉族由于民族文化、生活环境、审美观念、宗教信仰、文学传统等的不同,比喻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本论文主要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在收集有关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理论书籍和研究文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掌握、对照、比较及其分析。
首先、对于汉哈语比喻研究情况及其对比研究进行较全面的概述。
其次、简单阐述汉哈语比喻的定义和构成成分研究情况。
最后、从汉哈语比喻的基本类型、常见的喻体、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角度对照汉哈语比喻的文化色彩,并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汉哈语比喻辞格的异同。
本文共分概述、正文四部分及结语。
概述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同时简单梳理以往汉哈语比喻及汉哈语比喻对比研究概况,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文章结构,从而确立的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正文分四个部分。
浅谈哈萨克语表示程度的词及其哈汉语对比研究李军(新疆伊犁师范学院中国语言学院2013级研究生,中国伊宁835000)摘要:本论文首先针对哈萨克语词汇中部分词所表示的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进行分析,阐述出哈萨克语中除形容词外其它词也存在表示的程度的特征,进而对其构成方式与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进行归类,从而断定哈萨克语中“级”这个语法范畴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其次,通过对哈汉词构成“级”的语法手段进行对比研究,并归纳出汉语与哈萨克语语法体系中各类词表示“级”的语法手段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哈萨克语表示程度的词构成方式哈汉对比研究任何事物的性质特征一般都有程度上的差别,具有相对性,即便是相同事物的同一特征,其程度也不尽相同,存在程度上的差异,用来表示事物性质特征的不同程度的语法范畴叫“级”范畴。
哈萨克语中“级”范畴为性质形容词所具有,个别关系形容词也具有“级”的语法范畴。
哈语形容词的“级”可分为原级、比较级、加强级等三种。
在哈萨克语语法体系中,“级”范畴在各种教材中主要体现在形容词的语法特征上,例如:伊犁师范学院自编教材《基础哈萨克语》[1],《现代哈萨克语语法》[2]以及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哈语言对比研究》[4],其只详细地介绍了形容词具有“级”的语法范畴。
然而,如果我们再仔细分析除形容词以外的其它部分词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可以看出除形容词具有表示“级”的语法意义外,其它部分词也存在表示程度的语法意义,而且也能看到其构成方式也不一致。
对哈语表示程度的词这一重要内容至今还没有整理出一个理论体系。
因此,本论文着重对哈语中表示程度的词进行分析,并论述其主要的构成方式以及与汉语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归纳出哈萨克语与汉语“级”的表达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以下通过具体的实例论证哈萨克语中其它部分词表示的“级”的语法意义,并尽可能地阐述出其主要的构成方式。
关于哈萨克语各词类“级”的语法范畴,主要是通过不同语法手段构成的,可分为一般的语法手段和特殊的语法手段两类,则一般的语法手段主要包括形态变化手段,特殊的语法手段包括语序手段、重叠手段、语调手段、零形式手段。
汉哈语否定词对比及其互译研究周疆两种语言的对比,许多方面都可以进行。
如:词汇的对比、句法的对比、形容词的对比、否定词的对比等等。
这篇文章就是借汉哈语否定词的对比来找出汉语与哈萨克语之间的相似与不同。
从而达到将两种语言的否定词及否定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及互译。
1前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哈萨克族是我们和谐团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源远流长的历史孕育了哈萨克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民族语言的交流日益密切。
众所周知,所有语言都有其共同特征,在否定词方面也会有许多的共同点。
因此本文通过对汉哈语否定词及其成分的研究就能更加清晰。
研究否定词的意义会更容易的使人们了解哈萨克民族日常用语中的语言文化。
汉语的否定词包含许多,如“甭、别、不、不曾、不必、非、没、没有、莫、 未、未必、未曾、未尝、无从、无须、无庸” 等。
有“甭说了”、“你别去”、“他不来”、“我们不曾见过面”、“你不必再说了”、“非死不可”、“我没去”、“他没有吃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等等小的句型结构。
由于研究时间有限,因此在这篇论文中我主要研究汉语中“不”,“没(有)”这两个常用否定词的用法并与哈语的否定用法进行比较。
从而选择出较为合理合语境的词汇进行对哈语否定句的翻译。
2汉语否定词概述否定是对一件事物的否定,一个要求或一个动作的否定,是日常生活中常见也是常用的表达形式。
2.1汉语常见否定词“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不”是最为常见的和常用的否定副词,一般是对事物客观方面的否定,其基本的表达功能就是对事物、动作、性质、关系等的真实性、确切性、相关性加以否定。
汉语中直接拒绝意见、请求、提议的方法比较简单。
就是直接在形容词、动词、介词前加“不”,写作“不...”,如:“不吃”“不喝”“不冷”“不热”“不在”等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语。
例句。
他吃过饭了,不吃了。
他吃过饭了,不饿。
(1)“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
例如:表示否定的意义:他不来、他不吃等。
汉哈仿造词对比研究汉哈仿造词是指汉语和哈萨克语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新词,是两个语言交流中的产物。
随着两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汉哈仿造词已经成为两国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词汇之一。
本文将从词语构成、语义表达等方面对汉哈仿造词进行对比研究。
一、词语构成(一)汉语与哈萨克语的构词方式不同汉语的构词方式较为多样,常见的有形声字、假借法、组合法、转化法等多种方式。
与此相比,哈萨克语的构词方式则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词缀进行构词,例如,名词后缀“-lI”可表示具体事物,名词后缀“-nIn”可表示抽象事物,动词词缀“-A”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等。
(二)汉哈仿造词在构词方面具有相似性汉哈仿造词虽然是由汉语和哈萨克语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新词,但在构词方面具有相似性,主要是采用了类似于哈萨克语中的后缀构词方式。
例如,“和谐”一词在汉语中是由“和”、“谐”两个单词组合而来,而在汉哈仿造词中被加上了“-shA”后缀变成了“和谐-shA”,即表示“和谐状态”的意思。
二、语义表达(一)中文单词在语义表达方面更为抽象与哈萨克语相比,中文在语义表达方面更为抽象,例如,“价值”一词在汉语中往往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包括经济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含义。
而在哈萨克语中,“ценность”(价值)则更加具体,往往只指经济上的价值。
这也使得汉哈仿造词在表达时更具有抽象性。
相对于中文单词而言,哈萨克语单词在语义表达方面更为具体,例如,“аягыз”(传统乐器)一词指的就是哈萨克斯坦传统乐器中的一种,而在汉语中并没有具体的对应词汇。
因此,在表达方面,汉哈仿造词往往会采用哈萨克语的单词,以在语义表达上更为准确。
三、总结总的来说,汉哈仿造词在构词方式上具有相似性,都采用了后缀构词的方式;在语义表达方面,汉语单词更为抽象,而哈萨克语单词更为具体。
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所表达的含义和语境来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以最好地传达语义信息。
同时,两种语言的交流也促进了彼此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两国人民的文化内涵。
汉哈恭维语对比研究恭维语作为一种社会交际用语,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它虽然是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的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但又受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交际规则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不同的语言,其恭维语也必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运用礼貌原则的相关理论,对汉哈恭维语及其回应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指出两种语言文化在恭维语及其回应使用上存在的异同,以求能为多民族地区的社会交际服务。
标签:恭维语哈萨克语汉语一、引言(一)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恭维语是一种积极的言语行为,它明确或含蓄地表明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某些好感,包括所有物、品质、才智或能力的称赞。
通过运用恭维语,说话人可以问候和鼓励对方,缓解双方之间的矛盾,增进彼此的关系等。
本论文共五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阐述了恭维语的定义及特点;第三部分从汉哈恭维语的相似之处来探讨汉语和哈萨克语恭维语在遵循原则、恭维内容等方面的相似点;第四部分对汉哈恭维语的不同之处加以阐述;第五部分对本文要点作了简要的概括并指出了恭维语的正确使用在民族间相互交际过程中的重要性。
1.研究的价值恭维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日常交往中频繁使用的礼貌言语行为,常用于表达赞美、欣赏、钦佩之情。
而作为一种积极的言语评价行为,恭维语的使用有助于建立和维护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被称为社会交往的润滑剂。
作为社会交际用语,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维系正常的社会人际关系。
因此研究恭维语是极其有价值的。
2.本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在实际生活和会话交际过程中,正确使用恭维语及其回应有助于避免不同民族间的误会和疑惑;有助于民族间的更好地沟通和交际。
本文就是通过对哈萨克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化中的恭维语及其回应进行对比分析,以求达到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构建和谐交际的目的。
作为一种在交际上很重要的表达方式,恭维语在各民族文化中普遍存在,并且包含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汉韩语同形同义成语对比研究汉语和韩语作为东亚两个重要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成语体系。
汉语和韩语中也存在着一些同形同义的成语。
这些成语在形式上相似,意义上相近,但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它们的使用方式和侧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汉韩语同形同义成语进行对比研究,以展示两种语言在成语领域的共同点和差异。
我们来比较一些形式上相似的成语。
1. 指鹿为马(zhǐ lù wéi mǎ) vs. 지로위마 (ji-ro-wi-ma)这是一个同形同义的成语,意味着故意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在汉语中,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有人蓄意掩盖真相,故意误导他人。
在韩语中,这个成语也有相似的意思,用来形容有人故意混淆事实,混淆视听。
2. 隔岸观火(gé àn guān huǒ) vs. 격안관화 (gyeok-an-gwan-hwa)这是另一个同形同义的成语,意思是从旁观看火灾。
在汉语中,这个成语形容人在别人遭受灾难时不愿帮助,只是站在旁边观看的现象。
在韩语中,这个成语也有相似的意思,用来形容不愿帮助别人,只是站在一边观看的人。
除了形式上相似的成语,汉语和韩语中还存在一些意义上相近的成语,尽管它们的形式并不相同。
1. 草木皆兵(cǎo mù jiē bīng)vs. 초목계병 (cho-mok-gye-byeong)这是一个意义相近的成语,意思是把草木等非敌人的事物都当作敌人看待。
在汉语中,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过度警惕,过分紧张的心态。
在韩语中,这个成语也有相似的意思,用来形容过度戒备,过分警觉的态度。
2. 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vs. 진룅발괴 (jin-ryung-bal-goe)这是另一个意义相近的成语,意思是发声震动聋人的耳朵。
在汉语中,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文才或者辩才过人,能够引起极大的轰动和震动。
在韩语中,这个成语也有相似的意思,用来形容说话或者文章引起极大反响,产生轰动效应。
汉哈仿造词对比研究
作者:加孜拉·阿买坦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04期
【摘要】交际的需要导致大量新词的产生,而仿造词则是新词产生的重要来源。
研究汉哈仿造词的构成方法、社会意义及文化特征的区别和联系,探究新世纪哈萨克族的文化生活动态,对新词和仿造词在社会交际中的规范使用及语言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仿造词;研究意义;构成方法
【中图分类号】H21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由于民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汉语和哈语的仿造词也会有差异,它们有自己固定的格式,但也随着语义的变化而变化。
而汉哈仿造词又是特殊的一种句式,所以汉哈语仿造词对比研究很重要,通过对比使我们对汉语和哈语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对翻译工作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仿造词的概念
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体现在词汇的变化上,仿造词是新词产生的重要来源,仿造词的特点是它与被仿词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它在不改变词意的基础上使词意外延扩大,从而被人们更好的接受并交流,并且涵义简单明了,构词能力极强,传播效应显著,所以由此可知,仿造是指新事物、新现象,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利用原有的词更换其中某部分语素,或利用原有的词更换其中部分语素,或利用谐音仿造出一个新词的一种造词法,而仿造词就是用这种构词法创造出来的新词。
二、仿造词的来源
(一)汉语仿造词的来源
1.来源于高频词语
每个时期总会发生引起热议的问题和事件,这些往往具有高度娱乐性、传播性和大众可知性等特点,这些决定了它们灵活的构词性特点和简单直白的可解性特点,它们总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迅速的传播,所以是仿造词产生的重要来源之一。
2.网络流行词语
21世纪的到来,伴随着的是网络文化的空前发展和繁荣,互联网的普及已延伸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互联网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文化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仿造词中,也有很多仿造词来源于网络文化。
例如:“楼上楼下”指帖子中的上下部分,为了叙述方便,又仿造出了“楼主”,指发起主题的人,“帖主”则指发起帖子的人,“吧主”指发起谈话的人。
3.方言词语的流行
随着交通的便利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由于跨地区而引起的文化交流闭塞现象大大减少,随之而来的则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语言的不断交流和碰撞,各地区方言之间及方言与普通话之间都在相互影响,从而丰富汉语词汇,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语言交流便利和深刻的要求。
例如在广东以及南方地区,受饮食文化的影响,当地人喜欢喝长时间炖出来的汤,这个制作过程被他们称为“煲汤”,这个词语进入内地之后,人们则仿造出了一系列表示时间长的词语,例如:煲电话、煲耳机、煲饭等。
(二)哈语仿造词的来源
1.外来借词的影响
民族间的繁荣往来会产生语言接触和影响,而在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是词汇,通过口头和书面两种方式都可以吸收外民族的词汇。
哈萨克族在借入外来词的过程中,通过本民族特殊的构词方法和材料,对外来词的借入进行了形式或内容上的加工或仿造外来词的构词方法进行词汇的加工,从而创造出了很多的仿造,例如“停车场”是由“avto(汽车)﹢turaq(地方)”构成。
2.构词法的引用
每个民族语言词汇的产生必定需要按照特定的语言方式和构词特点去进行,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着本民族特定的构词习惯和方法。
由于新生事物的大量产生,必然会出现词汇匮乏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运用本民族的构词方法创造新词,构成一系列具有相同语法特点的词汇便显得尤为重要。
而这也是哈萨克语仿造词的重要来源之一,它丰富了哈萨克语词汇,为哈萨克语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飞机”“u?aq”和“红绿灯”“ba?dar?am”都是用这种方法仿造出来的词。
三、汉哈仿造词构成方法探究
(一)哈语仿造词的构成方法探究
汉语词汇中有些词语的构成在形式上呈明显的框架结构,这种框架结构也就是一类词语构成的格式,依据一定的格式,通过改换某些构词要素,能产生一系列不同的词语,而根据词语框架的不同,汉语仿造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格式仿
(1)仿前式
即仿造被仿词的前一个语素而后一个语素不改变的构词结构。
如:网吧-话吧-聊吧-贴吧;拉链门-艳照门-泼墨门-诈捐门
(2)仿后式
即仿造被仿词的后一个语素而前一个语素不改变的构词结构。
如:空姐-空哥;的哥-的姐
2.语义仿
(1)类义相仿
利用类义关系仿拟的新词语,如由“家庭主妇”仿造出“家庭煮夫”,由“学霸”仿造出“麦霸”等。
这些仿造词与原词在意义上相近,利用同类事物的相关性,类推联想而仿拟出新词。
(2)反义相仿
这种仿造词与原型意义相反,这是由于仿造词语中替换的词素与原型词中对应的词素意义相反造成的。
这种仿造是语义仿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许多仿造型的新词语都是通過反义仿造构成的。
如以“冷”与“热”仿造出的“冷板凳”与“热板凳”,以“有”与“无”仿造出的“有偿”与“无偿”等等。
(3)谐音仿
“谐音仿造词”指根据表达的需要,根据谐音关系,将词汇中的某个语素换成另一个音相同而字形和涵义都不相同的另一个语素,从而仿造出来的词,我们称之为“谐音仿造词”,它也是仿造词的一个构成方法。
如有人为了更好地形容冰城哈尔滨,仿“草木皆兵”为“草木皆冰”,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哈尔滨的寒冷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气势;又如由疾病“气管炎”仿造出的“妻管炎”,形象地刻画了男人怕老婆的形象,既生动又形象。
(4)缩略仿
在语言中有很多词语形成一个短语,这些词语往往是并列关系,它们只有在共同出现时才能表达特定的涵义,但由于它們往往具有词语较长、表达起来不方便的特点,所以我们常常用“数字加词语”这种结构来表示它们的涵义,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四化”等都属于缩略仿的范围。
(二)哈语仿造词的构成方法探究
1.半音半译法
这种借入外来词的方法是在音译借词的基础上又附加哈萨克语的构词附加成分,对其意加以说明,或将音译借词及意译借词和哈萨克语词复合在一起,构成仿造词。
例如:(汽车)avto+(交通工具)kolik→avtok?lik(机动车);(医学)med+(姑娘)bijke→medbijke(护士)以上两个词的前半部分是外语,后半部分是哈萨克语,而仿造这些词时借鉴了外语的构词法特点,即外语借词的前一个或两个音节如:avto,med和哈萨克语结合而构成。
2.构词法
(1)复合法:即用哈萨克语固有的两个词直接结合而构成,例如:(歌曲)?n+(口号)uran→?nuran (国歌);(天空)?we+(地方)d?aj→?wed?aj(机场)以上几个词语在未根据仿造词构词法创造哈萨克语词汇之前则用词组表示,例如:“国歌”表示为memleket ?ni,而“机场”以前则用俄语借词aj?rod?rom表示。
(2)派生法:即通过附加构词词缀而产生仿造词的方法,例如:
(飞)U?+aq→u?aq(飞机);(搜)Tintiw+ir→tintiwir(鼠标)在这些词中“飞机”原用俄语借词ajrop?lan表示,“鼠标”则用汉语借词表示。
四、结语
由于汉语和哈萨克语分属不同的语系,所以它们在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存在本质的差别,就仿造词而言,汉、哈语仿造词在构成方法上也不存在一一对应的语法关系,所以希望通过本文对两种词汇的对比分析使我们能更加明确两种语言的联系和差别,为双语教学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潘勇,陈云香.新词新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西华大学学报,2006(3).
[2]周序林.社会发展与新词汇的涌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7).
[3]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4]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5]黄中祥.哈萨克词汇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
作者简介:加孜拉·阿买坦(1994-),女,新疆布尔津县,伊犁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导师:赛迪努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