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浮岛技术去除民心河藻类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4
生态浮岛在城市河流治理中的应用生态浮岛,顾名思义,就是建造在水面上,以水生植物为主要植被,结合生物附着体和微生物膜,构建起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
通过植物的吸收、生物膜的过滤、微生物的降解等作用,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盐、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质,净化水体。
与传统的水生植物治理技术相比,生态浮岛具有生物量大、生长快、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好等优点,成为城市河流治理中的一种新选择。
在城市河流治理中,生态浮岛可以发挥多种作用。
它可以净化水质,改善水体环境。
在城市河流中,因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的排放,水体中的化学氧需求量(COD)、氨氮、磷等污染物质浓度较高,导致水质恶化。
而生态浮岛可以利用植物吸收和生物膜降解的方式,将这些有害物质有效去除,从而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研究表明,生态浮岛对COD、氨氮、磷等污染物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对水质净化效果显著。
生态浮岛可以改善水体的生态功能,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生态浮岛上的水生植物可以提供丰富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吸引和滋养各种水生生物。
这些水生生物在生态浮岛周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起到相互调控的作用,从而增加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生态浮岛还可以减少水体中的藻类生长,抑制浮游生物过度繁殖,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维持水体的清澈和透明。
生态浮岛还可以美化城市河流景观,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生态浮岛上的水生植物、花卉等可以增加河流两岸的绿色植被,改善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
在生态浮岛周围设置步行道、观景台、休闲广场等景观节点,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
生态浮岛在城市河流治理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生态浮岛的建造和维护成本较高。
由于生态浮岛的建造需要选择适宜的水生植物、构造适宜的人工基质,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大。
生态浮岛的后期维护和管理也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包括定期修剪植被、清理淤泥、保养设施等。
生态浮岛在城市河流治理中的应用生态浮岛是一种利用植物、微生物和人工材料构筑而成的浮动岛屿,它具有良好的生态修复功能。
生态浮岛通常以聚乙烯浮体为基础,表面由土壤、植被和其他生物材料覆盖而成。
生态浮岛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空间,提供生物栖息地、净化水质、稳定水体生态系统、减少污染物的输入等多种功能。
在城市河流治理中,生态浮岛可以发挥以下作用:生态浮岛可以改善水质。
通过生态浮岛上的植被和微生物的作用,可以有效净化水体中的有害物质。
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重金属,微生物则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机废物和污染物质,从而提高水质的水平。
研究表明,在一些城市河流的应用实践中,生态浮岛可以显著改善水体的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含量,为水中生物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
生态浮岛可以增加水体的生态功能。
城市河流在长期的污染和开发利用中,水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下降。
生态浮岛的应用可以为水体提供一个独立的、相对稳定的生物栖息地,为水中的鱼类、水生植物、微生物等提供生存和繁衍的条件,恢复水体的生态平衡,增加水体的生态功能。
一些研究表明,在生态浮岛的周围可以观察到鸟类、昆虫等动物在觅食、繁衍的情景,生态浮岛成为了城市河流中的生态绿洲,提高了水域的生态景观价值。
生态浮岛可以降低城市洪涝风险。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非透水面的建设,导致了城市地表径流的增加,城市的洪涝风险逐渐增加。
生态浮岛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增加水体的抗洪能力。
其浮动的特性可以减缓河流的流速,减少河流的冲刷和侵蚀,提高河道的稳定性;生态浮岛的根系可以增强岸线的抗冲击能力,减少河岸的冲刷,降低城市洪涝的风险。
一些研究表明,在生态浮岛的应用区域,可以观察到水面的波浪减小、水中的悬移质含量减少等现象,说明了生态浮岛的应用对降低城市洪涝风险具有显著的效果。
生态浮岛可以改善城市河流的景观环境。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河流成为了城市中重要的景观元素,其景观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
生态浮岛在城市河流治理中的应用生态浮岛可以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城市河流水面狭窄,且长期受到各种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蓝藻滋生等问题严重。
而生态浮岛的建设可以增加水体表面积,提供更多生物栖息地,减少养分浓度,促进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草坪、植被等生态浮岛材料本身具有吸附废气和有机物的作用,有助于净化水质,减少水体污染物的积聚,从根本上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
生态浮岛可以提高水质。
城市河流的水质受到各种污染源的影响,导致水质恶化。
而生态浮岛通过植被的根系系统和微生物的合作作用,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和重金属,净化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氧气含量。
生态浮岛的建设也可以减少水面的水华和异味,使城市河流水质得到持续改善,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清洁、健康的水源。
生态浮岛可以调节水位。
城市河流的水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雨量、季节、河流流速等,导致水位波动较大。
而生态浮岛的建设可以起到防浪护岸、减缓水流、吸收雨水等功能,有效地调节水位,减少河流泛滥和干涸的情况发生。
生态浮岛的存在也能够减少水体蒸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新的途径。
生态浮岛可以美化城市河流。
传统的河流治理方式多为硬化工程,如水泥护坡、河堤筑坎等,造成了河流的生态破坏和景观的单一。
而生态浮岛的建设可以利用植物和花草进行布置,美化河流的环境,塑造出多样化的景观。
生态浮岛上的植被还能够吸引各种生态类群栖息,形成独特的生态景观,增加城市河流的观赏性和休闲性。
生态浮岛在城市河流治理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点。
生态浮岛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城市河流治理部门需要充分考虑资金的筹集和技术的应用问题。
生态浮岛的维护和管理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投入,增加了城市河流管理的成本。
生态浮岛的建设需要考虑与城市其他设施和用地的协调,如交通、环保、居住等,需要进行综合规划和设计。
生态浮岛在城市河流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提高水质、调节水位和美化河流景观。
人工生态浮岛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恬淡虚无
人工生态浮岛是一种经过人工设计建造、漂浮于水面上,供动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衍、栖息的生物生态设施。
主要以塑料泡沫等材料为附着物,其间种植水生植物(或陆生植物),根系深入水中。
植物材料可以选择水浮莲、水花生、狐尾藻、空心菜、芦苇等,如果需要观赏效果也可以选用鸢尾、美人蕉等。
一、人工生态浮岛在水产中对水质调节作用
1、植物根茎等表面对藻类的吸附、分解。
2、植物根系的营养吸收作用,降低水质富营养化(减少氨氮、亚硝酸盐等)。
3、为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甲壳类等的摄食、繁衍等提供场所。
4、植物根系利于细菌附着,对维持微生态平衡很重要。
5、为滤食性鱼类的摄饵、栖息等活动提供场所。
6、吸附悬浮性物质,增加水质透明度。
7、日光的遮蔽效果,抑制藻类过快生长,平衡水温。
二、人工生态浮岛可以应用的渔类养殖
1、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
2、黄颡、鲶鱼养殖池塘。
3、加州鲈、长吻鮠养殖池塘。
4、金鱼、锦鲤养殖池塘。
5、黄鳝、泥鳅养殖池塘。
生态浮岛在城市河流治理中的应用
生态浮岛是一种新兴的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是利用科技手段,采用工程学、生态学
和环境学相结合,利用水企业和水生物共同的废弃物、绿色植物生长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综
合作用来处理水污染问题的一种技术。
生态浮岛能够提高河流的水质,增加水体的氧气含量,改善周边空气质量和景观效果,是实现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
生态浮岛具有以下优点:
一、环保治理。
生态浮岛的制作材料主要以废旧物料、植物和生物材料为主,不会产生任何污染,健
康环保。
同时,生态浮岛还能让寄托于上面的植被和生物成为污水处理的主力军,有效降
低水污染。
二、有效改善水质。
生态浮岛的设计实现了生态特色化,可以降低污染物的含量,促进水体微生物的生长,实现对水质的有效治理。
据实验数据表明,生态浮岛在河流治理中,能够有效地去除污水
中的氨氮和总磷,达到了较好的治理效果。
三、良好的景观效果。
生态浮岛种植了许多绿色植物,将花卉绿植等生态景观引入城市河流的治理中,善用
水面空间,打造具有城市生态氛围的良好水景效果。
同时,生态浮岛结构简单,条理分明,可以凸显出良好的设计感,具有很好的美观性。
四、投资回收迅速。
生态浮岛采用可回收材料制成,而且运行费用非常低,不但能有效地降低城市河流治
理成本,也能够更快地得到投资回收。
总之,生态浮岛应用于城市河流治理中,能够改善水质、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降低治理成本,是一种高效地生态治理手段。
预计未来,会逐步成为城市河流治理的主流
手段。
生态浮岛技术分析刘学文袁秦丽君(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山东东营257091)摘要:生态浮岛作为水体净化修复和景观营造的一项专业技术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述生态浮岛的概念、功能及其水质净化的主要原理,分析人工浮岛植物的选择原则,展望生态浮岛的应用前景,指出现阶段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
关键词:生态浮岛;植物选择;应用中图分类号:X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08-0280-02生态浮岛又叫生态浮床、人工浮床工艺,通常是由水生或陆生植物(如美人蕉、香根草等)、浮岛浮床材料、水下固定结构组成[1]。
利用人工将水生植物或改良的湿生甚至是陆生植物通过浮岛平台种植固定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水面上,利用植物根系的强大的吸收和吸附原理,将水体中富含氮、磷等有害物质进行吸收和聚集,从而降低以致消除有害物,改善水质,同时可以改变水面景观的技术称为生物浮岛技术[2]。
生态浮岛上的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将水体营养和污染物质转移到植物体内,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营养,降低了水体因为封闭不循环或者自循环不够造成的水体黑臭、富营养现象,后期通过植物体转移或者残体收割实现营养物质转移。
人工生物浮岛技术现在作为改善水体质量,降低污染程度的一项有效的并且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水体修复治理技术。
这项技术属于生态的,无显著污染,无化学药品使用,造价相对低,易于拆装,管理简单且效果良好的一种生态技术,受到广大科研人员和水利管理部门人员的好评[3]。
1浮岛类型浮岛的类型根据植物根部所处的位置区分为干式和湿式两种形式。
植物根部接触到水的为湿式,不接触的为干式。
建材混凝土以及发泡材料都是干式浮岛选择的材料,湿式因为运用植物美化环境,同时具有改善水质,吸附水体中营养物质从而被人们作为浮岛类型的第一选择[4]。
浮岛的限位和固定可以利用重力作用固定、铆固钉固定和支杆固定。
生态浮床按其功能可以分为水质净化型、消浪型和提供生物生息三种[5]。
水体生态浮岛修复技术研究进展作者:王珏李玲宇刘金涛杨学福黄毅张治宏赵平歌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第20期摘要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与水环境有限承载力出现冲突,导致水体污染问题愈加突出。
世界各国政府积极推行一系列水生态修复措施来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
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因具有无须转移水体、运行维护成本低、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而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生态浮岛修复技术是原位水生态修复技术的一种,主要通过植物根系及其周围所聚集的微生物来吸收和转化水体中过剩的氮、磷等营养成分及污染物。
在综述了水生态浮岛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其分类构成、植物选用、功能强化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等,以期为水体生态浮岛修复技术的发展、完善与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浮岛;水体修复;植物修复中图分类号 X 5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20-0010-04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0.0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Research Progress of Water Ecological Floating Island Restoration TechnologyWANG Jue1, LI Ling-yu LIU Jin-tao2 et al (1.China Communications Third Highway Engineering Bureau Co.,Ltd.,Beijing 100304;2. 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32)Abstract The over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uman beings destroy the natural ecological balanc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ity conflicts with the limited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environment, which leads to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roblem of water pollution. Governments of all countries actively implement a series of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 to solve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n-situ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has become a research hotspot because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no need to transfer water, low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ost, improving the self purification capacity of water, and not easy to cause secondary pollution. Ecological floating island restoration technology is a kind of in-situ wat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which mainly absorbs and transforms the excess nitrogen,phosphorus and other nutrients and pollutants in water through plant roots and the microorganisms gathered around them.Key words Ecological floating island;Water restoration;Phytoremediation基金項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yfc0409205)。
工业用水与废水INDUSTRIALWATER&WASTEWATERVol.39No.3Jun.,2008原位生物膜技术去除水源藻类研究徐乐中,李大鹏(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江苏苏州215011)目前,除藻研究工作多集中在化学预氧化、高效混凝剂应用及使用改性滤料强化过滤等方面[1],并且,在水处理厂中除藻并不是由某一个单元工艺单独完成的,而是贯穿于整个净水工艺过程中。
我国大多数水厂除藻都是集中在对水厂现有工艺的改造,这通常会增加水厂制水成本。
近年来,生物处理技术在给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研究发现,生物处理对藻类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并且可以对藻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2]。
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原位处理方法,在水厂取水口处设置悬浮填料作为生物载体,利用水源水中的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达到去除藻类、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的目的,为后续常规处理工艺提供有利条件。
1材料与方法1.1原水水质原水取自苏州某水厂进水口,试验期间的水质见表1。
1.2试验装置试验装置见图1。
其尺寸为长×宽×高=85cm×85cm×60cm,在反应器内部设置2块隔板,将反应器分隔成宽度分别为17、33、35cm的3个区域。
在反应器底部设置微孔曝气头3排,每排2收稿日期:2008-01-07;修回日期:2008-03-04摘要:考察了原位生物膜技术对水源水中藻类的去除率。
试验结果表明:原位生物膜技术对藻类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稳定在80%左右;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藻类去除率显著增加。
对于除藻而言,水力停留时间5h较为合适。
生物膜+高锰酸钾联用技术对藻类的去除率进一步提高,当高锰酸钾投量为0.75mg/L时,藻类去除率可以达到90%。
试验期间,原位生物膜技术对有机物、氨氮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40%、80%左右。
由此可见,在水源水中采用原位生物膜技术是解决水厂除藻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原位生物膜技术;高锰酸钾;藻类;水处理中图分类号:TU99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455(2008)03-0030-03RemovalofalgaefromrawwaterbybiofilminsituXULe-zhong,LIDa-peng(Department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Suzhou,Suzhou215011,China)Abstract:Theremovalrateofalgaeinrawwaterbythetechnologyofbiofilminsituwasinvestigated.Theresultsofthetestshowedthat:thealgaecouldberemovedefficientlybythebiofilminsituandthealgaeremovalratewerestableat80%;moreover,withHRTincreasing,thealgaeremovalratewasobviouslyimproved.Foralgaeremoval,theoptimalHRTwas5h.theremovalrateofalgaecouldbefurtherimprovedbybiofilm-potassiumpermanganatecombinedtechnology,whenthedosageofpotassiumpermanganatewas0.75mg/L,theremovalrateofalgaecouldreach90%.Duringtheexperiment,theremovalrateoforganicmattersandammonianitrogenwerestableatabout40%and80%respectively.Thusitcouldbeseenthat,applyingbiofilminsitutechnologyinrawwatertreatmentcouldbeanimportantapproachforalgaeremovalinwaterplant.Keywords:biofilminsitu;potassiumpermanganate;algae;watertreatment・30・个,进行曝气。
生物浮岛技术去除民心河藻类
摘要:水体的富营养化导致水中藻类泛滥,其面积、强度以及藻毒素的含量均在大幅度增长,目前处理藻类污染的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
本文结合民心河特点,根据民心河主要污染物,提出民心河治理的新方法,即生物浮岛水质净化技术。
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灭藻机理、特点以及功能和成效等。
为民心河除藻方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民心河富营养化藻类繁殖生物浮岛
作为石家庄景观河流的民心河水体,维持景观必须有良好的水质。
但由于民心河自身的特点,水体容易变黑变臭,进行水质维护治理是非常重要的。
1.民心河基本概况
民心河地处河北省石家庄市区,位于二环以内,环市区繁华地带一周。
民心河河道窄,河床浅,河流短,环境容量小,自净能力比较差,河水基本处于静止状态,只有在蓄水或排洪时靠河道中橡胶坝调节水位,形成流速。
河底和堤岸经防渗、硬化、砌石建成,与自然的交换能力变弱,水质更容易变差。
民心河位于市区二环以内,基本属于闹市区,此流经区域人为活动比较多,受到的人工污染比较多,接收的污水成分也比较复杂。
它不仅是一条景观河流,而且还肩负着市区内的泻洪排洪任务和绿化用水。
由于以上特点,民心河比自然的河流水体更容易恶化而变黑变臭,同时由于担负泻洪排洪任务,因此在水质维护上更有其特殊性。
2.民心河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及其危害
监测数据显示,民心河水体中氨氮含量平均为1.68㎎/L,总磷含量平均为0.303㎎/L,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导致民心河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浮游藻类大量繁殖,不仅影响了水体景观,而且藻类产生的藻毒素可使人体导致肝癌,构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威胁。
3.常见去除藻方法
治理藻类泛滥方法大体可概括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3.1物理法
物理法除藻主要包括:机械捞藻法、挖泥法、换水法、过滤法等,这些方法资金、人力等投入较大,且治标不治本,很难根本上改善民心河藻类滋生问题。
3.2化学法
在藻类繁殖季节,投加一些化学剂可以抑制藻类繁殖。
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化学方法主要以次氯酸钠、硫酸铜等方法为主。
但使用化学药剂除藻,需要向水中引入新的化学成分,有些不仅对藻类有抑制性,对其它生物也存在毒性。
且往往在清杀之后,微囊藻水华照样大量出现。
除用化学药剂除藻外,还可以用臭氧除藻。
臭氧能很快杀死藻类,但极不稳定,易分解,在水中停留时间短,且臭氧发生装置庞大、复杂,耗能高,只能作用于很小范围水体。
3.3生物法
饲养一定的鱼类和水草或者应用其它生物也可以控制藻类。
生物法具有综合效益,高效、广谱的生物技术仍有待于开发。
目前尚不能将有效的噬藻病毒、菌类等成功应用于水体;放养大型菌类和水生植物,由于采收与后续处理困难,推广存在难度;采用放养鱼类防治水华,因为有的鱼苗除藻种类单调,如花白鲢只能摄食消化幼嫩的微囊藻,对细胞壁纤维和果胶质均已老化的微囊藻不起作用。
经过实验,如果投放的菌种稍有不当,就会引起其它生态污染。
以上处理藻类的这些方法各有所长,均具有相当的局限性,靠单一的方法治理一个极其复杂的水生生态系统,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4.“生物浮岛”去除藻类
4.1生物浮岛技术的灭藻机理
生物浮岛技术利用植物生长过程中吸收氮、磷等营养成分原理,将水耕栽培与水质净化结合,利用植物根系对富营养化成分的吸收来净化水质。
当植物将根须伸入水中伸展开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通过根须边吸收水中的氮和磷等成分,边向水中输送氧气,动物性浮游生物、小鱼小虾很快在水面下聚集繁殖。
同时,因浮岛周围溶解氧浓度增高,使好氧物质浓度增高,使好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不仅可消除水体黑臭,在短时间内还能有效恢复湖泊水域的自净能力。
4.2生物浮岛技术植物选择原则
①选择的植物应为适宜水系水质条件生长的多年生水生植物;
②以耐污抗污、且具有较强的治污净化潜能的植物为主;
③根系发达、根茎分蘖繁殖能力强,即个体分株快;
④植物生长快、生物量大;
⑤选择冬季常绿的水生植物或驯化后的具有景观价值的陆生植物;
⑥满足景观空间形态的需求,综合岸线景观和湖面倒影、水面植物进行适当的景观组织。
4.3生物浮岛技术的特点
①浮岛本身环保经济,起到以废制污的作用。
“浮岛”由两部分材料构成:一部分用来提供“浮力”,在民心河上可采用废旧轮胎、废弃发泡塑料等固体废物,使之成为安全净化水质再生资源,在净化水质的同时,减轻固体废物污染负荷。
另一部分则是为植物提供“着力点”的煤矸石层,由经过处理的没有污染的煤矸石构成,这一层的厚度要由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水深来决定。
植物生长在“浮岛”上,有相当一部分根探入水中,直接从水中吸收富营养化物质,抑制藻类生长,煤矸石也能通过吸收水中的营养成分,为扎在煤矸石层的植物根部提供养分。
此外,这个“浮岛”还能载着上面的植物轻松地在水面上移动位置,在不同的地方净化水质。
②利用植物灭藻,合理选择植物,不会引起二次污染。
根据生物浮岛技术植物选择原则以及民心河水质富营养化的情况,植物的生长周期、习性以及在造景方面的需求等问题,此技术选择的主要植物为月季、肾蕨、连翘还有美国的凌霄。
③生物浮岛净化面积大,效果好,而且美观。
1平方米生物浮岛能净化100平方米的水域。
民心河世纪公园附近河段与中山公园的水面上已分别出现200平方米、300平方米的“水上花岛”,两个试点共净化水域面积达5万平方米。
4.4生物浮岛技术的7种功能
“生物浮岛”具有七种功效:一是利用植物根茎等对水中氮、磷的含量进行吸收;二是对生物特别是藻类进行吸附;三是通过植物的根茎向水中输送养分;四是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繁殖;五是便于鱼类的捕食;六是能够防止沉淀的悬浮物再次上浮;七是能够产生日光的遮蔽效应。
4.5生物浮岛技术的成效
设置“生物浮岛”后民心河中氨氮含量平均为0.9685㎎/L,总磷含量平均为0.107㎎/L,溶解氧含量是7.44㎎/L。
经过数据比对,氨氮的下降率为57.7%,总磷的下降率为35.3%,溶解氧的增加率为69.6%,其余各项指标也均有降低和改善。
而且,在北京的大观园、南京的八一公园,都利用了这种“生物浮岛”治污技术,效果都不错。
4.6生物浮岛技术推广的可能性
据了解,2000年,民心河部分河段曾爆发蓝藻,大量的蓝藻在水中“顽强”地生长,尤其是民心河东线,部分河段水面几乎被蓝藻全部遮严。
清亮的民心河水在一周内就成墨绿色,民心河部分河段一度成为“臭河”。
而今年中山公园的试验让市民们看到民心河蓝藻治理的希望,试验成功后,将会陆续在民心河水系推广“生物浮岛”,届时,民心河全系绽放“水中花”将成为石家庄市的又一生态景观。
通过生物浮岛净化技术,从根本上断绝了藻类发生的可能,阻断藻类“水华”现象的发生,表观目测没有藻类产生,修复水生态环境,恢复池水自净能力,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在水上种植植物,不仅经济美观,而且还能灭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省会的民心河上就能绽放更多美丽的“水中花”。
该技术为去除藻类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