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郑成功的遗言竟是赐死儿子 郑经最终的悲惨结局
- 格式:docx
- 大小:4.99 KB
- 文档页数:2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末最大遗憾郑成功险些吞并菲律宾重建明朝导语:明朝末年,虽然朝廷推行海禁政策,但由于官吏治理的混乱和经济收入等原因,海禁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在南洋上,以中国海盗为首的海上武装集团明朝末年,虽然朝廷推行海禁政策,但由于官吏治理的混乱和经济收入等原因,海禁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在南洋上,以中国海盗为首的海上武装集团控制了南洋的广大海域。
大家知道的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祖上就是海盗出身。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以走私商人起家,后加入海盗集团,成为海盗首领。
他统一海盗势力,接受明朝招抚,成为明朝的官吏。
他的舰队战胜荷兰的殖民舰队,成为统治南洋的主要军事势力。
最多的时候郑芝龙拥众数万,有帆船千艘,他的军舰上配备的大炮多达36门,是当时最先进的舰船。
郑芝龙后被明朝任命为福建总兵。
他在泉州安平镇修建郑府作为基地,组织移民台湾,开拓海外贸易,整个南洋基本控制在他的手下。
明末清军入关,郑芝龙降清。
清廷胁迫他和家人进京,并派兵洗劫了安平镇,郑成功的母亲也因此死于非命。
郑成功自幼受儒家教育,以明朝忠臣自居,受此国仇家恨,脱下儒冠儒衫一把火烧掉,从此寰甲佩剑,终生与清廷为敌。
他召集父亲的旧部,以金夏为基地与清廷作战,在和清军的作战中,屡获胜绩。
他曾经率领舟师深入长江,围攻金陵,虽然后来因轻敌失利而还,可清军也对他无可奈何。
最后清军只得采用郑成功的降将黄梧的“平海五策”,断绝了郑成功的财源,兵源,使得郑成功处境困难,郑成功在这个时候,把眼光投向了台湾。
台湾原来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移民开发的地区,荷兰殖民者趁明末战乱之机侵占了台湾,并且大肆镇压了由郑芝龙旧部郭怀一领导的起义,由此荷兰殖民者与郑成功交恶。
郑成功给荷兰殖民者的信里明确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故事-郑成功收复台湾南明隆武帝在福州建立政权之后,他手下的大臣黄道周一心抗清,想帮助隆武帝出师北伐。
但是掌握兵权的郑芝龙只想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愿出兵。
过了一年,清军进军福建的时候,派人向郑芝龙劝降。
郑芝龙贪图富贵,抛弃了隆武帝,向清朝投降,隆武政权也就灭亡了。
郑芝龙有个儿子叫郑成功,当时才二十二岁。
郑芝龙投降清朝的时候,郑成功苦苦劝阻。
后来,他见父亲执迷不悟,气愤之下,就独自跑到南澳岛,招募了几千人马,坚决抗清。
清王朝知道郑成功是个能干的将才,几次三番派人诱降,都被郑成功拒绝。
清将又派他弟弟带了郑芝龙的信劝他投降。
他弟弟说:“如果你再不投降,只怕父亲的性命难保。
”郑成功坚决不为所动,写了一封回信,就此跟郑芝龙决绝。
郑成功的兵力渐渐强大起来后,在厦门建立了一支水师。
他跟抗清将领张煌言联合起来,率领水军十七万人乘海船开进长江,分水陆两路进攻南京,一直打到南京城下。
但是清军用假投降的手段欺骗他,郑成功中了计,最后吃了败仗,只能又退回厦门。
郑成功回到厦门时,清军已经占领了福建大部分地方,他们用封锁的办法,要福建、广东沿海百姓后撤四十里,断绝对郑军的供应,想困死郑成功。
郑成功在那里招兵筹饷都遇到困难,就决定去台湾发展。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明朝末年,欧洲的荷兰人趁明王朝腐败无能,霸占了台湾的海岸,修建城堡,向台湾人民勒索苛捐杂税。
台湾人民不断反抗,遭到了荷兰侵略者的不断镇压。
郑成功少年时期就跟随父亲到过台湾,亲眼看到台湾人民遭受的苦难,早就想收复台湾。
这一回,他下决心赶走侵略军,就下命令要他的将士修造船只,收集粮草,准备渡海。
恰好在这时候,曾在荷兰军队里当过翻译的何廷斌,赶到厦门来见郑成功,劝郑成功收复台湾。
他说,台湾人民受够了侵略军的欺侮压迫,早就想反抗了。
只要大军一到,一定能够联手把敌人赶走。
何廷斌还送给郑成功一张台湾地图,把荷兰侵略军的军事布置都告诉了郑成功。
郑成功有了这个可靠的情报,进攻台湾的信心就更足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明王朝最后的殉葬者郑成功是怎么死的
导语:郑成功简介郑成功,一个中日混血儿,国籍隶属于中国。
郑成功图像他出生在一个政治特殊时期,经历了我国封建朝代的更新换代过程,当时大
郑成功简介
郑成功,一个中日混血儿,国籍隶属于中国。
郑成功图像
他出生在一个政治特殊时期,经历了我国封建朝代的更新换代过程,当时大环境处于明代即将覆灭,清朝暂露头角时期,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敏感的时代,才成就了郑成功传奇而伟大的一生。
他出生在日本,成长在中国。
年少时在福建,壮年直至老死时在台湾。
在年轻时期,富有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如现代社会中国人民抗日式的参与各种反清复明活动,期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力挽狂澜,结果天不从人愿,很长时间内他极度消极,蜷缩在福建那小小的地方,平淡地过着无趣的生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昔日的激情早已不复存在,郑成功逐渐迈入中年,伴随着的是权威、期望的逐渐丧失,取代的是一颗不甘于现状但却被逼无奈的心。
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台湾人民对他的泣血般的申诉,再一次激活了那颗爱国之心。
另外,长期的福建生活也确实百无聊奈,郑成功也曾想过换一个地理位置再做图谋,那么这便是一个天赐之机。
他精密的部署,火速的行动,以外部包围、内部策应的形式,与侵略者荷兰人进行着伟大的战争,他太了解水站,荷兰人在这方面甘拜下风,于是他成功了,解救了台湾并且在台湾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府,当起了地方官。
无奈好景不长,一个人的内心不甘于寂寞,蠢蠢欲动,导致了他长期殚精竭虑,未雨绸缪,最终过早的摧毁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因病死于台湾。
生活常识分享。
郑成功39岁猝死,为何临终前下令斩杀自己的妻子、长子和孙子?郑成功39岁英年早逝,正是满清入主中原,进攻江南地区之时。
如果用“国仇家恨”来形容郑成功当时的心态一点都不为过。
至于题者所说临终要杀死自己的妻子,长子和孙子一说,是在难有佐证,大概是有人要黑郑成功或者野史所记。
历史上没有确切之事。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一说呢?我来给大家说说清楚。
郑成功39岁猝死,为何临终前下令斩杀自己的妻子、长子和孙子?1.“恨无一女以配之”郑成功是中日混血儿,他的父亲郑芝龙曾是抗清名将。
1645年,郑芝龙在福建拥立朱明后裔朱聿键为帝,是为隆武帝,当年郑芝龙将郑成引见隆武帝的时候,隆武帝拍着他的背说:“恨无一女以配之”,意思是很看重郑氏家族,苦于没有女儿嫁给他,实为拉拢郑成功。
隆武帝因此赐姓郑氏为国姓爷,郑成功也因此号称国姓爷。
郑氏当时在福建的势力庞大,是朝廷官员拉拢的对象,于是,南明原兵部侍郎董飏先将侄女董酉姑嫁给郑成功。
郑成功与董氏的婚姻还算美满,是郑成功的贤内助。
郑成功39岁猝死,为何临终前下令斩杀自己的妻子、长子和孙子?清军入关之后,在洪承畴等人的招抚下,郑芝龙投降大清,但却遭到郑成功的强烈反对。
后,清廷背信弃义,拘押流放郑芝龙而后处斩,郑成功母亲受辱悬梁自尽。
由此,郑成功与大清结下了梁子。
鉴于大清势如破竹,郑成功只好退守台湾,赶跑了荷兰人,以台湾为基地继续与清廷抗衡,直到康熙皇帝收台湾。
2.大儿郑经这件事起始于郑成功的大儿子郑经。
郑经成年以后,与南明的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唐氏结为夫妇,但是二人夫妻关系不很要好。
郑经则喜欢上了弟弟郑睿的乳母陈昭娘,二人一来二去产生感情,并生下了私生子郑克藏。
郑成功39岁猝死,为何临终前下令斩杀自己的妻子、长子和孙子?时值郑经在厦门做后方工作,郑成功尚在福建抗清,听说郑经有了大儿子,十分高兴。
这说明,在长达千年重男轻女的思想里,男人有妻妾私生子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继承香火。
以郑成功家族来说,郑经和谁生的孩子不重要,重要的是生了一个儿子。
郑成功的历史故事郑成功(1624年-1662年),字成功,号鄭芝龍,明末抗清英雄之一。
他的历史故事饱含了奋发向前、不屈不挠以及为国家和民族争取独立的精神。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郑成功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了一段令人钦佩的传奇。
一、家世背景郑成功出生于一个封疆大吏的家庭。
他的父亲郑芝龙是明朝名将郑芝龙的侄子,负责驻守澎湖群岛。
从小他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同时也受到了父亲的深厚影响和教育。
二、反抗荷兰殖民统治17世纪初,荷兰人占领了台湾和澎湖群岛,成为这些地区的主宰。
然而,郑成功不甘心自己的家乡被外族侵略,决心夺回失地,恢复明朝的统治。
郑成功率领父亲的残兵余勇,与荷兰人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
他不畏艰难险阻,坚持以小部队袭扰敌军,以纵横驰援等战术打击对手。
多次战斗中,郑成功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华,赢得了战局的胜利。
三、驱逐荷兰殖民者随着战争的发展,郑成功逐渐成为了当地反抗荷兰殖民者的象征。
他积极与其他明朝遗臣和抗清义军合作,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反抗力量。
他们联合起来,宣布继续忠于明朝,并筹划从荷兰人手中夺回台湾。
1648年,郑成功开始组织海上远征,通过兵分数路的战术,逐渐收复了台湾的一部分领土。
并在1653年建立了名为“后裔军”的组织,用以维护当地的秩序和治理。
四、丧父之痛与反攻大陆然而,一场不幸突如其来,郑芝龙在1659年去世,让郑成功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他深感时不我待,决定集结自己的力量,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反攻行动。
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台湾渡海,直接进攻福建沿海的敌军据点。
他采取了先行破坏敌方船只和陆上设施,再展开全面进攻的策略。
在近一年的战斗中,郑成功屡次击败清军,赢得了关键的胜利。
五、英勇舍身与传奇结束然而,郑成功的胜利并未持续太久。
1662年,情势逆转,郑成功在与清军的一次战斗中负重伤,最终在儿子郑经的护卫下身负重伤,壮烈英勇地牺牲在战场上。
郑成功的生平事迹,无论是他的勇气、智慧还是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都令人敬佩。
2024郑成功将军生平历史事迹(精选7篇)郑成功将军生平历史事迹(精选篇1)郑成功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又刻苦学习,所以学业大有长进,十一岁时就能写得一手好诗文,私塾老师对他十分器重。
有一回,老师出了一道《洒扫应对》的题目,叫他作文。
郑成功想了一下,立即挥笔写下:“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
”大意是说,正义的王师征伐邪恶势力,就象荡涤打扫泥尘一样,尧与舜的贤明谦让,有如进退应对的道理。
老师接过卷子一看,深为惊叹,想不到郑成功小小的年纪,竟能写出这样寓意深刻的好文章,不禁连声拍着书案称赞:“我教了大半辈子书,还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小孩子能说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真是奇才呀!”郑成功听了,红着脸谦逊地答道:“老师,我只是靠苦读,其实并不聪明。
我母亲给我取的名字“森”,就是大木头,大木头,还是大木头哩!”这一说可把塾师乐得哈哈大笑,他用手抚着郑成功的头:温厚亲切地说:“好孩子,那是你母亲望子成材心切呀!有道是书山无径勤为路,学海无边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只要你勤奋读书,胸怀远志,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将来定能成为国家中兴大业的栋梁之材。
”郑成功不但勤奋攻读诗书,而且也刻苦勤学武艺,钻研孙子兵法,同时关心天下兴亡与民生疾苦,立志成为一个具有文韬武略的爱国志士。
因此,十一岁时即以文章闻名,受到当时很多儒学大家的赞赏。
有一次,郑成功在《孙子兵法》上走笔题写了“挥尘谈兵效古之英豪,究心天下封侯非所愿”,他的叔父郑鸿逵看到了,喜出望外地赞叹道:“有志气,有出息!这孩子日后必定是一匹驰骋天下的千里驹!”长大后,郑成功实现自己的抱负,成为一位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宝岛台湾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将军生平历史事迹(精选篇2)南明王朝灭亡的时间,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的军队追杀,走投无路,最后从云南逃到缅甸,吴三桂的兵追到缅甸,最终抓到了永历帝,把他押回云南昆明,南明王朝至此覆灭。
但是,以郑经为首的郑氏家族还是继续延用永历的年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重重谜团明朝梃击案谁是幕后真凶?导语:明神宗时期曾发生过三起甚为离奇的大案,这三件案件都颇为离奇,其中以梃击案为最。
虽然真凶已经伏法,但是种种疑团未解,一切谜团都显示着明神宗时期曾发生过三起甚为离奇的大案,这三件案件都颇为离奇,其中以梃击案为最。
虽然真凶已经伏法,但是种种疑团未解,一切谜团都显示着背后似乎另有真凶。
常言道,宫廷之中无父无子,无兄无弟,着实是一个充满血腥的角斗场。
历代皇宫之中,因为皇位的争夺,不知衍射出了多少或明或暗的血腥争斗。
明朝也是这样,在明朝神宗末年,因为皇位的争夺,先后发生了好几件至今仍充满疑点的深宫大案。
其中梃击案就是其中一个离奇谜案。
明神宗晚年宠信皇贵妃郑氏,对自己先前所立的宫女王氏所生的皇太子朱常洛极为不满。
处心积虑的想废掉朱常洛而立郑贵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
为此神宗还曾与郑氏秘密宣誓,一定会立朱常洵为太子。
但是,神宗迫于朝臣和皇太后的压力,一只也不敢轻举妄动。
只是找各种借口为难皇太子。
由于神宗并不喜欢这个由宫女所生的儿子,并没有要立他做太子的打算,只是后来在皇太后和大臣们的压力之下才被迫册封朱常洛为皇太子。
当时朱常洛已经20岁了。
依照明朝的常制,一般在16岁左右就会大婚,而后出阁讲学接受教育。
朱常洛21岁才大婚,可见神宗对他的冷淡。
朱常洛大婚之后,就移居慈庆宫居住,但是,慈庆宫名义上是太子的寝宫,实际上还比不上宫中的一般宫殿,不仅破陋不堪,而且防卫甚差,神宗仅仅派了几名老弱病残的侍卫来防守。
宫中服役的宫女太监也很少,仅有几个随朱常洛一块长大得几个贴身太监。
慈庆宫的情况与皇三子朱常洵所居生活常识分享。
1662年,郑成功20岁的儿子郑经,跟35岁的奶娘生下了一个儿子1662年,郑成功20岁的儿子郑经,跟35岁的奶娘生下了一个儿子。
郑成功急火攻心、气绝身亡。
临死前,他下了一道命令: 妻子、儿子、孙子统统处死,一个不留!郑成功是抗清名将、民族英雄,他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
然而,大英雄的风光盖过了生活中的琐碎,殊不知郑成功的生活也一地鸡毛。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靠海上经商起家,郑芝龙先后有过5任妻子,第二任就是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一个日本人。
郑芝龙去日本贸易,娶田川氏为妻,郑成功就出生在日本九州的平户藩。
6岁那年,郑成功被父亲接回了泉州。
彼时,郑芝龙接受明朝招抚,一面经商一面做官。
郑成功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日子过得相当顺利。
郑成功能文能武,14岁就中了秀才。
当时,明朝已经呈现衰败之势,江山易主已经无法避免。
可是,自幼被儒家礼法熏陶的郑成功,一心效忠大明,他几乎用尽终身,与清朝作斗争。
只可惜,郑成功的一腔热血,终究错付。
18岁时,郑成功迎娶了泉州礼部侍郎董飏先的侄女董酉姑为妻,董酉姑为郑家生了5个儿子,长子就是郑经。
郑经的才华不输父亲,书法、武艺都不在父亲之下,郑成功对郑经寄予厚望。
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从金门出发直奔台台,临走前,他把一家老小和厦门城,都交给了19岁的郑经。
郑家是个大家族,此时郑成功的第四子、第五子接连出生,妻儿老小都牵扯着他的心。
经过8个月鏖战,郑成功终于把荷兰人赶出了台台,这是他人生中的又一个高光时刻。
然而,长子郑经,却在这时给了当头一棒!郑经从厦门传来喜报,38岁的郑成功当爷爷了,孙子郑克臧呱呱坠地!郑成功听闻消息,欣慰不已。
各位有所不知,郑经千好万好,唯独婚姻大事让郑成功十分头疼。
郑成功为儿子选中的良配,是南明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名叫唐乐乐。
按理说,郑唐两家也算门当户对,唐乐乐本人没有倾城之貌,也有名门闺秀的气质。
可郑经对父亲硬塞过来的妻子,很是抵触。
英雄难过美人关,像郑经这样的青年才俊,谁不想寻觅一个意中人呢?郑家家风严苛,郑经不能抗婚就只能敷衍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郑成功之孙降清后在台朱明皇族最终命运如何导语:关于郑成功之死,《清史稿郑成功传》有明确记载:“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
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关于郑成功之死,《清史稿·郑成功传》有明确记载:“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
……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 即郑经) 居守思明( 今厦门) 。
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
恶锦与乳媪通,生子,遣泰就杀锦及其母董。
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用芝龙初封,称平国公,举兵拒命。
成功方病,闻之,狂怒啮指,五月朔,尚据胡床受诸将谒,数日遽卒,年三十九。
”据康熙年间刊印的《台湾府志》坟墓篇记载:“郑成功墓在台湾县武定里洲仔尾,男( 郑) 经附葬焉。
”又据今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内《郑氏阳葬祖父墓志》云:“王父讳成功,字明俨,号大木,姓郑氏,先世自光州固始县入闽。
由莆居,漳居、粤之潮至始祖隐石公乃移居于泉之南安县扬子山下石井乡,遂世为南女人。
……王父生于甲子年七月十四日辰时,卒于壬寅年五月初八日未时,享年三十有九。
故明末赐国姓,封延平王,率众取海外台湾……( 郑经) 同王父俱葬台湾……( 康熙) 特旨恩准爰令弟克举假回襄事,以康熙三十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卯时附葬于南安县康店乡乐斋公茔内。
”这篇附葬郑成功父子的墓志铭是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撰写、郑克举勒石。
这已经是郑成功死后三十八年的事情了。
早在十六年前( 即康熙二十二年) ,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攻取台湾时,曾经奉命挖掘郑成功父子的灵柩,作为战利品献俘北京。
郑克塽也投降清朝“上授克塽公爵,隶汉军正红旗,……诸明宗人依郑氏者,宁靖王术桂自杀,鲁王子及他宗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民族英雄郑成功一家惨遭施琅灭门是真的吗
导语:历史文献上指称:“施琅攻台,郑姓一家遭灭门”。
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灭门惨案之一,正史中留有一段暧昧的文字:“郑宽,郑成功之子,行踪不明
历史文献上指称:“施琅攻台,郑姓一家遭灭门”。
成为历史上著名的灭门惨案之一,正史中留有一段暧昧的文字:“郑宽,郑成功之子,行踪不明”。
文献模糊记载,使得郑成功究竟有没有后代,留下不少争议。
经证实,郑成功的确有后代,而这项重大的学术追查,则是由日本人完成的。
由于郑成功母亲是日本人,日本史学家对郑氏家族格外有兴趣。
追查郑成功后代的过程,更仿佛是一部侦探小说。
当年,郑成功孙子郑克塽向清朝投降。
郑成功究竟有无留后?一直是史学家争议的话题
明朝皇族宁靖王听到消息后,悲愤不已,最后自杀殉国。
但在宁靖王自杀前,写下了“风来竹有声”五个字,送给不支持郑克塽投降的好友郑宽(郑成功的六子),要他赶快逃亡。
不料,消息走漏,清朝官兵随即对郑宽一家发出追杀令。
郑成功的确有后代,而这项重大的学术追查,则是由日本人完成的。
为躲避施琅的狙击,郑宽与次子郑星,带着“风来竹有声”这幅字,往北逃窜,幸运躲过施琅的追杀,开始隐姓埋名过日子,“不可泄漏自家身分”,成了郑宽一家的祖训。
东京几位历史学家,为深入追寻郑成功后代的下落,特别来到台湾。
他们依线报得知,“风来竹有声”这幅墨宝,一直都在台湾南部,只要可以找到这幅字的主人,就有机会得知郑氏后代的下落。
几位历史学家在台南市区四处打听,终于有位老和尚告诉他们,这幅墨宝,就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郑成功的遗言竟是赐死儿子郑经最终的悲惨结局
导语:郑成功进入台湾时,清朝随即施行一道对郑家极具杀伤力的“迁界令”。
这个坚壁清野的策略实施得非常彻底,目的是让郑成功粮饷物资来源枯竭,
郑成功进入台湾时,清朝随即施行一道对郑家极具杀伤力的“迁界令”。
这个坚壁清野的策略实施得非常彻底,目的是让郑成功粮饷物资来源枯竭,最后迫使其山路五商、海路五商无法经营。
少了海外贸易收入支应军费,经济越来越困顿,郑氏只好在台湾努力开拓耕地、发展农业,但农业收入远不如海上贸易,郑家终究无法再与清政府相抗衡了。
提出高见策略的是原郑成功阵营将领黄梧,他在清政府对郑成功部属提出优厚的招降条件时,献出郑方重要基地海澄(今福建龙海市)投降。
因黄梧熟知郑军内情,向清政府指出:“郑成功之所以能够守金、厦弹丸之地与清政府对峙,是因有沿海人民接济粮饷、油、铁、船。
”此一建议果然重重打击了郑家命脉。
黄梧投降清朝后,招降郑方官员200多人、士兵几万人,使郑成功北上的计划受阻,大大助长了清朝的实力。
康熙皇帝特别封他为海澄公,位居一等公,是明郑降将中职位最高的,子孙可享有世袭12代的赏赐。
1662年赶走荷兰人后,年仅39岁的郑成功病逝台湾,遗命竟是赐死儿子郑经,他的骤逝引发郑氏内部权力出现真空。
郑成功的部将黄昭在台南拥立其同父异母的弟弟郑袭,继位为延平王;在厦门的郑经则拉拢掌握海军的都督周全斌,以正统自居;位于金门的元老重臣郑泰(郑经堂叔)则持观望态度,倾向与清方谈判,甚至提出金门、厦门、台湾三岛,比照朝鲜成为朝贡国的办法。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