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命的镰刀黴菌----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镰孢霉(镰刀菌)的识别防治镰孢霉(镰刀菌)的识别防治福建龙海市九湖食用菌研究所 加入时间:2011-9-1 15:45:00 浏览数:264字体:大中小背景:纯白浅绿浅黄浅红浅兰镰孢霉,又叫镰刀菌、赤霉菌、猝倒病、枯萎病、萎缩病、黑腐病等。
四川人俗称“牛皮包”病菌和“疣巴病菌“。
[大家切记:镰孢霉不是链孢霉][发生情况]镰孢霉,属于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唑孢目,瘤唑孢科。
其是菌种生产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杂菌。
它可以危害黄背木耳、蘑菇、银耳、平菇、香菇、鸡腿菇、茶薪菇等的子实体,更是食用菌菌种生产中常见的污染性杂菌。
染病子实体生长发育受阻,初期软绵呈失水状,菌柄从外到内变褐,有的整个菇体变褐,干腐但不烂。
在食用菌的菌种分离时,有的可受到期污染,在生产原种或栽培种时,如果用粪草料或棉子壳或锯木屑,一般不易看到该杂菌的侵染,但在麦粒培养基上,它的出现率相当高,成为麦粒菌种生产过程较难解决的主要污染杂菌。
[症状特点]菌种受污染初期,其菌丝白色,与蘑菇菌丝相似,但生长一段时间后,菌落下面的培养基或培养料会出现紫红色。
这是该杂菌菌丝生长过程中分泌出来的色素,也是诊断该杂菌的重要特征。
它与链孢霉菌和聚端孢霉菌的红色孢子有明显的区别。
在菌种分离及提纯扩大培养的过程中,受镰孢霉污染后长出白色菌丝,有的种可以使培养基变成紫红色。
培养料在污染镰孢霉之初,一般不易与食用菌的菌丝分开,往往在料面上长出的菌丝比较稀疏,颜色也没有食用菌的菌丝那样白。
当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分生孢子;菌落下面的培养基或培料出现紫红色,这是该杂菌菌丝生长过程中分泌的色素,也是我告诉茹农诊断该病害的重要依据。
镰孢霉既可寄生,又可腐生。
其属于木耳的主要病害。
同时还侵染双孢菇、姬松茸以及平菇、银耳等品种。
鸡腿菇上也有发生,但不明显。
它是食用菌制种中常见的竞争性病害。
培养料和覆土带菌是其主要的初侵染源,空气传播也是主要途径,病菇上产生的孢子可随水进行再侵染。
养兰者注意兰花头号“灾星”镰刀菌养兰者注意兰花头号“灾星”镰刀菌2011年五六月份,摆放在阳台上的数盆兰花陆续出现了问题:有的小兰苗叶片起皱,轻轻一拔就抽出,其叶片基部腐烂,变黑色,呈水渍状,闻一闻似乎有点淡淡的腥臭味。
有的老株上,叶基部桔黄,后来逐渐从心叶开始,从叶片基部向上变褐变黑,最后全株干枯死亡;拔起病株,可见假鳞茎呈黑色,捏一捏还挺硬,也有的假鳞茎呈水渍状腐烂,但切开假鳞茎都可见到剖切面变褐(健康株呈乳白色),依书上说法和笔者的经验,认为前者很大可能是细菌性软腐病,后者则是兰友们所说的烂头病——茎腐病,对于较金贵的名品,切去病株后,把治细菌病的农用硫酸链露素和治茎腐病的噁霉灵等农药混合后用于浸泡发病兰盆的健康株,然后重新用新植料上盆;对于普通品种,则只是拔去病株,将农药粉末直接撒在发病株周围的植料中,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效果并不明显,有的重新上盆后的健康株也发病了……这究竟是什么病?病原是什么呢?这年8月,笔者将一丛发病株送福建农林大学请张绍升教授做病原很久,鉴定结果出来了:病原是镰刀菌,为茎腐病。
茎腐病是兰花的不治之症,兰反们淡“腐”色变。
笔者当然知道它的厉害,但既然得了也就没什么理会它。
之后,在秋季又有两三盆得病;再后来,随着冬季气温下降,病害也基本没什么发生………笔者想,也许这“坎”就过了?!事情的发展并没有这么简单。
到了第二年,201 2年的梅雨季节,兰花又陆陆续续出现了问题,其症状与前一年相似,发病的兰盆数量明显增多,至秋季时发病盆数累计达到20多盆,占阳台的兰花盆数的三分之一,令人心痛。
在这些病株中,有些症状典型,明显是患了茎腐病;是不是也有其他的病害呢,如细菌性软腐病等呢?2012年-8月,笔者又取5个病株样本(含枯死的老苗、腐烂新苗、枯死叶片)、送福建农林大学做病原鉴定。
几天后,鉴定结果出来了: 5个样本病原都是镰刀菌!这结果有点出乎笔者的意料之外:春兰‘万字’、建兰‘铁骨白芽”均为前垄草新苗得病,且其腐烂处有点腥臭味,可能性更大的应该细菌性软腐病啊!建兰锦旗叶片从尖部开始枯黄(叶枯病),居然镰)J菌所致!由此,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1)镰刀菌所致的茎腐病可发生于老苗或新苗,兰友们所持的“发病于老病为茎瞒病,发病于薪苗为细菌性软腐病”的观点是错误的。
几种罹病植物镰刀菌(Fusarium)种类鉴定前言镰刀菌无性时期在分类上原属于半知菌亚门,根据《菌物词典》2001年第9版现属于无性真菌类,有性时期为子囊菌门。
镰刀菌因其在无性阶段产生的大型分生孢子形似镰刀而称之。
镰刀菌属是在1809 年Link从锦葵科植物上发现第一株镰刀菌定名为粉红镰刀菌(Fusarium roseum Link)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
镰刀菌种类多,迄今已发现44 种和7个变种[2]。
它们分布极广,在地球上所能及的地方,几乎都能找到它的踪迹。
镰刀菌历来是真菌学和植病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镰刀菌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其中的许多种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往往使农作物遭受重大病害,如麦类赤霉病、棉花枯萎病、水稻恶苗病、玉米青枯病、甘薯蔓割病、瓜类枯萎病等[4],导致农业生产损失严重,甚至颗粒无收。
人类栽培的各种作物如稻、麦、棉、麻、油、茶、果树和蔬菜等,均易受到镰刀菌的侵袭而发生各种病害[4 ~ 7]。
许多重要的萎蔫病害曾在世界范围内造成许多毁灭性的植物病害。
前苏联曾有报道,当种植的甘蓝为感病品种时,镰刀菌所引起的萎蔫病害可使产量降低50%-95%。
在前苏联亚麻种植区亚麻萎蔫病发生也极为普遍,且有病的亚麻种子油是有毒的,会引起人畜中毒。
花卉植物如紫苑、石竹等等也遭受萎蔫病的损害[8],有时危害严重到需要停止栽培的地步。
除上述病害外,镰刀菌也是根腐病和各种农作物及其他植物贮存期间腐烂病的重要病原,被污染的食品和饲料含有毒质,常使人类和家畜中毒[12]。
此外,镰刀菌可引起动物病害,如镰刀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镰刀菌毒素(Fusariotoxin)毒性很强,污染人类食品和禽畜的饲料,会造成雏鸡、鸭、鹅、鸽子、黄牛、水牛、猪、羊、马、驴等禽畜镰刀菌毒素中毒,是常见的病害。
镰刀菌作为病原微生物也能侵入人体,引起人类的真菌病。
如茄病镰孢等镰刀菌可引致人足部溃疡、眼角膜溃疡和大骨节病等。
镰刀菌产生的毒素物质可引起人和动物的急性或非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这个药是枯萎病、根腐病、茎腐病、赤霉病等真菌病害的克星!镰刀菌,有时也叫镰孢菌,侵染范围非常广,是发生最普遍的根部病害病原菌之一。
目前镰刀菌引起的病害有,花生根腐病、辣椒根腐病、小麦赤霉病、西瓜枯萎病、棉花枯萎病、茄子枯萎病、玉米茎腐病、穗腐病及苗枯病等病害,现在我们来理一理镰刀菌的身份、性格、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控策略。
这个药是枯萎病、根腐病、茎腐病、赤霉病等真菌病害的克星!一、病害分布镰刀菌长期栖息于土壤中,属于土壤习居菌,也是土传性病原菌。
尽管在土壤中可以躲避紫外线的伤害,但土壤的生态环境远比地上复杂得多,镰刀菌必需要有各种本领去适应。
因此,它的繁殖体多种多样,有小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有时候产生于分生孢子座上,有时候在分生孢子表面上还有粘液层(粘分生孢子团),个别种的镰刀菌还可以产生菌核(比如腐皮镰孢菌蚕豆专化型侵染造成的蚕豆根腐病)。
镰刀菌是土壤中特别丰富的微生物群落成员,绝大多数是腐生菌,有的是昆虫和线虫的病原菌,有的可以分解纤维素降解有机物,有的降解酚类、氰化物、多环芳烃类等,如果科学利用,会在环保和土壤改良上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引起植物病害的镰刀菌有很多种类,仅《中国农作物病虫害》中就收录了65种,其中最多的是枯萎病和根腐病,当然也有臭名昭著的小麦赤霉病和玉米茎腐、穗腐病。
曾经因为无脑媒体的报导给海南蕉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香蕉巴拿马病,也就是枯萎病,是由尖镰孢菌古巴专化型侵染造成的。
尖镰刀菌的其它专化型还侵染造成西瓜枯萎病、棉花枯萎病、茄子枯萎病,相当于宣判了这些作物不能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
腐皮镰刀菌等引起的花生根腐病、辣椒根腐病、草莓再植病等也是这些作物上最需要土壤处理和种子处理进行预防的病害。
禾谷镰刀菌和亚洲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不但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还威胁着食品安全。
水稻恶苗病虽然是水稻上的一大类病害,但也从它的感病植株上发现了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
霉菌的种类及其致病性一、霉菌的种类最为常见的霉菌:曲霉、青霉、镰刀菌、麦角菌属等。
按生活习性分为:仓储性霉菌(曲霉菌和青霉菌)和田间霉菌(青霉菌属、麦角菌属和镰刀菌属)。
1、曲霉属曲霉菌丝有隔膜,为多细胞霉菌。
分生孢子梗顶端膨大成为顶囊,一般呈球形。
曲霉属中的大多数仅发现了无性阶段,极少数可形成子囊孢子,故在真菌学中仍归于半知菌类。
2、黄曲霉多见于发霉的粮食、粮制品及其它霉腐的有机物上。
菌落生长较快,结构疏松,表面灰绿色,背面无色或略呈褐色。
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如花生,核桃,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
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在中国(广西地区的产毒黄曲霉最多)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产毒菌种主要为黄曲霉,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
3、米曲霉米曲霉菌落生长快,质地疏松,初白色、黄色,后变为褐色至淡绿褐色。
背面无色。
分布甚广,主要在粮食、发酵食品、腐败有机物和土壤等处。
是我国传统酿造食品酱和酱油的生产菌种。
也可生产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酶和曲酸等。
会引起粮食等工农业产品霉变。
米曲霉是一类产复合酶的菌株,除产蛋白酶外,还可产淀粉酶、糖化酶、纤维素酶、植酸酶等。
米曲霉是理想的活性蛋白的载体,能生产大肠杆菌不能表达的真核生物。
米曲霉是常用的发酵菌种。
4、寄生曲霉分生孢子梗单生,不分枝,末端扩展成具有1-2列小梗的顶囊,小梗上有成串的3.6-6μm球形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梗长300-700μm,延伸向头状物方向,扩宽到10-14μm。
顶囊直径16-25μm。
培养物浅黄绿色。
子囊阶段不明显。
寄生于多种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昆虫。
感染寄生曲霉的昆虫,体表起初长有白色菌丝,后布满黄绿色菌丝及其孢子。
5、黑曲霉菌丛呈黑褐色,顶囊大球形,小梗双层,分生孢子为球形,呈黑、黑褐色,平滑或粗糙。
对紫外线以及臭氧的耐性强。
菌丝发达,多分枝,有多核的多细胞真菌。
镰刀菌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作者摘要:镰刀菌属于霉菌中的一种菌种,镰刀菌不仅在食品、医学、生物保护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在环境保护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特别是镰刀菌在生物脱除氮氧化物,生物降解酚类化合物、氰化物,吸收、蓄积、降解多环芳烃等方面的作用机理,指出了其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镰刀菌;生物处理;环境保护Abstract: Fusarium belonging to the mold of a species of Fusarium, not only in the food, medicine, biological prote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t plays a great role. In particular the Fusarium in biological removal of nitrogen oxides,biodegrad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cyanides, absorption, accumul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pointed out its ' important role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great application prospect.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严重威胁着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氮氧化物、氰化物、苯酚、多环芳烃等,因此,对这些污染物的降解、去除,已成为当务之急。
而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由于成本高、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等弊端,其应用越来越受到限制。
辣椒种生镰刀菌及其病理学意义的研究梁力哲【期刊名称】《植物病理学报》【年(卷),期】1990(20)2【摘要】采用吸水纸检验法,对北京地区22份辣椒(Capsicum annuum)种子样品的分析结果是: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串珠镰刀菌(F. moniliforme)、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半裸镰刀菌(F. semitectum)和茄病镰刀菌(F. solani)是5种常见的辣椒种生镰刀菌,其平均带菌率分别为1.0%,2.6%,0.1%,0.8%和0.2%。
经发芽试验观察,在自然带菌的情况下,木贼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半裸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能分别使种子发芽率降低98.6%,39.8%、62.1%、2.7%和52.1%。
经土壤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除半裸镰刀菌对植株无明显致病性反应外,其它4种镰刀菌均能不同程度地引起植株枯萎和其它病理症状。
【总页数】5页(P117-121)【关键词】辣椒;种子;镰刀菌;病理学;病害【作者】梁力哲【作者单位】北京蔬菜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413.1【相关文献】1.山西虫生真菌资源的研究Ⅲ--虫生镰刀菌的研究 [J], 李文英;张纯;张仙红;吕增芳;李志岗;贺运春2.6种植物中内生镰刀菌的分离和鉴定 [J], 孙勇;缪倩;孙颖;陈凤美3.木霉生防菌尖孢镰刀菌和青枯假单胞菌在辣椒根际的互作 [J], 吴石平;燕嗣皇;陈小均;陆德清4.马唐生防菌厚垣孢镰刀菌 ZC201301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J], 李健;李岩;高兴祥;房锋;李美5.尖孢镰刀菌毒素致大骨节病实验病理学研究(摘要) [J], 杨建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要命的鐮刀黴菌----
水果爛了就丟掉吧;不要覺得可惜!
要命的鐮刀黴菌咬一口爛梨肺水腫命危
一名男子到果園摘梨,順手咬了一口爛了半邊的水梨,幾個小時後,他開始劇烈嘔吐,隨即呼吸困難,送醫急救後,發現他是因吃進含過多黴菌的水梨,導致急性肺水腫,差點暴斃。
這支幾奪人命的黴菌為鐮刀黴菌,文獻顯示,人類若不慎食入,毒素可能造成食道癌、肝炎,但導致肺水腫病例,醫師說極可能是全球首例被報告個案,相關論文已刊載在胸腔重症醫學期刊。
署立豐原醫院胸腔科主任洪敏德表示,這名三十多歲男子是台北上班族,假日到苗栗摘水梨,他看到一顆爛半邊的連生梨,隨口咬了未爛部分,隨即丟棄。
兩個小時後,開始有噁心感,立即就醫。
檢查過程中,男子病情急轉直下,愈來愈喘,呼吸困難,檢查發現兩側肺葉已浸潤,嚴重肺腫。
此外,血氧濃度愈來愈低,下午才大啖水梨,晚間已被醫院發出病危通知,緊急插管性命垂危。
洪敏德說,他一度懷疑男子是農藥中毒,檢測後排除;又懷疑男子是攀登高峰誘發的高山症,但細問其
家人,果園位於僅三百多公尺山坡上,不可能是高山症。
為求真,他請男子家人循男子指示,到果園撿回那顆爛水梨。
醫院檢驗這顆爛水梨發現,僅長一種黴菌─鐮刀黴菌。
洪敏德說,男子雖是吃未爛的那半,無形中也吃進許多肉眼看不見的鐮刀黴菌,研判是黴菌釋放大量毒素,透過微血管內皮細胞侵犯至肺臟,造成肺水腫。
洪敏德說,很多人或許像這名男子般看到水果爛了,削掉爛掉部分繼續啃,其實非常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