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的世界古兵器
- 格式:doc
- 大小:595.50 KB
- 文档页数:9
隐映千年的刀光剑影世界20大名刀史自动播放手动播放网友评论0条来源:中国经济网不过令人惋惜的是,拿破仑这次远征埃及的战争也宣布了乌兹钢刀剑的衰败,数十年之后,土耳其人甚至不再完全使用传统的乌兹钢制造刀剑,而乌兹钢的原产地印度也被英国人完全占领。
大马士革刀——名刃之首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大马士革刀,完全由匠人手工打造,凝聚着匠人的灵性,精美而独特。
它那与生俱来的魔性花纹彰显着高贵的灵魂,在古代,只有贵族才能拥有,更因其动人的传说和自身的优异性能,成为世界上最昂贵、最坚韧、最著名,同时也是刀具收藏界的极品之刃。
公元1797年7月7日,一支舰队出现在埃及亚历山大港附近的海面上,这支舰队装载着拿破仑·波拿巴的法国远征军,他们的目的是切断大英帝国与印度殖民地的联系。
亚历山大港中的马穆留克骑兵和土耳其士兵抵抗不力,法军轻松地占领了亚历山大港,紧接着开始向开罗进发。
7月21日,法军抵达开罗城外12公里的尼罗河,马穆留克人已经无路可退了,于是一场激战在金字塔下爆发。
根据当时法军著名的骑兵指挥官考伯特将军的记载,这些佩带着乌兹钢弯刀的马穆留克骑兵非常剽悍,“对我军造成的伤害可谓十分惊人,他们(敌人)只是将刀前伸,靠着战马的冲击和手腕的力量将刀身砍入我们骑兵的身体,或是将刀身横拉,凭着相对速度就可以造成可怕的伤口”、“战斗结束后,我的部下有的身首异处,有的身体断成了两截,受伤者伤势也极为严重,手背、手腕全部被切断,十分凄惨”。
考伯特将军用一把缴获来的战利品作试验,“每次都能轻而易举地将一头山羊或绵羊一刀拦腰砍断,似乎毫无阻力,鲜血就顺着乌兹钢弯刀的血槽流过。
据说一个奥斯曼帝国的将领就曾经用此刀一刀将一头牛砍成两段”。
同时他还记载了如下一段传闻:“马穆留克人在练习刀法时,通常一脚前一脚后站好,将弯刀高举过头,迅速地沿着对角线劈砍,不断反复练习这种动作,直到熟练为止。
之后两名副手帮忙拉开一条宽大而轻柔的纱巾,同时松手,持刀者向纱巾一刀砍去,刀法熟练的人能凌空将纱巾分成两片。
世界古兵器一览【麥斯米倫風全身盔甲】16世紀初此件全身盔甲造型原專屬於羅馬帝國皇帝麥斯米倫一世。
麥斯米倫一世(Maximilian I, 1459~1519,在位期間1493~1519)善於更新武器,16世紀初,他在現今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城設兵器製作工坊,尤其在盔甲製作上領導流行,圖示盔甲之造型為其首創,後來在1500~1540年間,廣被模仿且流行於歐洲長達數十年,全套約重30公斤。
【德國黑白相間半身盔甲】1550年古代戰士為求取自身的安全,常用硬骨頭、木頭、獸皮、厚棉布等為材料製作成簡陋的戰時防禦物;西元前600 年起,人類開始懂得以小鐵圈串連編織成「鐵鍊衣」(MAIL SHIRT)保護身體;至西元2 世紀,由於煉鐵技術進步,鐵片盔甲逐漸盛行,至14 世紀達到最高峰,高階戰士的盔甲均須特別量裁製作,造型及樣式甚具藝術性,能保留至今者均被視為藝術極品廣受珍藏。
本件黑白相間之半身盔甲,是16世紀流行於德國的典型樣式。
德國黑白相間半身盔甲】1550年【德國十字弓】1580年歐洲十字弓係由傳統弓箭發展而來,於中世紀時期出現,它具有發射無聲、無煙火,易於攜帶,不受天候、地形限制,利於偷襲等優點,起初用於狩獵,後來才?#092;用於戰場上。
十字弓身採用彈性佳之木材、合成木或鋼片製成,無法徒手操作,必須用特殊的輔助工具,例如絞弦器、拉桿等,方能將弓上弦。
【德國雙手刀】1580年雙手刀,顧名思義是需要用二隻手來操作的兵器,極可能是13 世紀時源自於歐洲的「條頓民族」(Teutonic),是中古時代步兵戰鬥用兵器中最笨重者,西元1450~1580年期間流行於歐洲,它的外型極少有改變。
一般雙手刀長1.8 公尺,重16 公斤。
專用之於比武、防城戰或對付持長矛的集團步兵。
雙手刀的刀刃有時呈波浪狀,容易砍斷敵方之長矛,接近大型十字形護手下方,有兩支突出的小刀,主要是防止打鬥時敵軍的刀劍滑落割到手。
【西班牙左手短劍】1650年左手短劍又稱匕首,15~16 世紀曾流行於歐洲,尤其是德國地區。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一、剑剑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冷兵器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武器。
剑通常有长剑、短剑和宝剑的区分。
长剑大多是用来挥舞砍击的,短剑主要是用来刺击的,而宝剑则有着独特的造型和装饰,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二、刀刀是古代战争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利器,也是兵器中的大类之一、刀的形状和材料各不相同,有长刀、短刀、弯刀、双刀、木刀等。
刀有很高的砍劈力,适合近搏和刺击,是近身战斗的重要武器。
三、枪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兵器,与剑和刀一样,枪也是漫长发展后形成的武器。
枪的种类很多,有长枪、太极枪、矛枪、铁腕枪等。
枪具有较长的杆身和锋利的枪尖,适合远距离攻击,是对抗骑兵的重要工具。
四、戟戟是一种类似长矛的武器,也是古代战争中常见的武器。
戟的形状特殊,有的是双刃的,有的是单刃的,有的还带有尖刺和勾子。
戟的杆长而重,刀刃锋利,适合刺击和砍击,是近战战斗中常用的武器。
五、戈戈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种冷兵器,形状像长矛,但刀刃较宽。
戈的用途主要是砍击,可以用来攻击敌人的头部和盔甲。
戈在古代战争中非常重要,是武器中的经典之一六、矛矛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兵器,形状类似于枪,但没有枪尖。
矛主要用来刺击,能够有效地击退敌人和攻破防线。
矛具有较长的杆身和锐利的矛尖,是古代中国主要的防御和进攻武器之一七、弓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远程攻击武器,也是中国古老的武器之一、弓分为长弓和短弓两种,长弓适合远程射击,射程远,力道大,而短弓则适合近距离射击和骑射。
弓具有强大的杀伤力和射程,是古代战争中重要的武器。
八、弩弩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远程攻击武器之一,是一种可以发射箭矢的装置。
弩分为大弩和小弩两种,大弩力道强大,射程远,而小弩则适合近距离射击。
弩具有快速射击和准确打击的特点,是古代中国战争中重要的武器。
以上是中国古代冷兵器的一些介绍。
这些武器在古代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古代中国战争技术的发展和演变。
虽然现在的战争已经使用了现代化的武器,但对这些古代冷兵器的研究和了解,仍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和文化。
古代兵器大全古代兵器,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常见的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戈、镋、棍、槊、棒、矛、耙十八种兵器。
除了常见不知名的兵器外,下面统计了出现在武侠江湖中的一些武器,列出了名字和出处,可以参考。
刀刀身通常长49-67厘米,宽4-6厘米,有十字形或弓形柄,形状或直或弯,双刃或单刃。
军刀用于劈刺。
刀柄通常无护手盘。
典型的高加索式军刀,长约70至90厘米,宽约4厘米,带鞘重约1.2公斤。
军刀的刀身稍弯(弯度约3厘米),但与曲剑不同,凸侧为刃,前端战斗部分为双刃。
用于装备骑兵,后也用于装备炮兵。
现代一些国家把军刀作为某些部队(如合成军队和炮兵)将军佩带的阅兵武器。
大军刀用于劈刺,直刀身单刃(刀尖部为双面刃)。
有护手盘。
刀身通常长85厘米。
置于腰带上的鞘内或挂在马鞍上。
出现于十六世纪。
十八至十九世纪在俄国装备属于重骑兵的胸甲骑兵团、龙骑兵团和马枪团。
在海军中作为接舷战搏斗武器,但刀身较短。
马刀用于劈砍、劈刺。
刀身呈弧形,凸侧为刃,有刀尖(有时刀身带槽)和安刀柄的刀尾。
由于刀身弯曲较大,重心远离刀柄,增加了挥动时的杀伤力和杀伤范围。
刀柄有系缨穗的握把,东方马刀柄通常配十字横档,欧洲马刀柄则配护手盘。
鞘为木质,裹皮革、山羊皮或丝绒,十九至二十世纪多使用表面烧兰、镀铬或镍的金属鞘。
马刀出现于东方,七至八世纪盛行于东欧和中亚游牧民族,主要用于劈刺。
十四世纪演变为宽脊,加宽处逐渐变尖,两面开口,用于增加重量,增大撞击力,此后主要用于劈杀。
此类马刀中典型的是土耳其马刀和波斯马刀,两种均为直把,刀柄带十字横档,重量较轻(无鞘重约0.8至1公斤),弯度大(14厘米左右),刀身长75至85厘米,全长95至97厘米。
在十八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军队中,马刀刀身为中等弯度(4.5至6.5厘米),刀柄为呈1至3个弧形的护手,也有碗状的,长90厘米以上,全长1.1米以上。
十九世纪马刀弯度减小,又重新具备劈刺功能。
古代的冷兵器都有哪些?古代的冷兵器可以说是闪耀着精妙古代技艺的宝藏,给学习中国历史的人们留下了无穷的借鉴,这就是古代的冷兵器。
一、刺(一)矛。
矛的名称因地而异,有竹矛、铁矛等。
矛是最古老的冷兵器,它有着古老的历史,在古代战争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武器,古代将领使用它来攻击敌人,尽管在古代,火器的作用会大大超越矛,但是矛在部分地区仍然有广泛的使用。
(二)长枪。
长枪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冷兵器。
长枪有许多种,如叉枪、杆枪等,它们一般都有一把长长的锥形头和一把长木柄,挥动这种枪时,凭借人的肌肉力量可以使枪头产生力,在攻击的同时还可以威慑对方,在现代枪口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双截棍。
双截棍是古代一种冷兵器,由一步木制而成,由一步木制而成,其上多有棍棒及枪刃,它可以卷起成长枪,也可以用手拿着旋转使];用,攻击的范围比较远,凭借双截棍的灵巧操作,还可以制造某种节奏,拥有迷惑敌人的效果。
二、弩(一)古代弩。
古代弩是古代不可或缺的冷兵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伴随着人们的技术提升,它有着不小的杀伤力,古代部队在战斗中经常会用它来进行攻击,其射出的箭失去动力后还可以攻击敌人。
(二)弹弓。
弹弓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弩,它被广泛使用于古代部队,弹弓使得古代部队在进行格斗的时候,就能够增加杀伤力,在战斗的过程中也能够让士兵们有更多的选择,把距离杀伤力再更大一些。
三、剑(一)古剑:古剑在古代使用得非常普遍,不仅古代士兵配置有该冷兵器,就连古代文人也在配备该兵器,古剑长度一般介于一尺到两丈,重量一般在2-3斤之间。
在古代,这一冷兵器无论在护身还是攻击方面都有着不错的作用,在古代人们看来,拥有古剑这一兵器,是士兵们的硬实力。
(二)长柄剑:长柄剑是古代的一种冷兵器,也被大家称为经久之剑,长柄剑整体较短,但是手柄长,使得古代士兵有更为大的攻击距离,古代士兵们甚至可以在手柄的另一端长出普通剑的长度,使得攻击距离得到极大的提升,还有着更为凶猛的力量。
古代印度的武器制造与战斗艺术古印度的武器制造和战斗艺术是其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印度拥有多个王朝和帝国,这些王朝和帝国致力于开发强大的武器并培养优秀的战士。
本文将探讨古印度的武器制造技术以及其独特的战斗艺术。
一、武器制造技术在古代印度,武器制造被视为一门高度技艺,精湛的技术和仔细的工艺使这些武器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
以下是一些古印度最著名的武器:1. 长矛:长矛是古印度最常见的武器之一。
这些长矛通常由铁制成,整个矛身都被精心雕刻和装饰,使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能展现手工艺的美感。
2. 刀剑:古印度的刀剑通常采用上弯刃的设计,以便更好地斩击和刺穿敌人。
这些刀剑的刀刃也被精心打磨,以确保其锋利度和耐久性。
3. 弓箭:古印度人使用的弓箭是他们的主要远程武器。
这些弓箭由多种材料制成,例如竹子、角、玛瑙和黄铜,并被装饰以增添美感。
4. 护甲:在战斗中,保护自己是至关重要的。
古印度的战士使用各种类型的护甲,如头盔、盾牌和铠甲。
这些护甲通常由金属制成,并镶嵌有宝石和装饰品。
二、战斗艺术除了先进的武器制造技术,古印度还以其独特而精湛的战斗艺术而闻名。
这些战斗艺术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1. 瑜伽与武术的结合:古印度的武士通常通过瑜伽来增强他们的力量、敏捷度和耐力。
瑜伽的呼吸控制和体位练习使得他们在战斗中保持冷静和集中,同时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
2. 神话与武术的融合:在古代印度,神话故事对战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战士们会从神话中汲取灵感,并通过模仿神话中的英雄和神明来提升自己的技艺。
3. 军事战略与战术:古印度的军事指挥官具备出色的军事战略和战术知识。
他们善于利用地形,并致力于培养士兵的纪律性和战斗意识,以确保胜利。
4. 独特的格斗技巧:古印度的武士创造了一种独特而高效的格斗术,被称为“卡拉里帕雅特”。
这种格斗术注重身体的敏捷性和灵活性,通过迅速的动作和独特的身体技巧来战胜敌人。
通过独特的武器制造技术和战斗艺术,古印度的战士在许多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
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古代冷兵器是指在无火药、无爆炸物的情况下使用的武器,主要包括剑、刀、枪、弓箭、斧头、锤子等。
这些冷兵器在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是战争的工具,也是艺术品和文化的象征。
下面是对一些古代冷兵器的介绍。
1.剑:剑是最古老的兵器之一,因其形状修长、刃利而成为杀伤力极强的近战武器。
古代剑分为单刃剑和双刃剑,常见的有长剑、短剑、宝剑等。
2.刀:刀是比剑更为实用和粗犷的武器,常见的有短刀、长刀、双刃刀等。
刀的使用范围较广,可以用来挥砍、砍削、劈砍等。
3.枪:枪是一种远程攻击武器,有利于对敌人进行准确的射击。
古代枪主要分为长枪、短枪、铁骑枪等。
枪的出现使得步兵的作战能力大大提升。
4.弓箭:弓箭是一种远程投射武器,使用弓弦来射出箭矢。
弓箭分为长弓、短弓、反曲弓等,其射程和准确度都较高,是古代战争中重要的装备。
5.斧头:斧头是一种用来砍伐、破坏的武器工具,常用于战争、狩猎等活动。
古代斧头分为战斧、劈斧、斧戟等。
斧头具有强大的破坏力,适用于攻城、破阵等战斗场合。
6.锤子:锤子是一种用来敲击、打击的工具武器,主要用于近战和破坏。
古代的锤子分为重锤、轻锤、双锤等,锤头一般由重物构成,对敌人的打击力度较大。
7.戟:戟是一种长柄武器,其顶端有着尖刃,供刺击和击打使用。
戟具有较长的攻击距离,适合用于对抗重装步兵和骑兵。
8.矛:矛是一种长柄武器,其顶端有着尖刺,用以刺击敌人。
矛的长度通常为2-5米,适合用于冲锋、阵列战斗等。
9.锏:锏是一种短杆武器,用于近身格斗。
锏的特点是锋利、扎实,常用于攻击敌人要害。
10.弩:弩是一种机械式的远程射击武器,类似于现代的十字弩。
弩具有高射速、准确度高的特点,适用于远程射击。
以上是对古代冷兵器的简单介绍,每种兵器都有其特点和适用场合。
这些古代冷兵器的使用和制作技术不断发展和改进,为古代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了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冷兵器时代的王者唐刀介绍唐刀是一种中国古代冷兵器,出现于唐朝时期,因此得名。
唐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剑兵之王”。
以下是对唐刀的详细介绍。
一、历史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国力强盛,统一了大部分中原地区,对外疆域扩张也取得了许多战争性的胜利。
唐朝时期,刀剑冷兵器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一个顶峰,唐刀便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
二、形制特点唐刀有着独特的形制特点。
整体上看,唐刀的刀身较长,一般有80至120厘米,刀身宽厚,刀背略微弧形,刀背比刀刃厚实。
刀刃锋利,一般是单刃,背上有血槽。
刀柄是刀的核心部位,通常由木质或骨质制成,柄尾通常装饰有铜制的装饰物。
刀柄上一般包裹有河马皮,以增加握持的舒适度。
另外,在刀鞘上通常装饰有贵重的金属材料,如黄金、白银等,用作彰显刀的贵族地位。
三、制作工艺唐刀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需要经历多道程序。
首先,需要选用高品质的钢材,经过多次折叠和锻造,以提升刀身的硬度和韧性。
其次,需要进行中空淬火,使得刀的刀刃变得极为锋利。
最后,进行抛光和装配,使整把刀显得光亮而精致。
四、战斗用途唐刀是一种出色的冷兵器,具有杀伤力强、适合近身搏斗等优点。
唐刀主要用于步战士的手中,可以进行刺、砍、劈等动作,可以随时改变攻击方式,灵活应对各种战斗情况。
由于唐刀的刀刃锋利,可以轻松斩断对手的防御武器,因此在战场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文化影响唐刀不仅仅在战场上发挥了作用,更在中国文化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唐刀被赋予了忠诚、荣誉、勇气等美德的象征,成为了中国古代武士精神的象征。
唐刀的制作工艺精湛,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六、保养使用唐刀是一件有历史价值的物品,应该妥善保养。
首先,应将其存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远离湿气和阳光,以防止刀的生锈和变质。
另外,定期将刀拿出来,轻握柄部做一些动作,以保持刀的柔韧性。
同时,要注意不要随意使用唐刀,以防刀造成意外伤害。
盘点日本八大国宝级名刀,竟有几把是唐刀本文导读:1、银饰镶宝石唐短刀。
日本国宝刀,此款短刀为一对保存,刀柄及刀身同向弯曲,产地中国,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
刀鞘整体包银首,无镡。
刀鞘通体包银,透雕呈唐草及花卉状并向前蓝色琉璃珠和白珍珠。
系长缕刀牌,楷书“橘夫人奉物”。
此款短刀的出现,表明唐初的唐刀已经出现曲刃。
2.童子切安綱(どうじぎりやすつな)安綱是刀铭(刻于“茎”上的文字,见上图左侧),童子切由平安时代伯耆国名匠大原安綱打造,和大包平(おおかねひら)合称“日本刀の東西の両横綱”,横纲是相扑力士中最高级别,足可见这两把刀在日本刀中的地位。
童子切由足利义昭手中依次流转至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德川秀忠、松平忠直,被松平家视为传家宝。
二战结束后,童子切流落到私人收藏家手中,1951年被指定为日本国宝,1962年被文化财保护委员会购回,现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3.雷切是日本战国时期名将立花道雪所使用的名刀,本名为“千鸟”。
有一次,大雷雨时,立花道雪躲在一棵树下避雨,有一道落雷闪过,他突然拔出佩剑「千鸟」横切过去,竟将那道闪电拦腰斩断。
于是这把剑便因为斩断雷神所降之雷而被命名为「雷切」4.吴竹鞘御杖刀。
日本国宝刀,藏于正仓院。
刀身错满星辰祥云,纹饰清晰,刀条为切刃,烧直刃,属唐仪刀。
收藏于正仓院北仓39号,全长158.7厘米,鞘长147.3厘米,把长11.8厘米,身长64.3厘米,茎长10.15厘米,《国家珍宝帐》:“刃长二尺一寸六分,锋者偏刃,金镂星云形,紫檀桦绖,眼及把并用银,紫组悬,吴竹鞘桦绖,长五尺三寸四分,口盖尾并用鹿角作,又以铁接尾端,绿地高丽锦”。
此刀产自中国吴地,为圣武天皇生前珍爱之物。
5.刀铭:菊一文字则宗,传说刀身泛光,杀人不见血,太刀,刃长78.48CM,锋刃极长,刀身细且薄,刀柄上刻有16瓣菊花。
16瓣菊花是皇室的象征。
后鸟羽院时期备前国刀匠则宗所作,一文字派的代表作品,号称一文字派的第一名刀,因为刀柄上的菊花,被命名为“菊一文字”。
中国古代十大冷兵器1、铜铍:铍(皮),金属元素,符号Be,灰白色,质硬而轻,用于原子能工业中,铍铝合金用来制造飞机、火箭等;铍(批),做长针、长矛讲,属于矛的一种变形兵器,也是一种锐利的刺杀兵器。
铜铍,首为尖锋,平脊两刃,通常长30CM左右,形制极象短剑;后端为扁形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一般在茎的近端处开有圆孔,以便穿钉固定。
它和矛的区别,除头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装柄方法不同:矛是将柄纳入矛筒中,而铍是铍茎插入木柄中,外用绳等捆绑。
秦俑坑中的铜铍,其首和短剑相同,长约30厘米,后装长约3.5米的木柄,柄末端装有铜樽,还有保护刃部的鞘。
西汉时改为铁制,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铍是古代长兵器之一,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件铜铍铸造工艺极为精致,铍身柄同模合铸,铍格分铸,格含于铍身,并有刻铭。
此种兵器似乎当时的中下级军官颇爱使用。
2、吴钩:铜制,长约65CM左右,宽2.2-2.5CM。
其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边有刃,是一种推、钩两用的兵器。
因出现在“吴国”,故称之为“吴钩”。
以前笔者一直以为吴钩是一种宝剑的别称,现在看来应该两种意思兼有。
此种兵器笔者推测似乎在攻城时作用比较大,可以很方便地钩伤城头守军。
3、钩镶:是一种汉代常见的、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上下有钩,上钩约长25CM,下钩约长15CM,中为后有把手的小型铁盾;盾为圆角方形薄铁板,前面有突出的尖;钩为圆柱形的长铁铤,均稍向后弯;上钩顶端为锐尖,下钩末端为小球;两钩中间连接盾后的把手;盾用以推挡,钩用以钩束。
此种兵器兼具防、钩、推三种功用,一般配合环首刀使用:战斗时一般用左手的钩镶将敌方长兵器钩住(对戟头横出的小枝特别有效),同时右手环首刀挥向敌面门。
有的武侠小说中将它描述为护手钩类的兵器,则纯属无稽之谈了。
4、戚:戚,俗称小斧子,属于体形比较窄小的钺;其体窄长,钺刃略成弧形,后有方形的内,比钺体略窄,在钺体与钺内之间有微凸的阑(横挡),因其刃较长而常用于做斩首的刑具,有时做仪仗用,但它在格斗中的效果不如戈、矛(实战中的钺通常称做斧)。
精致的世界古兵器
【麦斯米伦风全身盔甲】16世纪初此件全身盔甲造型原专属於罗马帝国皇帝麦斯米伦一世。
麦斯米伦一世(Maximilian I,1459~1519,在位期间1493~1519)善於更新武器,16世纪初,他在现今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城设兵器制作工坊,尤其在盔甲制作上领导流行,图示盔甲之造型为其首创,後来在1500~1540年间,广被模仿且流行於欧洲长达数十年,全套约重30公斤。
【德国黑白相间半身盔甲】1550年古代战士为求取自身的安全,常用硬骨头、木头、
兽皮、厚棉布等为材料制作成简陋的战时防御物;西元前600 年起,人类开始懂得以小铁圈串连编织成「铁练衣」(MAIL SHIRT)保护身体;至西元2 世纪,由於炼铁技术进步,铁片盔甲逐渐盛行,至14 世纪达到最高峰,高阶战士的盔甲均须特别量裁制作,造型及样式甚具艺术性,能保留至今者均被视为艺术极品广受珍藏。
本件黑白相间之半身盔甲,是16世纪流行於德国的典型样式。
【德国十字弓】1580年欧洲十字弓系由传统弓箭发展而来,於中世纪时期出现,它具有发射无声、无烟火,易於携带,不受天候、地形限制,利於偷袭等优点,起初用於狩猎,後来才用於战场上。
十字弓身采用弹性佳之木材、合成木或钢片制成,无法徒手操作,必须用特殊的辅助工具,例如绞弦器、拉杆等,方能将弓上弦。
【德国双手刀】1580年双手刀,顾名思义是需要用二只手来操作的兵器,极可能是13 世纪时源自於欧洲的「条顿民族」(Teutonic),是中古时代步兵战斗用兵器中最笨重者,西元1450~1580年期间流行於欧洲,它的外型极少有改变。
一般双手刀长 1.8 公尺,重16 公
斤。
专用之於比武、防城战或对付持长矛的集团步兵。
双手刀的刀刃有时呈波浪状,容易砍断敌方之长矛,接近大型十字形护手下方,有两支突出的小刀,主要是防止打斗时敌军的刀剑滑落割到手。
【西班牙左手短剑】1650年左手短剑又称匕首,15~16 世纪曾流行於欧洲,尤其是德国地区。
左手短剑经常与长剑搭配使用。
细尖的刀刃不必锋利但需强而有力,足以抵挡敌人的剑击,其功能形同盾牌。
有时刀刃成锯齿状,可折断敌人长剑尖端,故又名断刀器(Sword Breaker)。
【意大利长剑】1650年1530年起,长剑风行於欧洲,成为武士必备兵器,但它只适用於刺击,无割砍功能。
影响所及,学习剑术蔚为风尚,剑术的研究与发展也十分蓬勃。
长剑的手柄造型极多,制剑大师可随个人喜好设计出各式造型,其中不乏精工细琢者,曰後均
成为兵器收藏家的最爱。
曰本武士刀
【欧洲长柄武器】16~17世纪远古时代最普遍的武器,起初用於战争和狩猎,之後有专为骑士设计的,有步兵使用的,到了文艺复兴,各种样式、风格、尺寸、雕镂华美的长柄武器更是丰富精采,机能性也提高,例如:钩爪形长矛,其内外侧的突出物可将骑兵从马背上
钩下来,再用尖刺伤害对方;斧形长戟,虽然不能达到锋利地步,却能藉其重量劈砍,给予穿著全身金属铠甲的骑士重大的伤害。
长柄武器通常约2~3公尺长,重量不轻,使用者需要相当的体力。
欧洲长柄武器
【荷兰火绳枪】1640年火绳枪是由小火炮改良而来,15世纪初已经出现,由前膛装填火药粉与弹丸,射击时,扣动扳机,使火绳接触「点火药纷池」,产生的火焰穿过火门传入枪膛内,引燃火药粉发射弹丸。
其优点是制造成本低,维修保养容易。
直到1650年,转轮式、火石式、雷管式...等新式点火系统出现後,才逐渐被淘汰,但亚洲地区国家如曰本,大约在1860年以前都还是使用火绳枪
【欧洲转轮枪】(前膛装填)在欧洲,枪的演进约於1520年进入转轮式,1530年便相当普及,尤其是在德国。
它的射击原理是在「引火药粉盒」下方装有隐藏的锯齿状转轮,并以「火石钳」夹著火石紧*在转轮上,扣板机时,转轮会快速旋转,与火石接触摩擦生火而引燃火药。
这种型式的枪大大地改进了火绳枪的缺点。
【德国火石枪】1750年火石枪的构想始於约1547年,1620年进入成熟期。
原理是利用「火石」撞击「打火镰」产生火花以引燃火药粉。
火石枪的性能较火绳枪优越,制作成本又比转轮枪低,在1850年「弹夹後膛装填」式的射击系统出现之前,一直都是普遍使用的火药兵器。
图示为特殊的火石枪,可预先由枪托装填火药粉及弹丸。
上膛时,将枪口朝下、扳动「上弹把」,即可自动装填火药粉及弹丸,完成射击预备动作,精简了许多步骤。
左下角为其上膛分解图
【弹丸及模具钳】Lead Bullets and Mold制作弹丸时,先用火将铅熔化,倒入模具中,冷却後打开取出,再利用钳柄上的「修剪器」,将多余的部分除去,一颗颗的弹丸就产生了
【波斯头盔与盾】1820年钵状钢制的头盔,护颈甲由小铁圈编制而成,有可上下移动的护鼻梁、帽顶有尖刺,左右的两个细管是插缨饰用;盾的内面有衬垫,除了可避免摩擦皮肤外,还可减少被攻击时的力道,另有四个扣环可连接成?条皮索,方便握持,所以盾面上有四个突出的半圆形,目的是修饰扣环孔。
表面若是有金银镶嵌的人物肖像,或是严谨的几
何图案,都是相当贵重的兵器
右手配带,前端有布片和铁练片,用以保护手背。
为表示华丽通常会装饰金或银的花纹
【印度锁子甲】1650年相传西欧「克尔特族」(Celt,居住於现在的爱尔兰、威尔斯和苏格兰)於西元前500 年就已知道用小铁圈来编织铁练衣,作为战争或比武时护身之用。
西元2~17世纪之间虽然铁片甲胄盛行,但身体的某些部分仍需铁练衣来保护,甚至较落後地区如东欧、中东和高加索、伊朗、印度等地区,由於制作技术落後和气候炎热的关系,不流行盔甲,直到16世纪火药兵器逐渐普及之前,仍视铁练衣为重要作战装备
铁链衣制作耗工费时,每个小铁圈都必须在接合处捶平并使之重叠,然後钻洞(一般为一个洞,亦有二洞者,三洞者极罕见),并扣以铆钉避免脱落。
铁圈环环相扣,有时配合更小铁圈以转折所需之造型,适合人体穿著及活动。
作战时,链锤、弓箭、尖剑和矛钩都是对付铁链衣的利器。
本件重约18公斤,小铁圈约17,000个。
【印尼蛇形刀】蛇形刀是马来西亚和印尼民族特有的兵器,刀刃大部分都呈蛇形,约有5~15不等的弯波。
当地人相信蛇刀具超自然、不可思议的特性,并代代相传。
通常男人一生会拥有数支蛇刀,分别是来自父亲、岳父的相传与馈赠,以及他们为自己所订做的
【菲律宾半身盔甲】18世纪这种形式的盔甲并非菲律宾当地所原有,而是受到西班牙影响所产生的样式。
头盔用动物角制成。
保护身体的部分,则是利用动物的壳或角磨成薄片,与锁子甲缝制而成,再以黄铜制图案装饰表面。
【土耳其匕首火石枪】19世纪结合匕首与火石枪设计成的特殊武器,整体造型及金银纹饰可看出土耳其镶嵌艺术之登峰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