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法律保障之我见_李色阳
- 格式:pdf
- 大小:103.71 KB
- 文档页数: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问题综述□李庄园1 孙媛萌2(12河北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内容摘要】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适合农村居民的单独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从根本上化解农村居民年老的风险,有效保证农村居民晚年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广大学者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日趋广泛,笔者梳理后发现,学者在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政府责任和养老保险模式方面有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但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未来的发展思路和整体建设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
【关 键 词】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典型模式;发展思路;评述。
【作者简介】 李庄园,孙媛萌,河北大学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向: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
一、引言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实质上尚未完全覆盖到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完全建立起足以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养老需求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也没有适合我国农村实际的、较为成熟完备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发展框架。
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直进行系统持续的探索,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政府责任、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难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典型模式等问题,本文对已有的成果进行梳理并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模式及发展思路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二、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相关问题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从借鉴国外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开始的。
在发展过程中,结合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于城镇的现状,创造性的在2009年颁布实施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提出到2012年底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覆盖。
国内学者对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主要224集中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府责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的困境等方面。
2010年第3期(总第78期)黑龙江省政法管理-V-部学院学报J our nal of H ei l ongj i ang A dm i ni s t ra t i ve C adr e I nst i t ut e of Pol i t i es A nd L a wN o.32010(Sum No.78)老有所养: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王平达,韩学平(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150030)摘要:随着老龄化浪潮的汹涌而来、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农村人1:7大量向城市流动、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因素的出现,传统的“社区养老”、“养儿防老”等模式在新的经济形式下已难以为继,如何实现我国农村老人的老有所养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依法建立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势在必行。
关键词:老有所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中图分类号:D F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66(2010)03—0092-03在公元前25世纪,《礼记礼运>中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使老有所终……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可以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社会保障和养老思想。
但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遗留下来的养老愿望在当今社会的农村仍是一个充满尴尬和困惑的局面:面对汹涌而来的老龄化浪潮,家庭养老日渐举步维艰,如何解决占总人I Zl约70%的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尚未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单独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
占我国人口总数70%的农民所享有的社会养老保险法律资源很少,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1992年民政部印发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
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摘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两千多年始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鳏寡孤独、老弱病残都不能免于劳作的中国农民来说,是特大喜事。
对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界定参保范围,合理筹集养老资金,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并加强资金的管理与监督,确保党的这一民生政策落到实处。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标志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称“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农民老有所养即将变为现实。
新农保的到来,对两千多年始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鳏寡孤独、老弱病残都不能免于劳作的中国农民来说,是特大喜事。
它标志着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完全依赖家庭养老的模式即将成为历史,其意义堪比2006年正式取消延续数千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
这一重大惠农政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是拉动内需、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要求,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将发挥巨大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建立新农保的前提一是要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眼光谋划新农保,提高对农村养老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这主要指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决不能将养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户自己的事情。
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家庭养老势单力薄,难以为继。
据统计,目前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44亿人,平均每年增长200万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1%。
可以想象,如果不从现在起给农民进行物质积累,再过二、三十年,农民的养老问题可能成为威胁农村社会安定的头号问题。
“银发浪潮”不仅仅会冲击城镇,更将猛烈地冲击社保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
如何防止农村老年人陷入贫困,“防洪”比贫困到来后的“抢险”更加重要。
我们必须对此有应足够清醒的认识。
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潜在危机,万万不可持无关紧要的态度,消除长久以来人们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片面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