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4
2012年历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学者试图从中探寻夏文明的新石器文化是()A.大汶口文化B.河姆渡文化C.龙山文化D.良渚文化2.下列西周分封国属于商族后裔的是()A.晋国B.宋国C.楚国D.郑国3.唐初官方颁行的儒家经书注本是()A.《经典释文》B.《四书集注》C.《五经正义》D.《十三经注疏》4.标志着中国古代白银货币化的赋役改革是()A.两税法B.一条鞭法C.募役法D.摊丁人亩5.乾隆时,领导天地会在台湾发动起义的是()A.林爽文B.王聪儿C.林清D.蔡牵6.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采取的新措施是()A.开征厘金B.加征田赋C.发行“昭信股票”D.开铸银元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改定新约”的对外宣言后,首先与中国签订关税条约的国家是()A.美国B.比利时C.英国D.日本8.邓演达领导的“第三党”,其正式名称是()A.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B.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C.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D.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9.出席1945年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中国代表中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是()A.周恩来B.董必武C.陈毅D.张闻天10.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开始于()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B.扶植个体经济C.建立经济特区D.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11.建立新巴比伦王国的民族是()A.阿摩利人B.阿卡德人C.迦勒底人D.胡里特人12.使罗马成为地中海西部霸主的战争是()A.高卢战争B.第一次布匿战争C.第二次布匿战争D.马其顿战争13.中国史书中的“白衣大食”是指阿拉伯的()A.倭马亚王朝B.阿拔斯王朝C.伊德利斯王朝D.阿格拉布王朝14.12世纪西欧进入一个文化繁荣时期,有学者称之为“12世纪的文艺复兴”,其表现不包括()A.罗马法复兴B.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重新发现C.大学兴起D.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15.13—14世纪欧洲著名的毛纺织业中心是()A.汉堡B.巴伐利亚C.米兰D.佛兰德尔16.俄罗斯民族早期的英雄史诗是()A.《尼伯龙根之歌》B.《罗兰之歌》C.《伊凡或狮骑士》D.《伊戈尔远征记》17.1815 年维也纳会议后,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建立的国际组织是()A.三皇同盟B.神圣同盟C.奥格斯堡同盟D.三国同盟18.19世纪社会达尔文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是()A.边沁B.孔德C.贡斯当D.斯宾塞19.1961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划和组织了对古巴的军事入侵,史称()A.猪湾事件B.加勒比海危机C.缅因号事件D.赎罪日战争20.塞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等待戈多》属于()A.新小说派B.荒诞派C.黑色幽默D.垮掉的一代二、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关于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的文章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项重要考试,旨在选拔优秀的本科毕业生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深造。
历史学基础是其中的一门科目,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名词和概念。
下面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
第一个名词是“历史”。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发生事件和事物的记录和研究。
通过对过去的事件和事物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第二个名词是“文化”。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习俗、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一个社会或群体的特点和特色。
第三个名词是“政治”。
政治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组织、管理和决策方面所进行的活动。
政治涉及到权力、利益和决策等方面的问题,是社会组织和运行的重要方面。
第四个名词是“经济”。
经济是指人们在生产、分配和消费方面所进行的活动。
经济活动涉及到资源的利用、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等方面,是社会发展和运行的重要基础。
第五个名词是“社会”。
社会是指人们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所组成的群体。
社会中的人们通过各种关系和互动来实现共同的目标,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秩序。
以上这些名词都是历史学基础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名词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学基础这门学科,并为未来深入研究历史提供坚实的基础。
总之,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涉及到许多重要名词和概念。
通过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历史学基础这门学科,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代码311)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关注和探询“谁控制学校”、“谁制定学校管理的政策”、“谁决定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目标”、“谁设置课程”的教育理论流派是()。
A.制度教育学B.改造主义教育理论C.存在主义教育理论D.批判教育学【考点】教育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
【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教育理论流派基本观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制度教育学重视制度的教育价值;改造主义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是“社会改造”的工具,主张以重大的社会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存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主张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批判教育学关注和探询“谁控制学校”、“谁决定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目标”、“谁设置课程”等。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2.如下现象属于教育范畴的是()。
A.爸爸针对小明懦弱的个性设法训练小明如何以牙还牙报复欺侮者B.妈妈指导小明在与他人冲突中如何保护自己C.老师严格管理以保护小明等弱小学生不再受欺负D.小明在与同学的多次冲突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和睦相处【考点】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内涵与实质的理解程度。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
它与“管理”、“自学”不同,更与“以牙还牙”等负面的“训练”有本质区别。
这道题的关键还是要找到每个选项的关键词,ACD的关键词分别给出,是训练、管理和学会。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3.下列现象中,可以说明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是()。
A.班级授课制为普及义务教育提供了便利B.普及义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机器大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C.僵化的制度化教育导致社会拒绝学校毕业生D.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促进了学生学业、生涯、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考点】教育的社会功能。
历史学考研大纲
历史学考研大纲是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历史学考研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编写,每年发布一次。
历史学考研大纲如下:
考试科目
历史学考研大纲共设一门考试科目,即“历史学基础”。
考试内容
历史学基础考试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中国古代史:从原始社会到清末民初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史: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
世界史: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历史。
考试形式
历史学基础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时间为3小时。
考试题型
历史学基础考试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参考书目
历史学基础考试的参考书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
考试要求
历史学基础考试要求考生掌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有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综合研究能力。
备考建议
历史学考研大纲的内容比较广泛,考生在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全面系统地掌握考试大纲的内容。
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考
研真题等方式进行学习。
●其次,要注重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阅读史料、撰写史论等方式进
行练习。
●最后,要注意综合研究能力的提升。
可以通过阅读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
等方式进行锻炼。
《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Ⅰ、考查目标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Ⅱ、考查范围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史前时代(一)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二)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三)古史传说二、夏商西周(一)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二)商朝及其考古发现(三)西周的盛衰(四)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五)西周的经济与文化三、春秋战国(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二)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动(三)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四)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四、秦汉(一)秦朝统一及其历史影响(二)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三)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四)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五)东汉的政治(六)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七)秦汉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八)秦汉的民族关系(九)秦汉的思想(十)文化和科技五、魏晋南北朝(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二)东晋南朝的政治(三)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五)北魏孝文帝改革(六)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盛衰(七)魏晋南北朝的思想(八)文化与科技六、隋唐五代(一)隋朝的统一与覆灭(二)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三)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四)隋及唐前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五)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六)中晚唐的财政改革与社会经济(七)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八)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九)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七、宋辽西夏金元(一)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二)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三)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四)宋辽西夏金的关系(五)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六)宋元的社会经济(七)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八)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九)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八、明清(鸦片战争前)(一)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二)明中期的政治(三)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四)晚明政治与明末农民战争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五)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六)康乾盛世及其社会问题(七)明清国家制度(八)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九)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十)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一、列强的对华侵略(一)列强历次侵华战争(二)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3.边疆危机与朝贡体系崩解、列强划分势力范围二、清统治的衰落(一)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战争(二)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三)湘淮军与地方势力的崛起(四)清廷政局(五)义和团运动三、近代化的启动(一)“师夷长技以制夷”(二)早期维新思潮(三)洋务运动(四)商办企业(五)戊戌维新运动四、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一)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二)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晚期教育改革(三)八旗绿营的衰落与新军的编练(四)会党与民变五、辛亥革命(一)西学传播与革命思潮的兴起(二)同盟会的建立(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四)革命党人的反清起义(五)中华民国的建立六、民初政局(一)民初政党与议会(二)二次革命(三)护国战争(四)南北对峙与军阀混战七、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一)民初经济发展(二)新文化运动(三)五四运动(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中国国民党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六)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八、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苏维埃革命(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二)中共土地革命与苏维埃政权(三)南京政府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九、抗日战争(一)日本侵华与抗日救亡运动(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三)全面抗战的爆发(四)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五)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六)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七)沦陷区与伪政权(八)侵华日军暴行(九)抗日战争的胜利(七)抗日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十、国共内战(一)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二)内战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三)解放战争(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十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一)政权的巩固与经济建设(二)对外政策与抗美援朝(三)社会主义改造十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一)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二)经济建设的曲折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三)十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四)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五)批林批孔(六)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十四、拨乱反正(1976—1978年)(一)“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五、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四)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五)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六)邓小平南方谈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十六、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区域发展十七、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技第二部分世界史部分)一、史前人类(一)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二)农业革命与文明的产生(三)史前文化二、古代西亚诸文明(一)苏美尔—阿卡德文明(二)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三)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四)波斯帝国(五)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三、古代埃及文明(一)古代埃及的主要王朝(二)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三)古代埃及的文化四、古代印度文明(一)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二)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三)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四)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五、古代希腊文明(一)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二)希腊城邦制度(三)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四)雅典民主政治(五)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六)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六、古代罗马文明(一)罗马共和国制度和罗马的扩张(二)元首政治与早期罗马帝国(三)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四)罗马帝国的危机(五)古代罗马文化七、中世纪的西欧(一)法兰克王国(二)封君封臣制度与农奴制(三)西欧主要国家的君主制度(四)中世纪的城市(五)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八、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一)伊斯兰教的兴起(二)阿拉伯帝国(三)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四)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九、中世纪的东欧(一)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二)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三)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四)蒙古人的统治与莫斯科公国(五)俄罗斯帝国的兴起十、中世纪东亚与南亚(一)从大化改新到幕藩体制(二)中日文化交流(三)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儿帝国十一、古代美洲文明(一)古代中美洲文明(二)印加文明十二、近代初期的欧洲(一)文艺复兴(二)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三)君主专制时期的英法(四)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六)重商主义和商业战争(七)科学革命十三、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一)尼德兰革命(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三)开明君主专制(四)启蒙运动(五)美国独立战争(六)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七)工业革命(八)19世纪的英国改革(九)19世纪法国政治演进(十)美国内战(十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十二)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十三)19世纪晚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政治与经济(十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十五)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十六)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十七)近代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十四、近代的亚非拉(一)大西洋奴隶贸易(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三)独立后拉美的政治与经济变化(四)19世纪中后期亚洲反殖斗争(五)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六)瓜分非洲(七)埃及阿里改革(八)土耳其坦志麦特(九)日本明治维新(十)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十五、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二)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三)两大军事同盟(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十六、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一)1905年革命(二)二月革命(三)十月革命(四)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五)“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六)德国十一月革命(七)匈牙利革命(八)共产国际十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巴黎和会(二)国际联盟(三)华盛顿会议十八、两战之间的世界(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二)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四)日本军国主义和德意法西斯(五)甘地主义(六)凯末尔主义(七)卡德纳斯改革十九、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三)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四)欧洲战场与太平洋战场(五)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一)雅尔塔体系(二)联合国的建立(三)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四)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二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一)美国的内政与外交(二)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三)战后的日本(四)西欧一体化进程(五)当代科技革命二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一)苏南冲突(二)赫鲁晓夫的改革(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四)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五)戈尔巴乔改革(六)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Ⅲ、试卷考查内容比例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Ⅳ、参考书目仝晰纲:《历史学基础辅导全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一、考试目的和要求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历史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是为了评估申请人的历史学知识和综合素质,以确定其是否适合进入硕士学位历史学学科研究阶段。
该考试旨在考察申请人对历史学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学科前沿的理解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基础知识:主要考察申请人对历史学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包括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各个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争议等。
2.研究方法:主要考察申请人对历史学研究方法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包括历史文献的鉴别和解读、历史学研究的设计和实施等。
3.学科前沿:主要考察申请人对当前历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的了解,包括学科前沿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案例等。
三、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分为笔试和口试两个阶段。
1.笔试:笔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论述题,其中选择题占总分的30%,填空题和论述题各占总分的35%。
选择题主要考察基础知识,要求申请人对历史学的主要概念、理论和观点进行准确辨析。
填空题主要考察申请人对历史学术语和重要人物事件的了解程度,要求填写准确、简明扼要。
论述题主要考察申请人对历史学问题的分析和论证能力,要求回答问题有逻辑性、条理清晰、结论准确。
2.口试:口试主要考察申请人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申请人就指定的历史学课题进行发言和讨论,展示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考试准备为了帮助申请人更好地准备考试,下面提供一些备考指南:1.基础知识复习:申请人应该系统复习历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观点,重点掌握各个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争议,以及历史学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
2.研究方法学习:申请人应该学习并理解历史学研究的常见方法和技巧,包括文献查阅和鉴别、资料收集和整理、研究设计和实施等,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来提高自己的方法论水平。
3.综合分析能力培养:申请人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可以通过参加讨论小组、撰写研究论文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
313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考试大纲:
一、历史学基础概述
1.历史学的概念和分类
2.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特征
3.历史和历史学的关系
二、历史学的基本理论
1.历史唯物主义
2.历史辩证法
3.历史留声学说
4.史学地图说
三、史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1.史料搜集
2.史料选取
3.史料研究
4.史料考证
四、历史研究的相关问题
1.历史写作的目的和方法
2.历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3.历史研究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4.历史研究的创新和变革
五、历史学的现代发展
1.历史学在现代的意义和作用
2.历史学的多元化和跨学科研究
3.新史料和新研究方法的应用
4.历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313历史学基础考试中,考生需要了解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分类、研究方法和基本特征,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史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和相关问题,并对历史学的现代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最终达到了掌握历史学基础知识的能力水平。
313大纲简介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3大纲是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历史学学科的考试大纲,其全称为《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该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编写,是规定当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学科的考试范围、考试要求、考试形式、试卷结构等权威政策的指导性考研用书。
该大纲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史学史、历史地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其中,各个学科领域的考试范围、知识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说明。
对于考生来说,认真学习和掌握313大纲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大纲是考生复习备考的指南,能够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内容和形式,指导考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其次,大纲也是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能够帮助考生查漏补缺,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最后,大纲还是考生参加考试的重要参考资料,能够帮助考生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更好地应对考试。
在学习和掌握313大纲的过程中,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认真阅读和理解大纲的内容,了解各个学科领域的考试范围和要求,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其次,要根据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和时间,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和练习。
同时,也要注意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最后,要多做模拟试题和真题,通过练习来提高自己的答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总之,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313大纲是考生备考历史学学科的重要参考资料和指导性文件。
考生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和时间,多做练习和提高自己的答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历史学学科的考试。
另外,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一些培训机构和网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和学习资源。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此外,对于一些在职或家庭负担较重的考生来说,备考时间可能比较紧张。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历史学基础考试是为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的历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历史学学科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1.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
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四、试卷题型结构选择题 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名词解释 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史料分析题 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论述题 3小题,每小题40分,共120分Ⅳ、考查内容全部内容分为中国史(上古-1992年)和世界史(上古一1991年)两大范围。
-、中国古代史1.史前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存古史传说2.夏商西周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商朝及其考古发现西周的盛衰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西周的经济与文化3.春秋战国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与社会变动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4.秦汉秦朝统一及其历史影响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东汉的政治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秦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的民族关系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5.魏晋南北朝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的政治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盛衰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与科举6.隋唐五代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隋及唐前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中晚唐的财政改革与社会经济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7.宋、辽、西夏、金、元宋朝建立于专制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宋、辽、西夏、金的关系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宋元的社会经济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8.明清(前期)明初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明中期的政治、社会危机与张居正改革晚明政治与明末农民战争明清鼎革与清初的社会矛盾清代疆域的奠定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康乾盛世及其社会问题明清国家制度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清对外关系与贸易明清思想、文化和科技二、中国近现代史1.列强的对华侵略列强历次侵华战争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及其影响边疆危机与朝贡体系崩解列强划分势力范围2.清统治的衰落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制度湘淮军与地方势力的崛起清廷政局义和团运动3.近代化的启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早期维新思潮洋务运动商办企业戊戌维新运动4.清末改革与社会变迁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科举制度的废除核晚期教育改革八旗绿营的衰落与新军的编练会党与民变5.辛亥革命西学传播与革命思潮的兴起同盟会的建立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证革命党人的反清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6.民初政局民初政党与议会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南北对峙与军阀混战7.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民初经济发展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8.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与苏维埃革命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及其内政、外交中共土地革命与苏维埃政权南京政府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9.抗日战争日本侵华与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面抗战的爆发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沦陷区与伪政权侵华日军暴行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10.国共内战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内战时期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949-1956年)政权的巩固与经济建设对外政策与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1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1956—1966年)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经济建设的曲折国内政治与对外关系13.“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从“五一六通知”到全面内乱批林批孔从“反击右倾翻案风”到粉碎“四人帮”14.拨乱反正(1976—1978年)“两个凡是”与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5.改革开放的进程(1978-1992年)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邓小平南方讲话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16.共和国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区域发展17.共和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与科技三、世界古代中世纪史1.史前人类人类的起源与进化农业革命与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2.古代西亚诸文明苏美尔一阿卡德文明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波斯帝国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3.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埃及历史的主要王朝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古代埃及的文化4.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5.古代希腊文明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希腊城邦制度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民主政治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6.古代罗马文明罗马共和国制度和罗马的扩张元首政治与早期罗马帝国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罗马帝国的危机古代罗马文化7.中世纪的西欧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制度与农奴制西欧主要国家的君主制度中世纪的城市中世纪基督教文化8.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9.中世纪的东欧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蒙古人的统治与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的兴起10.中世纪东亚与南亚从大化改新到幕藩体制中日文化交流从笈多王朝到莫卧儿帝国11.古代美洲文明古代中美洲文明印加文明四、世界近现代史1.近代初期的欧洲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君主专制时期的英法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重商主义和商业战争科学革命2.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明君主专制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工业革命19世纪的英国改革19世纪法国政治演进美国内战俄国农奴制改革德意志的统一、意大利的统一19世纪晚期欧美主要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近代欧美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3.近代的亚非拉大西洋奴隶贸易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独立后拉美的政治与经济变化19世纪中后期亚洲反殖斗争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瓜分非洲埃及阿里改革土耳其坦志麦特日本明治维新20世纪初亚洲的觉醒4.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维也纳会议与欧洲国际体系两大军事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5.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德国十一月革命匈牙利革命共产国际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7.两战之间的世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模式”西方国家的恢复与调整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日本军国主义和德意法西斯甘地主义凯末尔主义卡德纳斯改革8.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与欧美大国的对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欧洲战场与太平洋战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雅尔塔体系联合国的建立冷战与两大阵营的对峙殖民体系的解体与第三世界的兴起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美国的内政与外交西欧主要国家的内政与外交战后的日本西欧一体化进程当代科技革命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苏南冲突赫鲁晓夫的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超级大国地位的确立戈尔巴乔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