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
- 格式:docx
- 大小:24.43 KB
- 文档页数:4
大理白族建筑有什么特色大理,这座位于云南省西部的美丽城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
其中,白族建筑更是大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白族建筑的选址十分讲究。
一般来说,白族村落多建于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地方。
房屋背山面水,既能享受到充足的阳光,又能在夏季迎来凉爽的山风。
这样的选址理念,体现了白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顺应,也反映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建筑布局上,白族建筑也有其独特之处。
白族传统民居通常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主要形式。
“三坊一照壁”是指由三栋房屋和一面照壁围成一个院落。
正房坐西朝东,一般是长辈居住;两侧的厢房则是晚辈的居所。
照壁位于正房对面,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能反射阳光,增加院落的亮度。
“四合五天井”则是由四栋房屋围成一个四合院,中间有一个大天井,四个角落还有四个小天井。
这种布局使得房屋之间相互连通,通风采光良好,同时也体现了白族家庭的和睦与团结。
白族建筑的外观造型别具一格。
屋顶多为硬山顶,线条流畅,坡度平缓。
屋脊两端高高翘起,形如飞凤,被称为“飞脊”,给整个建筑增添了灵动之感。
墙体多用白色,这不仅与白族崇尚白色的传统有关,也使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整洁。
门窗的雕刻更是精美绝伦,常常雕刻有各种花卉、动物和人物形象,展现出白族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
走进白族建筑的内部,你会发现其装饰也非常有特色。
堂屋是整个建筑的核心,也是家庭祭祀和接待客人的重要场所。
堂屋的天花板上通常会绘制精美的图案,如龙凤呈祥、花鸟鱼虫等。
梁柱上也会雕刻各种花纹,有的还会贴上金箔,显得富丽堂皇。
卧室的布置则相对简洁,但也会有一些精美的刺绣和木雕作品。
白族建筑的材料选择也体现了地域特色。
大理地区盛产石材和木材,因此白族建筑中大量使用了石头和木头。
石头被用于砌墙、铺地,木材则用于建造房屋的框架和门窗。
此外,白族人民还善于利用当地的土坯和稻草,制作出独特的土墙,不仅环保,而且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
白族民居让你感受大理的温度和内涵来大理,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有温度、有内涵的城市,所到之处,所见之景无不显示着白族人的智慧。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白族民居,感受不一样的白族文化。
走进白族院落,最大的感受就是宽敞明亮,恢宏大气。
灰白相间的青瓦白墙、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马转角楼的多种建筑样式和格局彰显出大理人的智慧。
照壁照壁,是白族民居的一大特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非常讲究的一种建筑风格。
照壁上用精致的山水、花鸟、虫鱼图案装饰,素雅大方、和谐优美又显得生动、大气。
白族民居朝向一般都是坐西向东,背靠苍山,面临洱海,白族人认为依山傍水才能做得起人家,照壁位于正房前方,不仅起到装饰房屋的作用,夕阳西下的时候还能将阳光反射到堂屋,使房屋变得亮堂堂。
照壁上常题有“苍洱毓秀”“清白传家”“紫气东来”等字样,这些题识绝非随意之作,彰显着大理白族人的家风、理想和操守。
雕梁画壁、一砖一瓦一飞檐,细微之处见精致。
每一块照壁,代表一种美好心愿,或是一个故事,一个姓氏,一种家风和一种传承。
01表达美好心愿如果你来大理,白族人家的民居以三坊一照壁最为常见。
照壁上常题有“福”字、“寿”字,这是白族人的美好祝愿。
02描绘景色一些白族人家喜欢把“玉洱银苍”、“彩云南现”、“苍洱毓秀”和“河清海晏”等题在照壁之上,以此点出民居周边的美丽景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03引述典故表明姓氏稍喜欢传统文化的人都可以从照壁上的题字悟出一些学问。
白族人喜欢把自家的姓氏挂到古代名人身上,以表明自家有着不同凡响的历史传统。
典故与屋主人的姓氏相关,典故中的事为人们所称道,并且为该姓人引为荣耀。
如李姓题“紫气东来”,杨姓题“清白传家”,张姓题“百忍家声”,周姓题“濂溪世第”,赵姓题“琴鹤家声”等。
所谓“世第”是说世代祖居的宅第,所谓“家声”是指族姓的威望名声。
“紫气东来”说的是老子李耳。
传说周朝末年,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守关将领尹喜见老子周围有紫气环绕,猜想此非凡人,于是热情接待。
大理民居门楼特色解读大理民居门楼是大理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它是连接门洞与房屋之间的建筑物,起到连接和过渡的作用。
在大理地区,门楼不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表现,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本文将从大理民居门楼的历史渊源、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解读。
一、历史渊源大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大理地区的建筑风格受南诏、大理、白族等历史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大理民居门楼起源于南诏时期,南诏是大理地区的一个古代国家,其时期长达400多年,对于大理地区的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南诏时期,门楼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了大理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门楼在大理地区逐渐成为了重要的建筑元素,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更是文化和艺术的表现。
门楼的建筑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但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却一直得以保留和传承。
如今,大理地区的门楼已成为了当地独特的建筑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探寻其历史渊源。
二、建筑特色1. 形制独特大理民居门楼的形制独特,通常由两根石柱支撑门楼,上面建有横梁和飞檐。
门楼上面多有雕刻精美的图案和文字,如花鸟、神兽、山水等。
门楼的横梁上往往还悬挂着门匾或对联等装饰物,彰显了主人的家庭美和文化品味。
整体造型既简洁大方,又庄重典雅,展现出了大理地区独特的艺术风格。
2.雕刻精美大理民居门楼的雕刻工艺精湛,门楼上的雕刻图案细腻丰富,栩栩如生。
这些图案常常是古代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或自然景观的描绘,充分展现了大理地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
门楼上的雕刻工艺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3.结构稳固大理民居门楼的建筑结构稳固耐用,通常采用石材或木材等天然材料进行建造,结构简单而坚固。
门楼上的横梁和飞檐能够有效地支撑门楼的重量,保证了门楼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大理民居门楼特色解读大理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著名旅游胜地,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大理古城,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民居门楼,这些门楼不仅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一下大理民居门楼的特色。
大理古城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下关镇,是大理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
在大理古城中,保存有许多白族传统民居,其中的门楼更是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大理民居门楼一般由院落和门楼组成,门楼作为民居的正式入口,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体现了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热爱。
大理民居门楼的建筑风格独特。
大理民居门楼通常建在房屋的正中央,门楼上方悬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刻有白族文化的符号和图案。
门楼的外墙常常涂成鲜艳的颜色,如红色、黄色等,极具视觉冲击力。
门楼下方常常铺设青石板,显得整体庄重大气。
在建筑材料上,大理民居门楼主要采用木材和砖瓦,充分展现了白族古代建筑的特色和精湛工艺。
大理民居门楼的文化内涵丰富。
门楼木牌上的符号和图案不仅是装饰,更是传承白族文化的载体。
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深厚丰富,而门楼上的图案常常是象征着祝福、富贵、幸福等吉祥意义的图案,如鱼、龙、凤等。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作用,更体现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大理民居门楼也成为了白族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白族的传统风俗和价值观。
大理民居门楼的功能多样。
门楼不仅是民居的正式入口,也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
在传统的白族家庭中,门楼往往是家族长辈和大小辈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邻里之间交流的重要节点。
人们在门楼下聚集,互相交流、畅谈,共同享受着家庭和社区的温馨氛围。
大理民居门楼还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在门楼下方,常设有门栅或者门廊,可以挡风避雨,起到保护家居安全的作用。
而门楼上方的木牌则有挡阳、挡风、挡雨的功能,同时还可以使室内通风透气,保持室内的舒适度。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理古城的民居门楼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大理民居门楼特色解读大理民居门楼是大理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它不仅是民居建筑的一部分,更是文化遗产和艺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大理民居门楼依然是大理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下面我们就来解读一下大理民居门楼的特色。
大理民居门楼的建筑风格独特。
它通常由木材和青砖石料构成,整体结构简洁而稳固。
门楼的设计通常是两层楼高,上有梁,下有柱,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古朴而又典雅的感觉。
门楼的外观常常装饰有各种吉祥图案和装饰,如龙凤图案、花鸟图案等,这些图案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更体现了古代建筑美学理念和文化内涵。
大理民居门楼的文化意蕴深厚。
门楼是大理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价值观念。
在门楼的建筑风格和装饰图案之中,常常融入了大理白族传统的祭祀文化、民俗风情和宗教信仰,这些都成为了门楼建筑的独特魅力所在,使得大理民居门楼成为了大理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理民居门楼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门楼的设计通常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人们追求吉祥幸福、和谐美好生活的一种表达。
门楼上的装饰图案往往寓意着吉祥如意、平安幸福,这种美好寓意通过门楼的建筑形式得到了完美的表达,成为了大理地区文化景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大理民居门楼在传统建筑风格中具有独特的代表性。
作为大理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之一,门楼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以其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装饰图案,成为了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的优秀代表,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大理民居门楼也体现了大理白族人民对自然和谐的生活理念。
在门楼的建筑风格和装饰图案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自然元素的表现,如山水图案、花草图案等,这些图案的运用体现了大理白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理民居门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图案,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学号:2013128203 姓名:滕达专业:旅游管理2班关键字: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白族民居大理地区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 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多种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下, 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属于大理白族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
从遗留到今天的丰富的建筑遗产中, 我们可以领悟到大理人善于利用自然, 对自然环境的遵从和认同。
同时也领悟到白族人对时代的顺应, 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白族民居”的大理传统民居建筑大多限于对闻名遐迩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表象认识,少有从民居建筑的发展演化, 内在的自然因素及文化內涵以及与各时期相对应的审美意识的探讨。
经过历史的变革后形成的“汉式”模式建筑, 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它是中原文化的扩散与本地的吸收和再创造而形成的产物。
“三坊一照壁”是大理建筑文化特有的典型代表, 将合院式建筑去其一坊改为一壁这一创新,既减弱了建筑的压抑感、拥挤感,又为展现白族建筑的丰富文化提供了载体, 更是建筑与自然和谐的体现。
其布局为一正两厢一照壁围合成院落, 在围合的庭院中都种植花木, 增加居住环境的优美。
平面形状方正规矩, 主次分明, 较合院式建筑在采光、舒适、灵巧等方面更胜一筹。
这种布局明快紧凑, 和周围的地理环境( 苍山, 洱海) 极为协调, 再加上正房、厢房的开间数量以及层高, 开间、进深的尺寸均无很大差别, 无明显的主次之分, 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大方、开朗的性格。
在南诏、大理国时期, 白族的本土文化和汉文化已相互通融、渗透。
白族对中原文化有总体的认同感, 又由于文化具有传承性, 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氛围中, 总是在既定的, 从先辈那里承传下来的条件下, 进行自己的文化创造活动。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感情上的联系。
这样, 白族在吸收汉文化时并不是盲从, 而是吸收对自己有利有益的部分。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白族正是如此, 在吸收汉文化过程中, 又超越了汉文化。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文化艺术浅析大理白族自治区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复杂,受西南季风影响不同,降水量地区差异较大。
由于常年吹西南风和西风,因此房屋多背风而建,取向朝东。
在白族聚居的地方,以村落为基本单位。
白族人民受大理高山绿水的生态环境的陶冶,因此在选择村址和民居的构建中,形成了因借自然、契合山水的基本原则,村落依山傍水、山林茂盛。
因风水的需要,常在村落周围种树形成风水林,特别是在村口种植风水树。
大理地区植被丰富,动物资源可观,白族人民有着明确生态意识,及对水源和山林的保护行为,因此民居的形成是与其地理环境、地势地貌、环境资源、气候条件等自然条件相关的。
一、白族民居建筑的形式分析白族民居建筑在历史的发展中长期受传统的汉文化的影响,民居建筑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白族传统文化及其当地自然条件、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白族民居形成了特有的,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1、平面布局中国传统民居的文化解读《诗意栖居》第一卷中对白族民居布局是这样阐述的: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房屋建于基地周围,院落围于其中,多数按东西轴线布置房屋,重院则按横向南北轴线深入,大门开在东北角上。
正房多数坐西朝东或坐北朝南,并比其他的房屋高些,与两边厢房,对面的照壁(四合五天井则为对厅)围成一个封闭的院落。
"这种四合院的布局,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自身的文化意愿和实际需求逐渐变化、发展形成的。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类型有独坊布局、两坊布局、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
这些布局虽构成形式不同,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平面布局,都有着其适应自然环境的相同组织原则。
这些组织原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大理白族民居独特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民族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的影响。
白族民居在平面布局上,"院落围于其中",中间必然会有一个方正的大天井,外围以房屋、墙垣环绕,形成以天井为中心的具有明确中轴线的对称布局。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首先,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形式呈现出浓郁的白族特色。
白族民居一般为木构正房和土坯墙瓦房两种类型。
木构正房多为两层或三层,底层为商铺,上层为居住空间;土坯墙瓦房多为一层或两层,房屋朝南,采用土坯夯筑而成。
这种形式反映了白族人民居住的实际需要。
另外,白族民居建筑还融入了大理地区的地理特点,用瓦板或彩色窗棂修饰房屋周边,形成独特的建筑风貌。
其次,大理白族民居建筑在材料选择上体现了白族文化的精髓。
传统的白族民居以木材和石料为主要建筑材料,木材代表了白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石料代表了大地的坚韧和耐久。
白族民居还采用了红色的坯壁和花窗,表达了白族人民对土地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此外,使用了当地特色的葫芦瓦和山石脊脚等元素,增添了建筑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再次,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还反映在宗教信仰上。
白族人民信奉白教和佛教,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神灵保护,因此在建筑中加入了神龛和神像,以祈求神灵的庇佑。
白族民居建筑中的龙凤画和白族人物雕刻等元素,也是对于白族信仰和传统文化的肯定。
最后,大理白族民居建筑还承载了白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
白族人民以家庭为单位居住,房屋布局一般为四合院形式,中间是天井和小花园,周围是房间和厅堂。
这种布局符合白族人民的家庭观念,强调家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家族的团结。
此外,白族民居建筑还常常设置一个石板作为门阶,代表家庭的尊严和荣耀。
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丰富多样,展现了白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社会关系。
这种建筑风格既符合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又体现了白族人民的独特文化特征。
它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通过对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深入研究和保护,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白族文化,推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
浅析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文化意蕴
大理地区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多种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渗透下,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属于大理白族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
从遗留到今天的丰富的建筑遗产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大理人善于利用自然,对自然环境的遵从和认同;同时也领悟到白族人对时代的顺应,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白族民居”的大理传统民居建筑大多只限于对闻名遐迩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表象认识,少有从民居建筑的发展演化,内在的自然因素及文化內涵以及与各时期相对应的审美意识的探讨。
据《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记载:“苍山坡上,凡经古人居住之地,必有阶梯式平台,台之边周,自数里以外或高山顶遥望之,极为清楚,至近处反不易识别⋯.。
”①这种以天然坑壁为墙,以坑为居室,上搭一简陋草棚以避风雨的半穴居,是大理古代先民为满足自身生活需求所萌发的建筑营造活动。
商代,大理地区已进入铜石并用时期,但仍属于原始社会建筑文化时期。
这个时期的剑川海门口遗址(距今约三千二百多年)发现有大量竖立的木桩,“很明显是干栏式建筑的底架”。
②文字记载也证实了干栏式建筑的存在“山有毒草及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阑。
”③从考古发掘中还证明了一点,这种“干栏”式房屋已采用榫铆联接组合,这无疑是建筑结构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大进步。
经过历史的变革后形成的“汉式”模式建筑,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它是中原文化的扩散与本地的吸收和再创造而形成的产物。
“三坊一照壁”是大理建筑文化特有的典型代表,将合院式建筑去其一坊改为一壁这一创新,既减弱了建筑的压抑感、拥挤感,又为展现白族建筑的丰富文化提供了载体,更是建筑与自然和谐的体现。
其布局为一正两厢一照壁围合成院落,在围合的庭院中都种植花木,增加居住环境的优美。
平面形状方正规矩,主次分明,因此既不失中原文化“中正无邪、尊者居中”的“礼”制思想,又较汉式住宅布局灵活,适应性强,较合院式建筑在采光、舒适、灵巧等方面更胜一筹。
这种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和北京典型的四合院相比又有所不同。
在平面布局上,北京典型四合院按南北轴线对称地布局房屋和院落,正房坐北朝南,东西为厢房,大门多布置在东南角上,用一个很大的过厅横跨大门和正房之间,把院子分为两部分,前为
庭,后为院,功能区分十分明确。
给人以幽深、典雅的感觉。
而白族民居则大多按东西轴线布置房屋,重院则按横向的南北轴深入,大门布置在东北角上。
这种布局明快紧凑,和周围的地理环境(苍山,洱海)极为协调,再加上正房、厢房的开间数量以及层高,开间、进深的尺寸均无很大差别,无明显的主次之分,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大方、开朗的性格。
由上所述,在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的本土文化和汉文化已相互通融、渗透。
白族对中原文化有总体的认同感,又由于文化具有传承性,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氛围中,总是在既定的,从先辈那里承传下来的条件下,进行自己的文化创造活动。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感情上的联系。
这样,白族在吸收汉文化时并不是盲从,而是吸收对自己有利有益的部分。
反映在建筑上,则表现为当时人们在追求实用的基础上也追求建筑的美。
这正符合王安石的辩证观点:只要主客观条件许可,人们决不会“谨此于止”地满足于实用价值,而总是企求实用———审美二者兼求并取。
此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已明显地表现出来。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白族正是如此,在吸收汉文化过程中,又超越了汉文化。
表现在建筑上,则是典型的“四合五天井”。
它规模较大,由四坊房屋围合而成,无照壁,但和北京四合院相比又有不同之处:除当中有一个正方形的大院子外,四坊交角处各有一个小院,亦称“漏角”天井。
大小共有五个庭院天井,故称“四合五天井”。
它更注意人与自然的天然关系,故有“漏角”这一有别于汉族建筑的特点。
他们接受了汉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人与自然有着深刻的认识;即人与自然不应该相互隔绝,相互敌对。
而是应该相互容纳,和谐相处。
它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
“四合五天井”的平面纵深空间使人漫漫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主宰。
由于这“庭院深深”的内向性空间具有含蓄的审美心理追求和远避喧闹的环境意识,既具有户内环境的安全感和私密性,同时也升华到一种退隐,“与世无争”的生活境地。
而对于建筑和所处的环境方面,则是尊重自然。
希望所居的建筑能与自然融为一体,使自然和居住其内的人直接交流。
表现了人们更为自由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思想。
为了追求内部生活空间的“隐”、“静”,而且又要能在围合的空间中充分
接触自然,庭院天井在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种庭院天井是由房屋和墙壁围合而成的空间,是民居中各部分使用功能延伸和不可缺少的补充。
如贝聿铭所说的“室内与室外总是一体。
中国文人书斋前面,若没有小庭院就不成为书斋,这是一个要义,室内与室外的关系,是中国建筑关键之所在。
”天气晴朗时,无论男女老幼,都喜爱在天井逗留,交谈嬉戏、晾晒等家务劳动,甚至于办大型红白喜事,也都要利用庭院天井。
同时,由于有了庭院天井,在平面布局上使得民居活泼,统一中有变化,居住在院落式的民房之中,不但享受了围墙内空间自主的满足,而且充分欣赏了庭院的艺术,即精神审美上的潜在价值。
“四合五天井”从布局上看,显示了明显的理性思想。
最能反映这一点的就是“方”、“正”、“组”、“圆”的建筑形态。
“方”即以方形为母题。
“正”即整齐、有序、中轴对称。
“方”、“正”概括了中国建筑根深蒂固的正统形式观念。
“组”指由简单的“个体”沿水平方向铺展出复杂丰富的建筑群体。
“圆”则代表天体宇宙,日、月、星、辰(四合五天井的大院中常有一圆形的花坛)。
上述理性观念的形成,分明是受中国传统哲理及社会文化伦理的影响,尤其与儒、道学说不无关系。
根据台湾建筑家汉宝德的观点:“方、正”较能反映儒家“入世”的形态观念。
而“组、圆”则更多的代表了道家“出世”的形态观念———它们共同铸就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
不过,这种传统的建筑艺术又始终贯彻着“人为万物之灵”的人本意识。
追求着人间现实的生活理想和艺术情趣。
而通过建筑与自然、房屋与庭院、室内与室外的有机结合。
表现出人与天地自然的无比亲近。
这种建筑确实创造出某种“我以天地为栋宇”的融合境界。
合院式民居建筑除表达不同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思想等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对地基选择很重视,地基选择即风水中所说“相地”,乃是通过对自然地形环境的系统观察和解释,从中得到蕴藏生机的居地,以求地灵人杰。
通过这种解释,使自然环境的多样形态,与人们心目中的自然秩序,心理追求联系起来。
这样的地形既可防风抗洪,满足生活的功利要求,又可作为理想生活的精神寄托。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
在中原文化的强烈熏染下,由于本民族传统心态和固有的心理积淀的影响,在白族接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它不可能完全抛弃自己的本土文化,于是在本土文化与先进文化相渗透过程中,白族的审美意识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建筑上表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特别是“四合五天井”建筑布局,体现出它吸收了
汉式建筑,又超越了汉式建筑。
它所体现的正是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精神,从文化学角度而言,“天人合一”审美精神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注释:
①吴金鼎等《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 1942年版。
②张增祺《云南建筑史》,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30页。
③《旧唐书·西南诸蛮传》.参见《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 ,
社, 1998年版, 378页。
云南大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