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同一性的确立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2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强调,在青春期,他认真对待这个永恒的问题:"我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青少年关心自己的未来和社会。
在寻求自己的未来时,他们逐步建立了自己对自己和社会的独立权利和义务。
他认为,青少年建立自我统一的目的是解决如何健康成长的问题。
精神分析代表埃里克森理解自我价值,他认为自我同质性是一种稳定的意识,即个人是谁,个人价值观和个人的理想联谊会是什么。
每个人在青春期都会探索并尝试去建立自己稳定的自我同一感(自我同一性)。
青春期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建立都涉及到哪些问题呢?1.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变期;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在个体进入青春期之前,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了飞跃,年龄在1-3岁,婴儿用"我"来称呼自己,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表明个体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
我们知道,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我是谁、我与世界、我与社会、我与群体、我与人的关系等等)。
自我意识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个体个性的重要特征。
艾里克森、卡特尔和奥尔波特等研究人格的心理学家指出,成熟的自我意识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特征:A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发展状况;B能意识并体验到自己内在的心理活动;C 能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乃至社会中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
如果说婴儿期是自我意识的确立时期,那么青少年期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变期,这个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是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理想的整合和统一。
2.自我意识的形成期;从青年发展开始到青年后期,大约十年的时间,是自我意识、心理自我发展和成熟时期。
青春期自我发展最重要的特征在于他们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从童年游戏的客观世界中退出思想,重新关注主观世界,审视内心世界的自我,开始审视和分析自己(我是谁?我怎么是男的?男人和女人怎么不一样?人们怎么看我?世界是什么?)。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是西方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的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然后提出了自我同一性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概念,与自我和人格的发展密切相关。
自我同一性本质上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
它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1)最基本的层面;(2)个人同一性;(3)社会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将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征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人格框架,即情感和态度一致、需求和能力一致、目标和信念一致。
“自我同一性”的本义是身份的认同。
它是指个体试图将与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结合成一种独特的“统一的自我风格”,并决定协调和区别于他人。
一个简单的理解可能是统一他们的“众多人格”,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人格。
它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对与自我发展有关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自我肯定和反思。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
埃里克森认为,人类必须经历心理社会进化的八个阶段,即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这些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
这八个阶段是密切相关的。
人的发展经历了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核心任务。
当该任务被妥善解决时,就会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恒等式。
核心任务处理的失败或失败会导致个人身份的不完整和不连贯,而处理的成功和失败是两个极端。
例如,婴幼期的最佳状态是基本信任状态,而最坏的状态是基本不信任状态。
核心任务的结果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有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个特征和健全的人格。
第一个阶段: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5岁)
第二个阶段: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第三个阶段: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第四个阶段: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第五个阶段: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地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分化等方面。
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比学习都重要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孩子们经历着身心上的巨大变化和探索,而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则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在这个阶段发展孩子的自我同一性比学习都要重要。
本文将介绍自我同一性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如何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
一、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稳定、一致的自我认同感。
当一个人能够确立并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以及人生目标时,我们可以说他已经取得了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形成独立个性的重要标志,也是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基础。
二、自我同一性的重要性1. 建立自我认知:通过发展自我同一性,青春期孩子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和劣势等。
这种自我认知是个人发展的基石,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培养自信心:青春期是孩子们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时期。
当他们能够准确认知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并积极接受并发展这些特点时,将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更好地表现自己。
3. 建立社会关系:拥有健康的自我同一性有助于青春期孩子与他人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
当他们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后,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选择朋友和社交圈子。
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互动。
三、如何发展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1. 倾听和尊重:作为家长或教育者,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尊重他们的权利和选择。
给予他们发展自我同一性的空间和自主权,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2. 提供支持和引导:家长和教育者应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孩子们探索自我。
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事物,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并提供相关资源和机会。
3. 培养思辨能力:青春期是孩子们独立思考的时期。
教育者可以通过激发孩子的思辨能力,教导他们如何分析和评估信息,提供各种观点和看法,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和形成自己的判断。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表现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时间上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份的认识,即个体认为自己是同一个人。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对自己身份的认识逐渐成熟的过程。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认知能力逐渐增强,能够理
解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并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2.语言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语言能力逐渐增强,能够表
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能够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来描述自己。
3.社会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社会交往能力逐渐增强,能
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
4.心理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心理发展逐渐成熟,能够认
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总之,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对自己身份的认识逐渐成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会通过认知、语言、社会和心理发展等方面的进步来建立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是个体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它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建立自我同一性有助于个体认识自己的身份、价值和目标,并能够以这些为基础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还与个体的自我意识有关。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
对自己存在的感知,是个体认识自己的一种能力。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是基于自我意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感觉,是对“我是谁”问题内隐和外显的回答,是个体在寻求自我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问题如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
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将是青年期最重要的发展课题。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所以我们要更关注青少年,用更细微的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深入研究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剖析自我同一性,对于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最早提出“发展课题”的是美国的威廉斯,他认为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课题,人生的发展课题是“个体必须学习的各种各样的课题”,“在人的一生中的各个时期产生,如果此课题能得以圆满实现的话,不仅会给个人带来幸福,也会为下一个课题的成功奠定基础,倘若失败,不仅造成个人的不幸,社会也不认可,更为以后的课题实现带来困难。
”其中青年期的发展课题尤为重要。
因为青年期是“自我”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儿童期,儿童是在与外界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中认识自身存在的,到了青年期,青年开始注意到在自己的内心世界还存在着“本来的我”,并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上来。
到了青年晚期,这种对自我的关心更加强烈,促进了对“本来的我”的追求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了成年初期自我的形成,而自我是经过整个青年期的分化、整合过程之后最终形成的。
青年期的发展课题代表着青年人格发展的成熟目标和社会对青年的综合要求。
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所面临的危机是同一性对抗同一性混乱。
个人到了青年期,生理上的成熟总是破坏着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同时个人因为社会的冲突和要求变得困扰和混乱。
青少年必须通过积极的探求、亲身的体验来获得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自我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纬度的整体结构。
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课题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各有独特发展课题的八个发展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学说”。
认为人一生的发展要遵循胚胎的渐次生成原则(Epigenetic Principle)。
据此,他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课题,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
(见下表)但在此,“危机”有着发展的意义,它并不意味着灾祸临头,它指的是一个转折点,或者说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或完成的“发展课题”。
艾里克森认为根据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样式,个体会形成两个极端品质。
接近成功的一端,就会形成积极的品质,这是一种有利于人格健全完满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心理.社会”的基本态度。
而在发展课题上的失败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个点上。
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发展课题,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艾里克森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课题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及后几个阶段发展的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八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期是艾里克森聚焦的发展阶段。
正是在论及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时,艾里克森提出了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ego identity)。
他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他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他最大成就之所在。
二、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左右。
艾里克森正是因为对这一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
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
所谓自我同一性,就是人关于自己是谁、自我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
换一个通俗的说法,自我同一性就是“我是谁?我怎么是现在的样子?我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son)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
而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如果青春期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得不到追求和确立,他们就无法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就容易出现自尊心脆弱、道德伦理标准模糊、人格不健康和社会功能缺失等青春期心理症候,这些状态我们又称作‘自我同一性弥散’,这几乎会影响孩子们一生的发展。
而在青春期阶段,四种同一性状态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可能在不同的同一性状态之间转化。
青春期同一性的发展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标志。
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这都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同一性的发展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缺一不可:
1 挑战。
这种挑战无论来自学业,恋爱,思想还是健康,关系,对孩子的同一性发展都不可或缺。
2 承诺。
一个孩子愿意承诺,并且有坚守承诺实践承诺的能力。
人在遇到挑战时,很多时候会本能的逃避,这种逃避包括麻痹自己,让自己假装没有发生,又或者沉迷于游戏和娱乐。
这种逃避是无助于同一性的发展的。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
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
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
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 最基本的层面,即ego -identity ;(2) 个人同一性;(3) 社会同一性。
概念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详述自我同一性"本意是证明身份,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统一风格"的自我。
简单理解大概就是把自己"众多的人格"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
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
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identity achievement),就意味着个体和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青少年时期(12-20左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它将为成人期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一性并不是在青少年时期才出现的,早在幼年时期,儿童已经形成了自我感知。
但是,青少年时期却是个体第一次有意识地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这一阶段的冲突是:同一性和角色混乱。
Marcia等心理学家(Marcia, 1987; Penuel & Wertsch, 1995)是这样界定同一性的概念的:同一性是指个体将自身动力、能力、信仰和历史进行组织,纳入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形象中。
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课题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各有独特发展课题的八个发展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学说”。
认为人一生的发展要遵循胚胎的渐次生成原则(Epigenetic Principle)。
据此,他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课题,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
(见下表)但在此,“危机”有着发展的意义,它并不意味着灾祸临头,它指的是一个转折点,或者说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或完成的“发展课题”。
艾里克森认为根据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样式,个体会形成两个极端品质。
接近成功的一端,就会形成积极的品质,这是一种有利于人格健全完满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心理.社会”的基本态度。
而在发展课题上的失败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个点上。
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发展课题,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艾里克森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课题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及后几个阶段发展的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
在这八个发展阶段中,青少年期是艾里克森聚焦的发展阶段。
正是在论及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时,艾里克森提出了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ego identity)。
他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他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他最大成就之所在。
二、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左右。
艾里克森正是因为对这一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
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
自我的同一性的确立
15自动化 201521200205何子玄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
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
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
自我同一性本意是证明身份,指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统一风格”的自我。
简单理解大概就是把自己“众多的人格”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人格。
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时间维度。
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identity achievement),就意味着个体和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对于自我同一性的论述,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A与B是相同的个体”这句话的含义不是A=B,而是“A是像B一样的F,但是不是像B一样的G。
”这是说,个体同一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个体同一性的标准是某一个本质的共同点的相同,而不是两者的完全重合。
所以解决同一性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找到这个标准,当然这个标准不见得所有人都认同就是了。
物质的体量的同一性标准与一个活的存在的同一性标准是不一样的,A与十年前的A,一艘船与被拆掉一块甲板的那一艘船,判断二者同一性的标准不同:在活的生物的情境中,它们的同一性不取决于同样部分的一个量;而是取决于别的东西。
因为在他们之中物质的大部分变化不改变同一性:一颗橡树,从一棵植物长成一棵大树,然后被砍掉,仍然是相同的橡树;一头柯尔特长成一匹马,有时肥,有时瘦,任何时候都是同样的马:虽然在这两种情况下,可能有部分明显的变化:因此,它们的任何一个都不是同样的物质的量,虽然他们中真的是其中一个,一个是同样的橡树,另一个是同样的马。
对于人来说,其同一性的标准是什么?首先明确这里讨论的人是什么,洛克将人分为“人”和“个人”。
这里的“人”不是指那种普遍遍意义的作为属概念的人的全体,它仍然指一个个体,它包括但不仅仅限于生物体的含义,区别大概在于“作为人的我”和“作为我的我”
洛克认为,惩罚与奖励不与人相关,而与那个人相关:如果一个人适合疯狂,那么不应惩罚“那个疯人因为那个稳重的人的行为;人的法则也不会惩罚稳重的人因为那个风人做出的事情,因此把他们分为两个人。
”我们的法律似乎也是这样做的。
《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酒醉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一个人出生时并不是精神病患者,因此我们不能因其病发期间的行为对其进行惩罚,在“个人”层面两者不是同一个人。
洛克的此种观点似乎会导致一个奇怪的结论:如果我错误的记得我做过某种事实上并未发生的罪行,那么我应当为此受到惩罚。
另外,从伦理方面来看,由洛克的观点可以推出刚出生的婴儿或者胎儿,还未获得自我意识,也就不是个人,因此不享有人权和个人享有的法律保护。
有人将其作为归谬用以攻击洛克的观点,有的人则将其作为堕胎合法化的依据。
从非伦理的角度来看,尽管洛克的区分有很多优点,但是也带来了问题,对于个人来说,没有虚假的意识,关于“个人”的观念,记忆等等完全是主观的。
青少年时期(12-20岁左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它将为成人期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一性并不是在青少年时期才出现的,早在幼年时期,儿童已经形成了自我感知。
但是,青少年时期却是
个体第一次有意识地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这一阶段的冲突是:同一性和角色混乱。
Marcia等心理学家(Marcia, 1987; Penuel & Wertsch, 1995)是这样界定同一性的概念的:同一性是指个体将自身动力、能力、信仰和历史进行组织,纳入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形象中。
它包括对各种选择和最后决定的深思熟虑,特别是关于工作、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承诺等方面的内容。
如果青少年无法将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整合起来,或者说他们感到根本没有能力选择,那么角色混乱就发生了。
有学者认为,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体验。
首先,他感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虽然可能和别人共同完成任务,但是他是可以和别人分离的。
其次,自我本身是统一的。
自我有一种发展的连续感和相同感,现在的我是由童年的我发展而来的,将来我还会发展,但是我还是我。
最后,自我设想的"我"和自己体察到的社会人眼中的"我"是一致的。
相信自己的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是能被社会承认的。
首先震撼了青少年自身。
青少年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
青少年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去回答它,并借此作出种种尝试性的选择,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
一旦他这样做了,他们也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成大人了。
获得了同一性,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如果年轻人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同一性扩散或消极同一性发展。
个体在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如果难以忍受这一过程中的孤独状态,或者让别人去把握自己的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决定,就会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
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们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
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角色。
在艾里克森看来,同一性扩散和消极同一性可以解释美国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许许多多骚乱和攻击现象。
因此,他称之为“同一性扩散、混乱的危机”。
他指出:“……如果儿童感到环境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在内的所有表现形式进行彻底剥夺,那么,儿童就会以野兽突然被迫捍卫其生命般地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
的确,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如果没有同一性的意识就没有生存的感觉”。
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消极的同一性或同一性扩散,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Virtue of loyalty)。
“忠诚”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按照社会规范去生活,尽管它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和谐之处。
这并非要求青少年接受不完善,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所在的社会,当然希望自己所在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但“忠诚”意味着能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这个位置中能奉献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有意义于社会的同时也感受自己生活的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他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