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类练习题汇编及答案诗歌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98.50 KB
- 文档页数:28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思想情感综合训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本题共2小题,9分)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①辛弃疾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
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
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②、千骑临秋。
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③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④。
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
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
华胥梦⑤,愿年年、人似旧游。
【注】①这首词作于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时年33岁,到滁州任上半年,治理地方大有成效。
李清宇,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
②长淮: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
③怀嵩:怀嵩楼,唐李德裕贬滁州,作此楼,取怀嵩洛之意,后终回故乡嵩山。
④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称。
⑤华胥梦:《列子·黄帝篇》: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
那里国无君长,民无贪欲,一切安然自得。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上阕前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描述了奠枕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宏伟气势。
B. 登楼远眺,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
C. 借用李德裕在滁州建怀嵩楼而最终回到故乡的典故,暗示自己心境,含蓄深沉。
D. 这首词思路层次分明,步步深入,风格豪放,表现出作者胸有天下的襟怀气度。
2. 前人评价这首词“抒情赋志,跌宕起伏”,词中表现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答案解析:1. B ;B项,“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错,词人在楼上远眺,一是寄希望于南宋朝廷,二是面对中原感到痛心不已,虽然东南可以苟安一时,但是不可以忘记北伐中原的大业。
故选B。
2. 这首词豪放雄伟,情感起伏跌宕:①欣慰之情。
今年太平万里,金兵没有来侵扰,人民安乐,作者感到欣慰。
②悲痛之情。
西北神州,依然沦落敌手,国家南北分裂,自己故土难回,悲痛忧伤。
③自信之情。
看楼下车马如流的繁荣景象,词人转悲为喜,又有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和平安宁。
高考语文概括评价诗歌内容情感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概括诗歌内容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概括情感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偶题三首朱熹【其一】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②。
【其二】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注】①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成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②底处:何处。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中“堆”字,形象描绘出门外青山草木繁茂,绿紫相间,用词生动传神,蕴含喜爱之意。
B.第一首中诗人终日闲游山前,自在之余却也暗含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C.第二首中运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传神表达了万斛飞泉奔涌而出的不可阻挡的气势和魄力。
D.这两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着笔虽然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的思考。
2.平凡的生活现象中往往蕴藏着做人治学的道理,诗人看云而有思,临水而感怀。
请分析这两首诗各自阐述的道理。
三、评价观点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苏轼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情感题(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情感题1.阅读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月①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②,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该诗是苏轼任职徐州时与其弟苏辙中秋相聚所作。
②清寒:这里指月光清亮。
(1)简要赏析“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两句诗。
___(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2.古代诗歌鉴赏。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B.颈联写出了山西村的乡俗民事,“简朴”二字写出了这里的人们生活艰难,只能用古老的方式祈求神灵的保佑。
C.热情的主人,变幻的美景,淳朴的民风,都使诗人流连忘返。
尾联写出了作者对山西村的恋恋不舍之情。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却处处切中“游”字。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根据提示写出你的感悟。
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只要再坚持一下,你也能欣赏到别样的风景。
同样,在人生的道路上,___。
3.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诗歌讲述了卖炭翁___的悲惨故事。
(2)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
唐代诗歌的情感分析一、赠友别离诗1.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唐·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2.说说诗中哪个词最富表现力,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待储光羲不至唐·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门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清佩:古人佩戴在身上的玉器。
走路时会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二、思乡怀人诗3.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诗人为何“泪不干”?联系全诗试作解说。
4.旅次朔方唐·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2.从“却望并州是故乡”看,诗人是怎样的一种心境?三、边塞军旅诗5.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三、四两句是写征人的心理设想,从语气上看,这位军人的胸襟是,但表达的感情却是、(用两个双音节词回答)柳宗元说:“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痛哭。
”联系诗句简述这两句诗的表达技巧。
6.塞下曲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写出了怎样的情形?诗篇表现了戍边将士何种情怀?四、田园山水诗7.过分水岭唐·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1. 全诗描写的对象是而“”一词总领全诗,堪为“诗眼”。
2 .试说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真切感受的?8.山中留客唐·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道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诗人山中留客的理由有几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五、咏史怀古诗9.越中览古唐·李白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情感主旨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甲】【乙】两诗画线句所描绘的画面不同,但都体现了刘禹锡的豪情,请简要分析。
2.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醉赠刘二十八使君①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②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③。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注释】①刘二十八使君:即刘禹锡,刘禹锡在同宋同辈兄弟之间排行为第二十八,所以称他为刘二十八。
②国手:指国内最优秀的人才。
③蹉跎:受控折,这里指失意贬官。
【甲】诗“沉舟倒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与【乙】诗“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抒怀方式有何不同?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秋词刘禹锡【乙】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甲】【乙】两首诗都写到“秋”,诗人对秋天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他们借秋天的不同景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阅读下面两首绝句,完成小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群山雪不到新晴,多作泥融少作冰。
最爱东山晴后雪,却愁宜看不宜登。
两首绝句中,“最爱东山晴后雪”一句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5.请结合画线句中的意象,简析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西溪独泛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漫流间。
高考古诗鉴赏之诗歌的情感练习题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赤壁歌送别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①唐突②留馀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注]①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②唐突:触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出了赤壁之战前紧张的氛围,“二龙争战”指曹操和孙刘联军隔江对峙,胜负存亡,即将一战而定。
B.次句紧承首句,直接写出赤壁之战的结果,曹操大军楼船被一扫而空。
“扫”“空”极写周瑜军队势如破竹的战力。
C.第三句直接描写赤壁战场上大火的惨烈,又是对第二句战争结局的原因的解释,“张”“照”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
D.第四句看似平淡,但饱含着诗人对儒将周瑜的赞美,表现了周瑜在赤壁战场泰然从容、指挥若定、气定神闲的风度。
解析:选C C项,“表现了曹操军队的气势”不正确,这里是在表现东吴军队的气势。
(2)本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从诗题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
全诗共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通过古人古事,抒发怀古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
参考答案:①怀古之情。
前四句写赤壁之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对不义战争的否定。
②送别之意。
后四句主要写送别之情,希望朋友观看到赤壁古战场的景象后,向自己写信告知,表达了自己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对朋友奋发有为的期许。
(每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白话诗歌]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熊熊焰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于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大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也会看到当时大战留下的争斗的遗迹。
请您将实地的观感一一写信给我,使我看过信后也大快一下壮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古诗歌情感题”增分练(时间:60分钟满分:88分)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11分)元夕王守仁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注]应念一身遥。
[注]重闱:旧时可称父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B.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
C.“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
D.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如今身边只有经书相伴,却无车马往来相邀。
E.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已率先开放的景象。
解析:选BD B项,“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错,此处只是在强调作者的独处境地;D项,“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错,没有车马相邀出游对作者来说是一件乐事,作者并不为此而感到寂寞失落。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答案:①诗的最后一联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分)②作者想到元宵佳节,诸弟齐集堂上赏灯的热闹情形,想到父母一定会牵挂孤身在外的自己,从而更加突出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曹邺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带。
②上国:指京城。
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前往南海必经之地。
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此处借指出世隐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拉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中考语文轮复习:诗歌鉴赏情感主旨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轮复习:诗歌鉴赏情感主旨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在中考语文考试中,诗歌鉴赏是难点之一,而诗歌鉴赏中的情感主旨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必须要重点复习与训练。
以下是诗歌鉴赏情感主旨的专项练习题,含详细解析,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题目【题目】读下面三首诗,找出其中情感主旨不同的一项。
1.《我的母亲》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有一个人,叫母亲。
是她,让我体验到最初的温暖,是她,教会我坚强。
我的母亲,黝黑的皮肤,在我的眼中,却是最柔软的棉絮。
她,那不起眼的身影,却是我最亲爱的人,她的笑容,甘霖般的滋润,夜晚的星星,城市里的流水,都不如她温柔的关怀,都不如她给我的安慰。
2.《离思》曾经相逢是别时,想念你的日子,已经像滔滔江水推到东海头。
爱情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我和你之间的感情,已经如鲜花脱落的瓣子,飘在你我的身旁。
你不在我的身边,每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都会感叹,你的离去是我一生的痛。
3.《满江红·送魏去之广州》(节选)离愁别恨,燕支黄叶晚,霜满地,霜飞灯稀。
几时回。
雁度夜频啼,催人度、更不堪离。
露寒更·深,谁与共画屏风,瘦尽灯花,一夜不成眠。
夜永无妨,泪空自绵绵,陇头送客,云卷云舒,山色依然凉。
【选项】A.诗一B.诗二C.诗三D.都不对。
【答案与解析】C.诗三。
诗一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感恩与思念;诗二表现的是因离别而感到的痛苦和思念;而诗三则是表现了离别时的无奈和悲凉,对于魏去之的赞美,充分地表达了离别之情。
二、题目【题目】根据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情感主旨。
1.我已习惯了这种孤独,但我没有办法去忘记。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在我心里,一直放不下。
A. 孤独B. 失恋C. 错过D. 难忘【答案与解析】D.难忘。
选项A和B只是简单表述了诗句中的情绪,但不能完整地诠释情感主旨;选项C过于简单,过于依赖其中某个字眼,缺乏对整句话的理解,而选项D则充分表达了主旨,即“难忘”。
语文情感性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的是: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答案:B2. 以下哪个成语是形容人对某事或某人怀有深厚的感情?A. 心旷神怡B. 情深意重C. 心不在焉D. 心花怒放答案:B二、填空题1. 李白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______”,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答案:低头思故乡2. 《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的是______的景色。
答案:秋天三、简答题1. 请简述《春望》中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答案:《春望》中,杜甫通过对国都的荒凉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怀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句,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四、论述题1. 分析《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并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岳阳楼记》中,范仲淹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表达了他深切的忧国忧民情怀。
范仲淹认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士人应该先考虑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然后再考虑个人的得失。
这种情怀体现了范仲淹高尚的品德和对国家民族的深沉情感。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范仲淹的精神,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问题,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束语:通过本次试题的练习,我们不仅复习了语文知识,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感悟,培养自己的情感素养,成为一个有情怀、有责任感的人。
高考诗词鉴赏思想情感专项10题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①秋阴时作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水仙子•夜雨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1)这支曲子的题目是“夜雨”,全曲却没有一个“雨”字,作者是如何写“雨”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落灯花,棋未收”两句就刻画人物形象来看属于怎样的描写方法,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题目。
2021年北京高考古诗鉴赏之诗歌的情感练习题1.(2020年朝阳二模)阅读下面这组唱和诗,完成题。
(共12分)种菜(宋·苏辙)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
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
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
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
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宋·苏轼)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
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辙诗中没有一个“旱”字,但句句牵动着旱情,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B.苏轼诗题目中“次韵”既点明这首诗是和苏辙诗所作,又指出了押韵特点。
C.苏辙诗中“乱”写出了汲水的忙乱,苏轼诗中“倒”写出了腌菜食尽的困窘。
D.苏辙诗沉郁顿挫,格调比肩“诗圣”,苏轼诗闲散冲淡,气韵神似“诗仙”。
(2).“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中用“秋色”喻指年华。
下列诗句中的“秋色”有这种含义的一项是(3分)A.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杜牧《长安秋望》)B.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范仲淹《苏幕遮》)C.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张孝祥《西江月》)D.秋色频于客鬓加,归期犹自叹无涯。
(罗公升《发湖州》)(3).唱和诗中,“和诗”的内容和情感既要与原诗有联系,又要有新的阐发。
这一特点在苏轼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
(6分)1.(2020年朝阳二模答案)(1).(3 分)D (2).(3 分)D(3).(6分)答案要点:①苏轼诗写春饥的艰辛,呼应苏辙诗中因春旱而饥困的内容,两诗都即事感怀,流露出辛酸与无奈。
②苏轼诗针对苏辙诗中因春旱而惆怅、因赋闲而抑郁不得志的情绪,劝慰他面对窘境无须慨叹,既然不合时宜,不妨安心退耕。
③苏轼诗针对苏辙诗中年华虚掷的感慨,以坦然的心态、幽默的自嘲来宽解,境界更加旷达。
【评分参考】每点 2 分。
古诗鉴赏之情感类试题训练及答案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面问题。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清]纳兰性德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
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搏,声若弹琴”。
②泠泠:水流声。
[题干]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边塞景象:作用:情感:[答案](1)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
(2)联系内容上和结构上的作用:烘托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3)(第二、三步)抒发了知音难觅的苦闷、关塞行役的艰辛、背井离乡的无奈、英雄失路的落寞及对朝代兴衰的感叹。
[解析]这阕词,上片由水声泠泠起兴,慨叹知音难觅、前朝如梦、边愁难写等等,其复杂交织的悲感皆由这鸣琴一样的水声勾起。
这是由听觉上引来的愁情落笔。
下片仍是前景后情,从视觉、眼前景上进一步渲染这种愁情,结二句则由辛弃疾词句化出,自然浑成,表达了千古英雄皆寂寞的落寞情怀。
词的上片落寞幽清,下片写景却是异峰突起,于清越中显雄壮,词意颇有险绝之势。
人随落雁西风,亦是苍凉肃杀之句。
峰高入云,则秋风苍劲,鸿雁低飞。
独立绝顶,胸中层云涤荡,人便有御风而翔之势。
心意沉浮,风满袍袖,人的身心仿若全部融入苍茫时空之中。
词的结句,取辛弃疾《水龙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一感“无人会,登临意”之悲慨,直抒其郁勃胸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阙下裴舍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起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注:①当时,裴舍人的地位较高,诗人想得到举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思想感情专题(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山(其二)①顾炎武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
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
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
②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
③楚人固焚麋,庶几歆旧祀。
④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注:①本诗作于顺治二年(1645)。
清军攻南明苏州等地,当地军民奋起反抗,惨遭掠屠。
②天狗:不祥之星宿,主灾难。
③元、脰(dòu):皆指头颈。
④据《左传》:吴军占领楚之麋城,楚人子期说:“国亡矣!死者若有知也,可以歆旧祀,岂惮焚之?”楚人遂焚麋城以战,吴师败绩。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山”两句:以景物烘托肃杀气氛,侧面写战争导致人间凄惨。
B.“天狗”两句:灾星降临、异象出现,暗指苏州等地兵灾的降临。
C.“楚人”两句:楚人固执地焚城,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
D.“叹息”两句:从历史回到现实,鉴古知今,生死关头就在今日。
14.顾炎武此诗沉郁悲怆,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条简析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3.C14.(1)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和抗清的决心。
以“秋花红未已”“归元”“断脰”表现江南人民的意志与抗争;(2)表现对敌人侵略暴虐的憎恨之情。
诗人将清军比为“磷火”、“天狗”、“白虹”,表现鲜明的憎恨;(3)坚信自今开始,君民同心,不懈奋斗,终会有胜利的一天。
诗中以勾践得到典故和直抒胸臆表达要坚持战斗和必胜的信心。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死者再也难以享受后人的祭祀”错误,句意为楚人坚持焚烧麋城,打赢了仗,死者还可以期望享受以前规模的祭祀。
此处作者强调要和敌人血战到底。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秋花红未已”一句,写那一望无际的殷红的秋花,岂不是抗清军民的鲜血所染! 赞颂江南人民的斗争意志;“秋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思想情感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安定城楼(唐)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②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
【注释】①王粲: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但并不得志。
他曾于春日作《登楼赋》,其中有句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②回:挽回、扭转。
③鹓雏:鹓雏是古代传说中一种像凤凰的鸟。
《庄子·秋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
……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B.首联点题,上句以夸张之笔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乃登楼之所见。
C.颔联用典,既有人生失意之悲,更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精神、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D.颈联情感又一跳转,由颔联的激昂转入低沉,诗人想象自己一生无为,只能在白发苍苍的晚年泛舟湖上,渺如沧海一粟。
E.尾联用庄子寓言之典,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鹓雏,也就是以凤凰自比,这是诗人立身处世的极其鲜明、有力的表白。
2.通读全诗,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试简述之。
(6分)答案1、CD【解析】C项“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主要还是诗人的身世自况,以寄人篱下的王粲自比,情感没有那么积极。
D项意思表述全然相反。
颈联是说自己总想着年老时归隐江湖,但必须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才行,情感比较积极。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情感题专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辛弃疾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注】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年),辛弃疾时年四十二岁,在江西路安抚使任上,他选中了上饶的带湖一带,修建了新居,取名为“稼轩”,并自号为“稼轩居士”。
甚:为什么。
云山:田园。
衣冠人:上层或高贵的人物。
抵死:终究,毕竟。
14.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前三句照应了题目,并假设即将友好相伴的猿鹤埋怨词人仕而不归。
B. 词的上片末尾三句以惊弦、骇浪喻指了词人所处的宦途险恶、风波迭起的环境。
C. 词的下片主要表现词人对未来的设想,畅想了迁入新居后展开的经营和规划。
D. 词中巧妙运用比拟的手法,借用猿鹤与词人的对话代为抒发情志,妙趣横生。
15. 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合全词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捣衣杜甫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第六句“深”字一语双关,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
B.丈夫久戍未归,岁近寒月,夫妻长别,这些都是思妇捣衣之因。
C.捣衣十分辛苦,思妇用尽全身力气干活,以致产生厌倦怠惰之心。
D.诗人代为捣衣思妇言情,含蓄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15. 古人评说:尾句“音”字会一诗之意。
请结合全诗,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 - 15题。
郡斋明•李攀龙金虎署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
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
诗歌情感练习题文字是情感的媒介,而诗歌则是其中最能够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
通过诗歌,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下面是一组诗歌情感练习题,帮助你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写一首以悲伤为主题的诗歌,表达你失去重要人物的痛苦和哀伤之情。
沉默的夜,如墨般浓重,你的离去,将我心彻底击中。
泪水在黑暗中溢出,无声的呼喊悲鸣。
尘封的回忆,如此熟悉又陌生,你的脸庞,渐渐模糊不清。
思念如刀,刺痛心扉,无法割舍,深深却又枯竭。
每一个日夜,都是承受的煎熬,你的离别,如痛楚的死亡。
孤独包围,愁绪漫延,深情在深夜里燃烧。
2. 描写一幅美丽景色的诗歌,用深情诗意来表达你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春光照耀林间小道,百花齐放,香气四溢。
碧空如洗,蓝天云朵,心扉敞开,被大自然拂去尘埃。
松柏挺立,如同守望的卫士,溪水潺潺,流淌而过。
山涧悬崖,山泉瀑布,大自然魅力,在此展露。
白云缓缓,轻舞飘荡,阳光微笑,洒在大地。
鸟儿欢叫,蝴蝶翩翩,大自然之美,让人心旷神怡。
3. 写一首表达爱情的诗歌,描述你对心爱的人深深的情感和钟爱。
你是春日里的温暖阳光,如快乐的旋律,长久回响。
眼神如星辰,闪烁不息,爱的火焰,永不熄灭。
手牵手,走过时光的长河,共筑美好,无尽的梦幻。
你的微笑,是我的港湾,真爱的旋律,在心间荡漾。
守望相助,守护爱的宝藏,携手走过艰难与困境。
你是我命中注定的挚爱,爱无言,却在心中跳跃。
通过这些诗歌情感练习题,你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将内心深处的感受化为美妙的诗句。
诗歌不仅是情感的表达,也是情感的释放和抒发,希望你能够享受这一文学艺术形式带来的情感体验。
最重要的是,用诗歌来感知和理解自己的情感,让文字成为情感的代言人。
高考诗词鉴赏之一情感类练习题汇编及答案一、2016年高考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 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冦,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
‚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二、(2016年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内宴奉诏作曹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6分)参考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三、(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8分)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
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和雪缴缠。
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鏖战,诗和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4分)参考答案:①拟人。
把风雪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物的特征。
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
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
写风与雪斗争,又写诗人与风雪斗争,充满了一种动感,这正是作者自身胸怀之昭示。
②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
一来它表现出了风雪的劲猛,二来也说明了湖上风雪翻飞之景象,充满豪迈之情,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4分)参考答案:作者由孤寂悲凉到意外惊喜,最后写出了作者的豪迈之情。
诗的前两句,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冷寂悲凉。
推篷一句,是因为朔风的骤起,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
最后“一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四、(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
(11分)野望(唐)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
(3分)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答案】D14.从“切合题目”的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答案】D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5分)【答案】全诗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
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
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
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五、(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答案】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六、2015年全国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汇编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 分)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案、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
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七、(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残春旅舍韩偓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
(5分)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8.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
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
所以古人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9. 五、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
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
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
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
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
这更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
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
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冠的心情。
八、(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醉翁操【1】苏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
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
【2】蒉:草筐。
《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4】徽:琴徽,系弦之绳。
此处代指琴。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 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7. 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5分)①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 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
(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C. 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
(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 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
(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