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的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2
名词解释:顿挫型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回复健康者,称为顿挫型感染。
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病的传播、蔓延。
封锁:当暴发某些重要传染病时,除严格隔离病畜之外,还应采取划区封锁的措施,就是切断或限制疫区与周围地区的一切自由的日常交通、交流或往来,以防止疫病向安全区散播和健畜误入疫区而被传染。
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非典型性感染:属于显性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
称此种感染为非典型感染。
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它可能是生物,也可能是无生命的物体。
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称为继发感染。
、大流行是一种规模非常大的流行,流行范围可扩大至全国,甚至可涉及几个国家或整个大陆。
疾病的防制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或消除疫病的病原,以降低已出现于畜群中疫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并把疾病限制在局部范围内。
一过感染:指开始时病情比较轻,未出现特征性临床症状就已恢复的一种感染过程。
抗感染免疫:指病原微生物不适合机体繁殖或侵入机体后,机体立即动员全身防御系统,将病原排出体外,因而不产生任何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疫病预防:采取各种措施将疫病排除于一个未受感染的畜群之外。
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这个过程称为感染。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存在的地区称为疫源地。
检疫: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和阻断动物疾病的发生,以及疾病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
,地方流行性:在一定的地区和畜群中,带有局限性传播特征的,并4.垂直传播:指母体到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包括经胎盘、卵、产道传播。
猪瘟(Swine fever)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
一直是造成养猪业重大损失的疫病之一。
其病理变化及诊断要点:(一)病理剖检变化1、超急性猪瘟病例,常常无明显病理变化,病猪突然死亡。
2、急性、亚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出血。
全身出血:常见于皮肤、会厌软骨、膀胱及胆囊黏膜,心内、外膜,各脏器的浆膜和黏膜。
全身淋巴结(包括颌下淋巴结、肩前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均肿胀、呈现典型的周边出血,色鲜红。
由于淋巴结髓质肿胀,表现出大理石样外观。
脾脏:一般不肿大,脾脏边缘及其尖部可见大小不等、稍突出于脾脏表面,质地坚硬,切面呈三角形或椎形的红色梗死灶。
脾脏被膜下可见散在小出血点。
肾脏:不肿大,呈灰黄色,贫血状,于灰白色肾脏表面布满红色或褐色出血点,外观似麻雀卵,故称“雀斑肾”。
骨骼:由于猪瘟病毒损伤造血组织和影响钙、磷代谢,造成幼猪骨骼发育不良,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肿胀,即“骨骺线增宽”。
因骨髓出血,故有“黑骨髓”之称。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小脑呈现病毒性脑炎的典型病变,剖开颅腔,可见软脑膜呈树枝状充血,混浊,脑内压增高,稍突出于颅腔。
肺脏:猪瘟常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造成典型的出血性大叶性肺炎病变,重症病例可表现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或心包炎。
肠道:猪瘟又称“烂肠瘟”,常表现为出血性纤维素性肠炎,或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如并发肠道沙门氏杆菌感染时,病变加重,尤其在回肠和盲肠交界处由于淋巴滤泡坏死常常表现为溃疡,此种溃疡病变为轮层状坏死,外观似钮扣,故称为“扣状肿”。
此外,如怀孕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可造成木乃伊胎、死胎和畸形胎。
在死胎猪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为皮下水肿、腹水和胸腔积液。
畸形胎主要表现为头、四肢和脊髓发育不良,脑和肺脏甚至不发育。
胚胎期感染且出生后不久死亡的仔猪表现为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
(二)病理组织学变化淋巴结:淋巴结周边陈旧性出血则有橙色血脂或淋巴结周边新鲜出血,淋巴细胞排空和网状细胞增生。
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 1.什么是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又称羊瘟或伪牛瘟是又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绵羊和山羊等小反刍兽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眼鼻有大量分泌物、上消化道溃疡和腹泻为主要特征。
山羊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我国将其列为一类传染病。
2.小反刍兽疫有哪些流行病学特点?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且临床变现比绵羊更为严重。
牛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猪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无症状不排毒。
鹿、野山羊、长角大羚羊、东方盘羊瞪羚羊、驼可感染发病。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性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雨季节和干燥季节多发病。
奉病潜伏期一般为4-6天也可达到10天《国际动物卫生法典》规定潜伏期为21天。
3.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有哪些?自然发病仅见于山羊和绵羊。
山羊发病严重绵羊也偶有严重病例发生。
一些康复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疮样病变。
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
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
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
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
在发热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损害、导致多涎随后出现坏死性病灶开始口腔黏膜出现小的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以后变成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
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垫、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处。
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
出现咳嗽、呼吸异常。
发病率高达100%在严重暴发时死亡率为100%在轻度发生时死亡率不超过50%。
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都很高。
4.小反刍兽疫有哪些病理变化?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坏死;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有时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
5.如何确诊小反刍兽疫?当发现山羊或绵羊出现急性发热、腹泻、口炎等症状发病率、病死率较高传播迅速且出现肺尖肺炎病理变化时可判断为疑似小反刍兽疫;由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派人采集病羊口鼻棉拭子、淋巴结或血沉棕黄色层送指定实验室(必须在生物安全3级以上实验室进行)进行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检测结果阳性可判定为确诊小反刍兽疫。
羊小反刍兽疫症状与治疗方法小反刍兽疫也称羊瘟、假性牛瘟,2007年首次传入我国,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口炎、腹泻、肺炎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A 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下面畜牧堂详细的介绍一下:该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特别是山羊较为易感,临床症状也较为严重,绵羊次之,野生动物偶有感染;传染源多为患病动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感染途径以呼吸道消化道为主;小反刍兽疫潜伏期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到21天;易感羊群发病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该病对养殖业危害重大,一旦发生可能造成严重损失。
山羊临床症状较典型,绵羊症状一般较轻微;感染动物临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
急性型体温可上升至41℃,并持续3~5天。
感染动物烦躁不安,背毛无光,口鼻干燥,食欲减退。
流黏液脓性鼻漏,呼出恶臭气体。
发热前4d,引起口腔黏膜充血、颊黏膜进行性广泛性障碍、多唾液,随后出现坏死病灶,口腔黏膜出现小而粗糙的红色浅表坏死病灶,随后呈粉红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牙龈等。
在重症病例中,坏死病灶累及牙垫、上腭、颊部及其乳头、舌头等。
后期出现带血水样腹泻,严重脱水,消瘦,随之体温下降。
出现咳嗽、呼吸异常。
诊断方面应注意与牛瘟、蓝舌病、口蹄疫、羊痘等鉴别。
针对小反刍兽疫的治疗方案:使用香港龙达的羊瘟清(羊免疫球蛋白)每瓶200体重+刀豆素每支200斤体重配合头孢噻呋钠,肌肉注射,(最好分点注射),一天一次,打两天。
预防量减半或尊医嘱。
想了解更多关于养殖管理的技术,请关注畜牧堂!“畜牧堂”APP,为我国广大养殖户提供“互联网+”畜牧养殖的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农户勤劳致富,助力我国畜牧养殖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马属动物疫病包括马鼻疽、马流行性淋巴管炎、马腺疫、马传染性贫血症、马病毒性动脉炎、马肺疫、马副伤寒等。
对于这些疫病,可以参考以下标准进行诊断和治疗:马鼻疽:马鼻疽是由马鼻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鼻黏膜发炎,出现溃疡和脓性渗出物,鼻黏膜高度肿胀,呼吸困难,有时引起肺炎。
治疗时,可以使用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等进行治疗。
马流行性淋巴管炎:马流行性淋巴管炎是由披膜病毒引起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皮下淋巴管呈急性炎性水肿,常在四肢发生深在性非化脓性肿胀。
治疗时,可以使用病毒灵、板蓝根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马腺疫:马腺疫是由马腺疫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鼻黏膜高度肿胀,流出大量黏液脓性渗出物,下颌淋巴结高度肿胀,引起呼吸困难、下痢、全身症状等。
治疗时,可以使用磺胺类药物、抗菌素等进行治疗。
马传染性贫血症:马传染性贫血症是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高热、贫血、黄疸、出血、消瘦等。
治疗时,可以使用四环素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等进行治疗。
马病毒性动脉炎:马病毒性动脉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动脉内膜炎和血栓形成,引起四肢末端坏死和脱落。
治疗时,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马肺疫:马肺疫是由肺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其特征是咳嗽、流脓性鼻液、呼吸困难等。
治疗时,可以使用抗菌素等进行治疗。
马副伤寒:马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发热、腹痛、下痢等。
治疗时,可以使用抗菌素等进行治疗。
总之,对于马属动物疫病,应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接种疫苗、严格消毒等。
如果出现疫情,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隔离和治疗,以避免疫情扩散和造成更大的损失。
动物疫病的发生与流行一、动物疫病的特征①是由病原体引起的.②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③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④被感染的机体能发生特异性反应。
从另一角度说:1.病原体的特异性:每一种动物疫病都是由特异的病原体引起的,如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
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性即疫病可以由发病动物个体传染给其他易感动物,并出现相同的症状。
流行性即同一种疫病在一定的时间内在动物群体中蔓延扩散,使许多动物相继患病的特性。
3.具有免疫力(免疫性):动物患病后,机体针对病原体动员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抵抗感染的免疫反应,最后耐过或康复,并在以后一定时期内不再感染这种疫病的特性,称为具有免疫力或免疫特性。
各种疫病的疫苗就是根据动物的这种反应而制成并用于防疫的,使动物产生特异性抵抗力。
4•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潜伏期即以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到出现最初症状的时期。
各种动物传染病的潜伏期是确定解除传染病封锁令的重要依据。
5.寄生虫病多呈慢性经过,且地方性强。
二、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①一定数量和毒力的病原体以及适宜的侵入部位②易感动物③外界环境三、动物疫病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125号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我部对原《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进行了修订,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9年发布的农业部第96号公告同时废止。
特此公告附件: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二C)O八年十二月十一日总共157种一类动物疫病(17种)二类动物疫病(77种)三类动物疫病(63种)一类动物疫病(17种)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鲤春病毒血症、白斑综合征二类动物疫病(77种)多种动物共患病(9种):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炭疽、伪狂犬病、魏氏梭菌病、副结核病、弓形虫病、棘球蝴病、钩端螺旋体病牛病(8种):牛结核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恶性卡他热、牛白血病、牛出血性败血病、牛梨形虫病(牛焦虫病)、牛锥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绵羊和山羊病(2种)猪病(12种)马病(5种)禽病(18种)兔病(4种)鱼类病(11种)甲壳类病(6种)三类动物疫病(63种)多种动物共患病(8种):大肠杆菌病、李氏杆菌病、类鼻疽、放线菌病、肝片吸虫病、丝虫病、附红细胞体病、Q执八、、牛病(5种):牛流行热、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牛生殖器弯曲杆菌病、毛滴虫病、牛皮蝇蛆病绵羊和山羊病(6种)马病(5种)猪病(4种)禽病(4种)蚕、蜂病(7种)犬猫等动物病(7种)鱼类病(7种)甲壳类病(2种)贝类病(6种)两栖与爬行类病(2种)四、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规律1、动物疫病发生的条件(1)病原体:具有一定数量和毒力的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
重大动物疫病评估报告引言本报告旨在对近期发生的一起重大动物疫病进行评估和分析,以提供决策者和相关机构制定有效应对措施的参考。
1. 疫病背景近期,我国某省发生了一起重大动物疫病,该疫病主要影响某地区的畜禽养殖场,导致大量动物死亡和业主经济损失。
病原体初步鉴定为一种高致病性病毒,目前疫情呈现快速蔓延的趋势,形势较为严峻。
2. 疫情分析2.1 病原特征经初步鉴定,该重大动物疫病病原体属于高致病性病毒。
其传播力强,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和传染性。
该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及引介物传播等途径感染动物,对禽畜的呼吸道、消化道等器官组织造成严重损害。
2.2 疫情传播特点疫情的传播速度较快,感染范围不断扩大,病毒在短时间内已经感染了大部分养殖场。
由于该病毒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导致疫情蔓延速度迅猛。
此外,在现有养殖场内,病死动物的处理不规范,也加剧了病毒的传播。
2.3 受影响区域的社会影响该重大动物疫病已对当地农牧民的生活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大量家禽和牲畜死亡导致业主面临巨大经济损失,产业链条中的相关企业也面临停产、裁员等问题。
此外,该疫病还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严重影响了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3. 应对措施建议3.1 加强监测和报告机制建议各级动物卫生监测机构加强对畜禽养殖场的监测,及时发现疫情,实施联防联控。
鼓励各级动物卫生监测机构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加强与兽医诊断实验室的联系和合作,确保对病原的快速检测和确认,以便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疫情蔓延。
3.2 切实加强防控措施加强养殖场的消毒工作,严格管理人员和车辆进出养殖区域,减少人员流动,避免扩大疫情范围。
落实动物禁止流通政策,禁止传播动物和饲料的运输,减少引起病原传播的途径。
加强人员防护措施,提高员工的危机意识和个人卫生,减少病原体的携带和传播。
3.3 加强宣传和科普加强公众教育,提高畜禽养殖从业人员和农牧民的疫情防控意识,普及动物疫病的相关知识和防控技巧,提高认识。
动物疫病的分布特征对动物疫病进行预防、控制和扑灭,首先必须明确其流行特征及其在动物间、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状况,又称三间分布,也就是将有关调查或日常记录的资料按照动物群、地区、时间等不同特征分组,计算其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等,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即可发现该疫病的流行规律。
一、疫病的群体分布疫病的群体分布通常包括年龄分布、种和品种分布、性别分布等。
1.年龄分布一般来说,大多数疫病在不同年龄组动物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等指标是有很大差别的。
了解动物疫病年龄分布的目的是分析发病的原因以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根据年龄分布的动态变化,结合血清学监测推测动物群免疫力变化的趋势,确定疫苗免疫接种的重点对象,为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提供依据;同时为研究原因未明疾病的病因及其影响因素提供线索或作为病因已知疫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分析疫病年龄分布的方法主要是将发病动物群进行年龄分组,分别统计不同组动物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等,以分析该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哪种年龄组动物易患病。
2.种和品种分布不同种和品种动物对不同病原体的易感性有一定差异,如猪瘟病毒只感染猪而不感染牛、羊;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对不同动物的易感性有差异;不同品种鸡对马立克氏病病毒的易感性有一定差异,如伊沙、罗曼、海塞克斯等国外品种对马立克氏病毒易感性较高,而国内某些地方品种鸡蛋易感性较低。
3.性别分布某些疫病可以在不同性别的动物群中表现出不同的发病特点,如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在雌性动物中比雄性动物高。
而造成这种性别分布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不同性别动物在生理、解剖构造和内分泌方面存在着差异。
二、疫病的时间分布无论是传染性疾病还是非传染性疾病,其发生频率均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初期可表现为散发性、流行性或大流行性等形式,但最终逐渐终止流行。
描述疫病的时间分布和变化,有助于判断疫病疫情的发展动态和原因不明疾病病因的探讨。
疫病时间分布的表现可以分为四种形式。
1.短期波动指由于受到易感动物、病原体及其传播方式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某动物群体在短时间内动物发病数量突然增多,迅速超过平时的发病率,经过一定时间后又终止流行的现象。
动物疫病的特征
不同疫病临床上的表现不同,同一种疫病在不同种类动物体的表现也多种多样,甚至对同种动物不同个体的致病作用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但传染病、寄生虫病均有各自共同的特征。
一、动物传染病的特征
1.由特定病原体引起
每一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定的病原体。
如猪瘟由猪瘟病毒引起,猪丹毒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等。
2.传染方式和类型多样
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后,当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毒力和数量,而动物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弱时,则在临诊上出现一定的症状,此过程称为显性感染;如果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定居在某一部位,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生长繁殖,但动物不呈现任何症状,而通过免疫学的检测,可发现动物对入侵的病原体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此种状态称为隐性感染。
处于隐性感染状态的动物称为带菌(带毒)者。
3.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从发生传染病的动物体内排出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侵入另一有易感性的健康动物体内,能引起具有同样症状的疾病,这种使疾病从发病动物传染给健康动物的现象,是区别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条件适宜时,在一定的时间内,某一地区易感动物群中可能有许多动物被感染,致使传染病蔓延传播,形成流行。
4.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在感染的过程中,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作用,机体发生免疫生物学的变化,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变态反应等,这种反应可以用血清学的方法等特异性反应检查出来。
动物耐过传染病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在一定的时间内或终生不再感染同种传染病。
5.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
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因病原不同而异,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其特征性的综合症
状和一定的潜伏期以及病程经过(前驱期、明显期、恢复期)。
6.带菌(毒)现象
动物痊愈后,临诊症状消失而体内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能完全清除,在一定的时间内仍然向外界排菌(毒),继续传播疫病。
该类动物称为带菌(毒)者。
二、动物寄生虫病的特征
1.寄生方式多种多样
一个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另一种生物体内汲取营养,并对其造成毒害,这种生活方式称为寄生。
营寄生生活的动物称为寄生虫,而被寄生虫寄生的动物称为宿主。
寄生虫按营寄生生活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暂时性寄生虫和固定性寄生虫。
按寄生部位,可分为外寄生虫和内寄生虫。
2.生活史复杂
有些寄生虫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需转换多个寄主。
寄生虫成虫期寄生的宿主称为终末宿主,寄生虫能在其体内发育到性成熟阶段,并进行有性繁殖;寄生虫幼虫期寄生的宿主为中间宿主;有的幼虫期所需的第二个中间宿主称补充宿主;寄生虫寄生于某些宿主体内,可以保持生命力和感染力,但不能继续发育,这种宿主称贮藏宿主。
3.对机体危害形式多样
寄生虫病对畜禽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虫体对宿主的损伤多种多样。
(1)机械性损伤虫体通过吸盘、棘沟及移行,可直接造成组织损伤;虫体压迫器官组织或阻塞于有管器官,可引起器官萎缩或梗塞等。
(2)夺取营养造成宿主营养不良、消瘦、维生素缺乏等。
(3)分泌毒素如吸血的寄生虫分泌溶血物质和乙酰胆碱类物质,使宿主血液凝固缓慢。
锥虫毒素可引起动物发热,血管损伤,红细胞溶解。
有的分泌宿主消化酶的拮抗酶,影响消化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