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_图文(精)
- 格式:pdf
- 大小:39.09 KB
- 文档页数:6
语文《春江花月夜》优质课获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
能够背诵并默写《春江花月夜》全诗。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与其他作品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感悟,提升人生境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诗人张若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概述《春江花月夜》的内容和主题。
2.2 课文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春、江、花、月、夜等。
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解读诗中的抒情技巧,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春江花月夜》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春江花月夜》的独特之处。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写作法等。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春江花月夜》。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学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评估学生的提问、回答和讨论的质量。
5.2 作业与测试评价: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如作文、练习题等。
进行课文背诵和默写测试,检验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第六章:教学过程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江花月夜》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简要介绍诗人张若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6.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春江花月夜》,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6.3 课堂讲解: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抒情技巧进行详细讲解。
《春江花月夜》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春江花月夜》诗歌,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赏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解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春江花月夜》诗歌的赏析与解读三、教学重点:1. 对《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整体理解。
2. 学习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能够通过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文化内涵,进行感悟和总结。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和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艺术鉴赏。
五、教学准备:课本、PPT、黑板、粉笔、录音设备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诗歌的题目《春江花月夜》,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观的好奇。
2. 诗歌欣赏(10分钟)播放录音或朗读《春江花月夜》诗歌,让学生静心倾听,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诗歌分析(20分钟)3.1 诗歌体裁分析通过介绍《春江花月夜》的诗歌体裁,让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和分类。
3.2 诗歌结构分析通过黑板绘制诗歌的结构图,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组成部分和排列顺序。
3.3 诗歌意象分析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春江、花月、夜景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景描写和美感表达。
4. 诗歌概括(15分钟)让学生根据对《春江花月夜》的分析,概括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5. 艺术鉴赏(20分钟)5.1 诗歌与绘画艺术的关系通过对诗歌与绘画艺术的关联性进行介绍和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艺术的综合表现形式。
5.2 探究文人画中的春江花月夜通过展示文人画中的春江花月夜主题作品,让学生欣赏和比较,进一步深化对诗歌意象的理解。
6. 诗歌写作(15分钟)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对诗歌的理解,写一首与《春江花月夜》相关的自己的景物描写诗歌。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2.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文化活动,加深对诗歌与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春江花月夜》全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3)懂得珍惜美好时光,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春江花月夜》的意象和艺术特色;(2)背诵并默写《春江花月夜》全文;(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和理解;(2)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韵律、意象等;(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5. 背诵与默写:(1)组织学生背诵诗歌;(2)检查学生默写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春江花月夜》;2. 写一篇关于《春江花月夜》的鉴赏文章;3. 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春江花月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背诵和默写的能力;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江花月夜的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描绘的情境。
2. 对比分析:与其他古诗词进行对比,突出《春江花月夜》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春江花月夜》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适用年级:高中学科领域:语文教学目标:1. 理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及作者;2.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 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情感,提升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分析;2. 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感悟;2. 情感表达的深度。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春江花月夜》的深入理解;2. 相关背景资料的收集;3. 教学活动的设计。
学生准备:1. 预习《春江花月夜》;2. 了解诗的基本知识;3.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单介绍诗人张若虚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春江花月夜》,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春、江、花、月、夜,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意象展现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每组选一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欣赏:欣赏诗中的经典句子,分析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和情感的短文;2.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的意境和情感,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六、教学活动拓展1.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诗中的意象,如江、月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分析其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2.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以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表达对《春江花月夜》的理解和感受。
3. 比较学习:安排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春天、江水、花、月、夜晚的诗作,进行比较学习,探讨各自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七、课堂互动环节1. 提问:在诗中有哪些描绘春天的词语?它们给你怎样的感受?2. 小组竞赛:设置关于《春江花月夜》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高二选修教学设计)课型诗歌赏析课教材简析《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
这个单元学习重点是通过把握意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作为首篇,最能体现诗歌意境美的特点。
诗人通过对春江月夜美景的描写以及丰富的想象,将读者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引领读者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全诗景、情、理完美融合,既描绘了一幅月夜的美丽画面,又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情韵悠长而又不乏深刻。
学情简析学生对诗歌是不陌生的,对学诗也有一定的经验体会,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
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要让学生全程参与。
本诗内蕴丰厚,学生难以轻易把握,教学要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意境,体验诗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教学活动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投影有关“月”的诗句。
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
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
(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明确:月。
写月的诗句最多。
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 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形象;理解诗歌的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 体会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读经典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意象, 借助联想和想象, 体味诗歌的意境美;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 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生、对宇宙的联想与感慨, 体会诗中表现的游子与思妇相思相爱之情;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与想象, 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点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识——识得“庐山”真面目1.导入新课“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 人们遥望苍穹, 总会生发出无尽的遐想。
皎洁的月亮在众多诗人的笔下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寄托着别样的情感。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 更有位诗人因为这轮明月而成就了一篇千古佳作, 这首诗被称为“孤篇横绝全唐”, “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 它便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下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歌, 去欣赏一处美景, 感受一段深情, 品味一种理趣。
2.走近诗人①学生眼中的张若虚。
根据预习和课文注释, 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张若虚。
②老师眼中的张若虚。
张若虚(约660-约720), 扬州(今属江苏)人, 唐代诗人。
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 唯知其曾任兖州兵曹。
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 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其诗作语言清丽, 富有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 诗境优美深邃。
《春江花月夜》教案春江花月夜(教案)课题春江花月夜总课时一课时第 1 课时一、教学内容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二、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材简析《春江花月夜》根据一首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
全曲共分十段,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
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四、教学思路本课着重对“江楼钟鼓”、“花影层叠”、“渔歌唱晚”、“欸乃归舟”及“尾声”五个段落进行赏析。
通过对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意境和音乐表现内容,了解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五、教具准备CAI教学系统六、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春江花月夜》一、导入:出示富阳文人郁达夫的一首诗词,请学生为这首诗词配乐。
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
碧桃三月花似锦,来往春江有钓船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二、作品简介:《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
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
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
三、作品赏析:(一)江楼钟鼓(引子)夕阳西下,忽然寺庙里隐隐约约传来了……1、欣赏:引子——分别用什么乐器来模拟鼓声和钟声?2、分析: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沉的鼓声。
《春江花月夜》教案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教学手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能力目标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情感目标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板书设计春江花月夜诗歌是文字的音乐意境赏析1春之卷、2江之画、3花之容、4月之貌、5夜之景情感把握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明月江水落花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青春的珍惜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重逢的企盼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诗歌美读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
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
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感受铿锵有力的节奏,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春江花月夜》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文学价值的分析。
2. 教学难点:诗中意境的把握、作者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知识。
2. 对比分析法:对比不同诗人的作品,深入剖析《春江花月夜》的独特之处。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情感等,促进学生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等。
3. 对比:展示其他诗人的类似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突出《春江花月夜》的特点。
4. 讨论: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境、情感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文的价值和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春江花月夜》。
2. 写一篇关于《春江花月夜》的鉴赏文章。
3. 推荐其他类似的古代文学作品,简要介绍其特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鉴赏文章:阅读学生提交的鉴赏文章,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关于《春江花月夜》的文学沙龙,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 开展古代文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3. 推荐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社团或活动,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借鉴。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学校:枣庄八中北校备课组:高二语文主备人:贾璐
课题春江花月夜课型诗歌新授课时1课时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知识点1、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2、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的完美融合。
能力点1、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由多种意象构建的意境。
2、理解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情景理交融的艺术魅力。
教育点掌握诗歌赏读方法,在诵读中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不断获得新的个性阅读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重难点3、把握诗歌情境,体会诗
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情境导入,检查预习
“月亮是一首悬挂在天空的诗”,古往今来,人们遥望苍穹,总会生发
无尽的遐想。
一段春江,一处风月,静静的躺在璀璨的诗河之中,一千多年
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聆听。
今天我们就来聆听被
称为“孤篇压全唐”的唐代绝响——《春江花月夜》
1.关于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
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
远意境。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
被誉为“吴中四士”。
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成就美名,闻一多评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成就千古美名。
2.配乐播放《春江花月夜》朗诵(PPT)
读准字音:
滟滟(yàn)霰(xiàn)汀(tīng)捣(zhēn)浦(pǔ)碣(jié)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教学目标)
1. 诗歌写了几种意象?作者着重写的是什么?
全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布局谋篇,层层抒写。
答案预设: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 ,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
2.(教师预设)学生自读诗歌,就意境和整体情感方面,谈谈对这首诗的见
解和感受(学生各抒己见)
(教给学生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并且找出关键词句)
提示:景色优美,境界阔大,淡淡的哀愁,积极的人生思索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对话文本,学会审美)
【赏景】
1.请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写景部分的意境,并体会特点
及内蕴。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是否可以将“生”改为“升”?
答案提示:“升”只是平常不过的自然景象,平淡无奇。
“生”: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极富动态美,意境雄
浑阔大,是诗中的传神之笔。
【议理】
3.作者面对这么美好的景发出了怎样的思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学生交流:宇宙无穷无尽与人生短暂无常形成对比,对生命进行积极的思
考。
教师总结:个体生命虽有限,但一代一代连续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生命的
延续。
不像这明月,永远只是一个样子。
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
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
接着以明月有恨而江水无情将笔触转向男女的
离愁别恨上。
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问月的构思,影响了之后的许多诗人词人。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教师:这静谧的春江花月之夜,本该是月圆人也圆的时候,"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但是,或许人生总是充满缺憾,总是甘少苦多、乐短
愁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阳晴圆缺",而且,欢乐时光总是容易逝去,愁苦悲痛长长留恨心间。
于是诗人自然又由对宇宙人生的深远哲思,回想到世间
最普遍、最动人,也是最难排解的相思愁情!
【抒情】
4.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落月摇情满江树
师:哪些句子是写游子,哪些句子是写思妇。
(学生明确层次)
由眼前飘然而过的一片白云起兴,用白云的“去悠悠”暗寓游子的离家远
游,从而巧妙地引出了月下的人物。
总写游子思妇的离情,然后分写思妇怀远和游子离愁。
学生交流赏析并评价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
类似抒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结语:
尽管诗中流露出青春苦短的伤感和怀人思远的淡淡哀愁,但哀而不伤,
基调健康,笔调明朗,感情真切动人。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诗歌整合
第一部分
? (春江潮水连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见)良辰美景
第二部分
(江天一色无纤尘——但见长江送流水)月下哲思
第三部分
(白云一片去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抒情,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的哀愁。
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解不开的意象情愿,伴
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
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
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伤春”、“叹花”之诗咏,已形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文脉”。
杜甫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欧阳修《蝶恋花》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晏殊《浣溪纱》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
相识燕归来”;李清照有“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那无尽的江水又是中国文人伤春叹花的绝好伴侣。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
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
伤心水自流。
”
春如流水,逝而远去。
“春江”之川流,更使人嗟叹不已。
李煜《虞美人》则是绝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正是以
其超越古今的口吻,滔滔无尽的气象,震憾着无数骚人墨客的心灵,成为失
魂落魄之人的哀叹!
在中国文人看来,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的“缩写”。
“它的每一过程,每一遭遇,都极易唤起人类共鸣的感应。
”
张若虚之“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闻一多)的《春江花月夜》,更是如此。
正如闻一多先生评云:诗中“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在神奇的永恒前面,诗人似乎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只有错愕与无奈!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根据要求,鉴赏诗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提示:
1.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2.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答题步骤】
首先,分析离别诗常用意象。
(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
)
其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一二句表达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三四句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
)
最后,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首句寄情于景,三四句拟人。
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反衬
良辰美景游子思妇的离愁
宇宙的浩渺无穷人生的无常
景情理融合
六、布置作业
中国古代诗歌不解的意象情结。
课下整理关于“月”的诗句。
教后记:
本诗篇幅虽然较长,但是背诵难度不大,每四句换一韵;按照写景、议理、抒情的逻辑顺序为路子鉴赏,学生容易理解;诗歌诵读还不够,应在这方面加大力度。
设计亮点:
情境导入,以配乐朗诵形式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有学生领读、自由读结合,学生感触较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