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春天的故事教材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726.50 KB
- 文档页数:25
《春天的故事》教学设计课件文档全文预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五册第四单元,主题为“春天来了”。
详细内容为《春天的故事》一文,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引入课文学习。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齐读、指名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指导,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和书写。
4. 精讲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
5.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练习题,指导学生完成练习。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故事》2. 主要内容:课文描绘的春天景象,如春暖花开、鸟语花香等。
3. 生字词:重点生字词,如“嫩绿、绽放、欢快”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
2. 答案要求:内容丰富,语言流畅,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春天的文章,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春天,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组织春游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春天的美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的实施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目标:关注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以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讲述春天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春天的季节特点,知道春天里大自然的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春天、描绘春天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体验春天,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
(2)运用想象力,培养学生用语言、绘画等方式表达春天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好事物,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春天的季节特点(1)春天的气温逐渐变暖,冰雪融化。
(2)春天的植物开始生长,花草树木发芽开花。
(3)春天的动物开始活跃,鸟儿迁徙、繁殖。
2. 春天里的自然现象(1)春风:和煦的风,吹拂大地,给人温暖的感觉。
(2)春雨:细细的雨,滋润万物,促进生长。
(3)春雷:隆隆的雷声,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春天的季节特点和自然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春天、描绘春天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的美景。
(2)如何培养学生用绘画等方式表达春天的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课件、图片、绘画材料等。
2. 环境:宽敞的教室,舒适的座位,清晰的投影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春天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氛围。
(2)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春天的季节特点:(1)讲解春天的气温变化、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等特点。
(2)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春天的变化。
3. 春天里的自然现象:(1)讲解春风、春雨、春雷等自然现象。
(2)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4. 观察春天、描绘春天:(1)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里的春天景色。
(2)鼓励学生用语言、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5. 分享与交流:(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成果和创作作品。
(2)师生互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024年《春天的故事》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春天的故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章“春天的脚步”,详细内容涵盖对春天的描述、春天中的变化以及春天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关于春天的描绘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增强学生对季节变化的观察与感知能力。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课文中描绘春天的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春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分析课文中关于春天的描绘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课文内容,讲解描绘春天的例句,让学生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写一段关于春天的描述。
5. 互动交流(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互相交流,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七、板书设计1. 《春天的故事》2. 主要内容:春天的描绘手法春天的情感体验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描绘春天的作文。
作业答案示例: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阳光明媚,春暖花开。
我眼中的春天,是大自然的调色盘,绿色、黄色、红色……各种颜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季节变化,用所学知识进行描绘,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讲述春天的故事(教案)第一章:春天的到来1.1 教学目标:了解春天的一般特征,如温暖的气候、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活动。
学习春天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1.2 教学内容:春天的天气和气候特点。
春天中的植物生长和花卉开放。
春天中的动物活动和迁徙。
1.3 教学活动:观看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春天的特征。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经历。
春天词汇的学习和练习。
1.4 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春天的迹象,并记录下来。
第二章:春天的花卉2.1 教学目标:学习春天常见花卉的名称和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意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几种常见的春天花卉,如樱花、桃花、梨花等。
学习花卉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
2.3 教学活动:观察花卉的图片,让学生描述花卉的外貌和香气。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花卉进行研究和介绍。
欣赏春天的花卉摄影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4 作业:学生回家后,尝试种植一种春天的花卉,并观察其生长过程。
第三章:春天的动物3.1 教学目标:了解春天动物的活动和迁徙规律。
培养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几种春天活跃的动物,如蝴蝶、鸟儿、青蛙等。
学习动物的迁徙和繁殖行为。
3.3 教学活动:观察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动物的特征和活动。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动物进行研究和介绍。
讨论春天的动物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3.4 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的春天活动,并记录下来。
第四章:春天的活动4.1 教学目标:了解春天常见的户外活动和文化活动。
培养学生的参与和合作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几种春天常见的户外活动,如踏青、野餐、放风筝等。
介绍几种春天举办的文化活动,如春季庙会、舞蹈表演等。
4.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春天活动进行研究和介绍。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春天的乐趣。
讨论春天活动的意义和文化背景。
4.4 作业: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参加一种春天的活动,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讲述春天的故事(教案)【教学目标】1、明确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党的情感,做改革开放的坚决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2、增强明辨是非和全面看问题的能力,增强建设祖国的本领。
3、懂得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了解改革的性质、目标、目的。
知道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分析】“讲述春天的故事”是第六课《走强国富民之路》中的第二个项目,该项目“讲述春天的故事”主要帮助学生理解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是党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基本点。
本项目共设置两个层次: 层次一:“改革——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这一层次主要讲了两方面的内容:我国改革的必要性;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和参与者。
层次二:“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这一层次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对外开放的有效方式和基本途径;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初中学生对改革开放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有亲身感受,但对改革的深层原因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这是因为改革的深层原因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等抽象的理论问题。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理解能力都比较欠缺。
因而认识“我国实行改革的必要性”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内容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借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小强一家的故事”来贯穿整节课,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深入简出。
在教学中分“感受变迁——改革”和“体验外面精彩的世界——开放”两个层次主要围绕“小强爷爷的故事——小强爸爸的经历——小强妈妈的遭遇——小强过生日——小强幸福的一家”五个方面展开,来引导知识的学习,完成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与策略】1、创设情景法:从MTV《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春天的故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春天的故事》。
详细内容包括:春天的到来、春天的植物、春天的动物、春天的人们。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好。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优美的词语描绘春天的景象。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春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描述春天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子描绘春天的景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兴趣。
(2)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逐段讲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
(3)针对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和举例。
3. 实践活动(1)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子描绘春天的景象。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要求。
(2)讲解解题思路,提示注意事项。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错误原因。
(1)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2)鼓励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春天,尝试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描绘。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故事春天的到来春天的植物春天的动物春天的人们2. 描述春天的词语和句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子,写一段描绘春天景象的文字。
(2)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春天的喜爱。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讲解课文、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描述春天的词语和句子。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2. 拓展延伸:(1)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寻找春天的足迹”活动,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春天,用照片或文字记录下来。
《讲述春天的故事》教案(精选3篇)《讲述春天的故事》篇1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讲述春天的故事》是鲁版教材九年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个分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在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对本条目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帮助树立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思想意识并付诸行动,学好本目内容将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因此,本条目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能力目标: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增强建设祖国的本领。
知识目标:知道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基本点;懂得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该目标的确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全面提高,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强化了德育训练和道德素质培养。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鲁版教材知识结构,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我国实行改革的必要性”重点的依据: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在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要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还必须建立起一套适合生产力要求的具体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显示出它的弊端。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进步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只有通过改革,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给经济组织创造一个竞争、创新、发展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制,给公民一种“人尽其才”、充满施展才华的管理里体制,才能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春天的故事》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五册第四单元,具体内容为《春天的故事》。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人们在春天里的欢乐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并学会用优美的词语描绘春天的景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学会运用这些词语描绘春天的景色。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体会春天的美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引发学生对春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意思。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句子。
4. 例题讲解:挑选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所学的词语描绘春天的景色,并进行小组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春天的故事》2. 主要内容:春天的景色: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绿意盎然春天的活动:踏青、放风筝、春游春天的情感:喜悦、欢乐、期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春天的景色。
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用优美的词语描绘春天的活动。
2. 答案:春天的景色:阳光明媚,大地披上了一层绿色的薄纱,万物复苏,鸟语花香。
春天的活动:在春天的田野上,孩子们欢笑着放风筝,大人们悠闲地踏青,春游。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图片和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第六课《讲述春天的故事》教案教学背景面向学生:中学学科:思想品德课时: 1课时学生准备:预习本项目内容。
调查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情况。
教学课题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帮助树立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思想意识并付诸行动,学好本目内容将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教材分析《讲述春天的故事》是鲁版教材九年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个分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2、能力: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增强建设祖国的本领。
3、知识:知道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基本点;懂得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级对我们青少年的启示要求。
教学难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活动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过程一、欣赏感悟: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天的故事》讲的是怎样的故事?“故事”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二、共同探讨一:改革——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学生独立阅读教材P72——P74页正文及相关链接内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改革产生了什么作用?(2)我国改革的性质、内容、目标各是什么?(3)我们对待改革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2、合作探究:(1)学生阅读小岗村的故事,思考:小岗村改革的内容是什么?这种改革为什么能使粮食产量增加?小组内讨论交流。
(2)学生讨论交流:小岗村改革前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我国的体制存在着很多弊端,国家要发展必须进行改革。
浙教版品社五下《春天的故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春天的故事》是浙教版品社五下的教材,本课主要通过讲述春天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体会生活的幸福,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精美,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对春天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感受生活幸福、培养感恩之心方面还需要引导。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春天的美好感受不足,需要通过课堂引导让他们重新认识春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春天的美好,学会欣赏生活,培养感恩之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受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幸福,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生活的幸福。
2.难点: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引导他们重新认识春天。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春天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珍惜和感恩。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春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案例素材,用于课堂分析。
3.准备纸张、彩笔等绘画工具,用于学生创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春天的美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师简要介绍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感受,以及生活中的幸福时刻。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充分表达。
3.操练(15分钟)针对学生的分享,教师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和感恩。
同时,布置绘画任务,让学生用画笔描绘春天的美好。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感恩之心的重要性。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递感恩之心,如何关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