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重要定义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价格弹性微观经济学名词解释价格弹性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用于衡量市场商品或服务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可以描述市场需求在价格变化下的相对变动程度。
本文将就价格弹性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不同类型的价格弹性进行解释和分析。
1. 价格弹性的定义价格弹性是指市场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反映了市场主体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即市场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相对变动。
2. 价格弹性的计算方法价格弹性的计算可以使用以下公式:价格弹性(E)=(需求变动量/需求初值) / (价格变动量/价格初值)其中,“需求变动量”表示需求的绝对变化量,“价格变动量”表示价格的绝对变化量,“需求初值”表示需求的初始值,“价格初值”表示价格的初始值。
3. 不同类型的价格弹性3.1. 完全弹性(E=∞)完全弹性表示市场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具有非常敏感的反应,即商品或服务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具有无限的相对变动。
当价格弹性为正无穷大时,需求(或供给)对价格的变动非常敏感,任何价格变动都会引起需求(或供给)的无限相对变动。
这种情况下,市场主体会对价格变动做出即时、明显的反应。
3.2. 完全不弹性(E=0)完全不弹性表示市场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反应,即商品或服务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相对变动为零。
当价格弹性为零时,需求(或供给)对价格的变动不敏感,市场主体对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反应。
这种情况下,无论价格如何发生变化,需求(或供给)都保持不变。
3.3. 有限弹性(0<E<∞)有限弹性表示市场需求(或供给)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介于完全弹性和完全不弹性之间。
价格弹性在0和正无穷大之间取值,这意味着需求(或供给)对价格的变动具有相对有限的反应。
市场主体对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或供给)的相对变动,但是变动程度有限。
4. 价格弹性的重要性价格弹性对于企业和政府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微观部分1.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最佳配置使人类需要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社会科学。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家假设条件:⑴“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⑵完全信息的假设条件:商业双方都知道对方的信息,也都知道对方知道的信息。
(双方可以替代为多方)3.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4.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5.需求定律: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
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6.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7.供给定律: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
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8.均衡:其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9.局部均衡: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10.一般均衡: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11.均衡价格: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12.市场出清状态: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
13.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14.需求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15.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某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该产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16.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17.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8.弹性e:e>1,表示富有弹性;e<1,表示缺乏弹性;e=1,表示单一弹性或单位弹性。
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及其经济意义供给与需求是微观经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经济意义对于我们理解市场运作、决策制定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供给与需求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以一定价格和数量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能力。
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以一定价格和数量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能力。
供给表达了生产者为了获取利润而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表达了消费者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二、供给与需求的联系及相互影响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是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因素。
当供给和需求的数量达到平衡时,市场价格会稳定在某一水平上,并且市场上的商品或服务能够得到有效配置。
当供给多于需求时,市场价格会下降,生产者将面临销售困难;当需求多于供给时,市场价格会上升,生产者将获得更高的利润。
三、供给与需求的微观经济意义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及其经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市场价格的决定因素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
市场价格反映了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态,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博弈的结果。
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来说,准确把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对于确定合理的定价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2. 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对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重要作用。
市场供给过剩将促使生产者减少生产或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市场需求过剩则会刺激生产者增加供给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通过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资源可以向供求双方最需要的领域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优分配。
3. 引导经济增长与发展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对于经济增长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当市场需求增加时,生产者将面临更大的利润潜力,从而通过增加生产提升经济增长;当市场供给增加时,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商品或服务,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
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有利于促进市场的稳定发展。
4. 市场预测和经济决策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对于市场预测和经济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供给是指市场上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是指市场上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的平衡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处于供需平衡状态,价格相对稳定。
如果供给大于需求,市场出现过剩,价格下降;如果需求大于供给,市场出现短缺,价格上涨。
2.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经济效率的情况。
市场失灵通常由一些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垄断等因素引起。
外部性是指市场交易对于非参与者产生的影响。
正的外部性例如教育和科技创新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负的外部性例如污染和交通堵塞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
非竞争性意味着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非排他性意味着无法排除任何人使用该物品。
公共物品通常需要政府来提供和管理。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市场交易中一方对于另一方的信息掌握不完全的情况。
对于卖方来说,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过度销售和不完全披露产品信息。
对于买方来说,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低质量产品的选择和无法识别潜在的好买家或卖家。
垄断指的是市场上只有一个供应商或卖家,这使得市场无法实现竞争,导致价格偏高和低效率。
3.成本与利润:成本是指生产商品或服务所需要的资源和费用。
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不随产品数量变化的成本,例如租金和设备折旧费用。
变动成本是随产品数量变化的成本,例如原材料和工人工资。
利润是指企业从销售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收入减去成本后的剩余。
利润可以分为总利润和平均利润。
总利润是企业从销售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总收入减去总成本。
平均利润是总利润除以产品数量。
企业的目标是最大化利润。
企业决策的核心是在成本和利润之间寻找平衡,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以上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对个体经济主体和市场行为的理解,并帮助我们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汇总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求的平衡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2.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成本或收益。
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收益。
个体在做出决策时通常会考虑边际效应。
3.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描述了一个市场中的竞争程度。
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不同的市场结构影响着价格、供给和需求以及市场参与者的行为。
4.弹性:弹性是指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对价格或其他因素变化的敏感程度。
弹性的概念可以应用于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等方面。
通过分析弹性,可以了解到市场上的行为和偏好。
5.灵活性与效率:微观经济学探讨了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的问题。
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信号通过供求机制引导资源的分配,从而实现经济效率。
研究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价格变动、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效率,以及个体的效用最大化等问题。
6.生产要素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等要素的交易。
这些市场的供求决定了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价格,并对企业和个体的决策产生影响。
7.效用理论: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
效用理论探讨了消费者的偏好,以及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给不同的消费物品,从而使效用最大化。
8.价格歧视和市场失灵:微观经济学研究了价格歧视和市场失灵等问题。
价格歧视是指根据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定价的策略。
市场失灵指市场机制无法实现经济效率的情况,如垄断和外部性等。
9.公共物品与外部性:公共物品是指不能排除任何一位消费者使用的物品,外部性是指生产或消费活动对于不直接参与者带来的副作用或效益。
微观经济学研究了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的特征、影响因素和管理方法。
10.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研究了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决策行为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主体(如个人、家庭、企业)的行为和决策的经济学分支。
它关注的是个体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如何在稀缺资源的限制下做出最优决策。
在微观经济学中,供求关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供求关系描述了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当需求增加时,价格往往会上升,而供给增加时,价格往往会下降。
供求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预测市场的变化和对策。
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成本与效益分析。
个体在做出决策时,通常会考虑其所承担的成本与获得的效益。
成本可以是货币上的支出,也可以是时间、精力等非货币资源的投入。
效益则可以是个体从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或利益。
在做出决策时,个体会权衡成本与效益,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
市场失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常见的市场失灵包括垄断、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
垄断是指市场上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供应商,他们可以通过控制价格来获得超额利润。
外部性是指生产或消费活动对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其他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
公共物品则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例如国防和环境保护。
微观经济学还研究了市场结构和市场竞争。
市场结构指的是市场上供应商和买家之间的关系,包括竞争程度、市场进入和退出的障碍等。
市场竞争是指多个供应商在市场上竞争,通过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吸引顾客。
市场竞争有助于促进经济效率和创新。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以及市场的运作和机制。
通过对供求关系、成本与效益分析、市场失灵和市场竞争等方面的研究,微观经济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个体经济行为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微观经济学是什么导言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行为、市场机制以及资源配置在个体层面上的经济学分支。
它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关注个体决策和行为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定义、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以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经济学领域。
定义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个体和家庭在市场中的行为,以及他们如何作出决策,面对稀缺性资源做出选择。
微观经济学通过分析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决定、买卖决策等来研究个体行为的决策过程和结果。
它也研究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目标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目标是研究个体决策和行为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帮助个体、家庭、企业和政府做出更好的决策。
通过研究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决定,微观经济学可以提供有关市场运作和资源配置的理论模型和分析工具。
它还可以帮助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如垄断、外部性和不完全信息等。
主要研究内容1. 个体决策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和家庭在经济环境中做出的决策。
个体决策涉及需求行为,即个体如何根据价格和自身的收入水平来选择购买什么样的商品和服务。
此外,个体还需要考虑时间和风险的因素,这也将影响他们的决策。
个体决策研究还包括消费理论、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等方面。
2. 生产和成本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在生产商品和服务时如何做出决策。
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最大化利润。
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的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通过分析边际成本和边际产出来帮助企业做出最优的生产决策。
此外还研究了企业规模的经济学模型,如规模报酬递增和规模报酬递减等。
3. 市场和竞争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机制和竞争现象。
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决策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均衡条件,即市场出清的条件,以及价格如何通过供求关系决定。
竞争是市场机制的基础,微观经济学研究了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等不同市场形式的运作机制和效果。
4. 市场失灵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1)需求曲线: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它的价格间的函数关系的图像。
2)无差异曲线:表示在偏好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这曲线上的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一样的。
在无差异曲线图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越高的满足程度。
3)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也就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从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大于其所付出的价格的部分。
因为消费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所有商品的价格,而这最后一个商品之前的商品的边际效用都大于这最后一个商品,此大于的部分,消费者没有付钱。
5)收入弹性:指商品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收入弹性大于 1 的是奢侈品,0——1 之间的是必需品,小于0 的是低档商品。
6)交叉弹性:是指此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对比商品价格变动百分比的反应程度。
交叉弹性小于0 的是互补商品,大于0 的是替代商品,等于0 的是不相关商品。
7)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一个生产要素替代另一个生产要素的比例,它是两个生产要素边际产出之比的倒数。
因为边际产出递减,一个生产要素替代另一个生产要素的量越来越少了,也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
8)扩展路线: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把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联结起来,就形成生产扩展路线。
它表明生产规模扩大、产出最优的轨迹。
9)贡献利润:是指企业的销售收入大于变动成本的部分。
即商品的价格与平均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
10)一级差别价格:是指企业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每个单位的商品销售的增加,逐个降低商品的价格;即对所出售的每个单位的商品都收取尽可能高的价格,这种每个单位的商品都不同的价格又称为完全差别价格。
11)二级差别价格:是指企业对每一个顾客制定不同的价格,而不是对同一顾客的不同边际效用制定不同的价格。
12)三级差别价格:是指企业根据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需求弹性制定不同的价格,以获得利润极大化。
13)自然垄断:是一种合理的垄断,它说明整个市场需求只要有一个企业就能得到满足,而不需要两个或更多企业参与生产。
尽管这种参与在技术上可行,但在成本上肯定不经济。
14)市场经济:是指一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
15)引致投资:是指政府通过优惠利率、优惠税率和特殊价格管理等措施,引导非政府机构按照政府的意愿进行投资。
16)直接调控:是指政府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用行政办法对经济运行进行直接的调节和控制,以达到政府期望的目标。
17)间接调控:是指以价格调节为主,在充分尊重当事人利益的基础上,通过他们的经济行为的反应,逐渐传导至政府期望的经济目标上。
18)短期国民消费曲线:是指在短期内,表示国民收入和消费之间关系的曲线,其斜率(即边际消费倾向)较小。
19)长期国民消费曲线:是指在长期内,表示国民收入和消费之间关系的曲线,其斜率(即边际消费倾向)较大。
20)乘数原理:指消费、投资和出口等因素的变化,带动国民收入同方向的倍数变化。
21)加速原理: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反作作用于投资,使投资的增长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或者投资的下降快于国民收入的下降。
22)财政政策:政府为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公债的发行和偿还作出的决策。
23)拉弗曲线:描绘政府税收和税率关系的曲线。
24)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借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政策。
25)LM 曲线:在曲线上的每一点,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是不同的,但货币供给都等于货币需求。
26)IS 曲线:在利率与国民收入不同组合条件下,投资与储蓄相等的曲线。
27)不可能定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从个人偏好次序推导出社会的偏好次序。
28)科斯定理:通过产权制度的调整,将商品有害的外部性内部化,从而将有害外部性降低到最低限度的理论。
29)收入消费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的消费可能线与更高位置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连接线。
30)恩格尔曲线:描述收入增加与商品需求量变动之间的关系曲线。
31)蛛网理论:描绘周期生产的商品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和调整的动态化过程的市场模型。
3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指在不同的产出规模上,企业生产最低成本的轨迹。
33)企业:以生产商品、提供服务、增加效用的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独立商品生产单位。
34)私有制:是财产(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有权归私人所有的一种制度。
35)国有制:是财产(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有权归国家(由政府管理)的一种制度。
36)总供给:整个社会在某一时期所能提供的总产出,也就是该时期各种生产要素的总和。
37)总需求曲线:表明总需求数量与价格水平关系的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38)总供给曲线:表明价格水平越高,投资的效率也越高的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39)MM 定理:在一定的条件下,无论企业进行负债筹资,还是进行权益资本筹资,都部影响企业的市场总价值。
40)财务风险:到期不能偿还的风险。
41)投资风险:指资产在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
42)进口替代战略: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43)汇率:一个国家货币与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交换比例,也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相对优势原理:是指一个国家应当生产并出口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应当进口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和服务。
外贸乘数:是指在一个开放型经济里,一种注入因素,无论是投资、政府购买或出口的变化会引起国民收入以的倍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