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上去高山望平川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课题: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山野放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年级:初中二年级课型:欣赏教学内容: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山野放歌——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理念:《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著名的青海“花儿”,也是众多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日常生活中对民歌接触比较少,所以对欣赏学习这首作品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首先从复习上节课所学山歌相关内容开始导入,然后在新授过程中采取了教师范唱、学生完整欣赏并采用民歌口耳相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了部分歌曲旋律,另外还通过学生亲自模唱来体验歌曲节奏自由宽广,旋律跌宕起伏的特点并了解了真假声结合的演唱方法,最后简单分析歌曲结构和调式特点并在此过程中结合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的不同版本,进一步理解了民歌口耳相传、流传变异的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上去高山望平川》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山野放歌》,属于民歌中的山歌体裁。
山歌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自己的民间称谓,我国青海省及其周边地区的群众就把当地的山歌称为“花儿”。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众多青海“花儿”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完整欣赏需要两分多钟。
其为五声徵调式,单乐段结构,全曲回环往返,跌宕起伏,自由宽广,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在高音处常有悠长的自由延长音。
其歌词寓意深刻含蓄,富有哲理,让人有荡气回肠、美不胜收之感,充分体现了山歌“花儿”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对我国青海及其周边地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山歌——“花儿”产生兴趣,积极参与、体验各种音乐实践活动,领略山歌“花儿”的艺术魅力。
2、能够在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欣赏学习中,基本掌握山歌“花儿”的音乐风格;能尝试学唱部分歌曲旋律,了解真假声混合的演唱方法并简单了解其歌曲结构和调式特点。
3、能够比较分析《上去高山望平川》的不同音乐版本并理解民歌口耳相传及流传变异的特点和意义。
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
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过程与方法聆听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感受歌曲演唱情绪与陕北民歌比兴创作手法,并能够跟唱歌曲感受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青海花儿自由、起伏的旋律特点,体验其真假声结合的演唱特征。
知识与技能知道陕北“信天游”和“花儿”的知识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男声独唱《上去高山望平川》,体验西北地区民歌风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导入1、播放PPT民歌片段设问:听一听,这些歌曲同属于什么风格的歌曲?生:民歌归纳: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了解民歌。
民歌是群众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
设问:民歌有哪些体裁?2、展示PPT介绍民歌设问:刚才三首歌曲片段属于民歌中的什么体裁?生: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设问:从民歌的地域色彩上感受,它们属于什么地区的民歌呢?主要流行于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在你的印象里都是什么样?生说出山歌说出西北甘肃青海宁夏山西陕西黄土高原白头巾归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黄土高原,去感受西北民歌的花儿和信天游。
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1、出示PPT歌曲歌词播放歌曲设问:(1)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2)歌词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生初听歌曲,感受歌曲乐段与内容(1)上下两个乐句组成(2)两字和三字有规律归纳:歌曲为上下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歌曲。
歌词的格式是223,332,223,332这种格式称为“双字双句尾”。
这两段歌词,第一段是写景,给人一种苍茫辽阔的意境,第二段意在抒情,从表面上看呢,是一位男子将自己心中的女子比作了牡丹,表达了自己对心中的女子的倾慕之情,但是,实质上是揭露了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
《上去高山望平川》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上去高山望平川》是初中音乐课程中一堂具有民族特色与情感共鸣的音乐课。
本课时旨在通过欣赏和了解该音乐作品,体验并感知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增进对中华音乐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本节课以歌曲为载体,通过对作品的情感理解与文化内涵的挖掘,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上去高山望平川》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及民族音乐特点;能够通过歌唱和听辨活动,感受歌曲的旋律与节奏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演唱、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感知和评价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态度及对歌曲的理解程度。
2. 作品欣赏评价:通过学生的听辨活动,评价其对歌曲旋律、节奏及情感的理解。
3. 演唱能力评价:通过学生的演唱表现,评价其歌唱技巧及对歌曲情感的表达。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上去高山望平川》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与节奏,激发学习兴趣。
2. 了解背景: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民族音乐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文化内涵。
3. 欣赏歌曲:完整播放歌曲,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及情感表达。
4. 分段学习:分段欣赏歌曲,分析各部分的旋律、节奏及情感变化。
5. 歌唱练习:通过合唱、独唱等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歌唱练习,注意歌唱技巧及情感的表达。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歌曲的理解及感受,分享学习心得。
7.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内容,强调歌曲的文化价值及艺术魅力。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表现评价、作品欣赏评价及演唱能力评价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收集关于《上去高山望平川》的相关资料,包括创作背景、歌词含义等,并完成一篇关于本课时学习的感想或心得体会。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理解歌曲的含义。
2. 掌握歌曲中的重要节奏和旋律。
3. 感受歌曲中表达的民族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演绎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的旋律、歌词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2. 准备音乐器械,如吉他、口琴等,以便学生演奏歌曲。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歌曲,了解歌曲的背景和含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上去高山望平川》歌曲,请学生欣赏并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2. 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3.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
(二)发声练习1. 播放伴奏,请学生跟唱歌曲旋律。
2. 强调气息运用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的气息运用方法。
3. 传授发声练习曲目,指导学生进行发声训练。
4. 指导学生对歌曲旋律进行视唱。
(三)歌曲学唱1. 讲解歌曲的节奏、速度和情绪,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
2. 指导学生分句、分段学唱歌曲。
3. 请学生完备演唱歌曲,并对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
4. 传授歌曲副歌部分,指导学生进行再三练习。
(四)拓展延伸1. 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西北风情融入到歌曲演唱中?2. 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介绍一些具有西北风情的音乐作品,鼓励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索。
4. 安置课后作业:回家后继续练习歌曲,并尝试录制一段自己的演唱视频,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通过这次的练习,不仅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还可以锻炼你的自大心和表达能力。
我置信你一定能够完成得很好,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你可以尝试调整自己的演唱状态,注意表情、姿势和语调等细节,让自己的演唱更加自然、流畅和有感染力。
《上去高山望平川》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上去高山望平川》这一音乐课程,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现力,同时增强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音准感。
二、作业内容1. 音乐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预习本课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包括歌曲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民族音乐元素等。
2. 歌曲熟悉与跟唱:学生需反复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的示范演唱,并尝试跟唱,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3. 节奏感训练:学生需通过敲击桌面或使用节拍器等方式,感受歌曲的节奏,并尝试用拍手或跺脚的方式跟随歌曲节奏。
4. 音准练习:学生需进行简单的音准练习,如用“啦”或“哩”等音节跟随歌曲旋律进行哼唱,提高自己的音准感。
5. 歌词理解与朗诵:学生需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尝试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的音乐理论知识部分,并做好笔记,以便于课堂上的交流与讨论。
2. 跟唱与熟悉:学生需在家中反复聆听并跟唱歌曲,确保能够熟练地演唱整首歌曲。
3. 节奏感训练:在训练节奏感时,学生需注意保持稳定的节奏,避免过快或过慢。
4. 音准练习:音准练习需循序渐进,从简单的音节开始,逐渐增加难度,确保在演唱时能够准确把握音准。
5. 歌词理解与朗诵:学生需深入理解歌词内容,尝试用不同的语气和情感来朗诵,以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理论学习:学生是否认真阅读教材并做好笔记。
2. 跟唱与熟悉程度:学生是否能够熟练地演唱整首歌曲。
3. 节奏感: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节奏。
4. 音准感:学生在演唱时是否能够准确把握音准。
5. 歌词理解与朗诵:学生是否深入理解了歌词内容,并能够用适当的语气和情感来朗诵。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同时,教师还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汇总和分析,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上去高山望平川》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有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素养。
二、作业内容:1. 听歌识曲:学生通过反复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识别并记录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包括副歌、第一段、第二段等各个部分的旋律变化。
2. 歌词记忆:学生背诵并理解这首歌曲的歌词,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音乐表现: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演绎这首歌曲,可以以歌唱、舞蹈、器乐伴奏等形式表现。
要求学生在演绎过程中注意歌曲的旋律、节奏以及情感表达。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演绎经验,互相学习和交流。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能抄袭或借助其他方式获取答案。
2. 提交作业: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可以通过音乐软件、录音、视频等形式提交。
3. 作业质量:学生应注重作业质量,认真完成作业,体现自己的真实水平。
4. 按时反馈:教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反馈和评价。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作业质量、完成情况、讨论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的作业表现。
3. 成绩记录:对学生的作业成绩进行记录,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之一。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会收到教师针对自己作业的评价和建议,以便及时改进和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能力。
2. 学生可以通过反馈环节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经验和技巧。
3.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讨论情况,对作业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本次初中音乐课程《上去高山望平川》作业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听歌识曲、歌词记忆、音乐表现、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培养音乐兴趣和素养。
《上去高山望平川》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旋律和情感;2. 通过作业,强化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和欣赏能力;3.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听歌识曲:学生需在课后反复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并尝试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信息,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民族音乐特点等。
同时,学生需记录下自己对歌曲的初步感受和评价。
2. 歌词理解:学生需仔细阅读歌曲的歌词,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同时,学生需找出歌词中的押韵和节奏感强的部分,分析其对歌曲的影响。
3. 音乐欣赏:学生需在课后与其他同学组成小组,进行音乐欣赏的讨论。
小组内成员需轮流担任“评委”,对其他成员的欣赏感受进行评价和反馈。
讨论的主题包括歌曲的旋律、节奏、乐器演奏等。
4. 创作分享:学生可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尝试创作一首小诗或短文,描述自己心中的“平川”景象。
完成后,学生需在班级内分享自己的创作,并接受其他同学的点评和建议。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需涉及歌曲的多个方面,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感受歌曲;2. 小组讨论时,学生需积极参与,尊重他人的观点,善于倾听;3. 作业完成后,学生需提交电子版作业(如Word文档),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4. 作业难度适中,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一定的探索空间。
四、作业评价:1. 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分,评分将纳入期末总评;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3. 结合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给出反馈和建议。
五、作业反馈:1.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后主动向教师或同学请教,获取反馈和建议;2. 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和课堂表现,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3.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通过此作业设计方案,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初中音乐课程《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和欣赏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上去高山望平川》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对《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曲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歌曲中的情感和意境。
2. 通过作业,学生能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演唱。
3. 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二、作业内容:1. 歌曲学习:学生需要在家中独立学习这首歌曲,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
同时,学生需要尝试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和意境,并在歌曲中找出相关的词汇和旋律。
2. 音乐知识:学生需要完成一份音乐知识小测验,包括音乐历史、音乐欣赏、音乐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这个小测验,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 小组讨论:学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这首歌曲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学习,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需要按时提交作业,并在作业中注明完成的时间和方式(如独立学习或小组讨论)。
2. 学生在完成歌曲学习时,需要确保发音准确、节奏稳定,并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
3. 音乐知识小测验需要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4. 小组讨论时,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尊重其他同学的意见。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并记录在学生的作业档案中。
评分将基于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
2.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将提供额外的支持和指导。
3. 学生可以通过作业反馈,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反馈进行改进和调整。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在课堂上进行反馈。
对于优秀的作业,教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教师将提出改进建议。
2. 学生可以通过作业反馈,了解自己在音乐方面的优势和不足,并根据教师的建议进行改进。
同时,学生也可以向教师咨询疑问和困惑,寻求帮助和支持。
3. 家庭教育中,家长也可以与孩子一起回顾和讨论作业内容,共同促进孩子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教学目标:1、仔细聆听西北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感受、体验音乐情绪;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西北民歌的愿望。
2、通过聆听、比较和探究,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3、介绍“花儿”“信天游”。
教学重点:仔细聆听西北民歌,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比较和探究,让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观看视频短片,从而引出西北民歌。
师:首先,我要给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同学们的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这些图片在是什么地区拍的。
生:略。
师:对的,这些图片都是在西北地区拍的,那么同学们对西北地区还有哪些了解呢?生:略。
师:同学们知道的很多,那今天呢,我就要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西北民歌。
二、新授课(一)知识回顾1、民歌的概念及分类师:在上新课前呢,我们要先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
有谁能告诉我民歌是什么意思?民歌:是人民表达自己感情的口头创作。
民歌来源于人民的生活,也反映着人民的生活。
它反映的是最底层、最普通的人民的心声,因此在内容上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的喜怒哀乐,无一不反映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之中。
常见的民歌体裁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和风俗歌等。
2、西北民歌简介而西北民歌,是指流传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同学们能不能从地图上找出我刚说的五个西北省区?(二)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1、介绍“花儿”在西北民歌中以“花儿”、“信天游”“山曲”最有代表性。
那么,有谁知道“花儿”是什么意思呢?生:略。
师:“花儿”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
“花儿”又称“少年”。
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上去高山望平川》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欣赏男声独唱《上去高山望平川》,体验西北地区民歌的风格,能够对西北民歌感兴趣,喜欢演唱西北民歌。
教学重点:通过西北民歌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体验和掌握西北歌曲的风格特点,用歌声来表现船工们悠然自得、自由自在和自豪、乐观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领会、表现陕北民歌的演唱特点。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1、同学们,下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首歌曲,请同学们听完后,说出这首歌的歌名(多媒体播放《西部放歌》)2、师生总结:这首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西部,听完后你们会联想到什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对西部有哪些了解,能举出几首西部歌曲,你会演唱吗?生:联想到了西部开发和他们的窑洞生活,以及黄河船工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
二、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1、乐曲简析:这是一首著名的青海“花儿”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流行于我国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属于山歌类,具有浓郁的西北地方特色。
“花儿”分“长调子”和“短调子”两大类。
“知调子”曲调高亢、悠长,节奏自由,音域宽广,“短调子”节奏规整,紧凑,音域狭窄。
这首歌是“花儿”中最典型的“长调子”之一。
2、欣赏并展开想象回答问题:这首歌歌词寓意含蓄、深刻,富于想象,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乐句悠扬、宽长,起伏较大,旋律高亢、自由舒缓,在高亢、刚健之中又带有抒情、缠绵的情调。
极富西北地方色彩,经牡丹比喻心爱的女子,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罹和倾慕之情。
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里,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三、创作活动:(以体验风格特征为主)对于陕北民歌,先凭一、两首歌曲是不能对其音乐风格进行定论概括的,同学们在课下要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通过上网、电视等途径来从各个文献了解陕北的人文特点、音乐风格、民俗风情。
以更好地来体验陕北民歌的韵味。
下面,老师为大家播放几首西部歌曲,大家随着音乐用肢体语言来感受陕北民歌的魅力。
☆上去高山望平川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
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过程与方法
聆听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感受歌曲演唱情绪与陕北民歌比兴创作手法,并能够跟唱歌曲感受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青海花儿自由、起伏的旋律特点,体验其真假声结合的演唱特征。
知识与技能
知道陕北“信天游”和“花儿”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合唱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男声独唱《上去高山望平川》,体验西北地区民歌风格。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西北民歌和根据西北民歌改编的音乐作品。
三.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PPT 民歌片段
设问:听一听,这些歌曲同属于什么风格的歌曲?
生:民歌
归纳: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了解民歌。
民歌是群众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
设问:民歌有哪些体裁?
2、展示PPT 介绍民歌
设问:刚才三首歌曲片段属于民歌中的什么体裁?
生: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设问:从民歌的地域色彩上感受,它们属于什么地区的民歌呢?主要流行于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在你的印象里都是什么样?
生说出山歌说出西北
甘肃青海宁夏山西陕西
黄土高原白头巾
归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黄土高原,去感受西北民歌的花儿和信天游。
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
1、出示PPT 歌曲歌词
播放歌曲
设问:
(1)歌曲由几个乐句组成?
(2)歌词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
生初听歌曲,感受歌曲乐段与内容
(1)上下两个乐句组成
(2)两字和三字有规律
归纳:歌曲为上下两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歌曲。
歌词的格式是223,332,223,332这种格式称为“双字双句尾”。
这两段歌词,第一段是写景,给人一种苍茫辽阔的意境,第二段意在抒情,从表面上看呢,是一位男子将自己心中的女子比作了牡丹,表达了自己对心中的女子的倾慕之情,但是,实质上是揭露了旧社会的封建势力及其礼教迫使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难以实现。
2、再次播放歌曲感受旋律特点和情绪
引言:花儿的曲调当地人称作“令”,这首歌曲的曲调是“河州令”,河州令是花儿中流行广、影响大、最具有代表性的曲调之一。
让我们再次欣赏。
设问:
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归纳:旋律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自由舒缓,跌宕起伏,一唱三叹,奔放高亢的气势和沉郁顿挫的情怀融为一体。
(2)歌曲用了什么样的演唱方法?(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
归纳:演唱时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式,在高音处常有悠长的自由延长音,凸显了西北民歌的高亢、嘹亮的特点。
(3)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情绪平静悠扬)
归纳:歌曲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
三、聆听《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1、播放歌曲《兰花花》
设问:(1)歌曲唱了几句?(两句)
(2)歌词有什么特点?(叠字)
归纳:信天游多为上下句结构,歌词的上句常用比兴手法展示意境或想象,下句才点出主题,比较具体的叙事和抒情。
所谓“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所谓“兴”,即寄托,“托事与物”。
句中常用叠字,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2、播放视频《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设问:
(1)歌曲分为几部分?情绪有什么变化?(三部分,第二乐段热情欢快的情绪)
归纳:歌曲是单一主题的三部曲式,第二部分情绪热情欢快,节奏铿锵活跃,描绘了陕北人民欢迎红军的热烈场面和欢欣鼓舞的情绪。
(2)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采用什么样的演唱形式?(回转起伏、高亢亮亮、优美舒展。
女声领唱、合唱演唱形式)
归纳:歌曲旋律采用了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信天游,回转起伏、优美舒展、高亢嘹亮,尤其是采用了合唱这种表现形式,使得歌曲的表现力更丰富。
3、播放歌曲第一乐段
设问:歌曲第一乐段具有哪些信天游的特点?(上下字、叠词)
提示:歌曲唱了几句?(轻声范唱)这是一首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新民歌。
4、播放第二乐段音乐
设问:这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一领众和,跟音乐学唱众和部分)
跟教师在众和处演唱
四、拓展
1、教师演唱以花儿和信天游为素材改编的流行歌曲
《在那遥远的地方》
《黄土高坡》
设问:老师演唱两首根据花儿和信天游改编的流行歌曲,同学们分辨一下分别是以什么为素材的?生说一说创作的素材
2、总结
设问:
(1)西北民歌的主要风格特点是什么?
(2)形成西北民歌这种风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讨论:
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起伏较大
最主要是地理条件的影响,西北人稀地广风大的环境造就了西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
加上平时悠闲,更有机会一展歌喉。
归纳:西北地区高原峥嵘,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必须向大自然做斗争,所以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