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数学建模国赛A题教程
- 格式:pdf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20
模型一:软着陆轨道运动学与力学模型问题分析由于月球没有大气,探测器着陆时无法利用大气制动,只能利用制动发动机来减制了探测器所能携带有效载荷的质量。
探测器在月面着陆可以分为硬着陆和软着陆。
硬着陆对月速度不受限制,探测器撞上月球后设备将损坏,只能在接近月球的过程中传回月面信息;软着陆对月速度比较小,探测器着陆后可继续在月面进行考察,因此相比于硬着陆,软着陆更具有实用意义模型的建立与求解:1、建立坐标系:建立坐标系如图所示, 月心惯性坐标系m O XYZ :原点位于月球中心, m O Z 轴指向动力下降起始点, m O X 轴位于环月 轨道平面内且指向前进方向, m O Y 轴按右手定则确定, 着陆器在m O XYZ 系下的位置用极坐标(,,)r a 来表示, r 为月心到着陆器的距离矢量( r 表示大小) , A 和B 分别表示经度和纬度。
轨道坐标系Oxyz 原点位于着陆器的质心, Oz 轴为月心指向着陆器质心的方向, Ox 轴位于当地水平面内指向着陆器运动方向, Oy 轴按照右手定则确定。
制动推力F 的方向与着陆器本体轴重合, 推力方位角W 和推力仰角H 描述了制动推力F 与轨道坐标系之间的位置关系, 推力方位角W 绕正Oz 轴逆时针旋转为正, 推力仰角H 绕正Oy 轴顺时针旋转为正。
2、确定卫星在椭圆轨迹方程式:嫦娥三号在轨道上高速飞行时,设嫦娥三号卫星的质量为m ,卫星在轨道上任意点速度为v ,设月球的质量为M ;卫星与月亮之距为r ;卫星—月球系统的总能量为E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212GMm mv E r -=得:v =对于月球—卫星系统,当行星在椭圆轨迹上运动时,在卫星轨迹上有存在一点p ,月球中心和p 点的矢径为p r 该点的卫星速度为p v ,p r 与p v 之间的夹角为p β。
如果月球中心与卫星运动方向之间的垂直距离为b 。
sin p p b r β=;这个b 是卫星轨道为椭圆的短半轴;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sin sin p p p mvr mv r ββ=因为 sin p p b r β= 所以 sin p vr v b β= 即:sin p v b vr β=结合上述式子可以推出:sin β= (1) 式(1)为卫星椭圆轨道表达式;3、确定近月点的速度:开普勒第二定律: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知: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设近月点A 与远月点B 距离月球的距离为,A B L a c L a c =-=+,在近月点与远月点两点分别取极短的相等的时间,故有A B S S ∆=∆ 代入得:B B a c v v a c-=+ 卫星运动的总机械能等于其动能和引力势能之和,故当卫星分别经过A 、B 时的机械能为:222211()2211()22A A A A B B B B GMm GMm E mv mv L a cGMm GMm E mv mv L a c =+=--=+=--由于卫星在椭圆轨道上只受万有引力作用,所以遵循机械能守恒:A B E E =最后由椭圆方程可以求出:A B b v a c v =-=由于B v 大小为在100km 轨道上的速度,可以根据万有引力求出,即,A B v v 可以求出,其中1.73/A v km s =;它的方向为轨迹的切线方向;4、制动过程的力学与运动学分析:忽略其他星球对卫星的引力影响,则可以把嫦娥卫星的制动过程看成是一个类平抛运动;其中v 为平抛的初速度;设',F F 为万有引力和卫星的推力,S 为主减速区的竖直高度 由物理关系可以得出下列等式:'2'1()2()B BA mv F F s F F t mv l v t →→→→=++== (图)解得:728.4l km =再根据数学几何关系可以求出近月点与处在主减速区的着陆点的直线距离为746.46L km =设近着陆点与月点的坐标分别为'''(,,),(,,)x y z x y z 则可以列出下列等式L = (2)5、坐标系的转换设纬度α,经度β,海拔为h (米)月球上任意一点(,,)h αβ表示三维体系中的点(,,)x y z ,则:东经:(1737.01/1000)(cos )(sin )x h αβ≈+西经:(1737.01/1000)(cos )(sin(180))x h αβ≈++(1737.01/1000)(cos )(sin())y h αβ≈+北纬:(1737.01/1000)sin z h α≈+ 南纬:(1737.01/1000)sin(90)z h α≈++ 海拔计算时单位是米,,,x y z 单位是千米则着陆点(,,)x y z 为((1138.08,1173.58,579.23))近月点'''(,,)x y z 为(1752.013cos()sin(180),1752.013cos sin ,1752.013sin )αβαβα+ 综上所述,联立上述的式(1)和式(2),并且将所有已知的条件带入公式中,得到近月点的位置坐标为:'''1387.28470.281752.01x y z ⎧=⎪=⎨⎪=⎩所以容易求出远日点的位置坐标为: ''''''1452.49492.391834.37x y z ⎧=-⎪=⎨⎪=⎩;。
1 根据万有引力公式 : ()22Mm
v G m R h
R h =++ 近月点:数据代入,得:
远月点:数据代入,得: 月球表面加速度:6
g a =地月 运动学公式:F ma = 式中,μ为月球引力常数,m 为嫦娥三号质量。
用,,,u v w 分别代表轨道坐标系中的速度分量。
sp E C I g =,sp I 为发动机的比推力,E g 为月球重力加速度常数。
x a :水平方向加速度
y a :竖直方向加速度
a :月球的引力加速度6
g a =
x F :推力的水平方向分力
y F :推力的竖直方向分力 m :嫦娥“三号”总质量
Q :嫦娥“三号”燃料的秒消耗率
t v :嫦娥“三号”在近月点的速度
S :嫦娥“三号”主减速段的水平位移
t :嫦娥“三号”主减速段时间。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请先阅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A题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成功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
嫦娥三号在着陆准备轨道上的运行质量为 2.4t,其安装在下部的主减速发动机能够产生1500N到7500N的可调节推力,其比冲(即单位质量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为2940m/s,可以满足调整速度的控制要求。
在四周安装有姿态调整发动机,在给定主减速发动机的推力方向后,能够自动通过多个发动机的脉冲组合实现各种姿态的调整控制。
嫦娥三号的预定着陆点为19.51W,44.12N,海拔为-2641m(见附件1)。
嫦娥三号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要保证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问题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
其着陆轨道设计的基本要求:着陆准备轨道为近月点15km,远月点100km的椭圆形轨道;着陆轨道为从近月点至着陆点,其软着陆过程共分为6个阶段(见附件2),要求满足每个阶段在关键点所处的状态;尽量减少软着陆过程的燃料消耗。
根据上述的基本要求,请你们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下面的问题:(1)确定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嫦娥三号相应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2)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和在6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3)对于你们设计的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做相应的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附件1:问题的背景与参考资料;附件2:嫦娥三号着陆过程的六个阶段及其状态要求;附件3:距月面2400m处的数字高程图;附件4:距月面100m处的数字高程图。
附件1:问题A的背景与参考资料1.中新网12月12日电(记者姚培硕)根据计划,嫦娥三号将在北京时间12月14号在月球表面实施软着陆。
嫦娥三号如何实现软着陆以及能否成功成为外界关注焦点。
目前,全球仅有美国、前苏联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
北京时间12月10日晚,嫦娥三号已经成功降轨进入预定的月面着陆准备轨道,这是嫦娥三号“落月”前最后一次轨道调整。
2013-2014年全国数模竞赛a题讲解2013-2014年全国数模竞赛A题是一道涉及建模和优化等数学概念的综合性问题。
本文将对该题进行详细的解析和讲解,帮助读者理解题目的要求,并提供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一部分:理解题目该题目的题面由多个部分组成,涉及到原问题、目标、约束条件等内容。
在进行解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完全理解题目的要求。
原问题是一个货车经过N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有相应的货物量,目标是使得货车的路径长度最短。
同时,题目要求我们设计一个数据模型,来描述这个问题。
第二部分:建立数学模型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货车的路径以及货物量的分配。
在本部分,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建立这个模型。
假设有N个城市,每个城市的货物量分别为w1, w2, ..., wN。
我们可以将货车的路径表示为一个N*N的矩阵D,其中D[i][j]表示从第i个城市到第j个城市的距离。
同时,我们引入一个N维的向量x,其中x[i]表示从第i个城市运送的货物量。
我们的目标是最小化路径长度,即最小化下式:Minimize ∑∑D[i][j]*x[i]*x[j] (i从1到N, j从1到N)同时,我们有一些约束条件需要满足:1. 每个城市必须运送货物:∑x[i] = W,其中W是总的货物量。
2. 每个城市的货物量不能超过其容量:x[i] <= C,其中C是城市i的容量。
第三部分:优化求解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已经建立了数学模型,现在我们需要找到一种优化方法来求解这个模型。
在现实生活中,这类问题通常是NP难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采用一些启发式搜索算法。
在本部分,我们将介绍一种常用的优化方法,即遗传算法。
遗传算法模拟了自然界中的进化过程,通过不断筛选和演化来得到最优解。
遗传算法的优化步骤如下:1. 初始化种群:随机生成一组初始解,也就是一组路径和货物分配方案。
2. 评估适应度:根据路径长度和货物量是否满足约束条件,计算每个解的适应度。
城市土壤地质环境重金属污染摘要:针对问题一,结合数据运用MATLAB画出该区域城区分布图和8种主要重金属元素在该城区的空间分布图,接着用单因子指数得出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最后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得出重金属在功能区的污染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工业区、交通区、生活区、公园路地区、山区。
针对问题二,根据问题一求出的单因子污染指数,用excel分别作出各重金属在各区域所占比重的饼图,并据此分析重金属污染的原因。
针对问题三、运用SPSS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出重金属污染物的传播特征,并在其基础上建立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确定重金属污染源的为(2383,3692,7)、(2708,2295,22)、(4777,4891,8)、(1647,2728,6)、(18134,10046,41)、(13797,9621,18)、(21439,11383,45)、(13694,2357,33)8个位置。
针对问题四,为了更好地反映城市地质环境变化的演变模式,考虑时间、土壤的饱和度、PH、水分等因素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建立三维传播模型,分析演变过程。
关键词:单因子指数法、综合指数法、因子分析、灰色关联分析一、问题重述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日显突出。
对城市土壤地质环境异常的查证,以及如何应用查证获得的海量数据资料开展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城市地质环境的演变模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按照功能划分,城区一般可分为生活区、工业区、山区、主干道路区及公园绿地区等,分别记为1类区、2类区、……、5类区,不同的区域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不同。
现对某城市城区土壤地质环境进行调查。
为此,将所考察的城区划分为间距1公里左右的网格子区域,按照每平方公里1个采样点对表层土(0~10 厘米深度)进行取样、编号,并用GPS记录采样点的位置。
应用专门仪器测试分析,获得了每个样本所含的多种化学元素的浓度数据。
2014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题目及参考答案_ 2011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请先阅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A题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日显突出。
对城市土壤地质环境异常的查证,以及如何应用查证获得的海量数据资料开展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城市地质环境的演变模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按照功能划分,城区一般可分为生活区、工业区、山区、主干道路区及公园绿地区等,分别记为1类区、2类区、……、5类区,不同的区域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不同。
现对某城市城区土壤地质环境进行调查。
为此,将所考察的城区划分为间距1公里左右的网格子区域,按照每平方公里1个采样点对表层土(0~10 厘米深度)进行取样、编号,并用GPS记录采样点的位置。
应用专门仪器测试分析,获得了每个样本所含的多种化学元素的浓度数据。
另一方面,按照2公里的间距在那些远离人群及工业活动的自然区取样,将其作为该城区表层土壤中元素的背景值。
附件1列出了采样点的位置、海拔高度及其所属功能区等信息,附件2列出了8种主要重金属元素在采样点处的浓度,附件3列出了8种主要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
现要求你们通过数学建模来完成以下任务:(1) 给出8种主要重金属元素在该城区的空间分布,并分析该城区内不同区域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2) 通过数据分析,说明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原因。
(3) 分析重金属污染物的传播特征,由此建立模型,确定污染源的位置。
(4) 分析你所建立模型的优缺点,为更好地研究城市地质环境的演变模式,还应收集什么信息,有了这些信息,如何建立模型解决问题,DJHFSJKDHFKDSJKFHSJKDFHJKDSHFDJKSFHJKDSHFJKDSHFJK题目 A题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摘要,本文研究的是某城区警车配置及巡逻方案的制定问题,建立了求解警车巡逻方案的模型,并在满足D1的条件下给出了巡逻效果最好的方案。
2014年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小鼠视觉感受区电位信号(LFP)与视觉刺激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类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 HBP)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又一国际性科研计划,其核心是神经信息学(Neuroinformatics)。
该研究旨在努力探究数十亿个神经元的信息,以期对知觉、行动以及意识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科学家们预期这是一条开发新技术的好途径,由此可能进一步认识像老年痴呆和帕金森综合症等疾病,有望为各种精神疾病研究出新的治疗方法。
此外,该计划还可以更好地为人工智能服务。
目前该计划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例如在2014年足球世界杯巴西开幕式上,脊髓损伤患者开球就是利用了美国杜克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大脑-计算机界面研究的先驱、巴西人Miguel Nicolelis开发的一种由大脑脑电波控制的外骨骼系统。
它既是人类脑计划的结晶,也是2014年Nature十大科学展望领域之一神经科学的代表性成就。
1.脑电波介绍脑是支配人和高级动物活动的司令部和信息中心,神经系统承担着感受外界刺激,产生、处理、传导和整合信号,实现各种认知活动(如知觉、学习、记忆、情绪、语言、意思和思维等),以及运动控制等众多功能。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神经元,其放电活动涉及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表现出丰富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
神经系统整体可视为由数目众多的神经元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网络,通过对信息的处理、编码、整合,转变为传出冲动,从而联络和调节机体的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
神经元对信息的处理和加工是神经元集群共同完成的,而神经元集群的同步形成较强的电信号就是脑电波。
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大脑在活动时,脑皮质细胞群之间形成电位差,从而在大脑皮质的细胞外产生电流。
它们是脑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或头皮表面的总体反映,将大脑活动时这种电波的变化记录下来就得到脑电图。
2.脑电波的应用脑电波或脑电图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客观指标,不仅用于脑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临床实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