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业人员和工资总额填写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525.50 KB
- 文档页数:41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表号:602-1表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经济普查办公室组织机构代码□□□□□□□□-□文号:国统字(2013)56号一、规模以上工业和有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填报从事主营业务活动的从业人员期末人数(51) 人从事主营业务活动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48) 人二、有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填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1) 人其中:一级建造师(42) 人其中:现场施工人员(43) 人其中:持证上岗人员(44) 人劳务分包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6) 人其中:现场施工人员(47) 人三、不能填报“从业人员”和“工资总额”数据的法人单位填报发放工资的法人单位:组织机构代码(49)□□□□□□□□-□单位详细名称(50)月日说明:1.统计范围:辖区内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
2.报送日期及方式:按“一套表”网上直报规定时间填报3.本表“补充资料一”由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调查单位填报,其他行业调查单位免填;“补充资料二”由有资质的建筑业调查单位填报,其他行业调查单位免填;“补充资料三”由主表数据为空的调查单位填报。
4.审核关系:(1)01≥02 (2)01≥03 (3)01=05+06+07 (4)08=09+10+11 (5)12=13+18+19(6)13=14+15+16+17 (7)01>47 (8)01=71+72+73+74+75(9)08=76+77+78+79+80 (10)12=81+82+83+84+85 (11)48≠0 (12)01>41(13)01>42 (14)01>43 (15)01>46 (16)43≥44填报说明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指报告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
表 号:制表机关:文 号:批准机关:批准文号:
组织机构代码:□□□□□□□□-□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
湘 统 ( 2011) 74 号国 家 统 计 局
国统制 (2011) 161 号 2 0 2 - 1 表湖 南 省 统 计 局联系电话: 分机号: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1)01>02 (2)01=03+04+05 (3)06=07+08+09 (4)10=11+12+13
(5)14=10/06*1000 (6)15=11/07*1000 (7)16=12/08*1000 (8)17=13/09*1000
产业活动单位。
报;市州统计局 1 季度后 6 日、2 季度后 5 日、3 季度后 9 日前完成数据审核、验收、上报; 四季度免报。
说明:1.统计范围:辖区内所有独立核算的法人单位(不包括私营单位)。
垂直管理的单位应包括在各市州的 2.报送日期及方式:各市、州、县统计局 1 季度后 4 日、2 季度后 3 日、3 季度后 8 日前网上填 3.“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及其分组指标均为计算生成,调查单位免填。
4.审核关系:。
表 号:制定机关:文 号:组织机构代码:批准文号:单位详细名称:
有效期至:
补充资料:
单位负责人:填 表 人:联系电话:报出日期: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
102-2表
北京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京统发[2012] 6 8号国统制[2012] 117号2013年6月
不能填报“从业人员”和“工资总额”数据的法人单位填报 发放工资的法人单位:1.组织机构代码(49)
2.单位详细名称(50)
统计负责人:分 机 号:说明:1.统计范围:限额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全部金融业法人单位。
(9)08=09+10+11 (10)12=13+18+19 (11)13=14+15+16+17
2.报送日期及方式:调查单位2013年2月28日前网上报送。
3.“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及分组为计算指标(计算结果乘以1000),调查单位免填(加灰底指标)。
计算公式为: (1)20=12/08 (2)21=13/09 (3)22=18/10 (4)23=19/11
4.审核关系:
(1)01≥02 (2)01≥03 (3)01≥07 (4)01=05+06+07 (5)05≥BJ01 (6)05≥BJ02 (7)BJ02≥BJ03 (8)BJ01≥BJ02-BJ03。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填报指南
1. 填报范围,指南通常会明确规定涵盖的从业人员范围,可能
包括全职、兼职、临时工以及合同工等。
2. 工资定义,指南可能会提供对工资的定义,包括基本工资、
津贴、奖金、福利和其他补偿形式。
3. 填报格式,指南通常会规定填报表格的格式和结构,包括必
填字段、数据格式和单位等。
4. 数据来源,指南可能会要求说明数据的来源,例如财务系统、人力资源部门或其他来源。
5. 时间范围,指南通常会规定填报的时间范围,可能是月度、
季度或年度。
6. 分类指导,指南可能会提供关于如何对从业人员和工资进行
分类的指导,例如按部门、职务、工作地点等分类。
7. 核实要求,指南可能会要求对填报的数据进行核实和审计,
以确保准确性和可靠性。
8. 法律法规要求,指南可能会提醒填报者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税务法规和劳工法规。
总的来说,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填报指南旨在帮助企业或组织准确、规范地填报从业人员和工资相关信息,以满足财务报表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遵循这些指南可以确保填报的信息准确、可靠,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和监管部门的审查。
从业人员工资统计方法说明一、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的定义及计算方法从业人员工资总额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
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计算方法: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工资X津贴和补贴+其他工资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自然年度内累计工资总额/12二、指标解释1.基本工资:也可称为标准工资、合同工资、谈判工资。
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支付给从业人员的按照法定工作时间提供正常工作的劳动报酬。
各单位给个人确定的底薪可作为基本工资。
具体包括: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和工龄工资。
不包括定时、定额发放的各种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加班工资,也不包括补发的上一年度的基本工资。
2.绩效工资:也可称为效益工资、业绩工资。
指根据本单位利润增长和工作业绩定期支付给从业人员的奖金;支付给从业人员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
具体包括:值加班工资、绩效奖金、全勤奖、生产奖、节约奖、劳动竞赛奖和其他名目的奖金,以及某工作事项完成后的提成工资、年底双薪等。
不包括入股分红、股权激励兑现的收益和各种资本X收益。
3.工资X津贴和补贴:指本单位制定的员工相关工资政策中,为补偿本单位从业人员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的津贴,以及为保证其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而支付的物价补贴。
具体包括:补偿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及岗位X津贴、保健X津贴、技术X津贴、地区津贴和其他津贴。
如:过节费、通讯补贴、交通补贴、公车改革补贴、取暖补贴、物业补贴、不休假补贴、无食堂补贴、单位发的可自行支配的住房补贴以及为员工缴纳的各种商业X 保险等。
上述各种项目包括货币X质和实物X质的津补贴以及各种形式的充值卡、购物卡(券)等。
4.其他工资:指上述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工资X津贴和补贴三类工资均不能包括的发放给从业人员的工资,如补发上一年度的工资,补发的可自行支配的房改一次X补贴等。
2020年劳动工资统计报表填报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一、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怎么填,填哪些人?怎么审核?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指报告期末最后一日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
从业人员统计原则是“谁发工资谁统计”(劳务派遣人员除外:劳务派遣人员统计原则是“谁用工谁统计”)。
从业人员是一个时点数,2019年度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是2019年12月31日在本单位工作的人,包括签订劳动合同的正式人员、劳务派遣人员、未签合同的临时雇佣人员、试用期人员、外籍人员、兼职人员、退休返聘人员、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等。
不包括离岗人员、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劳务外包人员(由劳务分包公司统计)。
一般从人力资源部门取得人数。
对于财务系统不健全的小单位,可以从签到簿、花名册、工资发放清单等处取得人数。
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在本单位发工资的企业负责人+签订合同正式人员(包含外出、病产假等人员)+未签合同临时人员(包含外出、病产假等人员)+劳务派遣人员+课余时间打工人员+试用期人员+外籍人员+兼职人员+离退休返聘人员等。
注意:从业人员不包含劳务外包人员。
区分劳务派遣还是劳务外包人员,看签订的合同(签订的是派遣协议,就是派遣人员;签订的劳务外包合同,就是劳务外包人员)。
从业人员人员分组:单位的从业人员大部分应该是在岗职工,签订合同的、应签订而没签订合同的,除了劳务派遣和其他人员,都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是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人员;其他人员包含外籍人员、兼职人员、退休返聘人员、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等。
从业人员怎么审核:1、从业人员是否等于分项人数之和;2、从业人员是时点数,不是累计数,看填报人数与单位目前人数是否有较大差距;3、不要漏填女性人数;4、是否漏填劳务派遣人员;5、是否多填劳务外包人员;6、与上年同期、上个季度人数比较,如果人数增减变化较大,查找原因,核实好本期填报数据;7、上年不在工资统计库的单位,与四经普填报人数作对比,如果人数增减变化较大,查找原因,核实好本期填报数据。
劳资报表填报规则说明:所有时期数据都是从1月份开始的累积数据一、人员分类(表1、表2)1、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按用工期限是否超过一年分为长期职工和临时职工,一般无临时职工。
2、其他从业人员:指未作在岗职工统计,但实际参加本单位生产或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
包括聘用的离退休人员(返聘),协议专家,外部顾问等。
3、非在岗职工:指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
包括内部退养职工,长期病、休假职工,下岗职工和其他非在岗职工。
二、在岗职工工资总额项目:计时和计件标准工资、奖金和超额工资、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其他工资。
(附表2)1、计时、计件标准工资:包括职衔和技能人员的主体工资部分2、奖金及超额工资:包括超产奖、质量奖、安全(无事故)奖、年终奖、加班奖励等;3、津贴和补贴:。
包括野外津贴和工地服务补贴、班长津贴、夜班津贴、车补等各类津补贴4.、加班加点工资:指对在法定节假日和工休假日工作的职工,以及在正常工作日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职工,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5、其他工资:工资总额除以上各项目之外的部分三、从业人员人数增减变动统计(表2-1)1、增加的在岗长期职工人数中:A从农村和城镇招收的人员:主要是社招人员B录用的退伍军人:指从部队退伍后,直接由单位录用或国家分配到单位的人员C录用的大学、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指直接由用人单位录用的大中专技校毕业生。
D非在岗职工回归:指由本单位减为非在岗的职工,又回到本单位工作的人员。
E调入:指在报告期调入本单位的人员。
包括成建制调入或兼并的人员。
2、减少的在岗长期职工人数中:A离休、退休、退职: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正式办理了离休、退休、退职手续,并享受离休、退休、退职待遇的人员。
B开除、除名、辞退:开除:指由于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犯有其他严重错误,受到相关行政处分的人。
3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102-1表)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表号:,,,-,表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组织机构代码: 文号:国统字(2012)84号单位详细名称: ,, 年有效期至:,,,,年,月计量计量指标名称代码数量指标名称代码数量单位单位甲乙丙 1 甲乙丙 1 一、从业人员———二、工资———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人 01 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千元 12其中:女性人 02 按人员类型分———其中:非全日制人 03 在岗职工千元 13按人员类型分———基本工资千元 14在岗职工人 05 绩效工资千元 15劳务派遣人员人 06 工资性津贴和补贴千元 16其他从业人员人 07 其他工资千元 17按职业类型分———劳务派遣人员千元 18单位负责人人 71 其他从业人员千元 19专业技术人员人 72 按职业类型分———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人 73 单位负责人千元 81商业、服务业人员人 74 专业技术人员千元 82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人 75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千元 83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人 08 商业、服务业人员千元 84按人员类型分———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千元 85在岗职工人 09 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元 20劳务派遣人员人 10 按人员类型分———其他从业人员人 11 在岗职工元 21按职业类型分———劳务派遣人员元 22单位负责人人 76 其他从业人员元 23专业技术人员人 77 按职业类型分——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人 78 单位负责人元 86商业、服务业人员人 79 专业技术人员元 87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人 80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元 88商业、服务业人员元 89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元 90 补充资料:一、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均人数(48) 人 (限规模以上工业和有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填报) 二、有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用工情况(限有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填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1) 人其中:一级建造师(42) 人其中:现场施工人员(43) 人其中:持证上岗人员(44) 人劳务分包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6) 人其中:现场施工人员(47) 人三、不能填报“从业人员”和“工资总额”数据的法人单位填报发放工资的法人单位:组织机构代码(49)????????,?单位详细名称(50)单位负责人: 统计负责人: 填表人: 联系电话: 分机号: 报出日期:201 年月日说明:1.本表“补充资料一”由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调查单位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