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整理【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6.23 MB
- 文档页数:26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一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之一(四季美景)”,这个单元,开启一个新的篇章,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锻炼了人们发现美的眼力。
这里描写了美的的景物,描写了美的情感,其中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古代诗歌四首》一篇略读课文《雨的四季》和一个习作。
【教学目标】1、注重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2、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美的构思。
3、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4、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
【教学重难点】重点: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语段和词语的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1、默读法。
学习默读,重在强调重在强调一气呵成地通读全文,遇到生僻字,可先跳过,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保证一定的阅读速度。
2、感悟法。
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
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第二篇:2017(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的主题是“群星闪耀”,这个单元,主要讲述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风采。
课文中所选择的名人,是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
其中编排了三篇教读课文《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孙权劝学》,一篇略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和一个习作。
【教学目标】1、本单元主要学习精读的方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全套1春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理清行文思路。
2.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词句,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3.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
大家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古往今来,多少作家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春》,看他如何通过优美的文字来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的。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写作思路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至二自然段盼春,第三至七自然段绘春,第八至十自然段赞春。
2.细读第三至七自然段,交流讨论: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的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个字的小标题?明确: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你认为作者笔下哪幅画面最美?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明确:示例一: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
可配“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
示例二: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
可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乱花渐欲迷人眼”。
示例三: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可配“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示例四:春雨图——这是一幅绵长、细密、轻柔的画面,可配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示例五:迎春图——这是一幅众人喜迎春天,充满希望的画面,可配“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
目标导学二:把握景物特点2.作者为什么把“迎春图”放在最后面写?明确:作者细致绘春,前面的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为人迎春做铺垫,用春的美好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要早早做好安排,告诉人们抓住人生的大好春光,奋发向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工作总结+教学计划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导语]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多姿多彩、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燃起了人们的爱美心灵的火炬,吸引了人们寻觅美、赞赏美的双眸,故而众多的文人骚客举笔挥毫、引吭高歌,留下了数不清的千古绝唱。
[单元目标]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良好的语感。
2、鉴赏性地研讨精彩段落,品味出作品的真味。
可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诗句,细细揣摩,看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如此优美动人的。
3、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诗句和段落,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的特点。
[单元说明]教材第一单元主题为《四季美景》,配套主题丛书(一)题目是《四季如歌》,总之内容都是有关四季的。
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
[单元教学主题及课时安排]主题一:《听春声寻美踪》(二课时)学习内容:教材中《春》、语文主题丛书(一)《春之声》、《山雀子噪醒的江南》。
主题二:《万水千山总关情》 (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中《济南的冬天》、语文主题丛书(一)《济南的秋天》、《春天,复活的季节》主题三:《品雨韵悟雨情》 (一课时)学习内容:教材中《雨的四季》、课外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梁遇春的《春雨》和戴望舒的《雨巷》主题四:《绘壮美之景抒高远之志》 (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中《观沧海》、课外《龟虽寿》、《沁园春﹒雪》主题五:《明月千里寄我情》(一课时)学习内容:教材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外《巴陵送李十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峨眉山月歌》、《夜泊牛渚怀古》。
主题六:《愁情在春光中苏醒》(一课时)学习内容:教材中《次北固山下》、语文主题丛书(一)《临安春雨初霁》、课外《武陵春》主题七:秋日思乡点点愁(一课时)学习内容:教材中《天净沙﹒秋思》、课外《月夜忆舍弟》、《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第一单元1春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技巧,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探讨作者是怎样全面、精细地观察和表现江南春景,突出事物的总体特征。
自主合作法、探究学习法。
课件、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自幼双目失明”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给他。
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
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
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诗人赠送的话是: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可是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
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地感受春天的美好吧!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他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生难字词(1)字音涨.水(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 niàng)应和.(hè)窠.巢(kē) 黄晕.(yùn) 抖擞..(dǒu sǒu) 蓑.衣(suō)(2)词义【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欣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朗润】明亮滋润。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现在多写作“婉转”。
【抖擞】振作,奋发。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这里比喻姿态优美。
第一单元教学策划一、单元篇目《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二、教材简析【文章主旨】《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花木争荣的春天图画,赞美了春天的朝气与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
《济南的冬天》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绘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雨的四季》描述了四季的不同雨景,展现了春雨的温柔、夏雨的热烈、秋雨的沉静、冬雨的自然,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观沧海》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远大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同情和牵挂。
《次北固山下》描写了冬末春初时在北固山下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前四句纯用白描手法,用十种景物、四个镜头勾勒出一幅清冷凄绝的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之情。
【写作特点】《春》1.间接抒情,景中生情,情景交融。
2.结构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3.语言生动形象,运用多种修辞,调用多种感觉器官。
《济南的冬天》1.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贴切。
2.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
《雨的四季》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清新优美、生动形象。
2.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绘雨的特点。
《观沧海》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想象丰富,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事物,使之人格化。
《次北固山下》寄情于景,景中含理。
《天净沙·秋思》1.寓情于景。
2.白描勾勒。
第一单元本单元授课大纲授课导航【主题解析】这个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拥有一些共同的特色,如境地优美、构思优良、语言优良、状况交融、富饶诗情画意等。
欣赏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读写听闻能力的重要路子,又是一次美的浸礼;从中既可获取语文的滋润,又可获取审美的陶冶。
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会在我们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进而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授课目的】1.认识作者的一生、代表作。
2.学习朗诵技术,提高朗诵水平。
3.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4.在详尽语境中掌握重点字词。
5.品味诗文的优美语言,结合联想和想象,感觉诗文的境地美。
6.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推断、欣赏优秀句段的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
7.拓展阅读范围,培养优秀的阅读习惯和浓郁的阅读兴趣。
【重点难点】1.领悟课文包含的思想感情,培养优秀的语感。
2.商议优秀段落,品味作品的真味。
3.背诵优美诗句的段落,领悟“所有景语皆情语” 、寓情于景的特色。
【授课指导】1.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2.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作者的感情。
【课时安排】《春》2课时《济南的冬天》2课时《雨的四时》1课时《古代诗歌四首》2课时1春授课导航【授课内容】课本第 2—4 页【授课目的】1.认识作者相关知识。
2.理解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感情。
【重点难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的表达作用。
第一课时授课过程【导入新课】有的人喜欢绿树成荫、“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季;有的人喜欢稻浪泛金、硕果累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金秋;还有的人喜欢粉妆玉砌、玉树琼枝、“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隆冬。
但我相信,学习了今天这篇课文后,大家必然会最爱那个如花似锦、春意盎然、“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暖春。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1.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朗读文章,把握重音和停连,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能抓住文中春天景物特点,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优美情境。
3.能抓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词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积累语言。
4.能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郁的情感,培养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朗读文章,把握重音和停连,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能抓住文中春天景物特点,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优美情境。
3.能抓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词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积累语言。
三、教学难点:1.能抓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词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效果,积累语言。
2.能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郁的情感,培养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批注法合作探究法品析法第一单元解析人文主题:本单元围绕“四季美景”主题编排了《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古代诗歌四首》4 篇课文。
通过学习,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掌握朗读的要领,重点学习重音和停连,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
揣摩和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初步体会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法。
《春》解析人文主题:体会春天里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感受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语文要素:把握重音和停连。
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品味优美语言,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
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单元整体架构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教师语言: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吟诗作赋。
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