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城扎染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0
扎手底生出的花朵染Tie-Dye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诗经·小雅——︽采绿︾扎染视频诗意扎染草木染色天然染料染色植物染色01工艺0203印花扎花染色蓝染蓝染是一种用植物染料对布匹进行人工染色的技术,在我国据记载已有千余年历史第一道工序就是在白布上绘制图案,也称印花扎染工艺最大的特色就在一个扎字。
这也是扎染制作中最精细的工序染制是扎染制作的最麻烦的一道工序,也是最扎染古称绞缬染,本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如今却仅存于地处边远南疆的大理地区得据记载已有历史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扎染是周城人内心意识的外化表现形式之一,一件件扎染作品,无不凝聚着周城人的心血。
每一幅扎染图案都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认识,也体现出他们对美好人生的一种向往和希望。
象征着匠作精神、环保、传统意味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走进大理古城,满眼都是色彩艳丽、风格清新的扎染制品,当地村民还一直延续着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扎染传统制作。
布料在数遍浸泡、出水、氧化浸染过程由绿变蓝,象征着万物的生长过程01040302是什么怎么做以前的样子现在的样子01是什么02怎么做03以前的样子04现在的样子什么是蓝染?即用蓝草制成的染料给布匹上色蓝染怎么做?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印花、扎花、染色)01是什么02怎么做03以前的样子04现在的样子蓝染以前的样子?用到天然植物染料与人力,采用纯粹的蓝染工艺来的工坊,全靠手工制作,工序繁杂,并且扎染的原料都选用纯天然制品,更增添了制作的难度01是什么02怎么做03以前的样子04现在的样子01是什么02怎么做03以前的样子04现在的样子蓝染现在的样子?扎染艺术突破传统、经典工艺和材料的限制,借鉴数码艺术进行现代扎染图案设计,以古朴的神韵展示着时代的风采,整合古典与现代为一体的周城扎染时装以一种回归自然的美感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近万人口的白族村落,几乎家家有染缸,户户出扎染。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
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近代以来,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
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碾布等,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白族扎染品种多样,图案多为自然形的小纹样,分布均匀,题材寓意吉祥,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
大理白族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一千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织染文化。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供不应求。
在此情势下,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
只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大理传统白族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大理周城民族扎染业面临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研究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既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加快少数民族同胞致富步伐,又能促进民族团结和谐,提升文化自信。
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为指导,多学科交叉研究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找出大理周城村民族扎染产业面临的发展瓶颈,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人文关怀,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少数民族同胞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能力,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提供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研究典型。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大理周城村扎染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目的在于实现突破,促进特色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周城村扎染产业陷入了旅游产品同质化的泥潭,让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的同时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底蕴深厚的白族文化贯穿扎染生产制作整个过程,但是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跟不上,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产业脱节,导致扎染制品在市场上缺乏辨识度,扎染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在发现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借助特色产业传承白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从业者专业化程度,依托电商平台,开拓白族扎染产业市场空间;将民族文化资源融入扎染产业化过程中,突显周城扎染产业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建立扎染企业反哺扎染文化保护机制。
以此促进白族文化传承,加快周城村扎染产业发展。
本文亮点有两方面,一是突破传统扎染产业研究范围,如纺织学、美学主要研究扎染制品的自然属性,而本论文结合民族学、管理学以及市场营销学等学科知识,研究扎染制品对社会的产业价值属性。
二是运用社会调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掌握周城村扎染产业发展现状,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相关理论指导实践,得出实际解决方案。
研究加快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思路。
白族扎染艺术之乡——大理周城P1周城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处,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镇。
周城也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在这里可以见到典型的白族民居、集市以及丰富多彩的扎染制品以及亲自体验扎染的制作过程,因而也是民俗旅游很好的目的地。
周城并不很大,面向洱海,背靠苍山。
一条茶马驿道穿城而过,记载了古城300年的沧桑历史。
沿着古城主街游览,可见各种店铺和摊位,但最能抓住眼球的还是那些五彩缤纷的扎染制品。
仔细观察,如今的扎染除仍保留着民族的风韵之外,也融入了不少现代的元素,当然也就更易被当代人所接受。
除扎染之外,周城的白族民居也独具特色,青瓦盖顶的墙体、上白下灰的粉刷、一高两低的挑檐飞角、独具一格的照壁也都很有欣赏价值。
在人满为患的暑期,到周城小游,可以感觉到一份清爽、一份宁静、一份悠闲和一份艺术的熏陶和体验。
P2P3P4P5P6P7 (老伴拍摄)P8P9P10P11P12P13P14 (老伴拍摄)P15P16P17P18P19P20 (老伴拍摄)P21P22P23P24P15P26 (老伴拍摄)P27P28P29P30 (老伴拍摄)P31P32P33P34P35P36 (老伴拍摄)P37P38 (老伴拍摄)P39 (老伴拍摄)P40 (老伴拍摄)P41 (老伴拍摄)P42 (老伴拍摄)P43在周城沿街向山上行,能够看到银相寺与龙泉寺两个庙宇。
周城的白族主要信奉佛教,其中的龙泉寺建于明代,是一个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寺庙。
寺中分三个院落,中院为玉皇阁,南院为武庙,北院为文昌宫。
寺中的建筑也具有当地的风格,很多陈设、装饰以及壁画在其他寺庙中都是难得见到的。
P44 (老伴拍摄)P45P46P47P48 (老伴拍摄)P49P50P51P52。
DALI CULTURE文化·大理旅游“玉之未琢者为璞,或指蕴藏有玉的石头;亦喻人之天真状态,质朴,淳朴。
”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位于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滇藏公路61号。
这地址有些特别,不若常见的某街某号,而是直接以“滇藏公路”冠号,如此,便有了地理空间上的阔大感。
在这阔大的空间中,博物馆是一个点,位在具体的某处:61号,可寻可触。
馆院古色的木门侧过街面,向着巷道而开,巷道的墙上,挂满了花色各异、尺幅不一的扎染壁挂,向着街道,迎进满巷春光。
白族扎染技艺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仕绅的讲解是从门外就开始的,扎染的历史,扎染的概况,博物馆的由来,进了院门,就把一行人往右侧的展间里带,开始进入扎染的详细历史。
听着讲解,2006年5月,白族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张仕绅便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这些难得的努力进入耳中。
1941年出生的张仕绅在世俗的光阴里已届古稀之年,而面对千年的白族扎染技艺,此时他还依然春光灿烂、精神灼灼,事实上,以他讲解的音量,完全可以不用扩音麦。
展厅门外阶下是一方天井,齐院门靠巷的照壁粉墙正中写着四进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左中美76DALI CULTURE文化·大理旅游个墨字:艺林藏秀。
壁下倚墙盆花簇簇,花木嫣然。
在天井的顶上,横向搭了数幅用长杆从两侧穿挂的蓝白迷彩的长幅扎染,几乎遮住了整片天空,每一幅长布的中间都向着院中凹下来,不时随风拂动,抬眼望去,仿若“天女牧羊”般的万云祥集之景,而在层层“粼云”之上,犹现出片片“蓝天”。
院子的西厅正中是一道过厅,穿过去,里面又是一重天井。
这天井却不若外面,而是以相同尺寸、不同图案的青白扎染方布铺地,每幅上面覆以尺寸相应的钢化玻璃,拼缝处横平竖直,正所谓井井有条。
天井正中设两层红漆圆台,上立男女老少穿扎染民族服饰的模特多人。
圆台正中立一柱,柱上赫然穿着三只从下到上尺寸依次缩小的红色升(生)斗,每只斗侧四面雕花,一斗雕莲,寓意连升三级;二斗雕牡丹与瓶,取其富贵平安;三斗雕蝙蝠,意味有福有禄。
基于大理鹤庆银饰和周城扎染的“风花雪月”首饰设计一、鹤庆银饰工艺特点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大理鹤庆县,受汉文化与藏族文化的影响较深,它的金属工艺具有兼容性,鹤庆银饰加工基本技法有锤揲、焊接、抛光、錾刻、花丝、剔空等,它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錾刻最具有特色。
白族银器工匠根据对象的形态变化,纹理需要将錾头制作成不同的形状将所需图案刻于银器表面,主要技法有阳錾、阴錾、平錾、镂空等,纹样以植物、花草鱼虫为主。
二、大理周城扎染特点白族扎染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扎染历史悠久,其中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白族扎染采用布料为棉麻布或纯白布,染料板蓝根等植物,保留了纯朴和手工制作。
工艺手法为设计,上稿,缬扎,浸染,蒸煮,晒干,拆线,碾平,图案为基本的几何纹样组成,多取于动植物形象及贵族图案和民间图案,色彩青里带翠,朴素雅致。
扎染分为扎花与浸染,扎花以縫为主,其特点为范围广,刻画细腻,浸染以花为中心,其特点为层次丰富。
染时,图案周边产生晕纹,使得大理周城扎染更加丰富多样。
三、解读大理“风花雪月”文化内涵大理,以风花雪月著称,四景将大理的美景概括,“风”是下关地区常年风吹个不停,风力强劲且湿冷,风声较大,因此,下关也称之为“风城”,“花”在古老的传说中为朝珠花,而今,大理上关地区“家家流水,户户养花”,每年,近千种花竞相开放,上百种花常年不败,这里,许多姑娘的名字也以花命名。
“雪”指苍山上的终年积雪,苍山挺拔宏伟,山顶常年积雪覆盖。
“月”是皓月当空,映入洱海的景色。
著名作家曹靖华在上世纪60年代初写下:下关风吹上关花,洱海月照苍山雪。
大理四季如画,风景优美,风花雪月是大理的名片、品牌。
四、基于大理鹤庆银饰和周城扎染的“风花雪月”首饰设计此次设计的主题为风花雪月,构思分别为“风花雪月”四处景色,在“风”的构思中,选用了滇式风筝,设计中将风筝简化,抽象提取,用银表现,并且运用扎染形成的天然形态表现天的感觉,整体营造下关风的视觉感。
中国白族名村——周城扎染调查一、周城村落概况西有巍峨的点苍山,东有清澈的洱海水,大理坝子显得格外迷人。
在大理坝子中,苍山云弄峰麓,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叫周城。
周城之美,不仅在于风光,也不仅是蝴蝶泉与那个凄婉动人的传说,更重要的是,这里总飘浮着一股灵秀与智巧交织而成的动感,一种牵动人内心的淳朴和厚实。
而这,又与这里随处可见的一块块蓝白相间的扎染布所营造的氛围不无关系。
那一块块扎染,是周城人智慧的结晶,内心的映照。
周城,被誉为白族的扎染之乡;扎染,已成为周城的标志。
从大理古城出发,沿滇藏公路北行约25公里就可到达周城这个云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聚居村落。
周城村隶属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距镇政府5公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白族古村落。
村庄西倚苍山云弄峰,东临洱海,南距大理古城二十余里,村北是著名的蝴蝶泉景区。
滇藏公路即214国道南北向穿村而过,村东新建的大丽公路与214国道平行,沿两条公路,南可至大理、下关,北可达洱源、剑川、鹤庆、丽江等地,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人多地少、劳力过剩、传统手工艺行业独特,这是周城的基本村情,立足这一村情,周城村着重发展扎染工艺,形成了家家搞扎花、户户有活干的繁忙景象。
周城民族扎染厂的成立,是周城扎染业复兴并具备规模效应的标志,也是带动周城劳力转移和经济改善的契机。
周城近年来的发展可谓有口皆碑,该村曾被大理市政府命名为“亿元村”,被大理州、市政府授予“小康村”、“小康示范村”称号,被中国农村社区发展促进工程命名为“中国特色经济村”,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
二、扎染溯源扎染,古称绞缬、撮缬,是历史悠久的一种染布工艺。
据文献记载,我国至迟在公元4世纪已有这种工艺。
白族民间传说扎染是苍山的溪水所化,或说是仙女织出带到人间,都表现了白族人民对这种工艺的珍爱。
民间又把扎染称为“疙瘩染”,把扎染布叫做疙瘩花布、结花布、蓝花布。
扎染工艺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
先选好布料,然后在布匹上印上设计好的花纹图样,按照图样要求,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将图案部分缝紧,成疙瘩状。
中国白族名村——周城扎染调查一、周城村落概况西有巍峨的点苍山,东有清澈的洱海水,大理坝子显得格外迷人。
在大理坝子中,苍山云弄峰麓,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叫周城。
周城之美,不仅在于风光,也不仅是蝴蝶泉与那个凄婉动人的传说,更重要的是,这里总飘浮着一股灵秀与智巧交织而成的动感,一种牵动人内心的淳朴和厚实。
而这,又与这里随处可见的一块块蓝白相间的扎染布所营造的氛围不无关系。
那一块块扎染,是周城人智慧的结晶,内心的映照。
周城,被誉为白族的扎染之乡;扎染,已成为周城的标志。
从大理古城出发,沿滇藏公路北行约25公里就可到达周城这个云南省最大的白族自然聚居村落。
周城村隶属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距镇政府5公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白族古村落。
村庄西倚苍山云弄峰,东临洱海,南距大理古城二十余里,村北是著名的蝴蝶泉景区。
滇藏公路即214国道南北向穿村而过,村东新建的大丽公路与214国道平行,沿两条公路,南可至大理、下关,北可达洱源、剑川、鹤庆、丽江等地,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人多地少、劳力过剩、传统手工艺行业独特,这是周城的基本村情,立足这一村情,周城村着重发展扎染工艺,形成了家家搞扎花、户户有活干的繁忙景象。
周城民族扎染厂的成立,是周城扎染业复兴并具备规模效应的标志,也是带动周城劳力转移和经济改善的契机。
周城近年来的发展可谓有口皆碑,该村曾被大理市政府命名为“亿元村”,被大理州、市政府授予“小康村”、“小康示范村”称号,被中国农村社区发展促进工程命名为“中国特色经济村”,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
二、扎染溯源扎染,古称绞缬、撮缬,是历史悠久的一种染布工艺。
据文献记载,我国至迟在公元4世纪已有这种工艺。
白族民间传说扎染是苍山的溪水所化,或说是仙女织出带到人间,都表现了白族人民对这种工艺的珍爱。
民间又把扎染称为“疙瘩染”,把扎染布叫做疙瘩花布、结花布、蓝花布。
扎染工艺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
先选好布料,然后在布匹上印上设计好的花纹图样,按照图样要求,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将图案部分缝紧,成疙瘩状。
经反复浸染,晾干拆线,被线扎缠缝合的疙瘩部分色泽未渍,呈现各种花形。
如此,一块块蓝底或青底白花的扎染布便制成了。
由于不同部分扎的手法及松紧程度不一,在花纹与底色之间往往呈现出渐变的效果,花的边沿有渍印造成的渐淡或渐浓的色晕,显得自然而又变幻迷离。
蓝白相间的色彩显现出无比的韵味,清新淡雅中透出一股动人的神韵。
周城扎染的历史十分悠久,当地制作靛兰的方法与《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所载的制靛法基本相同。
调查中,问到“你家的扎染工艺是从哪学来的”时,不少人回答是“祖传的”,“老一辈传下来的”,“我们村很早的时候就做扎染了,是从村子里学到的”等等。
这样的问与答似乎还不能给我们提供白族扎染兴起的确切时间,而考古材料则可为我们提供一些佐证。
周城扎染工艺的兴盛与历史上白族先民生活地区染织工艺的发达不无关系。
白族先民居住的洱海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
据考古发现,洱海地区各新石器遗址中发掘出许多形制各异的陶制纺轮等手工纺织器具,其中大理苍山马龙遗址中仅是陶制纺轮、纺坠就有车轮形、圆锥形、梯形、珍珠形等40件。
宾川白羊村遗址中出土的纺织器具,有纺轮,分石制和陶制两种,陶制的纺轮就有5种样式。
剑川海门口遗址中出土的陶制纺轮则多达8种样式。
[①]这些考古材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已在进行纺织活动。
《西洱河风土记》载:“有丝、麻、蚕织之事,出绢、丝、布、麻,幅广七寸以下,染色有非帛。
”说明唐初白族地区的纺织业已较为发达。
南诏还从中原汉族地区掳掠了一批工匠艺人,从一定层面上说,促进了南诏包括染织在内各种手工艺的发展。
樊绰《蛮书》卷七记载了当时南诏地区的丝织技术已接近中土,“锦文颇有密致奇采”,“亦有刺绣”。
当时的喜洲即大厘城是闻名遐迩的织锦城,郑回撰写的《南诏德化碑》中还有“大利流波濯锦”之语。
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派往长安参加《南诏奉圣乐》演出的演员所穿的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②]精致动人。
宋代大理国《张胜温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着布冠套,与传统蓝底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
[③]大理地区明清时期的寺庙中,曾发现有的菩萨塑像身衣有扎染残片,还有扎染经书包帕等物。
到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周城、喜洲等乡镇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手工扎染作坊密集于此,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④]周城扎染的发展也与当地及周围村寨织布业的发达相辅相成。
过去,村民染布所需的布料有一部分来自本村,系自织的土布。
村里也有不少经营织布的农户。
据统计,解放初,村里共有58户织布,有450多架织机。
[⑤]时至今日,周城村中自己织布的人家已很少见,据我们调查,村中只有两、三家的老妇人还在用古老的织机自织土布,但这些土布已非用于浸染,而只是作为妇女服饰中某些部位的装饰了。
村民染布所需的布料还有一些来自周围村寨和集镇。
当时大理、喜洲一带织布业十分兴盛,周城村周围的喜洲街、狗街、头铺街等乡村集市成为了当地土布销售的集散地。
喜洲的四方街,三天一集,曾有“上午卖布,下午买纱”、“日中为市”的古老遗风。
周城一部分经营染布的人家每遇街期便去销售染好的布,散集时又购回一批批白布,如此反复,以谋生计。
解放后,周城村以社队经营的方式保持着传统的扎染工艺。
但稍后,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扎染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作坊被封闭了,染料被捣毁了,植物染料也遭禁种。
所幸村中几名老人冒着风险,暗中保存了扎染的原料和工具,才使扎染工艺流传下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周城的扎染再次获得了生机。
周城村抓住这一传统工艺优势,把个体经营与集体经营相结合,扩大了扎染的生产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扎染之乡。
三、扎染工艺1、布料和品种以前,扎染所用的是本村或周围村庄的村民自己织造、生产的土布,现在,虽这种自织的土布已不多用,但无论是扎染厂还是个体私营的家庭,其选用的布都多为纯棉白布,摸上去手感较好,做成服装,穿起来也十分舒服,透气性良好,利于吸汗。
现扎染厂及村中所用的扎染布料多从昆纺、滇纺、青海等地购入。
目前周城扎染的品种主要有服装布料、桌布、床单、窗帘、电器罩、小手帕、工艺布等。
因用途不同,各种布料的尺寸大小、形状、图案也各异。
2、花色图案周城扎染的色彩主要是蓝色和白色。
蓝白二色是白族扎染的主色调或者说是基调,一般的图案均为蓝底白花。
此外,还有少量其它色彩,如青底白花、黄底白花、绿底白花、红底白花等。
图案方面,却丰富得多。
可分为常见图案和新创图案两类。
常见的图案多为花草植物、鸟兽虫鱼、自然景观以及各种图形。
植物纹样如叶子花、菊花、郁金香等;动物类纹样有蝴蝶、蜜蜂、鱼、毛虫、蚯蚓、喜鹊、白鹤、凤凰等;自然景观类有蝴蝶泉、三塔、苍山及日月星辰、山水河流等;其它图形类有三角花、六角花、八角花、菱形、圆形、齿形、凸字形、凹字形,还有八卦图和福、禄、寿、喜等字体。
新创图案多根据客户要求而制作,如周城扎染厂生产的日本京都观景图、日本歌舞伎、日本京都塔、日本神社大门、日本式房屋建筑等,均为日方客户要求的图案。
3、染料周城扎染传统使用的染料,当地称为“土靛”或“湿靛”,是用村民种植的浸染植物加入各种辅料配制而成的。
制作土靛要使用松木板制成的木桶,中间用3~4道篾条或藤条环绕而箍,现在也有的用铁丝、钢筋箍扎。
之所以用木桶,主要是因为其木质对染料不会起副作用。
一只木桶的使用寿命至少在10年以上。
相对于“土靛”而言的“洋靛”指从国外进口的化学染料,又称“干靛”。
民国年间,洋靛大量倾销到大理地区,周城村民也开始用洋靛染布,洋靛采用的是加热煮染的方式。
用洋靛染布可一次成色,上色快,不必象土靛那样反复多次浸染,大大减少了染布的工时工序,缩短了染布的周期,染出的布匹颜色品种更多,更丰富。
因此,洋靛的进入冲击到周城传统的土靛植物染料的种植,“帝国主义洋靛的输入,迫使大理周城、喜州一带的土靛染布业逐年减少,土靛生产逐年下降。
”[⑥]但也带来了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历史的前进,人们又恢复了对植物染料的青睐,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植物染料本身具有消炎、清热解毒的保健作用,对人体健康有益。
用植物染料浸染的布料制成的衣物,穿起来更加舒适,不会对人的皮肤产生不良刺激。
在炎热的夏季,植物染料缝制的衣物还有避暑的作用,身背小孩外出,在小孩头上顶一块扎染方巾,既透气,又清凉解毒。
大理民间有扎染土布可避邪的说法,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可能与扎染土布所使用的植物染料具有的药用功效有关。
二是植物染料色泽自然,不伤布料,越洗布料就越耐看,其色彩对比也越和谐,给人一种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之感。
4、工具及工艺过程周城白族扎染所用到的工具主要有用于提取植物染料的大木桶,浸染用的木制大染缸,搅拌染料的木染棒,还有用木棍、竹杆或钢材等搭成的晒架。
过去,还有压平布料的石碾。
现在,周城扎染厂还有烘干机、脱水机、烫平机等现代机械工具。
周城白族扎染的工艺流程主要如下:1)、扎花扎花是用手工缝扎布料的工序,即用折、叠、挤、缝、卷、撮等方法在白布上扎出各种花纹图案。
除了一些简单的、已十分熟识的图案之外,扎花之前一般首先要在白布上印好图样,再根据图案进行扎花。
扎好的布料缩成一团团、一簇簇的疙瘩布。
扎花是扎染中第一道关键的工序,漏扎、错扎、多扎均会影响图案成形。
没有扎紧的,浸染后图案就不清晰。
由于用肉眼很难看出纹样的形制,只有浸染、拆线后才能检验工艺效果,而此时,不管扎得好坏与否都已无法补救,故扎花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高超的手艺。
由于扎花是一项耐心、精细的工作,专门由妇女担任,女性的心灵手巧在这里发挥了关键作用。
2)、浸染用土靛染布,需用冷染的方法。
染布所需的各种原料,其比例很有讲究,要根据所需布料颜色的深浅来配放原料。
第一次配放染料,民间称为“发缸”,掌握配料多少、负责添放原料的人称为“掌缸人”。
染时,先在木制的大染缸中放入水,加入一定量的土靛即染料,用染棒将染料调匀,再加入适量的辅料。
染料配好后,就可将浸泡过的布拧干放入染缸中浸染。
染过一遍后,要滤水、晾晒,然后又再一次浸染,根据布料需要的颜色深浅度,反复浸染数次。
3)、拆线浸染后的布料,晾干后就可以拆线了。
拆线就是将扎花时缝、扎过的地方的线拆掉,使图案花纹显现出来。
这道工序虽不算复杂,却必须要细心,否则拆破了布料,一块布就成废料了。
故这道工序与扎花一样多由女性担任,她们熟悉扎花的针法,知道该从何处下手拆线。
近来,也有一些男性参与这道工序,问及原因,说是男性没有其它活计,也来拆线,因为拆线较之扎花更为简单,且目前制作扎染经济效益较好,所以妇女忙不过来时,家中男性也愿意来帮忙做一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