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用药误区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607.50 KB
- 文档页数:15
儿童用药误区多 ,90%的人都用错药 !要注意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非常的重视健康,但是对于用药的相关知识不是那么的了解。
尤其是儿童用药,还有很大的误区存在,儿童免疫系统还未发育成熟,病毒和细菌会轻而易举的进攻儿童的免疫系统,儿童用药应当特别注意药物禁忌、给药方法、给药频次、给药时间以及给药剂量等。
1.儿童用药的误区1.用药超量:很多的家长认为自家的孩子体重比同龄儿童较大,给药频次或给药剂量会比医嘱或说明书上多一些,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会严重地危害的孩子身体健康。
随意更改给药频次或给药剂量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还会带来更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一定严格按照医嘱或说明书规定根据孩子的实际年龄正确用药。
2.随意使用抗菌药物:现在的孩子只要感冒发烧很多家长就会给服用抗菌药物了。
多数感冒属于病毒性感染,不需要服用抗菌药物的。
只有带孩子去医院抽血检验明确是细菌感染才能使用抗菌药物。
并且某些抗菌药物对儿童属于禁忌,会对儿童的牙齿、骨骼的发育带来严重影响,也有部分儿童对个别抗菌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家长朋友们切记不能随意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3.随意给儿童使用成人药物:很多家长觉得成人的药治疗效果好就会分给孩子吃,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成人吃的药很多都是儿童禁用的,会严重的损伤孩子的肝肾等内脏。
儿童用药一定要注意。
4.服用中药: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保健意识提升,家长也会给孩子服用中药,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不会有副作用,但是中药的说明书中不良反应写着“尚不明确”。
“尚不明确”说明没有临床数据分析,所以存在安全隐患【2】。
5..认为国外的药效果号:网络普及到各家各户尤其是网购、代购较为流行,很多年轻的家长从网购、代购手中购买回来的药危险系数高,国外的药品说明书也不大看懂,不知道真正服用方法及服用量,对于不良反应更不明确。
6.随意给药:孩子自身带有免疫系统,例如流清鼻涕不发烧的情况这种症状是可以自行缓解的不需要服用药物,幼儿园的孩子生病的较多,慢慢随着孩子的成长免疫力也会增强从而减少发病率。
小儿用药注意事项及误区儿童用药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儿童用药剂量和用药方式需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因素进行计算,家长需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超量或不足量使用。
药物的使用方法:由于有些药物是液体的,有些药物是粉剂袋装的,尤其是袋装的药物常常需要用温水冲服使用,尽量不要用奶冲服,除非说明书上交代可以使用。
2、药物的过敏反应:平时一定要留心儿童有没有头孢或者其他药物的过敏史,并及时告诉医生,如果有尽量避免使用该类药物,以免产生过敏反应。
如是过敏体质的儿童在使用药物前应告知医生,并密切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急促等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儿童用药时应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特别是解热镇痛药、抗菌药等,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有些药物存在禁忌证:例如阿司匹林这个药物有癫痫或者哮喘病的禁止使用,口服后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所以在使用药物前一定要注意看药物的说明书。
4、避免使用成人药物:儿童用药应选择专为儿童设计的药物,避免使用成人药物,以免剂量不当或产生不良反应。
儿童用药误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误区一:宝宝感冒,立马给吃药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因此不必借助抗病毒药物医治普通感冒。
比如有些复方感冒制剂的组分中加入了金刚烷胺,此药仅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效果,但对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等并无治疗效果。
感冒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只有针对“甲型流感”“乙型流感”等流行性感冒时,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病毒药物。
误区二:宝宝发烧了也别给吃药当孩子体温过高,身体无其它异常反应是可以先用物理降温方式的,但是如果病情有变,高烧不退,并且出现抽搐,那么必须紧急送医了,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是儿童最常用的退热药,一般口服或直肠给药。
布洛芬制剂与对乙酰氨基酚一样,副作用少,是儿童退热的一线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只可选其一,不可联合使用,目前临床上尚没有联合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
实例分析儿科用药的五大常见错误[范文]第一篇:实例分析儿科用药的五大常见错误[范文]实例分析儿科用药的五大常见错误临床上,儿科及新生儿患者用药时容易产生五大常见错误,现介绍如下:一、处方给药途径错误典型案例患儿,男,1个月,主诉:鼻出血1天。
查体:鼻衄,四肢淤点淤斑。
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100 s,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100 s。
诊为:维生素K缺乏。
医生给予静脉注射维生素K1治疗。
患儿用药1分钟后出现气促、喘憋,15分钟后出现红色皮疹。
停药后,不良反应的症状、体征消失。
分析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提示,本品一般应采用肌内和皮下注射的给药途径,特殊情况下患者可使用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时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 mg/min;静注过快(超过5 mg/min)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
病例报告分析显示,95.3%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为静脉途径给药。
结合本例情况应属于错误的给药途径。
建议1.学习掌握药品知识。
医师对药物知识(尤其是用法用量、禁忌及适应证、注意事项等)的不完全掌握,可能导致处方错误。
2.完善并加强电子处方系统建设。
医院应设有电子处方集、患者特殊信息警示等处方决策支持系统。
系统的帮助和提示信息可减少此类差错发生。
3.药师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在审方环节拦截此类错误。
二、处方适应证错误典型案例患儿,男,2岁,主诉:呕吐2天,腹泻1天。
病史:患儿先吐后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无脓血,无腥臭味,约10次/天。
入院查体:体温36.8℃,呼吸24次/分,腹软无触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6.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51.9%,大便示轮状病毒阳性。
诊为:秋季腹泻。
医师给予头孢孟多酯钠抗感染治疗。
分析儿童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除非患者有细菌感染的指征,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从病历提供的信息看,并未找到细菌感染的依据,但医师使用头孢孟多酯钠静点抗感染。
儿科患者中常见的用药错误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晓玲刘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晓乐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日期:2012-04-13儿科及新生儿患者有一些独特的疾病,且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风险也较成年人有所增加,因此,儿科及新生儿患者用药时更易产生错误。
处方适应证错误典型案例患儿,男,2岁,主诉:呕吐2天,腹泻1天。
患儿先吐后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无脓血,无腥臭味,约10次/天。
入院查体:体温36.8℃,呼吸24次/分,腹软无触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6.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51.9%,大便示轮状病毒阳性。
诊为:秋季腹泻。
医师给予头孢孟多酯钠抗感染治疗。
分析儿童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除非患者有细菌感染的指征,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从病历提供的信息看,并未找到细菌感染的依据,但医师使用头孢孟多酯钠静点抗感染。
结合本例情况,认为属于违反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的处方错误。
■ 小贴士1.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法规和指导原则培训。
本案例既可能是属于规则基的错误,也可能是属于知识基的错误。
但无论基于哪种类型的错误,都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认知,减少此类错误的发生。
2.在电子处方系统中建立“防火墙”。
防范上述错误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在电子处方系统建立“防火墙”,在医师开具相关药品时提示医师注意适应证、给药途径、给药时间,避免用药错误和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3.药师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在审方环节拦截此类错误。
用药交待失误典型案例患儿,女,3岁,哮喘发作期。
由于哮喘患儿需要使用吸入性激素控制症状,鉴于其年龄小无法单独使用布地奈德粉吸入剂的装置,医师让家长购买储雾罐并交代布地奈德粉吸入剂和储雾罐配合使用。
但储雾罐不属于药品,不在门诊药房发放,门诊药师交代用药方法时仅仅教育患儿家长各项药品的使用方法,并未告知家长储雾罐应当怎样和激素吸入装置配合使用。
患儿再次复诊时,医师发现患儿按照成人和大孩子的吸入方式使用激素吸入装置,并未使用储雾罐,导致激素吸入量不足,哮喘控制不理想。
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在日常生活中,药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但是如果乱用或者滥用,将会导致其它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处在生长发良的儿童,更是要引起重视。
小编盘点了日常生活中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希望对家长朋友有所帮助。
1.滥用退热药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
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
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
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
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
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
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
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
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
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
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
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2.滥用抗生素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
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链霉素。
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
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浅谈儿童用药误区当前儿童用药中存在着很多盲点和误区,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用药安全和疗效,因此,如何提高儿童用药水平,促进儿童合理用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已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和讨论。
1.滥用静脉输液当前在我国滥用输液现象较普遍,而儿童患者的输液率则更高。
这一方面是由于患儿家长的观念问题:家长认为给孩子口服喂药难度大,而且吃药效果太慢,输液可以让病情迅速好转。
另一方面考虑到儿童的病情发展快,体液平衡调节能力差,患儿家长要求等原因,也会较多的选择静脉输液的给药方式。
在临床上静脉输液有4个适应指征:严重脱水,不能口服补充液体;严重感染;病情严重无法口服药物;需要用的药物只能通过静脉点滴。
WTO倡导:能吃药尽量不打针,能打针尽量不输液。
这是因为输液的治疗效果不一定比口服或者肌肉注射好,而且因为输液过多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浪费,还会使药物刺激性、过敏反应和感染机会增多。
2.滥用抗生素抗生素是临床治疗各种感染必不可少的药物,但抗生素在有效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同时,也引发了日益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
许多家长对抗生素的作用也不甚了解,把它作为治疗百病的“万能药”,孩子不管得了什么病,都要吃些抗生素才安心。
事实上,儿科感染疾病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病毒感染所致,少数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
广泛的、大剂量的使用抗菌药物加速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及细菌耐药性变异。
此外,在抗生素溶媒的选择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选择10%的葡萄糖作为青霉素类药物的溶媒。
青霉素类药物在葡萄糖液中由于PH值偏酸使得水解速度加快,导致其稳定性下降,因此应选用生理盐水作为青霉素类的溶媒。
此外,对于新生儿、小婴儿等多数情况下抗生素溶媒的选择不用张力液的生理盐水,而用5%的葡萄糖。
3.频繁使用解热镇痛药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普通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肺炎和某些急性传染病都会导致儿童发热。
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侵袭的反应之一,服用退热剂可以暂时降低体温,但通常药效一过体温又恢复升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引起发热的原因,有时甚至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在日常生活中,药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但是如果乱用或者滥用,将会导致其它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处在生长发良的儿童,更是要引起重视。
小编盘点了日常生活中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希望对家长朋友有所帮助。
1.滥用退热药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
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
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
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
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
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
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
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1/ 14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
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
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
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
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2.滥用抗生素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
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链霉素。
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儿童用药常见误区
导语:儿童时期是一人生很重要的时期,也是抵抗力也比较弱的的时期,经常会出现感冒发烧的状况,然后就要用药,可是很多家长不太懂这些,下面小编
儿童时期是一人生很重要的时期,也是抵抗力也比较弱的的时期,经常会出现感冒发烧的状况,然后就要用药,可是很多家长不太懂这些,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儿童用药的误区。
儿童用药
注意以下7大误区
一、滥用抗生素
孩子感冒发烧,家长们首先担心发展成肺炎,于是随意使用抗生素预防肺炎。
事实上,感冒发烧没那么容易就发展成肺炎。
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细菌性肺炎,但不能预防肺炎,预防肺炎可以考虑接种肺炎疫苗。
滥用抗生素将增加抗生素耐药的几率,导致孩子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时,抗生素不再起作用。
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还有一些误区
其一,病好了立刻停用抗生素,没用够疗程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
其二,抗生素治疗细菌性感染是个逐渐起效的过程,大概需要2~3天才能看出效果,并不是吃了一个剂量就能立竿见影,因此不要随意停用或频繁更换抗生素。
其三,抗生素越新越好,一进医院就要求医生开三代头孢。
事实上,抗生素没有谁比谁更厉害一说,不同的感染部位的致病菌不同,因此不同的抗生素针对不同的致病菌。
比如皮肤软组织感染,一代的头孢就很有效。
二、中药纯天然,服中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