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物产多又多》(第2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
《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物产,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感。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的资源,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物产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思考家乡的物产。
2. 如何培养学生合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收集家乡的物产资料,图片等。
2. 准备小组合作讨论的卡片。
3. 准备展示家乡物产的展板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让学生认识到物品的来源,从而引出课题《家乡的物产多又多》。
2. 教学新课:让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家乡物产资料,介绍家乡的物产特点。
3. 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家乡的物产,并完成小组合作讨论卡片。
4. 展示分享:各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家乡物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感。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观察和思考家乡的物产,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7. 板书设计:板书课题《家乡的物产多又多》,并在旁边标注家乡物产的特点。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通过展示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七、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家乡的物产,了解其特点。
2. 讨论法: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3. 分享法: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增进彼此的了解。
八、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了解学生对家乡物产的认识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
3. 收集学生的作业,了解学生对家乡物产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家乡的物产。
2. 邀请家乡的农民或企业家来校讲座,介绍家乡物产的生产和加工过程。
《家乡的物产多又多》(第1课时)“我的家乡产什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为家乡的物产感到自豪,热爱自己的家乡.2.学生能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了解家乡的物产,能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交流能力.3.学生能知道自己家乡物产有什么,知道家乡的物产是家乡人的骄傲,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二年级的学生对家乡特色产品或小吃有所接触,但对家乡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农副产品、工艺品等方面的物产具体情况就缺乏深入了解,对家乡物产特点的认识也不深,因此较难激发他们为家乡感到自豪的情感.从学生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家乡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家乡的风光,孩子们对家乡的景观、村落都是比较熟悉的,都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但对家乡特有的物产却不是很了解。
可能这些物产就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可见,但是学生意识不到这些就是家乡的物产,而且对家乡的特产了解得也并不多。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搜集物产资料时会有一定的困惑,他们识字量有限,对物产的了解更多依赖于成人的介绍,印象最深的可能只是物产的名称,这对于了解和欣赏家乡的物产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依赖于这些,很难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调查、采访、看电视等方法来收集有关家乡物产的资料,并能在众多的物产中找出本地的物产。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自己家乡的自然资源,并为之自豪。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可从不同的物产种类启发学生去寻找、发现家乡的物产,并运用看、查、问等多种方式,通过听、闻、触、尝等感官加深对家乡物产特点的认识.教师在教学本课题时,课前要注意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调查、了解家乡的物产有哪些,在课堂上要注意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品尝,加深对家乡物产的体会,并进行必要的提示。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运用调查、采访、看电视等方法来收集有关家乡物产的资料,并能在众多的物产中找出本地的物产.2.教学难点:学生能体验到家乡物产的丰富,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思品与社会《家乡的物产多又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知道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物产丰富。
2. 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家乡物产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 家乡的主要物产及其特点3. 家乡物产的利用和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物产丰富。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家乡物产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物产,了解其特点。
2. 调查法:让学生调查家乡的主要物产及其利用和保护情况。
3. 访问法:让学生访问家乡的农民和企业家,了解他们对家乡物产的看法和建议。
4.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培养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 探究家乡物产:让学生观察和介绍家乡的主要物产,了解其特点。
3. 调查家乡物产: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了解家乡物产的利用和保护情况。
4. 访问家乡农民和企业:让学生访问家乡的农民和企业,了解他们对家乡物产的看法和建议。
5. 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总结家乡物产的特点和优势。
6. 成果展示: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分享对家乡物产的认识和热爱。
7. 总结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认识和感受,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8.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物产,提出保护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物产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调查、访问和小组合作的情况。
3. 学生对家乡物产的保护意识和建议的提出。
七、教学准备:1. 准备家乡的地图和图片,以便于学生观察。
2. 准备调查表,以便于学生进行调查。
3. 准备访问提纲,以便于学生进行访问。
4. 准备小组合作探究的任务,以便于学生进行探究。
家乡的物产多又多说课稿
家乡的物产多又多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节《家乡的物产多又多》。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向您做以介绍。
一、说教材
教材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物产或特产。
同时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乡有哪些物产。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于对课标的理解、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引领学生探究不同地区的物产。
3、能够自己进行实地生活考察,通过观察和体验,认识了解身边的物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不同地区的物产。
难点是:让学生体验了解祖国的物产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三、说教法说学法
我采用了“导、学、议、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了解祖国的物产资源,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四、说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农村地域辽阔,物产单一,再加上学生信息闭塞,对家。
《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道家乡物产凝结了家乡人的劳动,更加热爱家乡。
2. 在讨论交流等活动中知道家乡物产对家乡人的意义。
3. 感受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激发对家乡物产的热爱与珍惜。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知道家乡物产凝结了家乡人的劳动,更加热爱家乡。
难点:感受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激发对家乡物产的热爱与珍惜。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问题导入师导语:有一句话叫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出示任务: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反馈指导: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在的地方有什么条件,就依靠什么条件生活。
指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之相应的内容《家乡物产养育我》。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方式直接揭示课题,简单明了。
➢我的家乡产什么活动:小小讨论会师导语:让我们一起读一首关于家乡物产的歌谣:家乡什么多?水多。
千条渠,万条河,鱼满筐,虾满箩。
莲藕甜了心窝窝!出示任务1: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反馈指导:引导学生回答。
预设:生:水乡教师总结: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家乡物产养育了我们。
出示任务2:为什么这样说呢?请阅读图片,你能从中找到答案吗?反馈指导:引导学生思考预设:生一:我看到他们在船上摘莲子。
生二:我看到他们捕捉到鱼都很开心教师总结:是的,家乡的山山水水和人们的生活息相息息相关。
出示任务3:家乡的物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反馈指导:引导学生讨论分享。
预设:生一:左边小姑娘家靠卖家乡竹编发家致富。
生二:小男孩家家乡的竹筒饭让他胃口大开。
生三:右边小姑娘的家乡时藏族的,藏袍是她们的传统服装。
教师过渡:是的,家乡物产供我们衣食住行,家乡物产给我们创造收入,家乡物产让乡亲有事可做。
那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产呢?反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每个人都要求发言,组长负责记录。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确实,我们盖的棉被、餐桌上丰富的菜肴、门前的竹篱包、洗菜的篮子、还有家里的装饰品都来源于家乡富饶的物产。
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家乡的物产多又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初步记忆课文内容,了解家乡的物产丰富多样;2.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家乡的物产;3. 能够通过观察、思考及交流等方式,增加对家乡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内容,培养对家乡的热爱情感;2. 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家乡的物产。
教学准备:教材《品德与生活》小学二年级下册、课文《家乡的物产多又多》、图片、PPT、黑板、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幅描绘家乡物产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回忆,激发学生对家乡物产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10分钟)1.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了解家乡的物产都有哪些。
2. 利用PPT展示课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梳理重点内容(10分钟)1. 让学生描述课文中自己家乡的物产,并帮助学生梳理家乡物产的重点内容,如水稻、果树、蔬菜等。
2. 利用黑板或PPT记录学生的描述,以便后续的展示和巩固。
四、学生交流(15分钟)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家乡的物产情况,展示自己的描述,让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论或补充。
2. 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彼此倾听、尊重,增加对家乡物产的认识和热爱。
五、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画一幅展示自己家乡物产的图片,并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该图片。
2. 学生在班级或校园内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相互欣赏和分享。
六、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对家乡物产的认知和热爱。
2. 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自己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和收获。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我热爱的家乡物产》,介绍自己家乡丰富多样的物产。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带到下节课上展示和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丰富多样,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家乡的物产。
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物产,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2. 通过对家乡物产的探究,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认识。
3. 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
2. 家乡的水产品:鱼、虾、蟹、螺蛳等。
3. 家乡的土特产:茶叶、柑橘、甘蔗、糕点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物产,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2.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物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家乡的物产,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物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家乡的农作物: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农作物,了解家乡的农业生产情况。
3. 探究家乡的水产品: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水产品,了解家乡的水产业情况。
4. 探究家乡的土特产: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土特产,了解家乡的特色产业。
1.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活动参与度,评价学生对家乡物产的认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2. 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认识。
3. 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报告,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家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关于家乡物产的案例分析和相关文章。
3. 实践活动所需的相关材料和设备。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家乡的农作物和水产品。
2. 第二课时:介绍家乡的土特产。
3. 第三课时:进行实践活动,探究家乡的物产特点。
九、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家乡的物产特点。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帮助和学习。
《家乡的物产多又多》教学设计(精选3篇)《家乡的物产多又多》篇1家乡的物产多又多年级(二年级下册)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单元的主题是“我生活的地方”,从学生身边的事说起。
本课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家乡物产丰富,从而深入到为自己家乡而自豪这么一个高度。
并在收集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上网、看书,看报、问爸爸妈妈(长辈)、……等等。
将以筹备“食品展销会”贯穿始终。
活动目标:1.了解一些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自然资源,并为之自豪。
2.能运用调查、采访等方法收集家乡物产及有关的资料,并能在众多的物产中找出本地的物产。
3.学会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成果。
活动重难点:1.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的收集2. 学会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成果。
活动准备:1. cai。
2. 课前布置学生去查找自己家乡的相关资料。
活动课时:1课时活动过程:一.深情导入,景美促心动。
师一边深情描述,一边出示相应的画面:家乡的山,青青的;(庐山)家乡的水,甜甜的;(赣江)家乡的草,绿绿的;(藜蒿)家乡的楼,高高的;(红谷滩新区)家乡的……家乡的物产,多多的!(配上轻柔的音乐)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家乡的山和水,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家乡的另一个话题:去了解自己家乡的物产吧。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了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交流合作,初识家乡物产。
师:瞧,我们的老朋友小兔贝贝给咱们带来了几个小伙伴,你们看!(课件:p11图中的四个小朋友依次出现,并伴随声音)a:我是来自浙江的小朋友,我给大家带来的浙江的茶叶,我们家乡的茶叶可香了。
b:我们吉林有许多中药材,它们的用处可多了。
c:看,我们苏州的苏绣、丝绸多好看呀!d:我们这里产玉,瞧,这玉多透亮啊!(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人教版《家乡的物产多又多》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心得体会人教版《家乡的物产多又多》课后教学反思“家乡的物产多又多”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生活的地方”中第二个活动主题,在这节课中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活动版块:1、说家乡的物产2、赞家乡的物产3、赏家乡的物产4、抒发爱家乡之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图体现“三个关注”: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课堂贴近生活。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努力从学生的现实世界中,探寻教育的源头活水,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的本原去,在详细介绍家乡的部分特色物产时,学生有的拿实物解说,有的深入生活实际了解、访问,还拍回照片,有的带来家乡物产的实物。
这些形式都体现着“让课堂贴近生活”这一思想宗旨。
二、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实践。
课堂上,通过“赏家乡物产”这一环节,让学生带着别样的情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家乡的物产,让学生参与,让事实说话,让学生在快快乐乐、轻轻松松中学到知识,获得体验,受到熏陶,真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三、关注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课堂活动方式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采用说一说、看一看、夸一夸、尝一尝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思想教育与活动之中。
反思:课堂教学总是式多式少的留有遗憾,理想与现实总是有着距离。
在“赏家乡物产”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品尝家乡物产这个环节,孩子们都积极踊跃的加入,甚至抢吃,可到了“抒家乡之情”时,照理说夸也夸了,赏也赏了,尝也尝了,情感应该是一触即发时,可是学生的情感积蓄还不够深,即使心中有情感,可能是二年级小学生的缘故,孩子们的情感表达还是简单、单调,没能做到情绪激昂,回味无穷!该篇人教版《家乡的物产多又多》课后教学反思范文,全文共有719.5个字。
家乡的物产多又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各种有名的物产,激发学生多家乡的热爱之情。
2.能运用调查、采访等方法收集家乡物产及有关资料,并能在众
多物产中找出本地特产。
3.学会与同学交流、分享资料和成果。
【教学重、难点】、
多渠道搜集家乡的物产实物或相关资料,并且能够有序地进行介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搜集各地物产的图片、实物及其他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收集家乡物产的实物、图片等相关资料,并完成家乡特产
的调查表。
【活动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家乡物产展示会
1.小组内和同学交流(介绍清楚物产的名字
说说这一物产的特点)
2.全班交流,全班反馈,教师随时点评指导搜集资料的方法。
3.出示课件,展示老师搜集到的物产。
如果认识,就大声喊出它的名字。
欣赏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4.品尝同学带来的特产。
活动二:家乡物产知多少
刚才同学品尝了特产,谁说说品尝之后的感受?教师小结:
活动三:家乡物产出家乡
1.我们家乡的物产这么丰富,怎么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呢?先看这几条广告语:
(出示课件)
2.试着自己给家乡的物产编写广告语,教师巡视。
3.展示评价优秀的宣传语。
三、教师总结,拓展延伸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写一句广告词、画一幅画、写一句赞美家乡的话、唱一首歌、跳一个舞等),向全国、全世界的人宣传一下自己家乡的物产。
《我的家乡物产多》教案设计家乡的物产多又多教案2年级《家乡的物产多又多》教学设计篇一:《我的家乡物产多》教案设计家乡的物产多又多(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家乡的物产多又多》教学目标情感与态度:为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感到自豪,产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行为与习惯:关注家乡,了解家乡的物产。
知识与技能:了解一些家乡的自然资源,知道自己家乡的物产主要有哪些;运用调查、采访等方法收集家乡物产及有关资料,并能在众多物产中找出本地的物产。
过程和方法: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成果,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到家乡物产的丰富,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二年级的学生对家乡特色产品或小吃有所接触,但对家乡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农副产品、工艺品等方面的物产具体情况就缺乏深入了解,对家乡物产特点的认识也不深,因此较难激发他们为家乡感到自豪的情感。
从学生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家乡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家乡的风光,孩子们对家乡的景观、村落都是比较熟悉的,都有直观的认识和了解,但对家乡特有的物产却不是很了解。
可能这些物产就在学生的生活中,时时可见,但是学生意识不到这些就是家乡的物产,而且对家乡的特产了解得也并不多。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搜集物产资料时会有一定的困惑,他们识字量有限,对物产的了解更多依赖于成人的介绍,印象最深的可能只是物产的名称,这对于了解和欣赏家乡的物产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依赖于这些,很难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调查、采访、看电视等方法来收集有关家乡物产的资料,并能在众多的物产中找出本地的物产。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自己家乡的自然资源,并为之自豪。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可从不同的物产种类启发学生去寻找、发现家乡的物产,并运用看、查、问等多种方式,通过听、闻、触、尝等感官加深对家乡物产特点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