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第二版讲义——第2章生命的化学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15
普通生物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生命与生物科学生物(生命)的特征:化学成分的同一性;严整有序的结构;应激性;内稳态;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与遗传;适应与进化生物界是一个多层次的组构系统•生命是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能力的多分子体系的存在形式,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现象。
第二章生命的化学基础☐组成生命的最重要的六种无机元素是:C、H 、O、N 、P 、SH、O、N、C分别共用1,2,3,4个电子对,是可获得稳定构型的最小原子。
O、N、C能形成多种化学价,如:H2O2(-1),O2(0),H2O(-2)O是次于F、Cl的第三个跟原子最有亲和力的原子。
☐生物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关系生物大分子主要有三大类:蛋白质核酸多糖它们都是由生物小分子单体通过特有的共价键联结而成。
•(1)氨基酸通过肽键联成肽链•寡肽:含有10 左右氨基酸残基(如二肽、五肽、八肽)•多肽:含10-20 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含几十个氨基酸残基(固定空间结构+ 特定功能)•注意:肽链有方向性。
肽链的两端具有不同结构和性质氨基端(N 端),羧基端(C 端)(2)单糖通过糖苷键联成多糖链。
糖苷键不同导致多糖的立体结构差异。
•淀粉和纤维素都由葡萄糖组成,它们之间主要区别在于α-糖苷键和β-糖苷键的区别•注意:多糖链也有方向性,有还原端和非还原端(3)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成核酸DNA具有方向性:一端的核苷酸,其5’-C没有进入磷酸二酯键,称5’末端;另一端的核苷酸,其3’-C没有进入磷酸二酯键,称3’末端。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
其共同特点是具有α碳原子,α碳原子上同时连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侧链基团-R☐常见的氨基酸类型(亲水/疏水;酸/碱;含硫…)疏水氨基酸:亮氨酸亲水氨基酸:丝氨酸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碱性氨基酸:精氨酸含硫氨基酸:半胱氨酸含羟基氨基酸:苏氨酸带环氨基酸:酪氨酸☐氨基酸的功能(1)作为组建蛋白质的元件(2)有的氨基酸或其衍生物具有生物活性(代谢调节、信号传递等)☐生命体中典型的单糖,二糖,多糖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称为糖☐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邻近几个氨基酸残基形成的一定的结构形状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无序结构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整条肽链盘绕折叠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形状。
3、蛋白质酶塑造形状和支撑主管运动抗体化学信使携带分子的载体V氨基酸animo acid¾蛋白质是由称为氨基酸的单体间脱水构成的聚合物,相邻氨基酸残基residue以特殊的共价键结合¾氨基酸是一个包含了氨基(一个氮两个氢)在分子的一端,和一个羧基在分子的另一端的碳骨架¾碳骨架上还有取代基团,这些侧链也叫做R基团alanine R基团20种氨基酸氨基酸的构型αβγδ以谷氨酰胺为例α¾α碳是一个手性中心,4个基团就可以有两种互成镜像的空间排列方式,这种形式代表了一类立体异构体,称为对映体。
按照R基团分类氨基酸V氨基酸都用比较通俗的名字,有的来源于首次分离它们的原料V氨基酸可以用它们英文名的前3位字母表示,也可用第一位大写字母来表示V按照R基团的极性变化,可以将氨基酸分为4类,从完全的无极性或疏水性到高度的极性或水溶性V(1)非极性脂肪族R基团这类氨基酸的r基团是非极性和疏水的,9种V甘氨酸glycine的结构最简单,它是非极性的,但是它的侧链很小对疏水没有什么真正的贡献,它往往在蛋白质分子的内部狭窄处,使蛋白质分子可以在此处紧密的缠绕。
V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和异亮氨酸isoleucine易于在蛋白质内部聚集成簇,通过疏水相互作用来稳定蛋白质的结构V甲硫氨酸methionine是两个含硫氨基酸之一V脯氨酸Proline具有一个独特的环状非极性侧链,脯氨酸残基是以比较刚性的构象存在,这样就减少了多肽链的柔性V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色氨酸tryptophanV(2)极性不带电R基团9侧链含有可以和水形成氢键的基团,因此它们的亲水性比较强9丝氨酸serine、苏氨酸threonine、半胱氨酸cysteine、天冬酰胺asparagine和谷氨酰胺glutamine,酪氨酸tyrosine 。
9极性分别由羟基、巯基和酰胺基提供9蛋白质中含有这些氨基酸的部分在水相中比较容易暴露在分子表面和水接触V 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易被酸或碱水解,生成天冬氨酸和谷氨酸。
《普通生物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生命与生命科学一、什么是生命1. 生命的定义与特征- 生命的定义:生命是一种复杂的化学系统,它能够进行自我复制、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并且能够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
- 生命的基本特征:a. 新陈代谢:生物体通过代谢过程摄取营养物质,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b. 生长:生物体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增大等方式实现体积和质量的增加。
c. 繁殖:生物体能够产生后代,确保物种的延续。
d. 适应性:生物体能够通过进化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e. 应激性:生物体能够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f. 稳态性:生物体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即稳态。
2. 生命的起源- 生命的起源尚未完全明确,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假说:a. 自然发生说:认为生命可以直接从非生命物质中产生。
b. 化学进化说:认为生命起源于地球早期海洋中的化学反应,逐渐形成了复杂的有机分子和生命体系。
c. 宇宙生命说:认为生命的种子可能来自外太空,通过陨石或彗星等途径传播到地球。
二、生命科学的内涵1. 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包括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发生、发展、遗传、进化等各个方面。
- 研究层次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到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 研究方法- 观察法:通过肉眼、显微镜等工具观察生物体的形态、行为等特征。
-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和控制变量来探究生命现象的因果关系。
-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生物或同一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差异,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
- 系统分析法: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 数理统计法:运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对生命现象进行定量分析。
3. 分支学科- 细胞生物学: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
- 遗传学:研究遗传信息的传递、变异和表达。
- 发育生物学:研究生物体从受精卵到成熟个体的发育过程。
-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态系统的功能。